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紅衛(wèi)
(如東縣人民醫(yī)院影像科 江蘇 南通 226400)
肝癌是國內導致死亡的第二大癌癥[1]。臨床醫(yī)生和研究者正在積極尋找有效的治療辦法,努力提高治療的療效并延長患者的生存期。肝動脈化療栓塞術(transcatheter arterial chemoembolization,TACE)治療肝癌應用較多,臨床療效頗佳[2]。但是對于治療后如何評價療效、如何及時發(fā)現(xiàn)腫瘤復發(fā),如何預測患者的無進展生存期(progression free survival,PFS)和總生存期(overall survival,OS)尚存在很多不足[3]。磁共振彌散加權成像(diffusion weighted imaging,DWI)廣泛應用于各類腫瘤的臨床診斷中,在彌散圖中,病變或受損組織的信號強度往往高于正常組織,而彌散自由度最大區(qū)域的信號強度最低,這使病變組織在DWI 的信號表現(xiàn)類似于常規(guī)“T2WI”[4]。根據(jù)ADC 值大小對應信號強度高低,形成灰階ADC 圖。受損組織彌散受限,ADC 降低,表現(xiàn)為較暗區(qū)域;自由彌散區(qū)域的ADC 較高,信號強度相對明亮[5]。肝臟腫瘤的臨床檢查診斷中,DWI 可通過患者肝臟組織水分子的運動圖像,協(xié)助進行肝臟腫瘤病灶的良、惡性判斷,為肝臟良惡性腫瘤的診斷提供參考,但對表觀彌散系數(shù)的應用尚不充分。本試驗旨在研究治療前后磁共振表觀及ADC 值的變化,評估TACE 治療肝癌的療效。
選取2020年1月—2022年1月如東縣人民醫(yī)院收治的80 例原發(fā)性肝癌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其中男59 例,女21 例,年齡19 ~66 歲,平均年齡(48.83±8.70)歲;術前病灶直徑范圍為3.0~6.8 cm,中位直徑約為4.8 cm。
納入標準:①均經臨床或病理學確診為原發(fā)性肝癌;②均無手術指征或患者拒絕手術;③所有患者預計生存期超過3 個月;④經腫瘤專家評估適合行局部治療,無需行全身治療的患者。排除標準:①非原發(fā)性肝癌者;②預計生存期小于3 個月者;③適合行肝癌外科手術治療者;④晚期肝癌,遠處轉移多腹腔積液,肝功能受損嚴重,不適合行TACE 治療者。
1.2.1 MRI 檢查 采用飛利浦3.0T 和西門子1.5T MR 掃描儀,分別采用16 通道和8 通道腹部相控陣線圈,所有患者均于術術后1 周、6 個月、12 個月復查。每次檢查前,對所有患者做平靜呼吸及呼氣末屏住呼吸訓練。檢查時,患者取仰臥體位,中心線定于劍突下緣。DWI序列:應用平面回波成像技術,擴散系數(shù)b 值為50、800 s/mm2,TR 為2750 ms,TE 為74.9 ms,層厚5 mm,層間距2 mm,F(xiàn)OV 400 mm×400 mm,掃描時間25 s。
1.2.2 圖像分析 DWI 圖像傳輸至后處理工作站,生成ADC 圖,在相應b 值的ADC 圖上測量。具體測量方法為:對于多發(fā)病灶的患者,取至多5 個靶病灶,描繪每個層面的整個腫瘤范圍,設置為ROI 區(qū)(包括壞死部分),自動得出ADC 值?;颊吒闻K腫瘤的ADC 值為所有靶病灶ADC 值的平均值。
①所有病例均經TACE 治療2 次,兩次TACE 間隔1 個月以上,每次TACE 術前1 周、6 個月、12 個月進行MRI 平掃+增強檢查,評價TACE 治療術前、術后病灶的大小、ADC 值變化情況。②80 例患者共選出155個感興趣區(qū),評價TACE 治療術前、后病灶的大小、DWI 及ADC 值變化情況,觀察該值變化與患者復發(fā)和轉移的關系。
采用SPSS 19.0 統(tǒng)計軟件處理數(shù)據(jù),符合正態(tài)分布的計量資料以均數(shù)±標準差(±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頻數(shù)和百分率[n(%)]表示,采用χ2檢驗,以P<0.05 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原發(fā)性肝癌患者術后磁共振ADC 值變化特點分析如下(注:新發(fā)肝內病灶及遠處轉移病灶未計入ADC 值的計算中)。80 例患者磁共振顯示共155 個病灶,術前MR-DWI 檢查均示腫瘤呈高信號、ADC 為低信號,術后1 周,DWI 示碘油沉積及壞死區(qū)以低混雜信號為主,ADC 值明顯增大,見圖1、圖2。術后6 個月、12 個月,所有患者均完成隨訪,MR-DWI 所示病灶呈相對均勻低信號,隨時間增長,部分患者病灶的DWI 信號升高、ADC 值逐漸減小,但均高于術前,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隨訪6 個月、12 個月后腫瘤無復發(fā)轉移的患者中,病灶的ADC 值高于出現(xiàn)復發(fā)或轉移的患者,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圖1 肝癌患者圖像一
圖2 肝癌患者圖像二
表1 肝癌患者TACE 術前、術后1 周、術后6 個月、術后12 個月的ADC 值比較(±s,10-3 mm2/s)
表1 肝癌患者TACE 術前、術后1 周、術后6 個月、術后12 個月的ADC 值比較(±s,10-3 mm2/s)
注:①與術前比較,P<0.05;②與術后1 周比較,P<0.05;③與術后12 個月比較,P<0.05。
時間病例數(shù)ADC 值術前801.61±0.36術后1 周801.98±0.46①術后6 個月801.86±0.41①②術后12 個月801.75±0.38①②③
表2 肝癌患者TACE 術后6 個月、術后12 個月復發(fā)或轉移患者與無復發(fā)轉移患者的ADC 值比較(±s,10-3 mm2/s)
表2 肝癌患者TACE 術后6 個月、術后12 個月復發(fā)或轉移患者與無復發(fā)轉移患者的ADC 值比較(±s,10-3 mm2/s)
時間有無復發(fā)轉移 病例數(shù)ADC 值術后6 個月復發(fā)或轉移161.80±0.13無復發(fā)轉移641.89±0.17 t 2.318 P<0.05術后12 個月復發(fā)或轉移291.70±0.16無復發(fā)轉移511.78±0.11 t 2.390 P<0.05
肝動脈化療栓塞術(transcatheter arterial ehemoembolization,TACE)是治療肝癌的首選姑息性治療方法。研究表明,TACE 術治療能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對于腫塊直徑≥3 cm 的部分肝癌,由于病灶數(shù)量、位置、血管侵犯等原因不能進行手術切除,因此介入微創(chuàng)治療手段的應用成為治療的主要方式[6]。MRI 檢查軟組織分辨率高,并具有多序列及功能成像的特點,能顯示腫瘤組織改變和血供情況,在肝癌綜合治療腫瘤殘存活性評估中得到廣泛的應用[7]。
對于肝癌患者而言,癌灶組織分化程度和其預后生存質量息息相關。由于肝癌早期發(fā)病隱匿,臨床診治判定難度較大。腫瘤組織分化程度是影響預后的主要因素之一,在確定治療方法時應主動確定組織的分化程度,尋找有效影像學方法對肝癌分化程度進行準確判定,對臨床肝癌治療效果提升有著積極意義,而DWI 和ADC在肝癌MRI 早期診斷中有著重要應用[8]。MR-DWI 通過檢測病灶組織內水分子微觀擴散狀態(tài)改變來反映病理生理變化,而ADC 值作為定量測量組織中水分子擴散快慢指標,活性癌細胞組織密度高,水分子擴散受限,ADC 值減小,而癌細胞壞死時細胞膜被破壞,滲透性增加,水分子會自由擴散,ADC 值會增大。MRI 彌散可對腫瘤組織和周圍正常組織的圖像,反映組織內部的結構變化情況。此次研究對不同分化程度肝癌患者實施MRI 掃描發(fā)現(xiàn),肝癌的分化程度主要取決于腫瘤細胞的異型性、密度和核質比等,由于肝癌患者發(fā)病通常建立在肝硬化背景上,不同分化程度的瘤灶有著比較典型的影像學表現(xiàn),T1WI 和T2WI 分別會呈現(xiàn)出低信號和高信號,同時往往還會伴有脂肪變和包膜的形成[9]。在增強掃描上,就會表現(xiàn)出動脈期血供多以及延遲期強化減退等。同時動脈期血供較多,會表現(xiàn)出快退快進的特點。常規(guī)影像學技術都是以形態(tài)學和血流動力學為理論基礎,磁共振彌散加權序列與其原理存在差異,ADC 能夠對患者病變組織的改變信息進行準確提供,讓肝癌檢出率得到明顯提高。肝癌瘤灶信號往往會隨著組織病理分級的升高而升高。通過ADC 值檢查方法則可以從微觀角度來講水分子的運動表現(xiàn)出來,當水分子彌散受限時,就代表為低信號。此次研究中發(fā)現(xiàn)不同分化組患者在MRI 檢查上卻有著較為典型的影像學表現(xiàn),ADC 都會呈現(xiàn)出低信號,但同時也有一部分高分化肝癌患者在ADC 檢查上可呈現(xiàn)等信號。當患者瘤灶直徑比較大,并且患者瘤灶是在多個肝硬化結節(jié)背景上所建立時,就會合并脂肪變以及包膜,延遲期就會表現(xiàn)出高、等信號的特點[10]。如果經過增強掃描,發(fā)現(xiàn)動脈期少血供,此時就可以考慮肝癌的可能性,注意對患者實施動態(tài)隨訪。
肝癌綜合治療一般認定凝固壞死區(qū)為T1WI 等低信號、T2WI 高信號區(qū),而DWI 高信號、ADC 值較低時則提示腫瘤存在活性或復發(fā)可能。本研究觀察比較了TACE 治療前后病灶的ADC 值的差異,并分析了發(fā)生腫瘤復發(fā)和轉移與為發(fā)生患者的ADC 值的差異,發(fā)現(xiàn)術前MR-DWI 檢查均示腫瘤呈高信號,ADC 值低;肝動脈化療栓塞術后1 周,DWI 示碘油沉積區(qū)及腫瘤壞死區(qū)為低信號,ADC 值明顯增大,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術后6 個月、12 個月MR-DWI 所示病灶呈相對均勻的低信號,隨時間的增長,病灶的DWI 信號升高,ADC 值逐漸降低,但均高于術前。隨訪6 個月、12 個月后腫瘤無復發(fā)轉移的患者中,病灶的ADC 值高于出現(xiàn)復發(fā)或轉移的患者,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說明DWI?及ADC值對TACE治療肝癌的近期效果有一定評價價值。因此嚴密監(jiān)測ADC 值的隨訪有助于肝癌患者生存和預后的判定。但是,ADC 值對患者療效和生存的判定的臨界值尚需加大樣本量進行研究。以便能夠對臨床具有更大的指導意義。
綜上所述,ADC 值分析在肝癌TACE 術后的療效評估中具有重要價值。能有效評估肝癌TACE 術后病灶存活及復發(fā)情況,檢出早期復發(fā)、新發(fā)灶及轉移灶,對制定下一步治療方案具有重要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