王玉琴 吳秋玨 劉玉梅 馬巖
摘要 ?為挖掘中國羊文化所蘊含的思政育人元素,探討了將羊文化的思政育人功能融入羊生產學課程教學和實踐中的有效途徑,利用羊文化深刻的育人功能培養(yǎng)學生“知農”“愛農”“強農”“興農”的自信心以及崇高的愛國主義情操,為構建更高水平的人才培養(yǎng)體系、完善新農科背景下“三全育人”格局奠定基礎。
關鍵詞 ?羊文化;羊生產學;課程思政;三全育人
中圖分類號 ?S-0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0517-6611(2023)05-0261-03
doi: 10.3969/j.issn.0517-6611.2023.05.061
開放科學(資源服務)標識碼(OSID):
Mining and Applica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lements in the Course of Sheep & Goat Produc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heep Culture
WANG Yu-qin,WU Qiu-jue,LIU Yu-mei et al
(College of Anim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Hen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Luoyang,Henan 471023)
Abstract ?In order to mine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elements permeated in Chinese sheep culture, this paper explored the effective ways of ?integrating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functions of sheep culture into the teaching and practice of sheep & goat production, cultivate students’ self-confidence of “knowing agriculture”, “l(fā)oving agriculture”, “strengthening agriculture” , “prospering agriculture” and noble patriotism, with profound education function of sheep culture, so as to lay a foundation for building a higher-level talent training system and improving the pattern of “three-wide education”under the background of the “new agricultural science”.
Key words ?Sheep culture;Sheep﹠goat production;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of the course;Three-wide education
習近平在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上強調鑄魂育人是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重要內容之一,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貫徹黨的教育方針的重要體現,同時明確提出了推動思政課改革創(chuàng)新的重要目標,為新時期高等學校開展思政課程建設和創(chuàng)新、更好地實現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具有重要意義[1]。習近平總書記在涉農高校育人方面強調:通過創(chuàng)造更多的科技成果來完成立德樹人、強農興農的根本任務,塑造當代知農、愛農新型人才[2] 。涉農專業(yè)高校教師要以培養(yǎng)學生“懂農業(yè)、愛農村、 愛農民”的“大國三農”情懷為己任,培養(yǎng)學生扎根農村、服務三農、服務鄉(xiāng)村振興的責任感和使命感[3]。在這些背景下,若要推進新農科背景下農業(yè)類專業(yè)課程思政建設、完善“三全育人”體系,就要積極挖掘專業(yè)課程思政元素,發(fā)揮思政元素在課堂內外的精神引領作用。
1 羊生產學課程教學現狀和思政元素挖掘的必要性
羊生產學是全國涉農類高校開設的一門重要專業(yè)課,也是河南科技大學動物科技學院一門重要的專業(yè)課。傳統(tǒng)的教學主要在教室和實驗室進行,以教材內容為核心,并以向學生講述基本理論知識為主,教學模式單一。羊文化從字面上看屬于文學領域,具有很強的專業(yè)性,從事畜牧專業(yè)課程教學的很多高校教師還沒有將羊文化蘊含的巨大教育價值充分體現在育人環(huán)節(jié)中,忽視了羊文化思政元素的挖掘。近年來,國家和社會對當代大學生的素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堅持把立德樹人作為中心環(huán)節(jié),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實現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開創(chuàng)我國高等教育事業(yè)發(fā)展新局面[4]。在加強教育教學改革全新形勢和高校加強思政育人的背景下,要充分發(fā)揮專業(yè)課的育人功能,把羊生產學課程思政元素與立德樹人結合起來,把羊文化的思政元素運用到專業(yè)課程的教育教學過程中,是涉農高等院校實現“三全育人”的重要途徑之一。這不僅能加快羊生產學課程的教改建設,而且能讓學生學習中華傳統(tǒng)文化、陶冶學生的道德情操、提高學生學習專業(yè)知識的積極性,從而提高該課程的教學質量和教學效果,培養(yǎng)學生“知農”“愛農”“強農”“興農”的責任感和使命感。
2 羊文化的思政育人價值
自夏、商以來,我國在牧羊、食羊、崇拜羊方面形成了獨特的羊文化。羊文化是具有中華民族特色的傳統(tǒng)文化,是中華民族飲食文化之根以及華夏文明、文化之源?,F代社會生產生活中,隨著社會的發(fā)展和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羊肉、皮、毛、奶等畜產品逐漸走進人們的日常生活。在人類的意識形態(tài)中,羊文化對人類的影響十分深刻,把“美”“善”“孝”“仁”“義”“禮”等羊的特質內化為人的品德,融入人類血脈中,更成為一代代養(yǎng)羊、識羊、知羊人不忘初心、兢兢業(yè)業(yè)地從事養(yǎng)羊生產、養(yǎng)羊研究、繼承和弘揚羊文化的精神食糧,其巨大的文化價值和育人功能對于大學生思政教育而言是非常寶貴的精神財富。通過對羊文化中“羊”字的溯源,介紹“羊”字形、字意等內涵和羊自身的生物學特性以及歷史發(fā)展進程中相關的人物事跡思政育人元素的挖掘,開展羊生產學課程教學和實踐等活動,體現羊文化蘊含的積極因素。思政元素的挖掘不僅對當代大學生起到教育、引導和啟迪的作用,而且是構建新時代思政育人“金課”,培養(yǎng)創(chuàng)新型、復合型、應用型知農愛農型農林人才的有效手段。
3 羊文化元素在羊生產學課程思政中的應用
3.1 漢字“羊”的文化精髓
3.1.1 ???“羊”之源——讀懂養(yǎng)羊業(yè)蘊含的羊文化精髓。
羊生產學課程第一節(jié)課不僅讓學生認識了現實生活中的羊,而且要讓學生了解“羊”字的起源?!把颉弊值膶懛橐稽c、一撇、三橫一豎?!把颉弊诸^,一點為圓點,其紋形像太陽。一撇其紋形像彎月;中國書法,圓點中空,露白為日——陽。一撇中空見白為月——陰, 因此“羊”字頭有日有月,紋形為明?!把颉弊肿稚頌槿龣M、一豎的王者之身?!墩f文解字注》記載:王,天下所歸往也。董仲舒曰:“古之造文者,三畫而連其中謂之王。三者,天、地、人也,而參通之者王也?!笨鬃釉唬阂回炄秊橥酢R陨辖忉屢鉃椤叭弊稚厦嬉粰M為天,下面一橫為地,中間一橫為人。在上古能通天通地通鬼神的人為 “王”。“羊”頭:日月生輝是文明的產物?!把颉鄙恚和跽唢L范,天人合一,天地人和?!把颉蔽玻骸笆比珜嵨?,扎實于地,是厚德載物之地的生命產物。文化文明之“羊”的代表人物是華夏民族文明的符號——伏羲。人文始祖伏羲的名字由人、犬、羊、禾、兮、戈6字組成[5],蘊含著與上古先民生活最密切的食物、器具,也進一步印證了先民感念犬、羊、禾、兮、戈的意識。
通過介紹 “羊”字的起源,讓學生認識到羊文化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瑰寶中的一顆璀璨明珠,將羊文化融入羊生產學課程思政教學中。讓學生了解中華羊文化的博大精深,學習羊文化的深刻內涵,不僅豐富了學生的知識閱歷,而且能增強中國傳統(tǒng)文化對學生的感召力,對于樹立學生的文化自信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有著積極的促進作用。
3.1.2 ???“羊”之義——闡釋中華傳統(tǒng)文化一脈相承的禮儀法則。
講到羊生產學課程中綿羊、山羊的生物學特性、解釋“斗羊”時,引出“義”字,思政點為羊不僅是中國傳統(tǒng)價值觀中的道德楷模,而且是中國傳統(tǒng)禮儀法則?!墩f文解字》云:己之威儀也。因此,“義”實際上是儀則、法度的意思。就字形分析,義是由“羊”和“我”組成的會意字,解釋為一個人把羊放在頭頂上,形成人羊一體之勢,這樣羊所具有的品質就內化成人的品質,因此人就有了羊所具有儀則、法度的品格?!胺ā弊质菚庾?,原為“灋”?!墩f文解字》記載:灋,刑也。平之如水,從水;廌,所以觸不直者去之,從去?!盀灐弊帧皬D”旁是指獬豸,在神話中是指一種能明辨是非的神羊。《爾雅翼·廌》記載,這種神羊在人們發(fā)生爭斗時,總是用一只角去抵觸理虧的一方,所以在古代法制文化中羊(廌)是法度的象征,是公平、公正執(zhí)法和避除邪惡的象征。獬豸(神羊)公正執(zhí)法,因此羊是有“義”之物。羊文化是多元的,是世界性的?!把颉弊衷诨浇讨惺琼樂⑹?、公義、慈愛的象征,是基督信仰在社會文化領域的體現,同時羊也是神圣、榮耀、有權柄的象征。另外,“羊”“我”一體為“義”,中華文化人羊一體也進一步佐證“中國人也是羊的傳人”的說法[6-8]。
3.1.3 ???“羊”之品——引領文明人類,追求至善至美的道德品質。
“羊”之品要從“善”字、“美”字和“羔”字說起。羊是美好的象征,是祥瑞、祥和之物?!把虼鬄槊?”之說最早由東漢許慎提出:美,甘也。從羊從大。羊在六畜主給膳也?!墩f文解字》[9]一書中有“美與善同義”之說?!吧啤保ü排c膳相通)是口中有羊,“用膳”就是吃羊飽肚子,“月”字旁表明當時是以肉食為主食。在人類現實生活中,羊被認為是善的象征,這種善源于自古以來它就是人類重要的膳食之源,因此人類認同并敬仰羊的品格,并將其融入人類向善向美的價值觀中。養(yǎng)羊業(yè)主要產品有羊肉、羊奶、羊皮及其副產品等,在講到羊肉這一章內容時,問學生:“為什么羔羊肉好吃?”,引出羔羊肉味道鮮美的話題。古有記載:“羔:羊子也。”徐灝注箋:“疑羔之本義為羊炙,故從火,小羊味美,為炙尤宜,因之羊子謂之羔?!痹诂F實生活中,人們吃烤全羊的食材大多來源于羔羊,其味嫩而美,吃羔羊肉與羊之德有什么關系呢?為什么說人德如羔羊?《詩經·召南·羔羊》[10]記載:召南之國化文王之政,在位皆節(jié)儉正直,德如羔羊也。在古代,人們用羔羊比喻品德高尚的卿大夫,今天人類也十分推崇羊溫順、仁義、知禮有儀的美德并把羊具備的一些特性內化為人的道德標準。當代大學生學習專業(yè)課時,要領悟專業(yè)課蘊含的至善至美元素,用羔羊之美、羔羊之德感染年輕人,培養(yǎng)學生向善向美的道德品質。
3.2 牧羊人的愛國情操
3.2.1 ???卜氏捐金——位卑未敢忘憂國。
在講授羊生產學課程中養(yǎng)羊業(yè)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和作用時,引入這樣一段歷史:漢高祖劉邦建立漢朝后,由于實施了適合當時的政策,鞏固了朝廷統(tǒng)治,漢武帝時期國力已經非常強盛,但當時仍有與匈奴的邊患問題,大規(guī)模的戰(zhàn)爭消耗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財力。當時,有一個叫卜式的商人常年放羊,積累了巨大的財富,在當地濟困救貧,面對當前的國情,他把自己一半的家產捐給了國家。古代社會發(fā)展水平落后、經濟不發(fā)達,卜式無私捐獻家財救國,這種“位卑未敢忘憂國”的愛國精神流傳至今。當今國家富強興旺,產業(yè)振興是讓全國人民過上幸福美好生活、讓農民脫貧走上鄉(xiāng)村振興的有效途徑。當代大學生應學好專業(yè)知識、發(fā)揮特長,為國家和社會作出應有貢獻。當國家有難、疫情暴發(fā)、洪水肆虐、暴雪致災、地震發(fā)生的時候,每一個有愛國心的中國人都應伸出援助之手,出錢出力、上災情一線,無數個“卜式”一樣的人物眾志成城、共克時艱,幫助國家渡過了一個又一個難關?!安肥暇杞稹钡墓适聫墓胖两褚恢倍荚诎l(fā)生,卜氏精神不斷弘揚和發(fā)展。這是非常好的思政切入點,可以激發(fā)學生的愛國熱情。
3.2.2 ???蘇武牧羊——臣心一片磁針石。
《羊生產學》教材[11]中,講到古代養(yǎng)羊業(yè)發(fā)展史時,引入著名的歷史故事——蘇武牧羊。西漢時期,蘇武作為漢武帝派出的使者出使西域,肩負促使匈奴與大漢和好的外交使命。由于漢朝降將鍭侯王的叛變,匈奴單于扣押了蘇武一行人,匈奴人勸蘇武效忠單于,蘇武堅決不降、寧死不屈,因此被迫成為奴隸到條件十分惡劣的草原上放羊,19年后才回歸家園。通過蘇武牧羊的故事讓學生學習蘇武為了國家利益、民族尊嚴堅貞不屈的民族氣節(jié)和高尚的愛國情操,學習和發(fā)揚蘇武在艱苦年代的愛國之心。習近平同志曾勉勵當代大學生志存高遠、腳踏實地,轉變擇業(yè)觀念,堅持從實際出發(fā),到基層一線和艱苦的地方去,把人生的道路一步步走穩(wěn)走實,善于在平凡崗位上創(chuàng)造出不平凡的業(yè)績,而不是好高騖遠。農業(yè)、農村需要又紅又專的大學生,當前的農業(yè)、農村不再有寒冷的北海冰凍、猛烈的西域寒風,也不再有嗜雪吞氈的苦境,當今社會發(fā)達、交通便利,走在鄉(xiāng)村振興之路上的農民需要鞏固脫貧成果,不斷學習科學技術,號召懂專業(yè)、懂技術、有情懷的莘莘學子走到基層去服務社會,因此學好羊生產學課程、掌握養(yǎng)羊技術,更好地服務“三農”。這就是蘇武牧羊在羊生產學課程教學中的思政育人作用。
3.3 羊的優(yōu)秀品質對大學生的教育作用
3.3.1 ???羊之合群行為,天地之和積巨能。
在羊生產學課程“羊的生物學特性”一節(jié)中,講到“羊性格溫和,有合群性”,其中的“和”字是指羊秉性溫和;合群要和;合是“天地之和”。羊的意蘊是善良隨和、吉祥如意。“和”即不偏不倚、不過無不及,古人稱為大德?!叭骸弊忠娪凇对娊洝罚骸罢l謂爾無羊?三百維群。”《說文解字》徐鉉注:“羊性好群。”由此產生“群眾”一詞,體現了中華民族注重群體性的特征。羊性溫和,羊是“群”“和”的象征,羊的合群性是羊的一個重要生物學特性。羊群而不黨,引申的教育意義是集體中不能一盤散沙、不要“結黨營私”,要人先合群,群體才合。群合就是群和,群體和才有力量。教育學生從集體到小家升華到國家,領會“家和家興國和國旺,中華民族才會富強”的深刻內涵,同時引導學生注重集體的力量和合眾效應,遇事要體現“顧大局、識大體”的品格,自覺維護集體的榮譽和利益,服從集體的安排,積極主動地為集體建設貢獻力量。
3.3.2 ???羊之感恩行為,跪乳能知報母情。
羊生產學課程要介紹羔羊的哺乳行為和哺乳方法。引出“羊羔跪乳”的故事,其出自《增廣賢文》,原文是“羊有跪乳之恩,鴉有反哺之義”?!洞呵锓甭丁酚涊d:“羔食于其母,必跪而受之,類知禮者?!?也許羔羊跪乳是一種自然生物學行為,但在人 “以己度物”的原始思維下,“羊”被人們賦予了“至孝”和“知禮”的含義。通過引入這個故事,讓學生獲取禮儀知識,教育學生學習羊生產學知識的同時,更要學習羔羊跪乳、賢良孝義報家國的精神品質,并能在現實生活中體現出來,提高學生的道德水平,為良好德行的確立打下堅實的基礎。
4 ?積極探索羊文化融入羊生產學課程思政的有效途徑
羊文化是我國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涉農高校大學生思政教學的寶貴資源。專業(yè)課教師要切實利用好這一資源,在教學過程中將羊文化思政元素融入課程教學中,用文化之精髓滋潤中華民族青年一代人。學生在學習專業(yè)課的同時,也要接受文化的熏陶,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以及堅定的科學信仰和信念,增強學生知農、愛農的情懷和踐行強農、富農的責任感及使命感,對于培養(yǎng)學生的科學思維能力、科學研究能力、創(chuàng)新能力、實踐能力以及自主學習能力發(fā)揮著重要作用。
4.1 發(fā)揮羊文化在羊生產學課程思政教學的引領作用
羊文化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之瑰寶,根脈源遠流長,其蘊含的仁、義、善、美、和等內涵與思政課的教學目標相符。為了充分發(fā)揮羊文化教育元素在羊生產學課程思政中的作用,要培養(yǎng)教師對羊文化的理解和認識,讓羊文化走進師生,把羊文化引入羊生產學課程課堂內外,必要的時候開展有關羊文化的專題講座,宣講羊文化的思政教育意義,吸引更多的學生參與,充分發(fā)揮羊文化在三全育人中的價值引領作用,培養(yǎng)學生的文化認知,陶冶學生的道德情操。
4.2 創(chuàng)新羊文化思政育人的教學手段
羊文化融入羊生產學課程思政是一個新的教學思路,教師對思政元素要精心打磨,利用多種方式將羊文化的育人元素融入課程教學中。比如,可以通過組織一堂示范課進行研討,或組織思政教師把脈羊文化的育人元素;利用各種現代化的教學手段發(fā)揮教學平臺的最大利用價值,比如將《百家講壇》中的“蘇武牧羊”和“卜氏捐金”等片段應用到教學中;也可以打造羊文化思政微課平臺,讓學生親身參與課程視頻的錄制,讓學生沉浸式體驗羊文化的精神感染力,讓羊文化的精髓深入學生的內心與靈魂,進一步達到思政育人的目的。
4.3 注重羊文化與羊生產學課程思政育人的有機結合
多數情況下,教師都是在課堂上完成“傳道授業(yè)”的任務,以課堂講授的方式傳播科學知識、科學思想以及專業(yè)精神等。主講教師要深入研究每一堂課的授課內容、改革授課技術和手段,從專業(yè)育人、思想育人和文化育人的角度將羊文化思政育人功能引入課堂授課中,需要教師對涉及的羊文化內容十分熟悉,把握其內涵的精準要義,找出羊文化思政元素與該課程教學的結合點,不能生搬硬套。只有讓羊文化與羊生產學課程所講授內容融為一體,才能使羊文化的育人元素自然滲透到課堂中,發(fā)揮其文化育人的感染力。
4.4 拓寬羊文化思政育人的實踐渠道
羊文化的育人功能是多層次的。課堂講授起到感染作用,學生對其深入理解和應用需要通過實踐,即“知行合一”,因此除了課堂外還可以通過以下形式開展羊文化的育人活動。
4.4.1
羊文化思政育人舞臺。在校園內,鼓勵學生發(fā)揮自己的才干,傳承優(yōu)秀羊文化,如制作羊文化的宣傳海報,也可以將羊文化節(jié)目(比如《蘇武牧羊》《瘦羊博士》《卜氏捐鑫》等)在校園文化節(jié)及各種聯(lián)歡會上表演。這樣既展示了涉農專業(yè)學生的文化才藝,又讓全校師生領略到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羊文化的魅力,從而發(fā)揮羊文化思政元素的育人功能和感召力。
4.4.2
羊文化思政育人實踐。近年來,筆者通過帶領學生參加國家現代肉羊產業(yè)技術體系服務項目、技術競賽、互聯(lián)網+等項目,展示“青山秸利好,金羊逐夢來”“暖羊勁展三農風采,科技助力鄉(xiāng)村振興”等活動把羊文化育人元素融入“三農”服務中,不僅普及了羊文化知識,增強了羊生產學課程的實踐育人效果,而且豐富了學生的課外生活,提高了學生的實踐水平和思想境界,通過營造和諧的羊文化氛圍發(fā)揮羊文化巨大的思政價值和育人功能引領作用。
5 結論
我國羊文化歷史悠久、博大精深,思政育人元素豐富多彩,充分挖掘和利用羊文化的思政育人元素在羊生產學課程教學中的育人作用,把羊文化在羊生產學課程教學中的“人才培養(yǎng)、科學研究和社會服務”三位一體功能面向“三農”、講在課堂、演在校園、用到社會,為有效完善“三全育人”機制、服務行業(yè)和區(qū)域經濟發(fā)展作出積極貢獻。
參考文獻
[1] ?本報評論員.著力推動思政課改革創(chuàng)新:論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在學校思政課教師座談會上重要講話[N].人民日報,2019-03-21(002).
[2] 吳普特.以習近平總書記回信精神為指導,面向未來農業(yè)推進新時代高等農業(yè)教育綜合改革[J].中國高等教育,2019(21):4-6.
[3] 教育部.教育部關于印發(fā)《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的通知:教高〔2020〕3 號[EB/OL].(2020-05-28)[2021-09-27].http://www.gov.cn/zhengce/zhengceku/2020-06/06/content_5517606.htm.
[4] 張爍.習近平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強調: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 開創(chuàng)我國高等教育事業(yè)發(fā)展新局面[N].人民日報,2016-12-09(01).
[5] 楊冠豐,黃淼章.點解姓羊:祥和廣州與華夏羊文化[M].廣州:羊城晚報出版社,2007.
[6] 王保國.羊文化: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新詮釋[J].中州學刊,2006(3):196-199.
[7] 楊冠豐,楊洪潮,黃淼章.羊圖騰:中國人也是羊的傳人[M].廣州:南方日報出版社,2010.
[8] 黃楊.中華民族是“羊的傳人”:申論古代中國“羊文化”的歷史存在[J].華僑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5(3):80-86.
[9] 許慎.說文解字[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
[10] ?黃建華.中國古典文學名著寶庫:詩經[M].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2008.
[11] 趙有璋.羊生產學[M].3版.北京:中國農業(yè)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