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雨婷 呂正雄
(江西科技師范大學(xué),江西 南昌 330038)
變譯理論是中國本土的翻譯理論之一,肇始于20世紀(jì)90年代末,其發(fā)展過程經(jīng)歷了建構(gòu)期(1998—2008)、發(fā)展期(2009—2017)和拓展期(2018—)(黃忠廉 & 楊榮廣,2018)。譯,易也,就是指變化。翻譯,究其本身而言,就是一個變化過程,中國哲學(xué)“變化”范疇認(rèn)為,變就是變通,化指轉(zhuǎn)化,前者為質(zhì)變,后者為量變。變譯的精髓在于變通,通在語際形式服務(wù)于內(nèi)容,文化和信息之通,能多、快、好、準(zhǔn)、省的傳達(dá)原語言文化(黃忠廉 & 陳媛,2018)。解決原文與目的語讀者之間的宏觀矛盾,由此產(chǎn)生變譯。本文章試研究變通手段在實際翻譯過程中的運用,故選擇《假如給我三天光明》任一中譯本進(jìn)行研究分析,探尋變譯理論視角下中譯本的適用性和理論與實踐相結(jié)合的銜接匹配度。
海倫·凱勒是美國著名的作家、教育家、慈善家以及社會活動家。在她十九個月大的時侯,因患急性充血癥而被奪去視力和聽力?!都偃缃o我三天光明》是她的著作之一,被譽(yù)為世界上“無與倫比的杰作”。在該書中,海倫·凱勒通過文字記錄了她的一生,記錄了她奇跡般的生活,向世人展示了她遭遇的不幸以及與之抗?fàn)幍牟磺粨系木?。翻譯,是打通不同母語的讀者之間的橋梁,是促進(jìn)文化交流與拓展的一面不可缺少的旗幟。作者通過文字留下她的一生,憑借譯者這一“中介”,讀者又因此感受到異語作者所要表達(dá)的真情實意。
變譯理論是通過多年探索,在具體翻譯過程中所歸納得出的譯法,是時代發(fā)展的呼喚與號召,變譯理論的重要意義不容忽視。按照翻譯歷史與目前的翻譯經(jīng)驗研究,一般可以把變譯過程分成如下幾種:摘譯、編輯、譯述、縮譯、概括、述評、譯評、改譯、闡譯、譯寫、參譯等(黃忠廉,2002)。
變譯理論就是對變譯之理論進(jìn)行研究,仍有必要重申“變”之含義。翻譯活動少不了變化:語言的,文化的;形體的,功能的;述者的,讀者的;等等。上述變化,又不無大小與大、行與質(zhì)、少與多、漸與驟之別。古今中外,論全譯者多,言變譯者少,這是變譯及其理論研究的起因(黃忠廉 & 袁湘生,2018)。
近代對政治、經(jīng)濟(jì)、科技、醫(yī)學(xué)翻譯,采用此法的譯者甚多。就連“信、達(dá)、雅”的創(chuàng)始人嚴(yán)復(fù)先生也是如此,雖然他在翻譯時的宗旨是忠實原文,但在具體的翻譯實操中也無法避免地運用變譯的策略,以此來對原本信息進(jìn)行增加或刪減。
“變”,是變譯和變譯理論的核心。“變”,在此指“變通”,即為適應(yīng)在特定條件下特定讀者的特殊需要,而對作品靈活變化的做法。譯文本成于譯者之手,考慮讀者之需(黃忠廉,2002)。黃忠廉在《變譯理論》一書中認(rèn)為變譯是指譯者根據(jù)特定條件下特定讀者的特殊需要,采取增、減、編、述、縮、并、改等多種變通手段提取原作相關(guān)內(nèi)容的翻譯活動。假設(shè) a 代表變譯的信息量,b 代表原作和全譯的信息量,則可得出如下七點:
增 (a>b):指的是在譯文時添加了某些原著中沒有的信息,包括了釋、評、寫三個方式,目的就是正確表述原文中某些概念的內(nèi)涵,讓讀者進(jìn)一步理解所譯內(nèi)涵。
減 (a<b):指的是翻譯時,譯者在不同情況下,根據(jù)讀者的特定閱讀需求,刪減了譯者認(rèn)為不必要的某些信息。譯者進(jìn)行信息刪減的目的在于使文章精益求進(jìn),讓讀者重點閱讀,方便讀者在閱讀時能夠更加直觀的提取最有用的信息。
編 (a<b):指的是在翻譯時,譯者對原文內(nèi)涵進(jìn)行完全理解的基礎(chǔ)上,根據(jù)具體情況對原文的內(nèi)容進(jìn)行重塑,使之更有層次、更加清晰,向讀者的閱讀習(xí)慣靠攏。
述 (a≈b):指的是在翻譯時,譯者用自己的語言轉(zhuǎn)述原文的基本內(nèi)容,那么這種情況下,原作的形式基本遭到破壞。
縮 (a<<b):指的是翻譯時,譯者在完全掌握原著的基礎(chǔ)上,對原作者所寫內(nèi)容的壓縮。即用最精簡的文字來表達(dá)最靠近原文的內(nèi)容,使得譯文的篇少于原作,以簡寫繁、以少寫多。
并 (a∈b):亦即整合,指在翻譯時譯者按照要求,將原文中的內(nèi)容加以綜合梳理后,把與原文中內(nèi)容相似或有一定先后邏輯關(guān)系的二條及以上的部分整合在一起的變通手段。
改 (a~b):即改變,指譯者根據(jù)讀者需要對原作所進(jìn)行的改寫行為。修改的對象可以是作品的基本內(nèi)容,也可以是作品的表現(xiàn)形式,如改換、改編和改造等。
例 1:I cannot enjoy the beauty of rhythmic movement except in a sphere restricted to the touch of my hands.
譯文:可是對我來說是十分不同的,因為我一直都生活在一個只限于手觸的世界中,因此,那些有節(jié)奏的美的動作我是無法享受到的。
分析:增的方式有釋,評,寫三種。該案例就“釋”中的“釋疑”對所選取的語料進(jìn)行解讀。如按常規(guī)翻譯方法,原文應(yīng)順譯成“我不能享受有節(jié)奏的運動之美,除非是在一個只能用手觸摸的范圍內(nèi)”,僅從漢語表達(dá)而言,“有節(jié)奏的運動之美”使人晦澀難懂,難以理解其含義,同時由于英漢語語言的差異,順譯的譯本讀起來令人拗口,讀者讀來有不知其所云的意蘊(yùn)暗含其中。故譯者采用了變譯中的增這一變通手段,將“有節(jié)奏的運動之美”增譯為一個有因果關(guān)系的句子,增加了句中的邏輯性,將句中令人難以理解的“運動之美”含義呈現(xiàn)給目的語讀者,令人豁然開朗,眼前一亮。
例2:It would be with extreme reluctance thatI should leave the Metropolitan Museum, which contains the key to beauty——a beauty so neglected.
譯文:我依依不舍的離開了首都藝術(shù)博物館,它保管著美的鑰匙。
分析:原文順譯應(yīng)譯為“如果我要離開大都會博物館,那將是極不情愿的,因為那里藏有開啟美之門的鑰匙——一種被忽視的美”。乍一看去,不長的原文譯成如此冗長的譯文,屬實有點不合乎常理。通過變譯,首先譯者將“極其不情愿”譯為形容詞“依依不舍”,放在形容“我”的行動中,為主人公增添了一抹生動,也為原文精簡了內(nèi)容。同時譯者將“a beauty so neglected”做了刪減的處理,“a beauty so neglected”與前面的“the key to beauty”有重復(fù)的意味,故該處理得當(dāng),恰到好處,既避免了冗余,又突出了重點。而且從修辭層面來說,“the key”有雙重含義,既可譯為“鑰匙”又可隱喻為“重要性”,可謂一語雙關(guān),美學(xué)意蘊(yùn)油然而生。
例 3:I who cannot see find hundreds ofthings to interest me through mere touch.
譯文:我自己,一個不能看見的人,僅僅通過觸覺,都能發(fā)現(xiàn)許許多多令我有興趣的東西。
分析:在這句話中,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出譯者重新編排了語序,打亂了原文的形式來表達(dá)原文想要表達(dá)的意思。原文“發(fā)現(xiàn)令我有趣的事情”在先,后有“僅僅通過觸摸”,為了使目的語讀者閱讀時通暢無阻,避免翻譯腔過重,譯者按一定順序把原文重新排列先后,將“僅僅通過觸摸”放在前面,使目的語讀者有更加清晰的邏輯觀念。這一例子不僅典型地闡述了編這一變通手段,其實也更進(jìn)一步地引出了述這一變通手段,編在某種層面上還是述的子集,一定程度上從屬于述。
例 4:Here, surrounded by green lawns, trees, and flowers,are neat little houses, happy with the voices and movements of wives and children, havens of peaceful rest for men who toil in the city.
譯文:在這里,我能看到的都是綠色草地。房子盡管小但是看上去整潔而干凈,到處都是樹木和鮮花,到處都充滿了婦女和孩子們快樂的聲音和身影,只是看著都覺得幸福極了,這里是城市中勞動人民的安謐的憩息地。
分析:原文中的“surrounded by green lawns, trees,and flowers, are neat little houses”本應(yīng)譯為“干凈整潔的房子們被綠色草地,樹木和鮮花圍繞著”,此處譯者使用編這一變通手段,把這幾個名詞分開翻譯,化被動為主動,進(jìn)行整合編排,將“被包圍”巧妙的譯成“到處都是”;“men who toil in the city”意為在城市中辛苦勞作的人們,“heavens of peaceful rest”意為安息的地方,最終譯者將其編排為“城市中勞動人民的安謐的棲息地”,這一編排立刻使文章的邏輯清晰,讓目的語讀者在閱讀時有身臨其境的意境。
例 5:But, oh, how much I must miss, and howmuch pleasure you seeing ones can derive from watching and hearing the interplay of speech and movement in the unfolding of a dramatic performance!
譯文:可是,我又是何等的渴望能親眼看到親耳聽到在戲劇中的那些相互關(guān)聯(lián)的動作和對白??!
分析:原文按順譯應(yīng)譯為“但是,哦,我必須錯過多少,你可以從觀看和聽到戲劇表演中言語和動作的相互作用中獲得多少樂趣!”可以看出按順譯下來的譯文初看起來便極其繁瑣,讀者理解起來總感覺有一段不必要的路要走,于是譯者采用了縮的手段,將其全部轉(zhuǎn)化為“我”,同時省略了兩個“how much”所引導(dǎo)的感嘆句,壓縮為簡練的句子,用非常凝練的譯語將原文壓縮,篇幅由長變短,但對原文所想要表達(dá)的感情絲毫沒有減少,這樣的運用使目的語讀者在閱讀時更加清晰明了??梢?,這一壓縮手段不僅節(jié)省了目的語讀者的閱讀時間,且達(dá)至量少質(zhì)高。
例6:My hands have lingered upon the livingmarble of roman sculpture as well as that of later generations.
譯文:羅馬及后期的逼真的大理石雕刻讓我的手依依不舍、流連忘返。
分析:此處譯者運用了變譯中改的手段,對原文的內(nèi)容采取了改動,使其變得更加生動形象。“hands”的本義為“手,手掌”,譯者為了使其更具生動靈性,將其改為“讓我的手”,這一改動為原作的感情色彩增添了一些靈動性,使其鮮活了起來;“l(fā)ingered”意為“繼續(xù)存留,緩慢消失,流連,逗留”,譯者將其譯為“依依不舍、流連忘返”,此處使用四字格無不外乎映襯了那個畫面,不僅使譯文陡然生輝,也使得目的語讀者在閱讀時能夠更清晰地理解原文想要吐露的情感,溢于文辭。
在翻譯過程中,如果想順暢地交流思想和情感,翻譯就無須過分遵循原文的格式,追求結(jié)構(gòu)上的完全對等。如果翻譯是為了實現(xiàn)翻譯的目的,那么以變譯理論的角度,通過合理的采用各種變通手段可以取得較好的中譯文,效果上就是一個比較現(xiàn)實可行的翻譯方法。筆者通過運用變譯手段,對散文《假如給我三天光明》中譯本進(jìn)行研究,結(jié)合具體翻譯實例驗證了變譯理論在《假如給我三天光明》中譯文方法上的有效運用,作者希冀通過對其翻譯與變譯理論實操的深入分析與研究,為變譯理論研究的進(jìn)一步擴(kuò)展與延伸貢獻(xiàn)微薄之力,并為其他的散文翻譯批評漢譯和外譯研究提供一種全新的視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