甄英英
(太原幼兒師范高等??茖W校,山西 太原 030401)
太原,一座擁有兩千五百年歷史的文化名城,是中原文明的發(fā)祥地之一,文化底蘊深厚。作為華北最重要的中心城市之一,在國家中心城市崛起的戰(zhàn)略扶持下,擁有不可復制的地理位置和核心地段。如今,站在國家“重現(xiàn)錦繡太原城”與“構建太忻一體化”戰(zhàn)略交匯點,太原的影響力早已不僅止于國內?,F(xiàn)如今的太原是世界了解中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窗口,是真正通往中華文化發(fā)祥地的大門。由此可見,太原城市旅游宣傳片所代表的經(jīng)濟文化價值是不可低估的。當今,城市化得到快速發(fā)展,城市間的競爭也日愈激烈,順應國際發(fā)展趨勢,其競爭方向也由經(jīng)濟硬實力轉向了對軟實力的競爭,紛紛開始注重軟實力的提升。而城市旅游宣傳片作為其塑造和提高軟實力的重要手段之一,逐漸引起了人們的重視。以“生態(tài)翻譯”為主題進行搜索,共有三千余篇相關文獻。把“生態(tài)翻譯”和“字幕翻譯”同設為主題詞進行檢索,得到結果是283條。在這283篇文獻中,僅有4篇論文為城市旅游宣傳片的字幕翻譯。太原城市旅游宣傳片《龍城太原》的翻譯研究甚至是空白的??梢娚鷳B(tài)翻譯理論在這一領域中的應用與研究是匱乏的。將生態(tài)翻譯理論應用于城市旅游宣傳片的字幕翻譯中,不僅能擴大了生態(tài)翻譯學的適用性,也可以促進城市的經(jīng)濟文化發(fā)展與良好國際城市形象的塑造。同時也有利于提升我國的國際形象與文化自信,推動“一帶一路”倡議實施。
生態(tài)翻譯理論是我國胡庚申教授提出的具有原創(chuàng)性的中國本土翻譯理論,2001年提出到如今已有二十多年時間,理論日趨完善,體系日益成熟。胡庚申教授在《生態(tài)翻譯學:建構與詮釋》中將翻譯定義為“以譯者為主導,以文本為依托, 以跨文化信息轉換為宗旨,翻譯是譯者適應翻譯生態(tài)環(huán)境而對文本進行移植的選擇活動”,翻譯即文本移植。而譯作的優(yōu)劣取決于多維轉換程度、讀者反饋和譯者素質,即最佳的譯作是整合適應選擇度最高的翻譯。[1]無論語言維,還是文化維、交際維,在譯者翻譯過程中都不是單一維度的機械轉換,一般而言,轉換維度越多的譯文,才有可能有更高的整合適應選擇度。
胡庚申教授對“翻譯生態(tài)環(huán)境”作出了解析:是原文、原語和譯語所呈現(xiàn)的世界,即語言、交際、文化、社會,以及作者、讀者、委托者等互聯(lián)互動的整體。翻譯生態(tài)環(huán)境是制約譯者最佳適應和優(yōu)化選擇的多種因素的集合。[2]
《龍城太原》旅游宣傳片擁有特有的翻譯生態(tài)環(huán)境。第一,就城市形象宣傳片根本而言,首先著重考慮經(jīng)濟文化環(huán)境因素。這種翻譯字幕是用于對外宣傳交流,是傳遞經(jīng)濟、文化內涵的應用型翻譯,而非作為文學賞析使用。第二,作為字幕翻譯,需要從時空和語言轉換方面入手,從而進行平衡和綜合分析。城市旅游宣傳片的翻譯,歸屬于字幕翻譯范疇。而字幕翻譯主要涉及兩個制約因素:時間和空間。[3]其時間是指語言和圖像同步時,字幕需要在同一時間段內完成信息傳遞??臻g限制則指的是屏幕上可容納的字符,行數(shù)也會受規(guī)范制約。[4]
語言維的適應性轉換是在不同的方面和層次上進行的, 尤其體現(xiàn)在對語言形式和修辭風格的適應性選擇轉換。[5]譯者在動筆翻譯前, 必須做好相關知識準備。掌握了解受眾群體的語言使用習慣以及表達風格。尤其是英漢之間的語言轉換,因為隸屬于不同的語言體系,在語言文字表達上有諸多不同之處。
例1:2500年前,董安父子建造了晉陽古城。
開啟了龍城太原這一富饒之地的輝煌篇章。
More than 2500 years ago, governor Dong An and his son built the ancient city of Jinyang.
It opened a brilliant chapter in the rich land of Taiyuan,the Dragon City.
不同于中文,除了有意的強調或處于修辭的需要,英語總的傾向盡量避免重復。[6]原文“開啟”的主語是太原城,但是在英語中為了避免重復,譯者用代詞“It”來代指上文的太原城。使得行文簡潔明了,字幕也表意清晰。
例2:文史豐瞻就是太原,文質彬彬就是我們太原人。
Be rich and colorful in history and culture is the characteristic of Taiyuan while being gentle and refined in manners is its people’s inborn trait.
中國文字博大進深,注重“言外之意”。不一定要一字一句完整說出,便塑造出生動形象的內容。在翻譯此句,就需要譯者完整理解意思,補充中文的省略,觀察言未盡之意。“文史豐瞻”如何是便是太原,“文質彬彬”又如何便為太原人。譯者在熟練掌握了兩種語言生態(tài)環(huán)境之后,進行了文本的填充,表明“文史豐瞻”是太原的特質,“文質彬彬”是太原人與生俱來的品質。使譯本順暢合理,契合受眾群體的語言使用習慣以及思維邏輯。
例3: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與時尚潮流交相輝映。
歷史沉淀與現(xiàn)代文明和諧共生
A fascinating mixture of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fashionable trend.
A harmonious coexistence of glorious history and modern civilization.
英文與中文有動靜之分。英語傾向于多使用名詞,而中文則喜愛多用動詞。[7]例3原文中的“交相輝映”、“和諧共生”都是動詞,所帶領的句子表達呈動態(tài)。如果英文也用動詞來表達,則需要添加主語,句子立刻變得繁瑣了,過于冗長。譯者便直接處理為詞短語,簡潔明了。符合英文使用習慣,用于城市旅游宣傳片字幕也能明晰的傳遞出原文信息。
例4:太原外攬山水之幽,內得人文之勝。
Taiyuan is surrounded by pristine mountains and rivers and immersed in rich and glorious culture.
原文太原和山水、人文是處于主動關系。符合中文的表達習慣,按照漢語的習慣,如非必要,一般不用被動結構。但是英文則不然,英語傾向于使用被動語態(tài)的。所以譯者將中文的主動換成英語的被動式。符合目的語特點。
文化內涵是城市旅游宣傳作品中必不可少和極其重要的一部分,幾乎所有的城市旅游宣傳片中都滲透著濃厚的民族氣息,蘊藏著豐富的文化底蘊, 那么在各種限制因素下,處理好字幕翻譯中的“文化因素”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6]所以要求譯者在進行語言轉換時,要密切關注其所屬語言的文化系統(tǒng),關注轉換語言之間的文化差異,從而避免對原文造成曲解,進而引起文化誤解。
交際維的適應轉換指譯者除了需要傳達語言內容和文化內涵外,還應注重交際層面的信息轉換。[7]翻譯本身就是譯者通過兩種或兩種以上語言符號的轉換將原作的信息傳遞給目標受眾,以達到其目的。所以譯者在翻譯城市旅游形象宣傳片時,應當適當發(fā)揮主觀能動性,使譯文能達到最終的交際目的。所以,交際維的適應性轉換在翻譯中是重要的一環(huán),選擇不同的翻譯方法,傳達原文的交際意圖。
例5:太原不唯地域、不求所有、不拘一格的新人才觀讓“并漂”成為時代風尚。
Taiyuan welcomes all talented people regardless of their status in household registration and property ownership.Taiyuan drifters have become the new fashion icons.
此處的中文為完整的一句話,但是在視頻中分為三幀顯示。原文展現(xiàn)的是太原具有極強的包容性,吸引世界各個地區(qū)的人才來“并”(太原的簡稱)。為了讓受眾群體快速輕松的明白理解此長句的意思,譯者將其拆分為兩個完整的英語句子。并省譯了“新人才觀”一詞,減少了受眾群體的信息處理量,避免產(chǎn)生困惑。前一句用“regardless of”連接,符合其語言習慣和邏輯思維,同時也在譯文的空間分配上達到和諧。既不脫離原文意思,又達到了交際意圖,很好的完成了交際維度上的轉換。
城市旅游宣傳片是中國向外展示自身文化經(jīng)濟實力的一扇窗戶,也是中國形象的塑造和展現(xiàn)。城市旅游宣傳片的翻譯不僅對于城市經(jīng)濟文化發(fā)展很重要,對于提升中國的綜合實力也是十分有助力的,應當?shù)玫街匾暋T谏鷳B(tài)翻譯理論指導下,用三維轉換的翻譯方法對城市旅游宣傳片的字幕翻譯進行維度轉換分析。可得出一些初步結論,城市旅游宣傳片在字幕翻譯中有幾點需要多加關注。第一,不可忽視時間的翻譯,不論是正文還是備注。這樣更利于受眾群體有更清晰的背景時間了解,加深印象。第二,對于有文化歷史典故的語句,適當進行釋義和簡化,但應當簡潔,避免冗長。第三,信息傳遞嚴謹,明確中文的事實意義,避免過度夸張,引起受眾群體抵抗。本文的分析,論證了生態(tài)翻譯理論對與城市旅游宣傳片字幕翻譯具有有效的指導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