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婷婷
糖尿病患者由于代謝紊亂和免疫功能低下常合并感染,尿路感染是糖尿病患者常見的感染性疾病[1]。糖尿病患者發(fā)生尿路感染的概率遠高于非糖尿病患者,且隨著抗生素濫用情況的增加,尿路感染病原菌的種類和耐藥性均增加,給臨床治療尿路感染帶來了一定困難[2]。為提高臨床治療尿路感染用藥的合理性,減少耐藥發(fā)生,本文對合并尿路感染的糖尿病患者尿液標本中的病原菌細菌學特征及其對抗菌藥物的耐藥性進行分析,現(xiàn)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2017年1月至2022年6月收治的合并尿路感染的糖尿病患者78例。糖尿病診斷標準[3]:空腹血糖≥7.0 mmol/L,餐后2小時血糖≥11.1 mmol/L;尿路感染診斷標準[4]:尿液渾濁且可能有異味,尿細菌培養(yǎng)結果陽性,臨床表現(xiàn)為尿頻、尿急、尿痛等癥狀,部分患者以腎區(qū)疼痛、發(fā)熱較多見;尿培養(yǎng):對于復雜性尿路感染,清潔中段尿培養(yǎng)菌落計數(shù)女性>105cfu/mL、男性>104cfu/mL,或患者所有導尿留取的尿標本細菌菌落計數(shù)>104cfu/mL。男25例,女53例;年齡33~90歲,平均(68.5±3.2)歲。
1.2 檢測方法 標本收集和細菌培養(yǎng),根據(jù)《尿路感染臨床微生物實驗室診斷》[5]操作方法進行。清潔中段尿采集方法:晨起用肥皂水清洗會陰部,女性分開大陰唇,男性上翻包皮,仔細清洗,再用清水沖洗尿道口周圍。丟棄前段的尿液,留取中段尿液約10 mL于無菌容器中,立即送檢。留置導尿管采集方法:采用無菌技術用注射器經(jīng)導尿管抽取尿液,先消毒導尿管采樣口,按無菌操作方法用注射器穿刺導尿管吸取尿液立即送檢。接種前輕緩混勻尿液,將定量接種環(huán)垂直浸入尿液標本表面下3~5 mm處,將尿液標本吸入定量接種環(huán)中;使用定量接種環(huán)在血瓊脂平板上劃“十”字,再進行密集均勻涂布。除接種至血平板進行定量外,還需分區(qū)劃線接種至麥康凱和沙保氏平板進行菌株篩查。接種后放于5%二氧化碳培養(yǎng)箱內(nèi)培養(yǎng)18~24小時。若無細菌生長,則延長至48小時。
1.3 菌株鑒定 使用法國生物梅里埃公司的產(chǎn)品VITEK MS全自動微生物質(zhì)譜儀,或法國生物梅里埃公司的產(chǎn)品VITEKⅡ Compact細菌鑒定儀進行鑒定。質(zhì)控菌株:金黃色葡萄球菌ATCC25923、金黃色葡萄球菌ATCC29213、糞腸球菌ATCC29212、大腸埃希菌ATCC25922、銅綠假單胞菌ATCC27853、霍氏腸桿菌ATCC700323、鉛黃腸球菌ATCC700327、白色假絲酵母菌ATCC14053,質(zhì)控菌株均購自溫州康泰生物。細菌藥敏試驗:VITEKⅡCompact細菌鑒定儀儀器法,K-B法補充。藥敏試驗的判斷:按照美國國家臨床實驗室標準化委員會的標準進行操作,均采用WHO細菌耐藥監(jiān)測網(wǎng)提供的WHONET 5.6軟件進行分析及處理耐藥數(shù)據(jù)。
2.1 糖尿病合并尿路感染患者病原菌分布特點 78例患者尿液標本中分離出病原菌83株,其中5例標本檢測出兩種病原菌感染,為男3例,女2例,占6.4%;余73例標本均為1種病原菌感染,男22例,女51例,占93.6%。83株病原菌中,革蘭陰性桿菌54株(65.1%),男15株,女39株;其中大腸埃希菌36株,肺炎克雷伯菌3株,普通變形桿菌、奇異變形桿菌、銅綠假單胞菌各2株,布氏枸櫞酸桿菌、產(chǎn)酸克雷伯氏菌、惡臭假單胞菌、糞產(chǎn)堿桿菌、弗氏枸櫞酸桿菌、雷氏普羅威登斯菌、摩氏摩根氏菌摩根亞種、施氏假單胞菌、嗜水氣單胞菌各1株。革蘭陽性球菌19株(22.9%),男11株,女8株;其中糞腸球菌6株,屎腸球菌5株,表皮葡萄球菌3株,金黃色葡萄球菌2株,緩慢葡萄球菌、人葡萄球菌、粘金黃棒狀桿菌各1株。真菌感染10株(12.0%),男2株,女8株;其中白色假絲酵母菌4株,光滑假絲酵母菌、熱帶假絲酵母菌各3株。
2.2 主要革蘭陰性菌對抗菌藥物的耐藥性(表1) 經(jīng)藥檢結果顯示,大腸埃希菌主要對頭孢呋辛、頭孢呋辛酯及頭孢曲松有較高耐藥性,肺炎克雷伯菌對除阿米卡星外的抗菌藥物耐藥性均較高。
表1 主要革蘭陰性菌對抗菌藥物的耐藥性 [株(%)]
2.3 主要革蘭陽性菌對抗菌藥物的耐藥性(表2) 經(jīng)藥檢結果顯示,糞腸球菌對四環(huán)素具有一定耐藥性;屎腸球菌對青霉素G、環(huán)丙沙星、左旋氧氟沙星、氨芐西林、高濃度慶大霉素的耐藥率較高。
表2 主要革蘭陽性菌對抗菌藥物的耐藥性 [株(%)]
2.4 真菌對抗真菌藥物的耐藥性 經(jīng)藥檢結果顯示,白色假絲酵母菌、光滑假絲酵母菌、熱帶假絲酵母菌對5-氟胞嘧啶、兩性霉素B、氟康唑、伊曲康唑、伏立康唑均不具有耐藥性。
糖尿病為代謝性疾病,可導致患者機體代謝紊亂、免疫功能降低,易并發(fā)感染。長期高血糖狀態(tài)可引起神經(jīng)損害,導致膀胱敏感性降低,出現(xiàn)尿液潴留,高血糖尿液長期潴留于膀胱內(nèi)部,可導致細菌滋生繁殖而引發(fā)尿路感染[6]。高血糖狀態(tài)會抑制中性粒細胞的吞噬和殺菌能力,導致黏附在尿路上皮細胞的病原菌增多,加重尿路感染癥狀[7]。糖尿病患者一旦出現(xiàn)尿路感染,發(fā)生危重并發(fā)癥的可能性會增加。探尋并明確糖尿病患者尿路感染的病原菌細菌學特征和耐藥性,有助于合理指導臨床使用抗菌藥物,及時治愈糖尿病患者的尿路感染,減少病原菌耐藥現(xiàn)象。
本組78例合并尿路感染的糖尿病患者中,女性患者明顯多于男性。原因可能為女性尿道結構短而直,且肛門、尿道口及陰道口三者位置較近,易發(fā)生污染引起尿路的逆行感染;女性絕經(jīng)后雌激素水平降低,不能維持陰道正常pH值,陰道自身抑菌功能下降,同時尿道黏膜發(fā)生退行性病變,易被病原菌侵入引起尿路感染。由于腸道與尿道位置接近,機體抵抗力下降時腸道內(nèi)的腸道菌群可發(fā)生轉移,致使患者出現(xiàn)內(nèi)源性感染。腸道菌群中大腸埃希菌最常見,本組78例患者病原菌感染以大腸埃希菌為主。大腸埃希菌可借助其表面的菌毛與尿路上皮細胞緊密結合,使其不易被尿液沖走,同時減弱了輸尿管的蠕動并使其擴張,成為大腸埃希菌發(fā)生逆行性感染的重要因素。本文結果顯示,糖尿病患者尿路感染的主要致病菌是革蘭陰性桿菌,除大腸埃希菌外,肺炎克雷伯菌也較常見。革蘭陽性球菌占比22.9%,主要致病菌為糞腸球菌、屎腸球菌和表皮葡萄球菌。真菌感染占比12.0%,包括白色假絲酵母菌、光滑假絲酵母菌和熱帶假絲酵母菌。
目前病原菌的耐藥機制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① 病原菌產(chǎn)生許多使抗菌藥物滅活的酶,如β-內(nèi)酰胺酶、氨基糖苷類鈍化酶等,使抗菌藥物失活。② 病原菌可改變抗菌藥物作用靶點,使抗菌藥物無法與之結合,從而無法發(fā)揮抗菌作用。③ 病原菌可增加靶蛋白數(shù)量,使藥物相對濃度降低,導致在抗菌藥物存在的情況下,細菌仍有足夠的靶蛋白維持其感染及黏附功能。④ 病原菌可改變自身外膜的通透性,主動排出菌體內(nèi)的抗菌藥物,減少藥物在菌體內(nèi)水平,從而削弱抗菌藥物的作用效果。本組藥敏試驗發(fā)現(xiàn),革蘭陰性桿菌對二代頭孢和三代頭孢耐藥性較高,如大腸埃希菌對頭孢呋辛、頭孢呋辛酯、頭孢曲松、頭孢他啶具有較高的耐藥性;對亞胺培南、阿米卡星、阿莫西林、厄他培南、哌拉西林、替加環(huán)素等藥物敏感性較高,基本不耐藥。肺炎克雷伯菌對阿米卡星敏感性較高,對其他藥物基本都有耐藥性。革蘭陽性球菌中的糞腸球菌對四環(huán)素有較高耐藥性,屎腸球菌對青霉素G、環(huán)丙沙星和左旋氧氟沙星完全耐藥,對氨芐西林、高濃度慶大霉素耐藥性較高,但糞腸球菌和屎腸球菌對利奈唑胺、萬古霉素、替加環(huán)素耐藥性較低。而對真菌的藥敏試驗結果顯示,三類假絲酵母菌對抗真菌藥物不具有耐藥性。
綜上所述,糖尿病合并尿路感染常見的病原菌主要為大腸埃希菌、糞腸球菌和屎腸球菌,這些病原菌對臨床常用抗菌藥物表現(xiàn)出不同的耐藥性。臨床用藥前,應根據(jù)患者病原菌感染情況結合藥敏實驗結果合理使用藥物進行治療,確?;颊攉@得最好的療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