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金鳳 陳思源 周 靜 陳 婭 方婷婷 陶 莉
(德陽市人民醫(yī)院心身醫(yī)學科,四川省德陽市 618000 )
隨著學生心理問題在社會引發(fā)越來越廣泛的關注,人們對非自殺性自傷(non-suicidal self-injury,NSSI)的認識逐漸深化。NSSI是指不以自殺為目的,以割傷、抓傷、燒傷、燙傷或撞傷等多種形式直接、故意地損傷自身的行為[1]。美國《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第五版[2]將NSSI以獨立癥狀納入“需要深入研究”項目,表明NSSI可能是具有精神障礙特征的一類疾病。因此,應當對NSSI引起足夠的重視和關注。相關研究結果顯示,成人NSSI的發(fā)生率為5.5%,其中30歲以下青年NSSI的發(fā)生率為13.4%,而18歲以下青少年NSSI的發(fā)生率則高達17.2%[3]。國外相關研究結果顯示,英國青少年的NSSI發(fā)生率為15.5%,女生的NSSI發(fā)生率甚至高達54.9%[4]。因此,應重視青少年的NSSI,尤其是國內中學生的學習壓力大,其心理問題尚未得到足夠重視,中學生的NSSI和心理衛(wèi)生問題應當成為研究的重點內容。目前,尚缺乏關于本區(qū)域內中學生NSSI發(fā)生情況的相關報告。本研究旨在分析德陽市中學生發(fā)生NSSI的現狀及其影響因素,為青少年的身心健康防護提供參考。
1.1 調查對象
1.1.1 樣本量計算:根據以往相關研究結果[5],將中學生NSSI患病率暫定為20%,以此為基礎估算本次調查的最小樣本量。按公式N=deffu2p(1-p)/δ2進行樣本量計算,其中設定檢出率P=0.2,容許誤差δ=0.2×15%=0.03,分層抽樣設計效率deff=0.8,u2=3.84,檢驗水準α=0.05,計算得到每所學校需要的樣本量為546例,再考慮調查過程中的10%無應答率,每所學校共需要調查的最小樣本量為607例。
1.1.2 抽樣方法:于2018—2019年學年度,采用簡單隨機抽樣法抽取德陽市范圍內的高中、職高、初中各1所,每個學校抽取一年級與二年級各2個班級,最終對3所學校共12個班級的學生進行問卷調查。納入標準:(1)學齡期中學生;(2)日常體健。排除標準:拒絕參與本次研究。本次研究方案經本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所有研究對象均對本研究知情同意,并簽署知情同意書。本次調查共發(fā)放問卷1 850份,剔除答案選項過于一致、存在缺項、漏項或是無應答的問卷,獲得有效問卷1 840份,問卷有效率為99.46%。最終納入研究對象1 840例。
1.2 調查內容和調查工具 調查內容包括中學生的一般社會人口學資料、NSSI發(fā)生情況和抑郁狀態(tài)。(1)一般社會人口學資料。使用自制問卷進行調查,調查內容包括性別、年齡、居住地、年級、自評睡眠質量(良好、較差)、是否屬于留守學生(父母一方或是父母雙方一年時間內在外地工作時間半年以上為留守)、是否在學校寄宿、家庭形態(tài)[父母同住、祖輩同住(與祖父母、外祖父母同住)、單親家庭、聯合家庭(含祖輩、叔舅等情況的混合家庭)、重組家庭(父母一方再婚)]、自評成績狀況(較好、一般、較差)、自評家庭經濟狀況(較好、一般、較差)和好友數量(無、1~3名、4名及以上)等。(2)NSSI發(fā)生情況。采用青少年非自殺性自傷行為評定問卷(Adolescent Non-Suicidal Self-Injury Assessment Questionnaire,ANSAQ)[6]對納入中學生的NSSI行為進行評估,主要是回顧最近1年內NSSI行為的發(fā)生情況。本問卷包含2個維度,共12個項目,每個項目評估為無明顯組織損傷或有明顯組織損傷,前者指被調查對象做出未對自身造成嚴重組織損傷的行為,如扯頭發(fā)、撞硬物、掐傷、抓傷等行為,后者指被調查對象實施可能會導致大量出血、劃痕及其他組織損傷等情況的自傷行為,如割傷、燒傷和在皮膚上刻字等行為。對于被調查對象報告的自傷行為,需要其報告在最近1年內這一行為發(fā)生的次數;NSSI行為總次數是指調查問卷中各項NSSI行為的累計發(fā)生總次數。參考以往研究結果[7],將過去1年內發(fā)生NSSI行為次數≤4次定義為偶發(fā)NSSI,將過去1年內發(fā)生NSSI行為次數≥5次定義為反復NSSI。使用本調查問卷進行預調查,結果顯示本問卷的Cronbach α系數為0.792。(3)抑郁狀態(tài)。采用抑郁自評量表(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SDS)[8]對中學生的抑郁狀態(tài)進行評估。該量表共有20個項目,其中項目2、5、6、11、12、14、16、17、18、20為反向計分。采用Likert 4級評分法(1~4分)計分,其中“沒有或很少時間”記為1分,“絕大部分或全部時間”記為4分,反向計分的項目則分別計為4分、1分。將20個項目的得分相加得到總分。其中,輕度抑郁指53分≤SDS評分<63分,中度抑郁指63分≤SDS評分<72分,重度抑郁指SDS評分≥72分。
1.3 調查方法與質量控制 所有調查員均接受培訓,學習統一的調查方法和指導語,經考核合格后方可發(fā)放調查員證。調查前需取得被調查對象的知情同意。問卷填寫由調查員與被調查對象一對多完成,利用班會課或校方安排時間,在任課教師陪同下進行調查,被調查對象按應考狀態(tài)進行問卷填寫。在現場調查過程中對問卷情況進行隨機抽檢,保證質量;問卷應答選項存在邏輯矛盾,或漏填率≥5%的問卷予以剔除。采用EpiData軟件對問卷信息和結果進行雙人雙錄入,并對錄入內容進行邏輯核查、核對、校正,以保證數據的準確性。
1.4 統計學分析 采用SPSS 22.0軟件進行統計分析。符合正態(tài)分布的計量資料以(x±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兩獨立樣本t檢驗;計數資料以例數和百分比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采用多分類有序反應變量的Logistic回歸模型分析中學生發(fā)生NSSI的影響因素。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中學生的基本情況及NSSI發(fā)生情況 1 840名學生中,男生932名(50.65%),女生908名(49.35%);高中生712名(38.70%),職高生318名(17.28%),初中生810名(44.02%);來自城市的學生共1 030名(55.98%),來自農村的學生共810名(44.02%)。過去1年內,共有343名中學生曾有過NSSI行為,NSSI發(fā)生率為18.64%(343/1 840)。343名發(fā)生NSSI的中學生中,以偶發(fā)NSSI為主(323名,占94.17%),其中出現NSSI行為1次、2次、3次、4次各107名、98名、65名、53名,出現反復NSSI 共20名(5.83%)。
2.2 不同特征中學生NSSI發(fā)生情況的比較 不同性別、年級、留守情況、家庭形態(tài)、自評家庭經濟狀況、好友數量、自評成績、抑郁程度的中學生NSSI發(fā)生頻率比較,差異有統計學差異(均P<0.05),而不同年齡、居住地、寄宿情況、自評睡眠狀況的中學生NSSI發(fā)生頻率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1。
表1 不同特征中學生NSSI發(fā)生頻率的比較[n(%)]
2.3 中學生NSSI發(fā)生情況的影響因素 以NSSI發(fā)生情況為因變量(1=無NSSI,2=偶發(fā)NSSI,3=反復NSSI),以2.2單因素分析中有統計學意義的指標作為自變量,建立多分類有序反應變量的Logistic回歸模型,變量賦值情況見表2。結果顯示,性別、學校類別、留守情況、家庭形態(tài)、自評家庭經濟狀況、自評成績、好友數量、抑郁情況均是中學生NSSI發(fā)生情況的影響因素(均P<0.05)。其中,有≥4名好友的中學生發(fā)生NSSI的風險及頻率更低,但女性、職高和高中、留守、來自單親及重組家庭、自評家庭經濟狀況較差、自評成績較差、伴有輕度及以上抑郁的中學生更易發(fā)生NSSI,且發(fā)生頻率更高。見表3。
表2 變量賦值表
表3 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結果
本研究中,德陽市中學生的NSSI發(fā)生率為18.64%,高于貴州省的13.8%[9]和廣東省的14.6%[10],低于柳州市的24.2%[11]。在出現NSSI的中學生中,主要以偶發(fā)NSSI為主,有20名中學生發(fā)生反復NSSI,但出現>1次NSSI行為者共236人,占68.80%,表明NSSI行為具有較高重復性[12],應當對曾出現NSSI的青少年加強關注,做好干預工作。 本研究結果顯示,性別、學校類別、留守情況、家庭形態(tài)、自評成績、自評家庭經濟狀況、好友數量、抑郁程度均是中學生NSSI發(fā)生情況的影響因素(均P<0.05)。其中,有≥4名好友的中學生發(fā)生NSSI的風險及頻次更低,但職高和高中、留守、來自單親及重組家庭、自評家庭經濟狀況較差、自評成績較差、伴有輕度及以上抑郁的中學生更易發(fā)生NSSI,且發(fā)生頻率更高。好友數量多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中學生本人的性格開朗大方,且好友數量多也有助于中學生在出現心理問題或挫折時進行溝通、交流,及時緩解不良情緒,因此有≥4名好友的中學生發(fā)生NSSI的風險及頻次更低。這提示學校要加強引導,開展相關課外活動以豐富中學生的課余生活,促進學生之間的溝通、交流。職高和高中學生的學習壓力增加,面臨的校園環(huán)境相對復雜,更易發(fā)生NSSI[13]。家庭與父母的正確引導和陪伴能夠減少孩子心理或性格上的缺陷,而留守學生缺少來自父母的支持和引導,無法獲得相應的情感支撐,會出現敏感、脆弱等一系列心理問題[14-16],因此更容易發(fā)生NSSI。自評家庭經濟狀況較差的中學生更易發(fā)生NSSI且發(fā)生頻率更高,分析原因可能與經濟條件較差會造成學生自卑等不良心理有關[17]。目前初高中階段仍以成績作為考核學生的重要指標,老師及學生家長對此較為看重,成績的好壞往往會對學生自身的心理和行為產生影響,若無有效疏導,自評成績較差的中學生容易出現NSSI事件[18]。已有研究表明,抑郁狀態(tài)與NSSI存在密切關聯[19]。若中學生長期處于抑郁狀態(tài),則更易發(fā)生NSSI,且發(fā)生頻率更高,這部分中學生群體需要進行重點干預。教育和衛(wèi)生工作者應當積極關注中學生NSSI的發(fā)生情況,重點針對相應的危險因素進行及時干預,采取積極措施,安排科學、合理的心理課程,做好相關疏導工作。此外,本研究結果提示男生的NSSI發(fā)生頻率低于女生,女生更易發(fā)生NSSI,且發(fā)生頻率更高(P<0.05),這與王俊等[20]的研究結果相似,但Tang等[21]則認為女生的NSSI發(fā)生率低于男生。上述研究結果的差異可能與不同研究所選擇的調查量表、調查對象的經濟及文化背景等不同有關。因此,中學生NSSI的發(fā)生情況與性別的關系仍需要進一步研究。
綜上所述,德陽市中學生NSSI發(fā)生率相對較高,好友數量、性別、學校類別、留守情況、家庭形態(tài)、自評成績、自評家庭經濟情況、抑郁情況等為中學生NSSI發(fā)生的影響因素。相關部門應當積極關注學生的NSSI發(fā)生情況,著手進行深入、科學的研究,制訂有效的干預措施并積極實施。但本研究為橫斷面研究,未能進行因果推斷,后期將進一步探討中學生NSSI的發(fā)生原因及其與自殺相關行為的關聯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