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家峰,張東方,楊舒喬
(1 菏澤醫(yī)學??茖W校,山東 菏澤 274000;2 青島市中醫(yī)醫(yī)院(海慈醫(yī)院),山東 青島 266000)
人體解剖學是研究人體正常形態(tài)結構的一門學科,通過對該課程的學習,可為學習其它醫(yī)學課程打下堅實的基礎。人體解剖學課程教學分為理論教學和實驗教學,學生通過理論教學,可以對人體的器官組成、形態(tài)結構等形成一個初步的感性認識,但僅僅停留在感性認識階段會對后續(xù)的醫(yī)學課程學習造成不利影響,因此,人體解剖學的教學必須要有實驗教學,在實驗教學中,學生通過對真實標本的觀察學習,會更深刻的理解理論知識,從而做到理論聯系實際,實現感性認識向理性認識的轉變。本研究將中國數字人系統(tǒng)應用于高職醫(yī)學生的實驗教學過程中,取得了理想的效果?,F報道如下。
1.1 研究對象 抽取2022 級康復醫(yī)學專業(yè)兩個合堂班級,其中一個合堂班級為觀察組,另一個合堂班級為對照組。對照組118 人,其中男59 人,女59 人;平均年齡(19±0.53)歲;觀察組120 人,其中男61 人,女59 人;平均年齡(19±0.25)歲。兩組學生基線資料比較,P>0.05,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觀察組采用傳統(tǒng)教學法,即實驗課上由教師帶領學生先進行理論知識的回顧,然后再通過標本向學生講解相關結構,最后由學生結合課本內容以及教師的講解,以小組為單位自行觀察學習標本。
對照組采用中國數字人系統(tǒng):第一步,教師介紹中國數字人系統(tǒng)的功能,講解數字人系統(tǒng)的操作方式及操作界面;第二步,根據實驗課內容,通過數字人系統(tǒng)展示相應的組織結構,由教師進行詳細的講解展示,通過標本的放大、縮小、旋轉、剝離、重點結構注釋等向學生詳細的介紹相關內容;第三步,學生自行操作中國數字人系統(tǒng),教師從旁指導,直至學生可以熟練操作;第四步,根據實驗課教學內容,向學生提出學習目標,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利用數字人系統(tǒng)進行討論學習;第五步,各小組向其它小組講解相關內容;第六步,教師總結并進行隨堂測試。
1.3 觀察指標 (1)期末考試成績:題型包括選擇題(20分)、填空題(10 分)、名詞解釋(10 分)、問答題(30 分)及識圖題(30 分),滿分100 分。(2)實驗課隨堂測試:每次實驗課選擇和本次課程相關的、典型的題測試,滿分為50 分。(3)學生的認可度和接受度:包括是否可以提高學習興趣、是否可以提高自學能力、是否有利于對所學知識的理解以及是否可以提高團隊協作能力。
1.4 統(tǒng)計學處理 應用SPSS 20.0 軟件對所獲數據進行處理,計量資料和計數資料分別采用± s 以及n(%)表示,分別采用t 檢驗和χ2檢驗。
2.1 兩組期末考試成績比較 兩組選擇題、填空題、名詞解釋、問答及識圖得分比較,P 均<0.05。見表1。
表1 兩組期末考試成績比較( ±s,分)
表1 兩組期末考試成績比較( ±s,分)
組別 n 選擇題 填空題 名詞解釋 問答 識圖 總分觀察組 120 18.24±1.29 9.01±0.89 9.14±0.76 29.85±0.15 29.88±0.12 98.24±1.76對照組 118 16.30±1.65 8.44±1.16 8.89±0.59 27.74±1.98 27.96±1.21 96.57±2.45
2.2 兩組隨堂測試成績比較 觀察組隨堂測試平均成績(49.55±0.45)分,對照組隨堂測試平均成績(47.84±1.56)分,兩組比較,t=11.530,P<0.05。
2.3 兩組學生對不同教學方法接受度及認可度比較 見表2。
表2 兩組學生對不同教學方法接受度及認可度比較[ n(%)]
傳統(tǒng)實驗課教學過程包括教師講解示教,然后提出要求,學生觀察標本,最后教師總結。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教師始終處于指導地位,學生只是被動的接受,因此,不能很好的發(fā)揮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導致實驗課教學效果大打折扣。同時,還存在以下不足:現存的尸體數量無法滿足教學需要;制作標本的過程時間長,成本高;標本在使用過程中容易受到損壞,尤其是一些精細結構,導致教學標本緊缺。而且,隨著學校招生數量的不斷增加,導致示教標本數量、解剖模型數量相對減少,也不利于解剖學實驗課教學。為了有效提高人體解剖學教學效果,不少學者進行了研究,龔憲宇等將“以疾病為中心”教學方法應用于人體解剖學實驗教學,顯著提高了人體解剖學實驗教學效果[1]。黎慧玲等將PBL 結合TBL 教學法應用于解剖學實驗教學,有效提高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以及臨床思維能力[2]。
中國數字人系統(tǒng)是由山東數字人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研發(fā)的人體解剖學教學軟件,該軟件通過計算機技術以及圖像處理技術,將大量的人體斷面數據信息進行整合重構,最終形成完整的人體三維立體結構圖像。中國數字人系統(tǒng)的界面主要包括以下六個模塊:系統(tǒng)解剖學、局部解剖學、斷層解剖學、臨床病例、解剖學微課以及自主學習。而每一個模塊的界面包括以下三個展示區(qū):斷層顯示區(qū)域、三維顯示區(qū)以及目錄結構區(qū),三個區(qū)域相關聯,任何一個區(qū)域顯示的任何解剖結構,其它兩個區(qū)域都會動態(tài)調整,從而實現解剖學結構的突出顯示。系統(tǒng)可以直接用鼠標操作,也可以進行觸摸操作,選擇預觀測的結構,然后可以對標本進行放大、縮小、平移等操作。標本旋轉功能:數字人可以實現預觀察標本的任意角度的旋轉。透明度調節(jié)功能:可以對觀察的標本進行透明度調節(jié),從而可以更有效、更直觀的觀察內層結構。解剖結構的隱藏和顯示功能:在觀察標本的過程中,可以對其任意解剖結構進行顯示和隱藏,從而使標本觀察更具層次感,有效實現解剖結構的剝離。解剖結構著色功能:可以對不同的解剖結構進行染色,便于突出顯示。在日常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根據授課需要,對所展示的器官構造進行拆分組合,有針對性的制備實驗教學示教標本。
本研究將中國數字人系統(tǒng)應用于解剖學實驗教學,結果表明,觀察組不同題型得分及總分均高于對照組(P<0.05)。實驗課隨堂測試成績比較,觀察組高于對照組(P<0.05)。同時,學生對不同實驗課教學方式的接受度和認可度比較,觀察組高于對照組(P<0.05)。學習興趣是學生學習的內生動力,從結果中可以看到,中國數字人系統(tǒng)可以有效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大學階段學生的求知欲比較強,對新鮮事物的接受能力也比較強,因此,數字人系統(tǒng)能夠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因數字人系統(tǒng)可以反復操作,并且可以實現對組織結構的放大、縮小、隱藏等不同操作,在操作過程中,可以與課本理論知識相互印證,所以可以有效提高學生的自學能力以及對所學知識的理解。在實驗教學過程中,以小組為單位進行學習,在數字人操作及后續(xù)的講解過程中,需要小組內成員分工明確相互合作,相互補充,因此,可以有效提高團隊協作能力。但是,數字人應用在人體解剖學實驗教學也存在不足之處[3-6]:第一,不利于教師提高自身業(yè)務能力:傳統(tǒng)實驗課教學前,教師需要做充足的準備,需要花大量的時間去制作標本,在標本的制作過程中可以促進教師對理論知識的理解,可以有效提高標本制作技能,而應用數字人系統(tǒng)雖然可以節(jié)省時間和精力,但是不利于教師業(yè)務能力的提升,尤其是專業(yè)的實驗技術人員。第二,缺乏真實性,不利于學生自身能力的提升。解剖學實驗教學的目的就是通過實驗課學習,將理論知識和實踐知識相聯系,學生只有通過觀察、觸摸、解剖真實標本,才能夠體會人體結構的質感,同時,也能夠熟悉不同解剖器械的功能和用途,但是數字人系統(tǒng)無法實現上述目的。第三,短時輸出信息量較大,學生無法完全消化,尤其是對于計算機操作不熟練的學生,數字人的應用反而成為了一種負擔。第四,數字人系統(tǒng)內容有待進一步完善,同時,一些細微的解剖結構需要進一步加強。
綜上所述,中國數字人系統(tǒng)應用于醫(yī)學高職院校人體解剖學實驗教學,可以有效提高教學效果,且學生認可度和接受度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