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娟
引言:隨著我國教育制度的改革,初等教育受到了更多的關注。小學語文是小學課程教學中的一個重要的組成成分,它可以使學生在閱讀、寫作、邏輯思維、歸納等方面得到有效的訓練,同時還可以使他們的語言能力得到全面的提升。因此,在小學語文教學中,閱讀教學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關注。目前,我國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還存在著制約學生創(chuàng)造性思維發(fā)展的諸多問題。文章探討了現如今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存在的一些問題,以及它實施和創(chuàng)新的重要性,并對此進行了探討。
閱讀課不僅要教學生怎么看書,還要教他們在看書的時候要注意什么,看完之后,能得到什么結論和領悟,這是一種很好的學習方式。面對這種情況,小學語文教師應在教學中不斷創(chuàng)新教學方法,采用行之有效的閱讀策略,以促進學生的閱讀水平。
1 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實施和改革的重要性
首先,通過實踐與創(chuàng)新,使學生對閱讀的興趣達到最大化。“最好的導師,就是興趣?!痹谛W語文的識字教學中,要想提高教學的效率與質量,必須保證學生對語言和閱讀的強烈渴望。在傳統(tǒng)的教學觀念、課堂教學方式下,教師向學生灌輸知識,使得閱讀教學成為一種單調的學習過程,從而影響了學生對閱讀能力的迅速掌握和對文本的理解。這種新穎的閱讀教學方式既能充分調動學生的閱讀興趣,又能熟練地掌握和應用語文閱讀的能力,使他們對語文的學習和閱讀產生極大的興趣。二是可以有效地擴展教學。由于不同的生活條件、成長環(huán)境、生活經驗等因素的影響,學生在閱讀興趣上的差異是顯著的。如果教師在實際教學中不斷地采用單調的教學方法,那么課堂上的教學效果就不會得到改善,而實踐與創(chuàng)新的閱讀教學則可以很好地彌補這種不足。通過多種形式的閱讀和寫作,增加課堂的規(guī)模,使學生的閱讀和寫作能力得到充分的發(fā)揮。
2 淺談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的現狀
2.1 當前的閱讀教學觀念不夠與時俱進
在強調素質教育的今天,閱讀教學要注重學生的理解、欣賞、思考等多方面的能力,改變學生的學習觀念,使他們擺脫消極的狀態(tài),主動閱讀,熱愛閱讀,養(yǎng)成閱讀的良好習慣。這就給小學語文教師的教育觀念提出了新的要求,使之能夠自覺地貫徹上述的教學要求。然而,從每天的教學來看,很多老師已經意識到“灌輸式”的教學方式存在的缺陷,并進行了相應的改革。因此,要使閱讀教學實現創(chuàng)新,必須從觀念上進行更新,使之與學生的身心發(fā)展真正相適應,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2.2 閱讀教學的目的未落實
由于新課程標準的確立,許多老師把閱讀教學分成了三個層次,而最終的目標設置卻沒有起到應有的作用,這就造成了閱讀教學流于形式。教學目的的制訂必須基于對教材內容的深入研究和反思,而許多老師忽視了對教材的閱讀,把注意力集中在了教學中,因此在設計教學目標時,往往會照搬教材中的內容,而與教學實踐相違背。第二個是抽象的目的。在小學語文教學中,這是一個最常見的問題。教學目的有層次性、特殊性和具體性的特點,過于抽象的教學目的與其自身特點不符,也不能促進學生獲得良好的學習效果。比如《開國大典》的教學,許多老師都會把“培養(yǎng)愛國情操”“發(fā)展學生的語言表達”作為教學目的,表面上看,它反映了三個維度的情緒、知識和技巧,但實際上太過抽象,不可能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來判斷。
2.3 閱讀教學內容的淺薄和泛化
當前,我國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內容呈現出“蒼白”“泛化”的特點。大多數老師在課堂上為學生提供了大量的課外閱讀材料,從而使他們在學習過程中能夠更好地發(fā)揮自身的核心能力,而在課堂上,他們也會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來選擇合適的閱讀材料,這就使得他們在學習過程中所選擇的材料與所學的知識相違背,不但沒有達到預期的效果,反而增加了學生的學習負擔。第二,學生不能自由選擇。許多老師都會給自己的孩子介紹一些讀物,讓他們的學習變得更加充實,但老師們推薦的大多都是經典、優(yōu)秀的文學作品,故事、科幻之類的,學生們并不能自行選擇。但一般學生們傾向于喜歡那些不被老師認同的作品和書籍。由于學生沒有自主選擇的權利,老師給他們的閱讀材料是被動的,因此,他們的閱讀積極性很低,有些學生會對這種圖書產生強烈的反感,從而影響了他們的閱讀能力。
3 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實踐和創(chuàng)新策略
3.1 利用導論課件提高學生自主閱讀能力
在高年級階段,學生們的思想發(fā)展比較成熟,能夠在一定程度上進行自主閱讀。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充分尊重學生的學習能力,運用教學課件引導學生進行自主閱讀并學習。比如,在《將相和》的教學中,老師可以通過教學課件來指導學生進行自主的閱讀。首先,老師先指導學生掌握課文中的詞匯,從而提高他們的朗讀能力。例如,“數年后,秦王邀趙王于澠池相會”,請同學們查找“澠”的發(fā)音及意義。其次,老師能指導學生從課文中抽取出最基礎的知識。例如,可以設定以下的問題:這個故事里的角色是誰?同學們可以一遍遍地讀,了解到藺相如、廉頗、秦王、趙王。第三,教師能指導學生理解課文的結構。例如,讓同學們想,“這篇文章的主要內容是什么?”“這個故事是怎么回事?”學生仔細研讀,能總結出“完璧歸趙”“澠池之會”“負荊請罪”等主要情節(jié),并能勾勒出文中的句子,理解其發(fā)生的主要過程。教師也可以通過反饋式提問來了解學生的學習成效,便于指導。例如,讓同學們想:“你從這篇文章中獲得了什么?”“還有什么問題?”根據自己的閱讀情況,同學們可以提出自己的意見。有些同學能夠表達出對藺相如角色的理解不足;有些同學對澠池之會的故事情節(jié)表達不清楚。老師可以對其進行深入的解釋,從而增強學生自主閱讀的能力。在這種教學模式下,教師可以通過教學課件來幫助學生進行自主閱讀,從而激發(fā)他們的學習動機。
3.2 運用多種情境提高學生的閱讀興趣
高年級的語文課文一般都是長度比較大的,學生在閱讀過程中很容易出現注意力不集中、理解不全面等問題,對閱讀有一定的抗拒心理。因此,在閱讀教學中,應充分考慮到學生的心理狀況,采用多種形式的教學手段和教學情境,使學生能夠將課文的內容結合起來,從而達到提高閱讀興趣、加深理解的目的。比如,老師在教學《祖父的園子》時,可以通過各種方式來增強學生的閱讀積極性。首先,教師可以利用網絡來創(chuàng)造情境。例如,在課文的第1段中,老師就對不同種類的昆蟲進行大量的介紹,這樣,就可以讓同學們通過繪本來了解蝴蝶、蜻蜓、螞蚱等生物的特性。另一方面,還可以讓同學們通過《動物世界》這樣的紀錄片,來體驗“漂亮的蝴蝶是一只紅色的蝴蝶,全身都是金色的粉末”。文段中描述的昆蟲在空中飛來飛去,五顏六色,這就是對大自然的一種熱愛。再比如,作者從具體的勞動歷程中,對其爺爺的人生體驗進行了回顧,而學生卻無法從文本中得到一個立體的了解。老師首先要讓學生想象爺爺的外貌和表情,然后再把人物的照片放在多媒體上。通過對照片中的人物形象和文字中對應的段落進行分析,使學生能夠充分感受到爺爺勤勞、樸實、仁慈的性格。其次,可以利用真實的情境來創(chuàng)造情境。例如,讀到“花兒盛開,如夢中醒來”。老師可以讓學生在戶外觀看天空、園林,體會花朵開放、鳥兒飛翔的情景,體會大自然的勃勃生機和靜謐的氣氛,體會文字的美感。
3.3 運用多種材料提高閱讀的趣味性
新一輪的課改,強調了在語文教學中注重文化素養(yǎng)的提高和人文關懷的培養(yǎng)。因此,在教學中,不僅要使學生對所學內容有更深刻的理解,而且要有更廣闊的視野去探究與之相關的知識。教師可以利用課外圖書、網絡等多種形式進行豐富的課外閱讀活動,從而使學生的閱讀更加豐富多彩。比如,在《伯牙鼓琴》的教學中,老師可以指導學生運用各種材料進行擴展閱讀。在課堂教學中,老師可以根據課文的內容,指導學生進行課堂知識的探索。例如,在讀到諸如“方鼓琴而志于太山”“終生不能彈奏”等句子時,往往會出現對“方”“復”等詞語的理解上的偏差。同時,利用《古漢語詞典》等工具書,可以讓同學們認識到,在這個句子里,這些單詞的含義是“剛才”和“又”。例如,俞伯牙、鐘子期等人物,是否真實存在等問題。老師可以通過網絡查找有關的史料,了解他們的真實生活,了解他們的時代背景。同時,老師也可以根據課文的內容,指導學生進行課外知識的探索。例如,在這篇文章中,著重表現了俞伯牙擅長彈奏的特征。老師可以讓學生們想,這個故事里的角色所演奏的樂器是否與現在的鋼琴相同。同學們可以就古琴作為主題進行探索,這樣一來,我們就能認識到,古琴也叫“瑤琴”,它至少有三千五百多年的歷史,能有效地提升國家的驕傲。通過這種方式,使學生能夠利用大量的材料把課文閱讀當作一個廣泛的探索、豐富的文化素養(yǎng)、提高閱讀的興趣。
3.4 合理分組,提高合作閱讀能力
在閱讀教學中,不僅要通過自主思考來獲得知識、提高自己的技能,還要通過集體活動、思想碰撞、發(fā)表自己的讀書心得來更新自己的認知和能力。在課堂教學中,老師也可以指導學生進行合作閱讀,使他們形成一個小組,相互學習,相互輔導。比如,在《窮人》的教學中,老師可以將學生分成不同的小組,并指導他們進行協作式的閱讀。老師能指導學生全面理解課文的內容。在這種情況下,老師可以安排有優(yōu)秀閱讀能力的同學擔任小組組長,幫助他們一起閱讀。在此階段,學習困難學生可以承擔查找關鍵字詞、畫出主要角色等的工作。優(yōu)秀的學生可以對故事的發(fā)展脈絡進行梳理,對具體的內容進行分析,并把在閱讀過程中所使用的總結歸納、類比分析等方法進行解釋,從而提高他們的閱讀水平。同時,老師也可以指導學生進行小組討論,并一起表達自己的閱讀體會。例如,在閱讀課文中的古典篇章時,有些同學會想到“外面的寒風呼嘯,波濤洶涌”,充分描述了海上的惡劣氣候,也反映了安娜對自己丈夫的關心。有些學生則認為,“她向后仰著頭,那張冰冷的、蒼白的、僵硬的臉,仿佛在握住什么東西?!边@一段話用了大量的細節(jié)來描述西蒙的死亡,使人能夠感受到作者對窮人的憐憫。在文章的精神內涵上,有些同學認為,作家以西蒙這個角色來描繪底層民眾的苦難;有些同學覺得,作者在描述安娜這個角色時,是在贊美安娜的好品格。在此基礎上,通過分組的方式,使學生能夠更好地掌握不同的閱讀方式,從而更好地理解課文。
3.5 倡導自由閱讀的創(chuàng)新活動
思維是閱讀的主要手段,而良好的思維模式有助于學生加深對文本的理解,并在一定程度上促進閱讀觀念的擴展,以及閱讀的創(chuàng)新。在課堂教學中,老師可以指導學生按照自己的興趣和能力進行創(chuàng)造性的閱讀,將書法、音樂、美術、戲劇、演講等多種形式的思維結合起來,從而形成較強的創(chuàng)造性。比如,在《草原》中,老師可以指導學生進行創(chuàng)造性的活動,讓他們有更大的發(fā)展空間。例如,當老師讀到“空氣如此清新,天空如此清澈,我總是忍不住要唱歌”時,可以通過網絡查找相關的草原民歌,用高亢洪亮的音調,唱出《美麗的草原我的家》,將作者的心情真實地展現出來。
4 結論
總之,閱讀在語言教學中起到了很大的支持作用。在小學高段,教師要對學生的閱讀能力、習慣、興趣等進行全面的認識,從而建立起一種全新的閱讀教學模式,從而使學生得到全面的發(fā)展。在具體的閱讀教學中,教師可以通過各種方式來指導和協助學生。第一,可以通過教學課件來提高學生的自主閱讀能力。第二,可以設計多種情境,增強學生的閱讀興趣。第三,利用各種材料進行探索性的教學,增加閱讀的趣味性。第四,適當地組織閱讀小組,使學生有足夠的空間進行討論和溝通,使他們能夠進行深入思考。第五,使學生能夠根據自己的興趣自由地進行創(chuàng)意活動,充分發(fā)揮各種藝術技能,從不同角度解讀文本,表現文本,培養(yǎng)創(chuàng)造性。在此基礎上進行教學,可以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不斷地積累知識,并創(chuàng)造出新的閱讀方式,從而全面地提升自己的閱讀能力。
(作者單位:甘肅省平涼市崆峒區(qū)解放路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