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浦
家庭教育中,很多父母為糾正孩子的錯誤,不惜損壞親子關系。這種做法大錯特錯。要知道,只有以良好關系為基礎的教育才容易被孩子接受。如果關系不好,父母教育孩子就是徒勞。
無數事實證明,當孩子出現(xiàn)問題時,父母的正確做法,不是為糾正孩子的錯誤而損壞親子關系,而是首先要改善親子關系。
可有些家長恰恰做反了。比如,孩子考試不及格,你很著急,希望孩子好好學習。但是孩子成績不及格與你和孩子的親密關系是兩碼事,你千萬不要對孩子說:“你的成績這么差,怎么會是我的孩子?”因為你越這么說,孩子越不會好好學習。想讓孩子聽你的,你只有和他結成彼此信賴的共情關系,才能順利引導他聽進去你說的話。
正如教育專家所說,家庭教育中,親子關系永遠是第一位的。而做到這一點并不容易,父母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努力。
父母不如抓大放小,只要孩子做事的大方向正確,就別太計較細節(jié),并及時肯定他做得好的地方
很多父母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像宣傳手冊中的模范生一樣十全十美。這種攀比,實在沒必要。
生活中,沒有哪個人是十全十美的,很多道理也沒有絕對的是非對錯標準。但是有些父母看問題非黑即白,并習慣于給孩子灌輸簡單、絕對的理念:這世界上,只有好好學習、考出高分才是正確的,其他的都是錯誤的。
孩子受這種教育長大后,會僵化地認為:只有成績好才有前途,只有名校畢業(yè)才會被尊重,只有掙大錢才算成功。他無法理解多元化的價值觀,不會尊重少數人以及處于弱勢的文化,而他自己一旦成績不好,一旦沒考上好大學,一旦成為少數人,就會陷入極度的恐慌之中。
父母希望孩子十全十美,可自己都做不到,又何必苛求孩子?所以不如抓大放小,只要孩子做事的大方向正確,就別計較細節(jié),并及時肯定他做得好的地方,而不是評判他做得對錯。
此外,也不宜把自家孩子和別人家的孩子進行比較。父母要看到自家孩子的獨特優(yōu)點,鼓勵他成為他想成為的人?!澳汶m然不是尖子生,但非常可愛”,父母的鼓勵和肯定,會為孩子的心理健康打下堅實的基礎。
家庭是講“情”的地方,不是講“理”的地方,所以父母不要用“放之四海而皆準”的大道理去教育孩子
好的親子關系,不是父母說話的內容多么冠冕堂皇,而是教育方式正確、教育行為有效。有些父母教訓孩子時滔滔不絕、頭頭是道,可孩子就是不買賬;有些父母沒講什么大道理,有時甚至什么都不講,可孩子就是相信他們或者主動按照他們希望的去做。效果如此不同,就在于父母是將“情”放在第一位,還是將“理”放在第一位。
父母要記?。杭彝ナ侵v“情”的地方,不是講“理”的地方,所以千萬不要用“放之四海而皆準”的大道理去教育孩子。大道理太抽象不好理解,而且有些大道理比較絕對化,比如,家長說“不好好學習就是壞孩子”。這對未成年的孩子來說,是沉重的壓力。因為他心智不夠成熟,判斷事物不及成年人靈活,往往聽什么就是什么,一味地用大人告訴自己的標準去衡量對錯,而不理解實際生活中有很多不可控的因素。
如果孩子長大后,很多東西沒體驗過,很多領域一片空白,很多同齡人犯的錯他都沒犯過,那么孩子的能力實際上是遠遠低于同齡人的
對孩子來說,成長的過程其實就是犯錯的過程。父母要允許孩子犯錯,因為那些看起來很傻的錯誤是孩子成長的資源,而不是障礙。
但如果父母認為孩子犯錯是成長的障礙,那也確實會成為障礙。因為父母不恰當的溝通語氣、說話內容,真的會把錯誤變?yōu)檎系K。
很多父母擔心孩子犯錯,其實是被自己的想象嚇到了,犯錯沒那么可怕,天并不會塌下來。
當然,犯錯會讓孩子感到沮喪、痛苦,但這是必要的。沒有感受過痛苦的人,一旦遭遇痛苦,肯定會被痛苦打倒;而感受過痛苦的人,會從痛苦中學會管理和釋放自己的不良情緒。父母對孩子過度保護,刻意不讓孩子感受痛苦或者代替孩子承擔后果,不但會把問題搞得更復雜,還會讓孩子失去鍛煉和成長的機會。
如果孩子長大后,很多東西沒體驗過,很多領域一片空白,很多同齡人犯的錯他都沒犯過,那么孩子的能力實際上是遠遠低于同齡人的。
有時孩子明知父母說得對,可潛意識里還是要去做一些不對的事,為什么?因為成長的需要。對孩子而言,有些錯誤其實也是養(yǎng)分,能夠滋養(yǎng)他。比如,他上課交頭接耳被老師罰站,這讓他知道,學生違反課堂紀律就會受罰。從這件事情中,他學會了遵守規(guī)則。
孩子沉默后,父母要明白孩子的態(tài)度,適時閉嘴。如果父母認為孩子的沉默是無言的對抗,惱羞成怒,那就是父母的問題了
家庭教育,更多地體現(xiàn)在父母對孩子的態(tài)度上。面對年幼的孩子,有些父母習慣性地把自己的意志強加于孩子,“你應該這樣做,不應該那樣做”,強迫孩子按自己說的做,如果孩子不聽話,父母就生氣。這也是非常錯誤的。
不管溝通還是日常相處,父母一定不要強迫孩子。中國父母中,相當一部分人不喜歡聽孩子說“不”,只喜歡聽孩子說“是”。這部分父母的內心不夠強大,安全感不足,希望從孩子的服從態(tài)度里獲得心理能量。
家庭教育,親子沖突在所難免,而沖突一定是在雙方都不肯認輸的情況下才會發(fā)生。沖突雙方,如果有一方認輸,沖突就不會繼續(xù)。比如下棋,雙方勢均力敵,越投入,棋盤上的廝殺越激烈;如果一方認輸,棋局結束,廝殺也就結束。親子沖突也如此。親子沖突發(fā)生時,如果一方選擇沉默,沖突就會結束。
沉默是一種態(tài)度,意味著“爭論到此為止,我不想繼續(xù)了”。孩子沉默后,父母要明白孩子的態(tài)度,適時閉嘴。如果父母認為孩子的沉默是無言的對抗,惱羞成怒,那就是父母的問題了,說明父母的心理不成熟,自認為特別有權威,不能被冒犯,有必要好好修煉自己。
總之,好的親子關系是一種自由、尊重、和諧的關系。父母教育孩子時,靠的是引導,而引導成功的關鍵在于和孩子保持良好的關系。
【編輯:楊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