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蘭
《鴻門宴》多年入選語文教材,節(jié)選自《史記·項羽本紀》。課文以范增對項羽說的話開篇:“沛公居山東時,貪于財貨,好美姬。今入關,財物無所取,婦女無所幸,此其志不在小。吾令人望其氣,皆為龍虎,成五采,此天子氣也。急擊勿失!”亦以范增的話作結尾:“唉!豎子不足與謀!奪項王天下者必沛公也。吾屬今為之所虜矣!”劉邦成功從鴻門宴脫身,前后文的照應,讓很多人從學生時代便認為,項羽在鴻門宴上放走劉邦,從而錯失了殺劉邦的機會,對項羽后來兵敗烏江自刎甚為扼腕。另外還傳達一個訊息,如果項羽用了范增的計謀,在鴻門宴上除掉劉邦,歷史可能就此改寫,把范增渲染成有遠見的謀士。然而,根據《史記》中《高祖本紀》《項羽本紀》《留侯世家》《樊酈滕灌列傳》和《漢書》中《高帝紀》《陳勝項籍傳》《張陳王周傳》《樊酈滕灌傅靳周傳》等關于劉邦、項羽、張良、樊噲等人物記述綜合考量,事實并非如此。
在課文第一段,當左司馬曹無傷對項羽說:“沛公欲王關中,使子嬰為相,珍寶盡有之?!表椨鸫笈?,曰:“旦日饗士卒,為擊破沛公軍!”這一句很關鍵。再看《漢書·陳勝項籍傳》:“……聞沛公欲王關中,獨有秦府庫珍寶。亞父范增亦大怒,勸羽擊沛公。饗士,旦日合戰(zhàn)?!苯詮娬{要“擊破沛公軍”,而非殺劉邦。
項伯來訪,劉邦奉卮酒為壽,約為婚姻,曰:“吾入關,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庫,而待將軍。所以遣將守關者,備他盜之出入與非常也。日夜望將軍至,豈敢反乎!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p>
第二天,劉邦從百余騎來見項王,至鴻門,謝曰:“臣與將軍戮力而攻秦,將軍戰(zhàn)河北,臣戰(zhàn)河南,然不自意能先入關破秦,得復見將軍于此。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將軍與臣有郤?!?/p>
乍一看,會認為這兩段話是劉邦的開脫之詞,《史記·項羽本紀》記載項羽進入咸陽城的經歷:“行略定秦地,函谷關有兵守關,不得入,項羽大怒,使當陽君等擊關。項羽遂入?!睂Ρ取稘h書·陳勝項籍傳》,關于項羽如何進入咸陽,幾乎如出一轍:“至函谷關,有兵守,不得入。聞沛公已屠咸陽,羽大怒,使當陽君擊關。羽遂入,至戲西鴻門,聞沛公欲王關中,獨有秦府庫珍寶?!倍础妒酚洝じ咦姹炯o》記載:“十一月中,項羽果率諸侯兵西,欲入關,關門閉。聞沛公已定關中,大怒,使黥布(后改名英布)等攻破函谷關。十二月中,遂至戲?!边@段話意味著項羽花了一個月才進入咸陽,當項羽櫛風沐雨、風餐露宿、風塵仆仆來到咸陽,函谷關已被劉邦派兵把守,攻關才得入,項羽怒氣未消,擊沛公屬意氣之舉?!稘h書·張陳王周傳》記錄沛公剛進入咸陽城的反應:
沛公入秦,宮室帷帳狗馬重寶婦女以千數,意欲留居之。樊噲諫,沛公不聽。良曰:“夫秦為無道,故沛公得至此。為天下除殘去賊,宜縞素為資。今始入秦,即安其樂,此所謂‘助桀為虐……愿沛公聽樊噲言。”
這段話和樊噲在鴻門宴說的話非常像,張良請求沛公聽樊噲言,且張良的話對沛公起到作用,同樣樊噲的話也對項羽起了作用。但也間接說明項羽所聽傳聞非虛。泗水亭長起家的沛公,和秦始皇在同一片天空下生活了四十七年,此刻已到了知天命之年,面對咸陽城如山珍寶,劉邦的反應體現了人的本能欲求,正呼應在咸陽服徭役看到秦始皇車隊時發(fā)出的感嘆:“大丈夫當如此?!蹦菚r的劉邦未必是想建功立業(yè),實則艷羨如此奢華盛大的陣仗。在《漢書》的《高帝紀》和《陳勝項籍傳》中記載另一個同樣的情節(jié):楚漢戰(zhàn)爭時,漢王皆已破彭城,收其貨賂美人,日置酒高會。
根據《漢書·高帝紀》,在謀臣們的勸諫下,劉邦乃封秦重寶財務府庫,還軍霸上,蕭何盡收秦丞相府圖籍文書。這就能解釋《鴻門宴》中沛公那兩番話了,是為自己辯護,亦是事實,先成功為自己辟謠,打消對方對傳言的疑慮:“臣與將軍戮力而攻秦?!表椨鹣宄且灰酆?,劉邦起于沛,兩人曾一起攻下定陶,復一起攻打陳留。在《史記·高祖本紀》中,沛公的軍隊包含項羽叔父項梁“益其五千人、五大夫將十人”。
“將軍戰(zhàn)河北,臣戰(zhàn)河南”,這句話有影射意味,且將禍水東引。當時天下共尊楚懷王,懷王熊心安排項羽北上救趙,即戰(zhàn)河北;令沛公西略地入關,即戰(zhàn)河南;項羽本愿與沛公西入關,但懷王不允,獨遣沛公西略地。據《史記·高祖本紀》,沛公引兵西,一路攻打入咸陽城亦非易事:引兵西,在昌邑遇彭越,戰(zhàn)不利;戰(zhàn)洛陽東,軍不利;攻開封,開封未拔;襲攻武關,破之……“然不自意能先入關破秦”,多少有幾分真實寫照,此刻,沛公已基本上為自己成功開脫。劉邦建立漢朝之前,北方戰(zhàn)場基本上都是韓信開辟的,《史記·淮陰侯列傳》記載高祖在洛陽行宮大宴群臣,韓信認為其領兵不過十萬,而自己是多多益善,這是實情。項羽兵敗,戰(zhàn)場上是項羽和韓信兩大戰(zhàn)神的最終對決。
“待將軍至”自然非真心,但遣將守關,“備他盜之出入與非常也”,是事實,更是將保衛(wèi)勝利果實之舉轉化為正義之舉;劉邦確實不料想“得復見將軍于此”,當時項羽北上救趙極其困難,章邯率領秦軍主力,誰也無法預料戰(zhàn)爭結果。巨鹿之戰(zhàn)中,楚戰(zhàn)士無不以一當十,破釜沉舟,呼聲動天,諸侯軍無不人人惴恐,等到項羽大勝,召見諸侯將,“無不膝行而前,莫敢仰視”,項羽成為諸侯上將軍,“諸侯皆屬焉”。
此時才二十七歲的項羽蜚聲海內,二十四歲起兵,三年便立下赫赫戰(zhàn)功,血氣方剛,睥睨一切。項羽進入函谷關,沛公竟不來拜見且拒之關外,項羽的心理產生巨大的落差與不滿。一旦劉邦打算主動上門,項羽心中的怒氣便逐步消解,這也是為什么項伯的話能對項羽起作用。
再看《鴻門宴》樊噲與項羽的對話,樊噲曰:
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辭!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殺人如不能舉,刑人如恐不勝,天下皆叛之。懷王與諸將約曰:‘先破秦入咸陽者王之。今沛公先破秦入咸陽,毫毛不敢有所近,封閉宮室,還軍霸上,以待大王來。故遣將守關者,備他盜出入與非常也。勞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賞,而聽細說,欲誅有功之人。此亡秦之續(xù)耳,竊為大王不取也!
樊噲屠狗起家,但絕非等閑之輩?!妒酚洝じ咦姹炯o》記錄昔日高祖進入咸陽欲止宮休舍,樊噲曾勸諫?!妒酚洝しB滕灌列傳》記載:“大王今日至,聽小人之言,與沛公有隙,臣恐天下解,心疑大王也?!边@里沒有寫陳平在場,樊噲亦非張良召入。防止其他諸侯進入函谷關和咸陽城是合理的,樊噲的話一則解釋為何把守函谷關,強調守關不是防項羽,是為了防止其他人,而防止其他人是為了等待將軍項羽;二則,“毫毛不敢有所近,封閉宮室,還軍霸上”,做好前期的工作也是為了等項羽來,成功抬高項羽,極大滿足了項羽的虛榮心與自尊。樊噲著重解決項羽大怒的源頭并再次辟謠,樊噲說完,“羽亦因遂已,無誅沛公之心”;《漢書·陳勝項籍傳》也記載:“羽意既解?!表椨鹪陧棽?、劉邦、樊噲三人的話語中,逐步消解了心中的火氣,也忘了之前的傳言。
當曹無傷中傷劉邦時,項羽第一反應不是殺劉邦,而是“旦日饗士卒,為我擊破沛公軍”,縱然要殺劉邦,也是堂堂正正俘虜而殺之,要先打敗他。這是項羽的人生信條,項羽作為楚國貴族的后代,有君子之風。楚漢戰(zhàn)爭,兩軍廣武對峙,項羽對劉邦說:天下這樣,都是因為咱倆,我們單挑。漢王不敢,歷數項羽十宗罪,項羽大怒,一箭射中漢王胸。此時亦有機會除去劉邦,但項羽沒有這么做,這種心理注定他不會借鴻門宴除掉劉邦。項羽更多是覺得劉邦先入關損了自己的顏面和自尊,竊取了自己的勝利果實,留下太多流言。鴻門宴上的座次一直被人津津樂道,多半是說項羽的傲慢與自矜功伐,正是這樣的性格,項羽從沒把沛公當成自己的對手。蘇軾《范增論》評價范增,筆者不是很贊成,但談及“增之欲殺沛公,人臣之分也;羽之不殺,猶有君人之度也”,頗認可。
項羽本對擊破沛公軍有信心,便不會在宴會上搞小動作,主要想看看沛公在鴻門宴上作何反應。這場鴻門宴,一開始極可能是項羽興師問罪,正如張良最后說的“聞大王有意督過之”——趁著宴會搞僵關系,然后把破壞和約的帽子甩給沛公,名正言順開戰(zhàn)。沒想到反被將了一軍,項羽一時沒了開戰(zhàn)的理由。項羽認定劉邦根本不是自己的對手,卻先入咸陽,但從項伯、劉邦、樊噲口中都聽出劉邦有自知之明,心中的怒氣已消減大半。在戰(zhàn)場取得大捷的項羽,此刻益有驕色,亞父范增不懂項羽。
當范增舉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項羽無以應,范增召見項莊說:“君王為人不忍?!表椨鹫娴氖菫槿瞬蝗虇幔空娴氖菋D人之仁嗎?北上救趙,巨鹿之戰(zhàn)前除掉“卿子冠軍”宋義,項羽何等殺伐果斷;新安坑殺二十萬秦軍,項羽何曾猶豫。項氏世世為楚將,封于項,祖父為楚將項燕,為秦將王翦所戮;叔父項梁在和秦將章邯的對峙中,被逼自盡。項羽抱著報仇雪恥的心攻打秦軍,巨鹿之戰(zhàn)后“百二秦關皆屬楚”。除掉宋義頗失人心,但項羽依然這么做。項羽作為一代戰(zhàn)神,政治上頗為幼稚,這是公認的評價。當陳勝首難,項梁聽從范增的建議找來楚懷王的孫子繼承懷王位,新任懷王雖曾在民間放羊,但心思并不簡單。項梁死后,懷王為防止項羽的勢力壯大,采取一系列手段欲使項羽邊緣化,終招致殺身之禍;處處掣肘,以項羽的個性焉能不除之而后快?項羽若不先發(fā)制人,很可能被楚懷王除去,抑或死于北上救趙途中。
項羽因上述行為飽受爭議,當項伯回到項羽帳中,具以沛公言報項王,曰:“今人有大功而擊之,不義也?!表椨鹂释蔀橛⑿?,義薄云天,不肯渡烏江,將烏騅留給烏江亭長;自刎讓故人呂馬童拿自己的人頭回去論功行賞。劉邦沒有任何冒犯項羽之處,在鴻門宴上以臣自稱,試想一個五十歲的中年人向一個二十七歲的少年俯首稱臣,極盡虔誠,項羽何能不消氣。蘇軾在《留侯論》中寫道:“觀夫高祖之所以勝,項籍之所以敗者,在能忍與不能忍之間而已矣?!惫P者深為贊成,項羽和劉邦對決,非戰(zhàn)之罪也,不善謀也。
范增最后那一句“豎子不足與謀”是說給項羽聽的嗎?筆者認為是說給項莊聽的,撒氣給項羽看,范增在鴻門宴上的謀劃非高明之舉。
《史記》中沒有關于范增的專門傳記,范增的事例主要散見于《高祖本紀》和《項羽本紀》里,《項羽本紀》寫道:“居鄛人范增,年七十,素居家,好奇計?!表椓核篮?,秦兵攻打趙國,懷王發(fā)兵救趙,宋義為上將軍,項羽為次將,范增為末將,宋義遲遲不發(fā)兵,一直到巨鹿之戰(zhàn)的勝利,未見范增為項羽出任何計謀。項羽一把火燒了咸陽城,大火彌漫三月,當地有人建議項羽,關中物阜民豐可稱王。項羽覺得“富貴不歸故鄉(xiāng),如衣錦夜行”,這個稱楚人“沐猴而冠”的人都知關中可成帝業(yè),范增竟未看出。陳平行離間計,項羽質疑范增,范增怒而乞骸骨,未至家鄉(xiāng)“疽發(fā)背而死”;高祖在洛陽行宮大宴群臣,論自己何以取得天下,總結項羽失敗教訓:“項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為我擒也?!?/p>
《鴻門宴》中寫道:“沛公已出,項王使都尉陳平召沛公?!迸婀吡四敲淳?,項羽怎么會沒有察覺,這期間去找的陳平起了什么作用?《史記》沒有交代,《漢書》中無論是高祖、張良,還是樊噲、陳平的傳記,關于鴻門宴這一段,都沒有記錄陳平在場。這便成了謎,后來陳平投奔劉邦帳下,陳平是否有放走劉邦的嫌疑?且項羽安排陳平去查看,是明智之舉嗎?從鴻門宴到沛公駐扎的霸上相距二十里,騎馬也需半小時,這半小時陳平做了什么?起到了什么作用?項羽或范增沒有起疑派人去問嗎?這些疑問之處,是太史公的疏漏,還是有意為之,就等待更多的史料和研究者去解答此間的疑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