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娟 王吉利
[摘 要]依法治校是依法治國的必然要求,法治思維在高等學校學生管理工作中的運用是實現(xiàn)依法治校的重要保障。本文通過分析法治思維在高校管理工作中的特征,探討法治思維與高校管理工作的關系,找出高校管理工作運用法治思維的實現(xiàn)路徑,努力提升高校管理工作的整體水平,從而使高校管理工作更好地體現(xiàn)科學性、法制性和可持續(xù)性。
[關鍵詞]法治思維;高校;管理工作
[中圖分類號]G41文獻標志碼:A
[項目名稱]漢江師范學院科研基金資助課題“‘四史教育融入地方高校少數(shù)民族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課題編號XJ20212801)。
[作者簡介]姜娟,女,湖北恩施人,漢江師范學院,助教,碩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王吉利,男,河南新鄉(xiāng)人,漢江師范學院,講師,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有機化學教育。
法治是當今世界發(fā)展的潮流,是人類文明進一步發(fā)展的產(chǎn)物。高校教師作為高等學校教育人才和培養(yǎng)學生的骨干力量,要充分提升自身的法律意識和法律修養(yǎng),以身作則、樹立榜樣[1]。為進一步提高高校管理工作的質量,促進法治思維在高校管理工作中的運用,需要做到依法治國與依法治校相結合,全方位提升教職工、學生的法治思維和法治修養(yǎng),營造良好的法治環(huán)境和法治氛圍。法治思維是以法治價值和法治精神為導向,運用法律原則和法律思維方式處理問題的模式。法治思維的形成對于高校管理工作具有一定的影響。高校具有人才培養(yǎng)、科學研究、社會服務、文化傳承與創(chuàng)新、國際交流與合作的職能,在全面依法治國的背景下,把法制思維融入高校學生管理工作以推動教育法治化和教育管理工作法治化,是對高校管理結構體系的進一步合理化和完善化,同時也是高校管理工作的創(chuàng)新,是實現(xiàn)高校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xiàn)代化的重要環(huán)節(jié),在提升高校學生法治思維和促進高校學生管理工作的過程中發(fā)揮著重要的作用[2]。
1 法治思維在高校管理工作中的特征
隨著社會的不斷發(fā)展,“法治”已經(jīng)逐漸成為人們所接受和社會所公認的一種理想的管理方式。通過查閱大量的相關文獻,以法治思維為前提加以歸納、分析和總結,得出法治思維在高校管理工作中的以下幾方面特征。
1.1 權威性
所謂法治思維,是以“法”為首的。法律是國家制定或認定的并以國家強制力保證實施的。法律至上就是指法律具有最高的權威性[3]。法律不僅支配著每一個人,而且統(tǒng)治和管理著整個社會,使社會在制度化、規(guī)范化和法律化的狀態(tài)下有序高效地運轉。在高校管理工作中,應以法治思維為基礎,以遵守法律原則和法律規(guī)范為導向,以采取合乎法律行為的方式為實踐指導,將高校管理中的所有對象、團體、組織和個人納入法治體系管理范圍,使所有規(guī)章制度的設置都遵守和使用已有法律的規(guī)定,使所有的依規(guī)章制度進一步實施的行為都能有據(jù)可依、有跡可循。高校管理不是一蹴而就的,高校管理制度也不是單方面、毫無章法的,它以“法”為前提,以“治”為導向,從而達到高校管理工作的制度化、法治化和規(guī)范化,只有將學校的管理工作做到位、具體實施到位,高校的管理工作才能得到更好的發(fā)展。
1.2 制約性
正如馬克思主義哲學所說:“思維決定存在?!敝挥性谒枷肷险J識到事物的重要性,才會為了達到某一種目的而采取相應的行動去實施。為達成目的而去實施的動力有兩種,一種是“外化”的動力,如別人的影響,而另一種則是“內化”的動力。所謂“內化”的動力,就是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并為了達到這個目的而要采取的行為方式。這兩種方式對達到預期效果都有一定的制約性,而“內化”動力對人的成功具有很大的影響。法治思維的形成對事務的處理及高校的管理工作具有一定的制約性[4]。為了不讓高校管理工作脫離正常的管理工作軌道,要在管理者形成法治思維的前提下,知法、守法和用法,并在管理模式中充分體現(xiàn)法治之道,在管理實施的過程中采取規(guī)范化的管理手段和管理方法,將法律思維的模式運用到高校管理體系中,使之相互制衡,達到高效運轉的目的。
1.3 公正性
學校是進行教育的機構,是為社會主義培養(yǎng)人才的專門場所。如何做好高校管理工作,把學生培養(yǎng)成為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是學校管理工作的重中之重。通過查閱相關的文獻可知,高校管理工作具有教育性、周期性和復雜性[5],學校的管理工作是受管理理論與法治思維等各方面的影響而發(fā)展起來的,學校的管理要統(tǒng)籌學校的各種力量對高校管理工作進行指導、協(xié)調、規(guī)劃和控制,從而在全面貫徹國家教育教學方針的基礎上,有效、公平、公正、公開地實現(xiàn)培養(yǎng)“四化”的合格人才。在全面貫徹法治思維的基礎上,學校管理工作應堅持重證據(jù)、講程序的可持續(xù)發(fā)展,這對于推進高校管理工作具有不可磨滅的影響。
1.4 程序性
法治思維是程序思維,程序正義則是實體正義的重要保證。俗話說:“無規(guī)矩不成方圓?!备咝9芾砉ぷ鞅仨氉袷匾?guī)律,設立科學合理的程序,并且確立對于違反程序的行為的相關處理方案及制裁性后果,從而防止破壞程序的行為。程序本質上是一種形式合理性,程序思維就是用普遍性的規(guī)則去解決問題。正是由于程序的設計讓所有人平等,人情、關系、偏見等消極因素才得以被消除。高校是為社會培養(yǎng)人才的地方,每個學生乃至教師都是平等的,對于高校管理工作中出現(xiàn)的問題都必須通過統(tǒng)一的標準去衡量、判斷,而不是任意性、自我性地去衡量、判斷是非。同樣的事情按同樣的方式、同樣的標準處理,這是程序思維的特質所在。程序上的公平最終體現(xiàn)的是對所有學生權益的平等保護,這是程序性的價值所在。法治思維應該在高校管理工作中被高度重視,同時程序意識也應該逐漸被強化,這將會使高校的管理越來越完善。
2 法治思維與高校管理工作的關系
在高校管理工作中,法治思維的運用是通過人們解決和處理問題的行為方式表現(xiàn)出來的[6]。通過查閱文獻可知,高校必須堅持法治思維,處理好法治思維與高校管理工作中的教職工、學生、教育教學及安全管理之間的關系,從而營造出和諧、有序的育人環(huán)境。
2.1 法治思維與教職工管理的關系
在高校管理工作中,法治思維與教職工管理是緊密相連、密不可分的。教職工肩負著學校管理工作制度的制定、實施和調整的重要職責,對高校管理工作的發(fā)展方向具有導向作用。他們既是學校管理工作的制定者,又是執(zhí)行者,對于學生的思維具有指導作用,對學生實踐具有引領作用。因此,高校要抓好教職工政治業(yè)務的學習,做好師德師風建設,以法治思維引領法治管理,以法治思維貫穿管理工作,抓住法治思維的這一“牛鼻子”,加強對教職工人員的管理工作,從而調動全體教職員工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
2.2 法治思維與學生管理的關系
學生管理工作是高校管理工作的核心,高校管理者要秉承為學生服務的態(tài)度全心全意地做好學生的管理工作[7]。學生是學校的重要組成部分,從相關研究可知,隨著社會的不斷發(fā)展,學生的法治思維也不斷提升,但在很大程度上仍存在法治思維的欠缺,不能很好地用法律手段保護好自己。法治思維的形成對于學生本身及學生的管理工作都具有一定的影響,兩者之間是相輔相成的。因此,要以“法治思維”為出發(fā)點,建立學生自律、他律的機制,協(xié)助學生做好法治思維的自我修養(yǎng),量化學生自我管理的考核,利用校園文化建設營造校園文化環(huán)境,從而做好學生管理工作。
2.3 法治思維與教育教學管理的關系
環(huán)境是決定學生成長成才的重要因素之一。學生作為受教育的對象,是接受教育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教師的教育方法和教學手段等對于學生具有潛移默化的作用。法治思維對于教育教學的管理起著重要的引領作用,因而將法治思維加入教育教學的管理中是必不可少的。學生思想的形成及行為的導向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教師教育教學的影響,如學生價值觀的形成、行為方式的選擇及自我約束的能力等方面,因此高校必須運用法治思維,最大限度地做好教育教學管理工作,為高校管理工作更好地發(fā)展添磚增瓦。
2.4 法治思維與安全管理的關系
學校作為一個小型的社會,具有一定的復雜性,且學校中學生數(shù)量多,在很大程度上存在安全隱患,在這樣的背景下,運用法治思維進行學校安全管理工作就顯得尤為重要[8]。法治思維的形成有利于學校安全事務管理的規(guī)范化和法治化,有利于學生安全意識的形成,因此高校要做好安全防范工作、實行事故報備登記制度、加強衛(wèi)生管理工作,在法治思維的引導下做好學校的安全管理工作。
3 高校管理工作運用法治思維的實現(xiàn)路徑
3.1 健全管理體系,樹立法治思維
目前,國家正在全面提倡依法治校,高校應該根據(jù)國家的相應政策出臺一系列符合學校實際情況和法律法規(guī)的規(guī)章制度。在管理的過程中要讓管理深入制度實施的各個環(huán)節(jié),以法治的思維和行為模式處理面臨的各項問題,了解制度實施的效果,并在接到效果的反饋后及時進行調整,要及時了解實施者的實施狀態(tài),及時回饋和處理事務的糾紛點。在高校事務管理中,一切涉及師生的權利與義務的事項都要做到公正、公開,無論是管理者還是被管理者,都要遵守既定規(guī)章制度,接受相應的約束和指導,使法治思維深入人心,以法促管。
3.2 加強法治宣傳,營造法治環(huán)境
信仰一般來自個體受外界的影響,而宣傳剛好能作為一個很好的方式,讓人們在無形中接受某些觀念。只有高校師生理解并認同法治思維和法治觀念,高校管理工作才能進一步發(fā)展和成熟化。高校應以開設相應的法治課程為基礎,以開展課外法治活動為手段,充分利用學校社團,并將傳統(tǒng)的宣傳方式與新媒體技術相融合,打造全方位、高覆蓋的法治校園。
3.3 推動法治文化,打造學校特色。
校園文化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不斷通過各方面量的積累達到質的飛躍。高校作為師范類院校,要準確定位,圍繞建設“富有活力且有文化的師范學?!钡哪繕?,用法治的思維和法治的方式推進校園法治文化的發(fā)展,結合高校學生的特點,開展關于法治建設、法治思維、依法治校等各類主題的技能大賽、辯論賽、讀書月、座談會、文藝表演等活動,通過這類積極向上的具有專業(yè)性和項目性特色的活動推動法治文化建設,形成校園法治氛圍,進而打造具有高校特色的法治管理工作。
3.4 健全監(jiān)督考核,規(guī)范法治行為
把權利關進制度的籠子是法治監(jiān)督治理的總體要求。首先,健全監(jiān)督體系運行規(guī)范,運用監(jiān)督體系來制約高校管理過程中的非法治行為,特別是有法不依、執(zhí)法不嚴、違法不究以及失職瀆職、濫用職權等嚴重損害學校和國家利益、影響法治中國形象的行為。其次,健全考核體系運行規(guī)范,依據(jù)管理崗位的職責健全執(zhí)法的考核評價體系,將執(zhí)法過程是否公平公正合理、執(zhí)法流程是否公開透明等方面納入管理績效考核指標體系,并由在校師生對執(zhí)法人員的執(zhí)法能力進行相應的評價。最后,要強化法治法規(guī)執(zhí)行力,將法治思維運用到高校學生管理中,重中之重是在于執(zhí)行,不能僅僅停留在紙面上,要在實際的工作中落到實處。在選擇學生管理人員的過程中,不僅要提高準入門檻,同時也要選擇法律意識強和執(zhí)行力高的人員從事學生管理工作。
3.5 強化協(xié)同聯(lián)動,實現(xiàn)共同發(fā)展
高校管理工作不是某一個對象單方面努力就能有好的結果,而是需要協(xié)同聯(lián)動,充分發(fā)揮國家、學校、學生及家長的作用。在理解國家政策、響應國家政策的基礎上,高校應做好相應制度的建設,并聯(lián)系地方有關部門、法學名人等開展知識講座,并為學生提供實際參與的機會,不斷提高學生的自我認識,同時積極與師生的家人聯(lián)系和互動,擴大傳播范圍,拓寬傳播途徑,使高校法治治理不僅輻射到在校的師生,而且輻射到師生的家人,以學校為原點,擴大輻射范圍和影響力,從而達到各層次對象共同發(fā)展,反過來又作用于學校管理的效果。
4 結語
在全面依法治國和全面依法治校的背景下,高校管理工作必須緊跟國家政策和社會發(fā)展的步伐,不斷重視法治思維的建設,并將結合法治思維的管理模式、方法和手段運用到高校管理工作的全過程,以促進教育法制化,實現(xiàn)學生管理工作的制度化和規(guī)范化,為培養(yǎng)具有法治精神的人而不斷努力,為高校管理工作的法治化而不懈努力。
參考文獻
[1]孫萱智. 淺談高校教師的法治思維與學生管理[J]. 青年與社會,2019(30):100-101.
[2]高靜. 淺析法治思維在高校管理工作中的運用[J]. 法制與社會,2020(3):159-160.
[3]羅雙燕,侯秋月. 論法治思維在高校學生管理中的應用[J]. 職大學報,2019(3):92-94.
[4]黃崇敬. 高校學生管理中法治思維的作用及路徑研究[J].科教導刊(下旬),2018(12):155-156.
[5]張欣建. 法治思維在高校管理工作中的運用研究[J]. 價值工程,2017,36(8):238-240.
[6]許峰. 法治思維下高校學生管理的現(xiàn)狀與前景[J]. 才智,2016(19):212.
[7]姜玉齊. 用法治思維推進高校學生事務管理的發(fā)展[J]. 思想理論教育,2015(9):107-111.
[8]張曉軍,鄒良華,張紅新,等. 法治思維在高校學生管理工作中的運用[J]. 中小企業(yè)管理與科技(中旬刊),2015(8):192-1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