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旗渠精神是新中國建設事業(yè)孕育產(chǎn)生的偉大創(chuàng)業(yè)創(chuàng)新精神,是第一批納入中國共產(chǎn)黨人精神譜系的偉大精神。作為新時代青年,一定要認真學習和深入挖掘紅旗渠精神中所體現(xiàn)的思想內(nèi)涵,并將其內(nèi)化于心,汲取其中所蘊含的偉大精神動力,在如今的全球新形勢和新背景之下,傳承和弘揚偉大的紅旗渠精神,在新征程上接續(xù)創(chuàng)造無愧于前人的新業(yè)績。
歷史淵源:紅旗渠精神的孕育形成
(一)紅旗渠精神的緣起
紅旗渠所在的林縣位于太行山東麓,河南省的西北角,與山西省、河北省接壤。全縣擁有耕地面積89萬畝,而水澆地僅1萬余畝,根本不足以養(yǎng)活整個林縣70多萬人口。造成貧困的根本原因,就是林縣極度缺水,干旱一直困擾著林縣的世代人民。在太行山的環(huán)繞之下,林縣這塊小小的盆地,并沒有被孕育為一塊風調(diào)雨順的“天府之地”,恰恰相反,林縣幾乎十年九旱。據(jù)史料記載,林縣曾在短短八年間發(fā)生過20余次大旱,甚至出現(xiàn)過駭人聽聞的人相食事件。林縣人民被缺水一事困擾已久,甚至有的家庭被一桶水逼的家破人亡,有戶人家的媳婦就在挑水的時候不小心摔倒了,而好不容易挑來的水也打翻在地,回家便上吊自殺了。林縣當?shù)馗羞@樣一句諺語:不求萬貫家財,只求有水洗臉??梢娝诋?shù)氐慕鹳F程度了,在我們看來,有水洗臉是一件多么正常的事情,然而這在以前的林縣卻是件十分稀少罕見的,甚至于奢侈的事情。
時至1960年,林縣人民下定決心要改變林縣缺水的現(xiàn)狀。經(jīng)過不斷實地勘查和調(diào)查研究,林縣縣委最終確立了“引漳入林”的計劃,即通過修建水渠將山西漳河的水引到林縣,并將其命名為“紅旗渠”,意為永遠高舉紅旗前進。在這樣的情形之下,林縣人民便開始了轟轟烈烈的引漳入林、改變自身生存環(huán)境的偉大工程。然而這并不是件容易的事情,修渠需要極高的精準度,漳河引水點的海拔僅比紅旗渠渠線高14.7米,且需要在太行山中環(huán)繞行走70.6公里,而這70.6公里必須是一個連綿不斷的坡路,才能保證河水順利地流入林縣,這就意味著渠水必須要在這14.7米的落差中流動,否則,即使修好了渠,水也有可能流不過來,這需要極高的技術支持。然而當時的中國既有三年自然災害的困擾,國家無法為紅旗渠的修建提供足夠的撥款資金,又有專業(yè)技術型人才和工具奇缺,林縣人民就只能在這既缺資金,又缺技術和人才的狀況下,靠自己的一雙手硬生生在太行山脈上鑿出一條通向幸福的水渠來。
為了修建這條水渠,林縣舉全縣之力,動員了15個人民公社、30萬人次,削平了1250座山頭,架設了151座渡槽,開鑿了211個隧洞,共修建各種建筑物達12408座,并為此犧牲了81人。在這樣艱苦的條件下,林縣人民苦戰(zhàn)十個春秋之后,最終修成了這條長達1500公里的紅旗渠,而自紅旗渠修成以來,共引水85億立方米,不僅極大程度地緩解了林縣的缺水形勢,也為當?shù)氐慕?jīng)濟發(fā)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二)紅旗渠精神的應運而生
紅旗渠精神是在修建紅旗渠的過程中孕育形成的,是河南林縣人民的偉大創(chuàng)造。為了解決農(nóng)業(yè)灌溉和生活用水困難問題,勤勞勇敢的林縣人民發(fā)揚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的延安精神,憑借著戰(zhàn)天斗地、改天換地的豪情壯志,苦戰(zhàn)十個春秋,僅靠著一錘、一鏟、一雙手,克服重重困難,歷盡千辛萬苦,本著要為家鄉(xiāng)帶來水的純粹信念迎難而上,不畏荊棘載途,在太行山懸崖峭壁上修成了長達1500公里的紅旗渠,最終在完成這項為世人所驚嘆的偉大工程。與此同時,林縣人民也用水渠為自己鑄就了一座精神的豐碑。正是因為這些無私奉獻的建設者們,才有了今日的紅旗渠,才有了今日的紅旗渠精神,紅旗渠精神屬于每一位紅旗渠的建設者。
精神解析:紅旗渠精神的思想內(nèi)涵
紅旗渠精神是對中華民族勤勞堅韌優(yōu)良傳統(tǒng)的繼承和弘揚,是愚公移山精神在當代的鮮活再現(xiàn)。它有著豐富的思想內(nèi)涵,可以集中概括為“自力更生、艱苦創(chuàng)業(yè)、團結協(xié)作、無私奉獻”。
(一)紅旗渠精神的特質:自力更生
紅旗渠在修建之初,不僅面臨著工程浩大、修建環(huán)境艱苦的困難,更是正值我國三年嚴重自然災害時期。當時,國家經(jīng)濟等各個方面都比較困難,而林縣人民必須要解決缺乏資金、缺乏技術、缺乏物資的“三缺狀況”。同時,外界關于紅旗渠是否能修建成功,以及修建后是否能順利通水的質疑宛若雪花一般飄向時任縣委書記的楊貴,甚至有人這樣對他說,“如果紅旗渠沒有修建成功,那你就是林縣的千古罪人”。面對這樣的壓力和質疑,楊貴用實際行動予以回擊。他帶領全縣人民堅持“以自力更生為主,以國家?guī)头鰹檩o”的方針,不僅自主制造了大部分的建筑材料,如水泥、炸藥、石灰等物,其中自制石灰達到14.5萬噸,達到了100%的自制率,更是發(fā)揮集體智慧和集體力量,運用土方法自主建造了多個土工具,從而保證了施工的正常進行。林縣人民正是靠著這股沒有條件創(chuàng)造條件也要干的勁頭,引來了幸福水,過上了新生活
(二)紅旗渠精神的精髓:艱苦創(chuàng)業(yè)
紅旗渠的修建過程,真可謂“條件是艱苦的,任務是艱巨的”,然而林縣人民卻并沒有被困難打倒,他們憑著肯吃苦能吃苦的精神,敢與天爭,敢和地斗,艱苦創(chuàng)業(yè),最終創(chuàng)造了人間奇跡。沒有房子就住山洞、睡席棚,沒有鍋灶就啃冷窩頭、喝山泉水,沒有機械就用錘子、鐵釬、雙手……紅旗渠的修建,充分展現(xiàn)了林縣人不認命、不服輸、敢于戰(zhàn)天斗地的英雄氣概,生動詮釋了中華民族“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的奮斗精神,有力證明了社會主義是拼出來、干出來、拿命換來的。紅旗渠是彪炳史冊的紀念碑,紅旗渠精神是中華民族不可磨滅的歷史記憶,永遠震撼人心。
(三)紅旗渠精神的根基:團結協(xié)作
紅旗渠的成功修建離不開全縣人民的團結與合作,大家上下一條心,憑著改天換地的信念,創(chuàng)造了現(xiàn)代版的“愚公移山”。紅旗渠在修建過程中,最缺的就是住房,而作為與河南省相鄰的山西省,在自己都十分困難的情況下,為林縣人民騰出了230間空房。與此同時,林縣人民為了修建紅旗渠,總共出動了30余萬人次,黨員干部走在最前頭,與人民群眾一同搬水泥、背石頭。大家一心撲在工程進度上,據(jù)婦女營長李改云回憶,那個時候每到晚上,四個大隊的隊長便聚在一起相互討論、學習:為什么你們隊的進度那么快?你們用了什么辦法?我這兒的進度慢,這是出了什么問題?就在這樣的氛圍中,黨員干部與人民群眾同甘共苦,大家一起相互學習,團結協(xié)作,為了家鄉(xiāng)和人民而奮斗。
(四)紅旗渠精神的靈魂:無私奉獻
紅旗渠的修建,背后有數(shù)十萬林縣人的付出,甚至有些人為此付出了生命。年齡最大的有63歲,最小的年僅17歲。紅旗渠的設計者吳祖太,從1960年初開始負責引水工程的設計工作。為了盡快拿出紅旗渠的設計藍本,他白天帶領著技術隊伍翻山越嶺,實地勘察、測量,晚上翻閱大量參考資料,計算數(shù)據(jù)。最終歷經(jīng)三個月的奮戰(zhàn),他完成了紅旗渠的設計藍本。當他將設計圖紙交到時任縣委書記的楊貴手中時,楊書記看著眼前蓬頭垢面、猶如野人一般的吳祖太,留下了感動的淚水,而吳祖太最終得到的犒勞僅僅是幾個食堂蒸包子。即便是幾個蒸包子也是令他十分滿足。1960年3月28日下午,當聽說王家莊隧洞洞頂裂縫掉土嚴重,為了人民群眾的生命安全,吳祖太不顧個人安危,毅然進入洞內(nèi)察看險情,不幸突遇洞頂坍塌,被奪去了年輕的生命,犧牲時年僅27歲。當噩耗傳至縣委時,縣委書記楊貴久久不能平復心情,淚流滿面,立即為吳祖太舉辦了追悼會,并根據(jù)他為人民做出的巨大貢獻,追認他為中國共產(chǎn)黨正式黨員。
在紅旗渠修建過程中,無私奉獻的感人事跡舉不勝舉。從設計師吳祖太到修建紅旗渠的張運仁父子以及許許多多平凡普通的建設者,他們每個人都將自己的所有奉獻給了紅旗渠的建設事業(yè),奉獻給了這個純粹為人民福祉而造的偉大工程,他們每一位都是紅旗渠精神的代言人。無論是前輩們不畏艱辛地修建紅旗渠,還是后輩們幾十年如一日地守護紅旗渠,我們可以在這其中看到一種傳承,他們每個人身上都閃耀著光榮的紅旗渠精神。作為新一代中國青年,更是要深刻學習感悟偉大的紅旗渠精神,從中汲取強大的精神動力,投入到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強國的新征程中去。
實踐要求:紅旗渠精神的傳承弘揚
習近平總書記在河南安陽考察時強調(diào):“要用紅旗渠精神教育人民,特別是廣大青少年,社會主義是拼出來、干出來、拿命換來的,不僅過去如此,新時代也是如此?!痹谏钊雽W習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奮力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國家新征程開局起步的關鍵時期,作為新時代的新青年,要忠實傳承和大力弘揚紅旗渠精神,從中汲取人生奮斗和建功新時代的智慧力量,讓紅旗渠精神照亮前進道路,像自己的父輩一樣,把青春熱血鐫刻在歷史的豐碑上。
(一)讓紅旗渠精神照亮前進道路,首先要堅定自己聽黨話、跟黨走的堅定信念
為人民謀幸福、為民族謀復興是中國共產(chǎn)黨人的初心和使命,作為中國共產(chǎn)人精神譜系上一顆耀眼明珠的紅旗渠精神,更是黨的初心使命的生動寫照。為了徹底解決“十年九旱”這個世世代代困擾人民群眾生存和幸福的根本難題,林縣的黨員干部群眾毅然在國家嚴重困難時期、在資金、物資、技術、人才極度缺乏的苦難條件下,開啟了修建 “生命渠”“幸福渠”的重大工程?!皼]有共產(chǎn)黨就沒有紅旗渠”,這是林縣人民發(fā)自肺腑的感嘆。新時代青年傳承和弘揚紅旗渠精神,就是要解決好聽誰話、跟誰走的根本問題,在實踐的磨練中不斷堅定聽黨話、跟黨走的堅定信念,在完成黨的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的新征程中建功立業(yè),在歷史的豐碑上續(xù)寫新的輝煌!
(二)讓紅旗渠精神照亮前進道路,就是要敢于吃苦耐勞、摒棄驕嬌二氣
在修建紅旗渠的激情歲月里,300多名林縣熱血青年組成青年突擊隊,歷經(jīng)十七個月的突擊會戰(zhàn),鑿通了地勢嚴峻、石質堅硬的輸水洞,將自己的青春風采鐫刻在了“青年洞”中。新時代青年傳承弘揚紅旗渠精神,就是要摒除自己在蜜罐里長大、害怕吃苦、安于享樂的嬌氣,克服驕傲自滿、自視太高的驕氣,到艱苦的環(huán)境中去磨練意志、增強本領,用扎實的作風和過硬的本領去創(chuàng)新創(chuàng)造新的時代。
(三)讓紅旗渠精神照亮前進道路,就是要弘揚敢于斗爭、善于斗爭的精神
紅旗渠是靠斗爭建成的。為引來幸福水而修建紅旗渠,林縣人民在太行山里風餐露宿、劈山引渠、鑿山開洞,這場重新安排林縣山河的壯舉,體現(xiàn)的是共產(chǎn)黨人敢于斗爭和善于斗爭的崇高精神。在如今的全球新形勢和新背景之下,新征程上,新時代青年面臨的重大斗爭和風險考驗一點也不會比前人少。我們要傳承弘揚紅旗渠精神,勇當新時代的青年突擊隊員,以越是艱險越向前的精神狀態(tài),勇敢主動投入到新的偉大斗爭中去,在斗爭中經(jīng)風雨、開眼界、強體魄,在斗爭中鑄信念、強意志、長才干,在以中國式現(xiàn)代化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新征程上苦干實干,做新時代紅旗渠精神的忠實傳承者,讓紅旗渠精神永存!
作者簡介
張宋菀菁 北京外國語大學國際關系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