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綠柳
〔摘? ? 要〕? 小學數學教學中,“有效分層”是落實因材施教的策略,更是貫徹落實新課標的精髓理念??茖W、合理運用分層教學及作業(yè)設計,能使不同層次學生得到個性化發(fā)展,從而得到不同程度的發(fā)展。
〔關鍵詞〕? 有效分層;運用;因材施教
〔中圖分類號〕? G424? ? ? ? ? ? ? ?〔文獻標識碼〕? A? ? ? ? 〔文章編號〕? 1674-6317? (2023)? 13-0112-03
我們細讀2011年版和2022年版的數學新課標,便可獲知科學“分層施教”“分層作業(yè)”理念在新課標中的一個重要的新理念,從關注學生發(fā)展的角度來說,倡導以學生的個性差異為實施有效教學的切入點,強調的是學生有個性的全面的發(fā)展。從教學的角度來說,注重問題解決策略的多樣化多層面的推進。在具體教學中,教師應立足學生個性化的發(fā)展需求,針對學生不同特點,努力實現習題設計指向多樣化與層次性,以滿足不同層次學生發(fā)展水平的學習需要,滿足不一樣完成作業(yè)方式的需要。
因此,在具體數學教學中,教師應當針對學生的實際情況實施有效的分層教學、分層作業(yè)設計,充分考慮學生在知識能力上的差異性、在學習態(tài)度上的認真程度的差別、在學習方法運用上的有效程度等,運用恰當而有效的分層教學及作業(yè)設計策略,使各類學生不同層次體驗學習,從而得到不同程度的發(fā)展。
一、尋找教學最佳點進行分層施教
(一)在學生出錯點實施
在數學課堂教學中,一個班幾十個孩子,各個孩子會因認知水平的差異而導致理解上深淺程度的不同,會因為基礎知識掌握的不同而導致學習新知識的扎實程度的差異,也會因為孩子所處的家庭成長環(huán)境的不同而導致數學思維角度的差異性。同理,以上存在著的種種客觀上的差異或不同,也影響著學生對同一數學新知識的學習質量狀況,如基礎扎實、思維敏捷的學生,往往理解感悟的速度較快,理解新知識更有深度,在課堂上會頻頻舉手,積極主動參與課堂學習互動交流;而基礎不扎實、思維緩慢的學生,面對同樣的新知識的學習,往往顯得吃力且會出現理解上有偏差,甚至出現理解上的錯誤。在教學中,教師更應多加關注基礎不扎實、思維緩慢的學生在學習中的出錯,引導其明確出錯的原因,給予正確理解上的一些方法上的幫助,給予一些理解上的支架,從而促進學生突破學習理解上的障礙,使之既能提升學習能力,又有利于建構數學知識理解體系。
例如,以下是有關“角”的知識教學的課堂教學片段:
一名學生上臺,利用兩支小木棒組成不同大小的角,以此來說明有關角的兩條邊的長短與角的大小存在的關系。
師:這名同學,在利用兩支小木棒來演示角的大小,這個方法值得肯定,但他忽視了一點,就是兩支小木棒的長度是固定的,這樣無法準確解釋清楚有關角的兩條邊的長短與角的大小的關系。
從以上師生互動對話的過程可以看出,這名教師在引導上是存在問題的,一是沒有抓住“兩支小木棒的長度是固定的”與“角的兩條邊是射線,長度并不是固定的”這一矛盾沖突,并以此進行深入的引導,從而錯失了一次糾正學生理解偏差的機會;二是教師對課堂上學生出現的所謂“理解錯誤”的教學資源的利用意識不強。
(二)在學生差異點實施
不同的家庭成長環(huán)境影響著學生學習習慣與學習方式,不同的智力值與心理素質必然影響著學生掌握知識的速度、深度與正確度。正因為學生存在的各種學習差異,教師在教學中就應當秉承因材施教的教學理念,以分層教學的視角來設計教學流程、設計作業(yè)訓練,也就是在教學中應當富有彈性與層次性,努力實現教學實施能夠與各個能力層次的學生學習水平有效對接,促使每個學生都能在不同程度上得以有效發(fā)展。
分層教學在具體實施策略上,可以運用智力分類法展開教學。第一類可以是思維敏捷、理解有深度且正確,此類學生可以設計一些略高于達標性的問題或作業(yè),供其學習訓練,使其獲得更好的發(fā)展。第二類可以是有一定的思維速度、理解上有一定深度也較為正確,此類學生可以設計與教學目標相匹配的問題或作業(yè),使其有效達標,又有所發(fā)展。第三類可以是思維較遲緩、基礎較差、理解上有偏差甚至錯誤較多,此類學生可以設計略低于達標性的問題或作業(yè),使其在努力達標中有所提升。
例如,教學“圓的面積”,可以制定與各類學生學習水平相適應的教學設計(見下表)。
“圓的面積”分層教學目標設計
[學生類別 分層性的學習目標 一類學生 掌握圓與拼成的近似長方形之間的關系,能創(chuàng)造性地解決生活中的問題 二類學生 理解有關圓形的面積是如何通過長方形面積來進行推理的過程,能夠辨析平行四邊形、三角形面積,圓形推算之間的關系 三類學生 能夠根據圓形面積計算公式進行面積計算 ]
(三)在學生發(fā)展點實施
數學教學實施的有效性,其中最為關鍵的一點是能否立足于學生的認知發(fā)展點實施教學。教師在數學課堂教學過程中,若能針對各類學生的學習能力發(fā)展點,尤其是在學生的最近發(fā)展區(qū)進行分層性有針對性的教學,往往能夠獲得良好的教學效果。反之,若脫離學生的發(fā)展點,出現教學過于容易或過于難,均無法實現預期的教學目的,使教學陷入無效的泥潭之中。例如教學“把小數化為分數”這一知識點,可以實施分類教學。具體設計如下:1.第一和第二類學生的學習模式:課前自主預習、課中小組合作探究、形成學習感悟。2.第三類學生的學習模式:聽教師講解解題過程與思路、提供相關的練習,在指導錯題理解中形成感悟。這樣,各個類別的學生分別運用不同的學習模式,由此實現理解如下的知識要點:一是小數數位與分數分母的關系,二是理解十分位、百分位、千分位上的數的意義,三是學會分別用分母10,100,100來轉化成分數。在這樣的教學過程中,從教師的角度來說,實施的是分層教學,對接的是因材施教的理念;從學生學習的角度來說,凸顯了其自主學習的地位,激發(fā)與培養(yǎng)了學生的思維能力,使各類學生在學習中實現了應有的學習目標,促進了學生各種能力的發(fā)展。
科學“分層施教”有效提升了課堂的教學效益,而科學“分層設計作業(yè)”更是“分層施教”環(huán)節(jié)的重要構成部分,它不僅能檢測學生掌握課堂橫向知識、拓展延伸縱向知識情況,還能檢視教師授課實施教學策略的得失,是師生教學相長的“催化劑”,是提高學生數學核心素養(yǎng)的重要載體。下面再來闡述“分層教學”的另一個環(huán)節(jié)——分層設計作業(yè)。
二、瞄準學生差異點進行分層作業(yè)
新版課標從“有利于引發(fā)學生思考”這個角度,瞄準學生差異點進行分層作業(yè),即為教師根據教學所要達到的目標,針對學生在相關新知學習中的實際情況,以分層學習的視角來觀照作業(yè)練習的設計,從而實現作業(yè)設計與各個能力層次的學生學習水平相對接,促進每個學生都能在作業(yè)訓練中得以有效檢測與提升。
如何針對相同教學內容設計出不同層次的作業(yè),以實現每個個體的共同進步。下面以應用題教學后從基礎知識、靈活運用、課外拓展作業(yè)題設計為例來談談進行科學“分層作業(yè)設計”的運用策略。
(一)基礎知識題分層作業(yè)設計
教師設計分層作業(yè)訓練,要有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學生就像蹣跚學步的孩童,你拉著他的手他就能走。在剛剛起步的階段,教師應當先引導學生進行“補充條件”類型的基礎知識設計作業(yè)訓練。這一階段要有“扶”有“放”,張弛有度??梢园才乓恍鞍氤善贰鳖惖念}目來加以訓練。如題目中設計“選擇條件”“選擇問題”“補充條件”“補充問題”等形式來鞏固基礎知識。
例如可設計“服裝廠生產一批服裝,原計劃剪裁可以裁成140套,平均每套用布?2.7米,實際剪裁時多裁了10套,_____________________?”
這是5~6年級的一個補充條件的解決問題的相關練習,旨在讓學生學會厘清條件里所顯示的數量關系。問題里,布料的總量是不會變的,因而只要引導學生明白:原計劃的套數×每套用布=一批布料。而實際的套數×(????)=一批布料,這就是所要填的問題。通過分析,學生馬上就明白了,填上“實際平均每套用布多少米?”?通過這樣的作業(yè)設計,大多數學生自然而然地產生了問題,解題自然不在話下了。
“補充條件”類型的基礎知識設計作業(yè)訓練,屬于半獨立階段的題型,因此要力求簡單易懂。但是一定是大部分學生力所能及的,以引起他們足夠的興趣。通過這樣的訓練,中低下層次學生掌握了如何進行分析,如何確定補充條件的依據,為完成更具有挑戰(zhàn)性的、更高層次的作業(yè)打下堅實的基礎。
(二)靈活應用題分層作業(yè)設計
在學生有了完成一定基礎知識作業(yè)能力的基礎上,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根據所學習的數學知識特點,發(fā)揮聰明才智,獨立完成靈活應用類型相關的作業(yè)。不知大家有沒有這種感覺,蹣跚學步的孩子總是難免摔倒,看管他們的大人總是有驚無險。而這一階段孩子學習走路,應以“放”為主,適時進行“扶”助。教師可以設計一些理解運用題,大膽讓學生自己完成,例如可設計以下幾個靈活應用題。
作業(yè)1:看圖編問題,并解答。
五年級?[ ]172人
四年級?[ ]
三年級?[ ]??????????????人
這個題目的意思很淺顯,學生一看就明白,五年級有172人,要求出三年級有多少人?中間夾著四年級和一些分率,通過看圖,學生會明白四年級是五年級的3/4,三年級是四年級的2/3,通過這樣的作業(yè)設計,學生通過想象,基本可以自己靈活編題自己解答。
作業(yè)2:選用下表的三個數據做已知條件,編一道成正比的應用題。
[3天 10天 150千克 500千克 ]
學生一看這個題目,根據表中數據和正比例的意義,馬上能明確題意:任意選一個數量做未知數,自行解決問題。這一階段,應多進行理解圖形意思的訓練,讓學生看清圖意,即明確題目,再弄清里面所包含的數字就可以了,編題也就不在話下。
(三)課外拓展題分層作業(yè)設計
學生在參與完成基礎知識題、靈活應用題作業(yè)后,已具有較高完成課外拓展作業(yè)的能力,他們往往不會滿足于完成一般的作業(yè),他們會興致勃勃地去完成一些富有挑戰(zhàn)性、思維價值較高的課外延伸作業(yè)。這一階段就是相當于孩童已經走穩(wěn)了,會跑了,他想上哪就上哪。此時教師已不必再說什么。因而這一階段應以“放”“飛”為主,可以設計一些讓學生看算式編題、看公式編題、看內容編題等內容的作業(yè)來進行思維能力提升訓練,如我設計了以下幾道課外拓展題。
作業(yè)1:看算式編題:200÷(1-1/5)
學生一看這個式子,當即明白了單位“1”就是要求的問題。內容又是未定,可聯系生活中的常識,什么內容都可以編。有的學生編出“我口袋有200元,比他的錢少1/5,他口袋有多少錢?”有的說:四年級有200人,比五年級少1/5,五年級有多少人?……
作業(yè)2:看內容出題:編一道分數連乘的應用題。
由于題目不做具體的要求與限制,學生就會爭先恐后、天馬行空地根據題意按自己的意愿編出題目,由于是自己編的題目,所以解答就是水到渠成的事了。這一階段由于是創(chuàng)造性地練習,學生思維不受限制,較高層次的學生基本都會編得出、做得來。
三、結束語
“有效分層”教學策略的實施,滿足了不同層次學生的學習需要,讓不同層次的學生得到個性化的發(fā)展,煥發(fā)不同個體的解題活力,培育了良好的數學課程核心素養(yǎng)。
參考文獻
[1]張創(chuàng)平.核心素養(yǎng)背景下小學數學分層教學探究[J].科學咨詢,2020(36).
[2]楊帆.基于核心素養(yǎng)的小學數學分層教學探究[J].科學咨詢(教育科研),2020(3):220.
[3]彭國慶.小學數學深度學習的實施策略[J].教學與管理,2020(17):56-58.
[4]朱國軍.基于深度學習的教學要義及實踐[J].上海教育科研,20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