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秀娟 楊玉環(huán)
女性乳腺疾病多發(fā),除影響正常生活外還危害其身心健康,此類疾病的致病因素比較復雜,若治療不及時可能發(fā)生癌變,進而威脅患者生命安全[1],及早發(fā)現(xiàn)和識別乳腺良惡性病變對于臨床治療和預后恢復十分重要。超聲技術是鑒別診斷乳腺病變性質(zhì)的首選方法,主要以乳腺病變的形態(tài)學特征為依據(jù)進行直接診斷,但對部分存在重疊交叉聲像圖特征、彩色血流無顯著特征的病變,鑒別具有一定難度[2]。超微血管成像(SMI)技術應用自適應圖像處理方法分析血流圖像信息,采用自適應的計算方法識別和去除組織運動,消除雜波偽影,同時能夠清晰顯示微血管中的低速血流[3]。本文旨在探討SMI技術在乳腺良惡性病變的鑒別診斷中的應用價值,現(xiàn)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2022年1—10月診治的乳腺病變患者50例(病灶56個)的臨床資料。納入標準:① 通過手術切除病灶或穿刺活檢取得確切的病理結(jié)果;② 未接受放化療治療;③ 意識清晰、認知正常。排除標準:① 患有其他惡性腫瘤;② 具有超聲檢查禁忌證;③ 妊娠或哺乳期。年齡20~65歲,平均(33.9±2.6)歲;病理確診良性病變40個(71.4%),惡性病變16個(28.6%)。
1.2 超聲檢查方法 應用Toshiba Aplio 400彩色多普勒超聲診斷儀,探頭頻率4~11 MHz,配備彩色多普勒血流顯像(CDFI)和SMI軟件?;颊呷⊙雠P位,雙臂上舉置于枕后,充分暴露受檢部位,對乳腺、腋窩區(qū)、鎖骨上窩行常規(guī)超聲掃描,記錄病灶的大小、邊界、回聲、縱橫比、是否有微鈣化、毛刺等。
1.3 良惡性診斷標準 以病理檢查結(jié)果為金標準。
1.3.1 病灶良惡性 根據(jù)病灶的特征進行BI-RADS分級。1類:陰性,無惡性可能性;2類:良性病變,無惡性可能性;3類:可能良性,惡性可能性<2%;4類:可疑惡性,惡性可能性2%~95%;5類:高度提示惡性,惡性可能性>95%。綜合判定標準:1~3類為良性病變,4~5類為惡性病變。
1.3.2 血流分級與血管形態(tài)特征良惡性 分別在CDFI和SMI下觀察乳腺病灶的血流分級和血管形態(tài)特征。① 參照Adler血流分級標準,將血流信號分為0~Ⅲ級。0級:未發(fā)現(xiàn)血流信號,無明顯血液供應;Ⅰ級:少量血流,一般可見1~2個點狀或細條索狀血管;Ⅱ級:中量血流,一般可見3~4個點狀血管或一根較長的條狀血管;Ⅲ級:多量血流,一般可見5個及以上點狀血管或量條較長血管,呈片狀、條狀、或樹杈狀、環(huán)狀血流信號。以0級、Ⅰ級血流為良性,Ⅱ級、Ⅲ級血流為惡性。② 血管形態(tài)特征分為5種類型。乏血管型:病灶內(nèi)未見明顯血流信號;線性或曲線型:病灶內(nèi)可見單條或數(shù)條線狀無交叉血管,血管走行自然,管壁光滑,管徑粗細均勻;樹枝狀:病灶內(nèi)血管呈樹枝狀分支,管徑粗細均勻,分布規(guī)則;血管粗大扭曲:病灶內(nèi)血管排列扭曲混亂,分布不規(guī)則,病變周圍僅有兩條以下粗大扭曲的血管;蟹足狀:病灶內(nèi)血管呈放射狀分布,病變周圍可見兩條以上粗大扭曲的血管。以乏血管型、線性或曲線型、樹枝狀為診斷良性病變的依據(jù),血管粗大扭曲、蟹足狀為診斷惡性病變的依據(jù)。
1.4 觀察指標 比較乳腺良惡性病變在CDFI和SMI下的血流分級和血管形態(tài)特征,分析CDFI和SMI鑒別診斷乳腺良惡性病變的臨床價值。
2.1 CDFI和SMI血流評定結(jié)果 CDFI在病灶中檢出血流信號43個(76.8%),SMI在病灶中檢出血流信號51個(91.1%)。根據(jù)SMI血流評定乳腺病灶性質(zhì)的準確度為51.8%(29/56),略低于CDFI的64.3%(36/56),詳見表1。
表1 乳腺病灶CDFI和SMI血流評定結(jié)果 [個(%)]
2.2 CDFI和SMI血管形態(tài)特征評定結(jié)果(表2) 根據(jù)SMI血管形態(tài)特征評定乳腺病灶性質(zhì)的準確度為91.1%(51/56),略高于CDFI的85.7%(48/56)。
表2 乳腺病灶CDFI和SMI的血管形態(tài)特征評定結(jié)果 [個(%)]
2.3 CDFI與SMI乳腺良惡性病變鑒別診斷結(jié)果(表3)SMI診斷乳腺良惡性病變的靈敏度、特異度、準確度、陽性預測值、陰性預測值分別為92.5%(37/40)、14/16、91.1%(51/56)、94.9%(37/39)、14/17,高于CDFI的80.0%(32/40)、11/16、76.8%(43/56)、86.5%(32/37)、11/19。
表3 CDFI和SMI乳腺良惡性病變鑒別診斷結(jié)果
乳腺良惡性病變可從質(zhì)地、表面、形狀、邊界、與皮膚的關系等方面來區(qū)別,目前研究的重點集中在乳腺病變的血管上,腫瘤血管生成與腫瘤的生長、浸潤、轉(zhuǎn)移聯(lián)系密切[4]。應用影像學檢查評估乳腺病變的血流情況是鑒別診斷病變性質(zhì)的重要依據(jù),超聲檢查在乳腺病變性質(zhì)的鑒別診斷中最常用,CDFI是常用的乳腺病變血管評估方法,具有無創(chuàng)、簡便的優(yōu)點,但只能顯示流速相對較高、管徑>200 μm的血管,對于微血管評估的準確度不高;而SMI能夠顯示管徑>100 μm的微細血管,彌補了CDFI檢測微細血管的不足[5]。本文結(jié)果顯示,SMI的血流信號檢出率高于CDFI,說明SMI可檢出更細小的血管。兩種檢測手段的成像原理不同:CDFI利用紅細胞與超聲波之間的多普勒效應進行顯像,可采用相關技術消除雜波和運動偽像,但易造成低速血流、細束血流信息的丟失;而SMI通過自適應算法對正常組織頻譜信號和微細血流進行鑒別,具有高幀頻、高分辨率,能夠有效抑制組織運動,消除組織的運動偽影,使呈現(xiàn)的血流信息更加真實,進而顯示低速微小血管[6]。但SMI血流評定乳腺病灶性質(zhì)的準確度略低于CDFI。
在臨床工作中,僅用血流信號來鑒別診斷乳腺病變的良惡性遠遠不夠,還需結(jié)合乳腺病變的形態(tài)、回聲、邊界及其與周圍組織的關系等特征進行綜合評估。研究[7]表明,SMI不僅檢測血流信號更為敏感,還能夠提供更清晰的血管形態(tài)特征。乳腺惡性病變的細胞缺氧、增殖,誘導大量新生血管形成,但新生血管管壁薄、基底膜不完整、血管分支粗細不一,導致出現(xiàn)血管畸形和動靜脈瘺;良性病變內(nèi)部血流走形平直自然,周圍多見環(huán)狀血管[8]。本文結(jié)果顯示,根據(jù)SMI血管形態(tài)特征評定乳腺病灶性質(zhì)的準確度為91.1%,略高于CDFI的85.7%。
本文結(jié)果顯示,SMI鑒別診斷乳腺良惡性病變的靈敏度、特異度、準確度、陽性預測值、陰性預測值高于CDFI,與相關研究[9]結(jié)論一致。SMI在顯示低速血流信息的情況下,仍能保持血流外溢較少,加之其幾乎不受角度的影響,可更為完整地呈現(xiàn)乳腺的微血管架構,使得低速微血管的準確度提高。
綜上所述,相較于CDFI,應用SMI技術檢測乳腺良惡性病變血流分級和血管形態(tài)特征效果更好,能夠提升鑒別診斷乳腺良惡性病變的準確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