況 揚,曾 嬪
(江西科技師范大學研究生院,南昌 330038)
數字化轉型的大背景下,新課改強調課堂教學要培養(yǎng)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突出學生主體地位,滿足學生多樣化需求。因此,先進的科技手段與教育相結合,優(yōu)化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堅持與時俱進,是當今課堂教學發(fā)展必然趨勢。隨著信息科技的迅速發(fā)展,虛擬現實技術和增強現實技術在教學中的應用逐漸多樣化。增強現實技術(augmented reality, AR),是通過電腦等技術手段,將視覺、聽覺、觸覺等信息進行模擬仿真,應用到真實世界,將真實世界和虛擬實物疊加到同一畫面的空間中,實現“虛實結合”達到超越現實的感官體驗[1]。增強現實是對現實的補充,而不是通過將虛擬世界的一部分與現實世界的三維(3D)相結合來完全替代現實[2]。增強現實技術應用到生物教學中,學生觀摩和操作3D 模型了解萬事萬物的外表和內在特征,有助于初中生形象思維過渡到抽象思維。初中生物教學中,從傳統(tǒng)圖片轉化成3D 模型,比如人體、動物、植物、細胞等。學生可以360°觀看模型,拓展學生空間思維,豐富想象力,體驗沉浸感。因此,本文選用初中生物《鳥》的例子開發(fā)增強現實技術教學資源。
本文的AR 教學案例總體框架設計如圖1 所示。
圖1 AR教學案例總體框架設計
Unity3D 是由Unity Technologies 開發(fā)的一個能創(chuàng)建諸如實時三維動畫等類型互動內容的多平臺開發(fā)工具。它跨平臺性較好,支持Windows、Mac、網頁端、蘋果和安卓移動端運行,是AR 和VR 主要的開發(fā)工具。Unity 中較受大眾歡迎的AR 插件有Vuforia,因其性能好、交互性強、免費面向用戶等優(yōu)點而廣受開發(fā)者喜愛。AR 技術將虛擬世界與現實世界結合起來,為教育提供更豐富的呈現方式,增強了學習的交互感和參與感,使知識、信息能夠更有效地被學習者接受和吸收,正成為信息技術教育新熱點[3]。“鳥三維展示”AR移動應用開發(fā)包括環(huán)境配置、圖片識別制作、UI 界面設計、交互邏輯控制、打包使用等環(huán)節(jié),具體步驟如下:
(1)安裝3D MAX軟件,制作幾款鳥的模型,并設計材質和對應貼圖,一起導出FBX文件。
(2)安裝Unity3D 軟件,下載JDK 和SDK 插件;新建Unity3D 項目,命名為3D Display of Birds;導入XDreamer,再勾選Vuforia插件。
(3)注冊登錄Vuforia 官網,申請License Key,將證書復制添加到Unity3D 的AR Camera下。準備好幾張鳥的圖片制作圖像識別訓練數據。在Target Manager 中創(chuàng)建數據,逐個添加圖片并英文命名,添加完成后選中所有數據進行下載,最后將圖片識別包導入Unity中。
(4)在Unity3D 中導入鳥的FBX 資源包,新建音頻文件,準備好鳥的介紹信息文本。
(5)先在Vuforia 中添加一個圖像目標,選中一張訓練數據圖片,再將相應鳥的三維模型添加到場景中;設計UI 界面,UI 界面包括介紹信息和音頻播放按鈕。
(6)打開狀態(tài)機和狀態(tài)庫,制作鳥的模型旋轉功能,沿著Y軸旋轉360度。
(7)制作UI 的顯示介紹信息,先在狀態(tài)庫中添加碰撞體點擊,目標選擇按鈕點擊;添加游戲對象激活,目標選擇介紹信息,初始化改成否,進入改成切換;添加音頻源屬性設置,目標選擇鳥的音頻,功能選擇不播放。
(8)制作播放音頻按鈕,添加按鈕點擊,拖入音頻按鈕,選擇播放;添加音頻源屬性設置,選擇鳥的音頻。
(9)制作圖像消失時,音頻和介紹信息也停止的控制功能。添加默認觀察者時間處理器事件,選擇當目標丟失;添加音頻源屬性設置,目標選擇鳥的音頻,功能選擇不播放;添加游戲對象激活,目標選擇介紹信息。最后依次連接各狀態(tài)組件,在Game面板中測試。
(10)調整UI 界面的位置和大小,移動端掃描圖片識別3D 模型,掃描圖片與彈出的3D 模型是否對應,點擊音頻圖標能否播放和暫停,點擊介紹信息能否彈出UI 界面,識別正確模型后是否能按設定好的方向、角度以及頻率旋轉,當目標消失時3D模型是否停止顯示。
最終“鳥”的AR展示運行效果如圖2所示。
圖2 “鳥”AR展示運行效果
一方面,傳統(tǒng)的課堂教學主要用到圖片和實物模型等教學工具。教師將知識內容以口頭方式傳授給學生,對于一些實驗內容學生主要是觀察教師操作步驟,還不能真正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一些不常見但又特別重要的教學資源容易受到各種各樣的條件限制,比如生物教學中人體器官、動物、植物等受時間和空間的限制,只能通過圖片的形式展示給學生,學生只能根據原有經驗展開想象,視覺、聽覺、觸覺等達不到感官刺激。一些周期性較長或有危險的生物觀察實驗也不能在實踐中完成,導致課堂枯燥乏味,學生的課外知識和觀察能力也得不到更好的發(fā)展。另一方面,因各地區(qū)教學條件不同,教師水平參差不齊,導致偏遠地區(qū)學校無法享受和大城市學校一樣的教學水平,無法進一步促進教育公平。信息科技發(fā)展的大背景下,先進的科技手段不斷顯現,比如增強現實技術引入教育教學中,就很好地彌補了這一方面的差距。從長遠來看,增強現實技術設計的教學產品成本低、可以反復使用,平板或手機就可以實現。通過增強現實技術,學生可根據需要對學習對象的三維模型進行旋轉、放大、縮小、移動、觀看模型的各個角度,對其部分進行操作分離,每個學生都可以動手參與其中,如同置身真實的場景中,畫面感強。增強現實技術用最貼近真實環(huán)境的交互演示為學習者搭建一個真實學習體驗的平臺,讓學習者在虛擬與現實之間自由遨游穿梭,AR 技術讓學習者的思維動力提升,視野開闊,從而提高自主動手能力[4],能讓學生體會到身臨其境的感覺,從而激發(fā)學習興趣,主動構建知識體系,提高學習效果[5]。最后,為了證明AR 技術在生物教學課堂中的應用效果,本研究選取了南昌市某中學初二三班來展開教學。
《鳥》是初中生物《動物的主要種群》一章中的內容,本設計從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教學的實際需要三個角度出發(fā):
3.1.1 以人為本的教學理念
促進學生的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學生是發(fā)展中的人、學生是獨特的人、學生是具有獨立意義的人。強調在教學設計的過程中要注重學生的多樣化需求。引導學生主動觀察,通過小組合作、交流討論等方法掌握知識、解決實際問題,逐漸培養(yǎng)科學探究精神。
3.1.2 教學的實際需要
陶行知先生曾指出“凡做一事,要用最簡單、最省力、最省錢、最省時的法子,去收獲最大的效果”。在生物教學過程中,教師必須與時俱進,應用新技術、新手段、新方法、新教具為課堂教學注入活力,吸引學生注意力,學生體驗玩中學的快樂。
3.1.3 教師教學經驗
根據以往的教學經驗適當調整教學手段和教學方法,以提高教學效果,為課堂注入活力。
依據核心素養(yǎng)下的課程理念、課程目標、課程內容、學業(yè)質量和學業(yè)要求制定教學目標:
3.2.1 知識與技能目標
學生能夠說出鳥的主要特征以及鳥與人類生活的關系。
3.2.2 過程與方法
通過觀察鳥的三維模型,比較不同鳥的形態(tài)結構特征和生理功能特征,培養(yǎng)學生概括能力以及運用生物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3.2.3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通過鳥的知識的學習,感受生物與環(huán)境相適應,形態(tài)與功能相適應的生物學觀點,培養(yǎng)學生對生物學的興趣。
3.3.1 導入新課
教師多媒體展示幾種“鳥”的圖片,并提示,我們在生活中遇到不愉快時,經常感嘆:“要是我能像鳥兒在天空自由自在地翱翔,那該有多好??!”是啊,有些鳥兒能夠在南北方之間遷徙,有些鳥兒能攀登珠峰!那你知道它們?yōu)槭裁磿腥绱藦姷娘w行技能嗎?本節(jié)課呢,我們一起來學習動物的主要種群中的第六節(jié)《鳥》。
3.3.2 新課講授
活動一:探討鳥的特征
教師通過AR 技術展現不同鳥的模型,學生運用手機或者平板掃描素材圖片,并點擊旋轉、放大、縮小、介紹信息和音頻播放等功能,學生操作練習后用表格總結出鳥在喙、足、食性和生活環(huán)境的特征,見表1。
表1 鳥的有關特征
活動二:探討鳥的形態(tài)結構特點
教師運用AR 技術展示鳥的具體部位,如鳥的翼和羽毛,鳥的胸肌,鳥的骨骼和鳥的運動系統(tǒng)、消化系統(tǒng)、呼吸系統(tǒng)、循環(huán)系統(tǒng)等。向學生提問:鳥的形態(tài)結構有什么特點?鳥的形態(tài)結構有哪些適于飛行?
學生對“鳥”AR 三維展示具體部位放大、縮小和介紹按鈕等操作進行仔細觀察,最后學生總結出:鳥的身體呈流線型,可減少飛行中空氣的阻力;前肢變翼,翼上附著大型的羽毛,翼搏擊空氣,使鳥能蓬勃展翅飛翔,或平穩(wěn)滑翔;鳥骨內部中空,骨骼輕、薄且堅固,雖然無牙齒食量大,但消化能力強,食物經過消化吸收后形成的殘渣很快就隨糞便排出體內,可減輕體重;鳥的呼吸器官發(fā)達,具有與肺相通的氣囊,可以輔助呼吸,提高了氣體交換的效率;心跳頻率加快,體溫高而恒定能夠增強對環(huán)境的適應能力,擴大鳥分布范圍。
3.3.3 鞏固提高
活動三:鳥與人類生活的關系
教師依據組間同質,組內異質的原則將學生分為4 人一組進行討論,時間為8 分鐘,同學展開激烈討論,教師巡視引導學生結合日常生活經驗思考鳥與人類生活的關系,最后請小組代表回答。
學生針對鳥與人類的關系總結出以下幾點:首先,鳥具有很高的觀賞價值,觀鳥增進了人與鳥之前的情感,也為人類提供休閑、娛樂、旅游價值,比如白鴿。其次,鳥為人類食物提供動物蛋白,比如雞、鴨、鵝等家禽。最后,鳥能幫助人類捕捉農業(yè)、森林、草原等方面的害蟲,比如貓頭鷹、大山雀、灰喜鵲、啄木鳥等。鳥是生物圈中必不可少的動物,它能夠維持生態(tài)系統(tǒng)穩(wěn)定。
3.3.4 小結作業(yè)
教師引導學生總結本堂課所學內容,發(fā)表心得體會,并完成課后練習。本堂課結束后,發(fā)放問卷,讓學生如實填寫,紙質問卷設計如下:
第一題:你喜歡本堂課的教學方式嗎?()單選題
A.非常喜歡B.喜歡
C.一般D.不喜歡
第二題:與傳統(tǒng)課堂相比你認為AR 課堂更能激發(fā)自己的學習興趣嗎?()單選題
A.是B.不是
第三題:你認為本堂課哪些地方讓你印象最深刻?()單選題
A.課堂展示的鳥的圖片
B.操作“鳥”AR三維展示APP
C.課本上的介紹內容
本堂課通過調查問卷的方式驗證AR 技術在初中生物課堂的教學效果。課堂結束后,發(fā)放給學生58 份問卷,回收58 份問卷,有效回收率達100%。通過整理問卷發(fā)現本堂課的教學方式有55 人選擇非常喜歡,3 人選擇喜歡。認為AR課堂更能激發(fā)自己的學習興趣的有57 人。有56人認為本堂課印象最深的是操作“鳥”AR 三維展示APP。最后統(tǒng)計了學生課后練習的完成情況,90 分以上的有48 人。數據表明,AR 課堂確實能引起學生的注意,達到更好的教學效果,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增強教學的直觀性、生動性和豐富性。如教師可以運用互聯網和數字設備,設計完成模擬實驗,進行虛擬仿真實驗,突破實驗材料、實驗時間和實驗設備的限制,減少學習活動對材料、場地和設備等條件的依賴。增強現實技術的交互性和沉浸性不受時間和空間的限制,學生隨時隨地能夠打開移動端鞏固復習知識,經過反復練習、操作,強化學生記憶。新穎的學習方式提高學生的積極性,拓展學生的思維空間,充分發(fā)揮想象力,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操作能力、分析判斷能力、設計能力和創(chuàng)新意識。教學方面向數字化學習轉變,能夠建構更加高效的課堂體系,與時俱進。
增強現實技術應用到實際的教學過程中的優(yōu)勢如下:
3.4.1 AR突破時空限制,促進教育公平
一方面,在初中生物教材中大量的人體器官、動植物均以圖片的形式呈現,學生也只能片面觀察,無法從各個角度仔細觀摩,無法滿足學生對事物的好奇心。另一方面,受疫情、各地區(qū)時間、氣候、經費、教學設備等因素影響,很多生物學實驗無法進行,動植物模型無法獲得。增強現實技術的出現則很好地解決了以上存在的實際問題。比如《鳥》這一堂課,制作各種鳥的3D 模型后通過Unity 完成導出發(fā)布后運用移動端加以實現的案例,既節(jié)省了購買實物模型和昂貴教學設備的開支,突破季節(jié)、空間限制,學生能夠觀看各地區(qū)的鳥,AR 資源還可以重復使用,不會像實物模型用久后產生磨損破損。AR 技術可以簡單方便實現,對教學設備要求低,所需成本低。彌補了一些學校資源短缺的現狀,進一步促進了教育公平。
3.4.2 AR與生物課堂結合,激發(fā)學習興趣
傳統(tǒng)的教學方式是通過多媒體呈現視頻、圖片、聲音,雖然一定程度上能夠吸引學生的注意,但還不夠深入。隨著虛擬現實、增強現實等信息科技的發(fā)展,社會智能化加快,教學手段多元化。VR 技術與傳統(tǒng)教學方式相比較,它能夠360 度全景觀看,使用者的聽覺、視覺、觸覺等感官進行模擬,讓人產生身臨其境的感覺。AR 技術與生物課堂教學相結合,將學生的注意力帶入,學生自主進入沉浸性學習狀態(tài)。像《鳥》一節(jié)的教學過程中,逼真的3D 模型展示讓學生眼前一亮,瞬間進入課堂狀態(tài),課堂不再枯燥乏味,而是在感到愉快的同時收獲了很多知識,逐漸喜歡上AR 生物課堂,提高了成績,學習更加自信,身心得到健康全面發(fā)展。
3.4.3 AR技術推動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形成
AR 技術課堂充分展現了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構建學習情境引導每位學生主動參與,在信息環(huán)境下獲取生物學科知識和技能的新型學習方式,幫助學生在宏觀和微觀兩個角度去觀摩內在結構特征,開拓視野,解決了人與人之間認知上的差距,滿足全體學生的個性化需求。在觀察模型過程中,增強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培養(yǎng)學生在實踐中發(fā)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學生主動參與、勤于動手,從而在學習過程中獲得終身發(fā)展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
增強現實技術是信息時代的產物,它在教育領域具有廣闊的運用前景,繼續(xù)普及將促進教學手段的變革。增強現實是一種刺激學生通過AR 技術實現所需教育目標的方式,這給學生帶來了積極的影響[6]。當然,教學中運用新科技手段的同時對教師技能要求有所提高,并且在教學內容和教學素材的選擇上需謹慎,把好的技術用在刀刃上,需要從宏觀和微觀角度觀察的、難以在現實生活中獲得的、危險的動物模型、人體器官結構、細胞結構等通過三維方式展現,學生可從中感性認識,理解知識內容,彌補直接經驗的不足。就目前而言,AR 教育資源開發(fā)不足以滿足現代教學的需要,期待在不久的將來能開發(fā)更多的AR 教育資源以促進教學手段的變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