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寓桁
內容摘要:在小說之中設置懸念,使故事變得更為幽深莫測,使情節(jié)變得更加跌宕起伏,是廣大作家都較為喜愛的一個寫作手法?!蹲8!分畜w現了魯迅利用傳統(tǒng)懸念設置藝術,在敘事建構中廣泛采用多種懸念設置手法。以懸念設置進行《祝?!方虒W切入可以使教學活動更加飽滿立體,教師可以嘗試引入敘事學關于敘事人稱的理論分析限知視角所產生的懸念幫助學生構建與作者溝通的橋梁,再次通過敘事學中的時間倒錯理論分析倒轉敘事時間使故事敘述跌宕起伏,懸念頻出的妙處,引領學生體會小說情節(jié)的設置藝術。最后,引入修辭學理論闡述設置人物所引起的懸念,引導學生關注文中的小人物,不忽視任何一處文章細節(jié)。
關鍵詞:魯迅 《祝?!?懸念設置 高中語文小說教學
在現當代作家群中,懸念設置的手法被廣泛的運用。魯迅在《祝?!分谐浞治諅鹘y(tǒng)懸念設置藝術,巧妙運用限知視角、倒轉敘事時間、安排反常情節(jié)等技巧,使《文城》成為運用懸念設置技巧的當代文學作品中的佼佼者?!八^設置懸念,是指小說在敘述情節(jié)時,采用迂回拖延的辦法,設置疑團暫不解決;亮開謎面,藏起謎底,以喚起讀者追根究底的興趣和急切期待的心理,激發(fā)讀者的閱讀興趣?!盵1]雖然懸念往往設置在小說故事情節(jié)中不同的部分,有時會使讀者感到茫然或無法理解,造成閱讀困難的狀況,但是設置懸念其實并沒有打破情節(jié)之間的關聯,反而能使情節(jié)更加環(huán)環(huán)相扣,從而更加迫切的想知道造成結局的原因和經過。也可以采用限制視角,將讀者目光鎖定在書中的人物之上,與整個事件的因果產生疏離,從而讓讀者在閱讀小說時更加疑惑叢生。
一.通過分析限知視角架起學生與作者溝通的橋梁
采用不同的敘述視角,來設置懸念,是一種較為常見的小說技巧。“敘述視角是指敘述者通過語言來描述故事情節(jié)時,所采用的特定角度。我們通常在語法上有第一人身(例如‘我)第二人身(‘你)和第三人身(‘他)之區(qū)別。第一人身被定義為說話的人,第二人身被定義為說話的對象,第三人身則被定義為說話關涉到的事物或客體。敘事學上也可以做出同樣的區(qū)分,我們可以說敘述者是第一人身,受述者是第二人身,敘事所貫徹到的事物或客體是第三人身。”[2]敘述者的視角變換,經常用不同人稱描述來體現,在不同的人稱之下,讀者的視角往往受到故事之中敘事者視角的限制,因此,敘述視角實質上也可以被看作是人物與故事之間產生的鏈接?!跋蠕h作家的敘事視角源于創(chuàng)作主體,其觀察人物,編織情節(jié),敘述故事,多是從創(chuàng)作主體的審美出發(fā),強調個人的自我感覺?!盵3]在小說的敘事過程中,任何一段情節(jié)、一個事件、一個沖突,不同的人物去敘述,都會有不同的角度,因此落入讀者的眼中,也會產生不一樣的感官體驗。在文學界,對于敘述視角的分類有很多種,但是主流領域將敘述視角主要分為全知視角、限知視角和多重視角交錯。
“在敘事學中,敘事中任何代表著某敘述者的形象、態(tài)度、他對所敘述內容之外的其他世界的認識,且并非他對他所述之事的解釋和對其重要性的評價的信號都構成‘我的信號。敘事學中敘述者可以明確稱之為‘我,也可以不稱之為‘我,他可以參與他所講述的事件,也可以不參與,當他參與時,我們常稱為第一人稱敘事,因為這是用第一人稱講述,這樣可以將敘述者的第一人稱和人物的第一人稱明確區(qū)分開?!盵2]但是第一人稱的“我”并不一定僅僅局限于主人公,還可以是插入在整部作品中的一段單獨故事發(fā)展的主角,也可能是矛盾沖突的見證者和參與者,可以是一個人也可以是一個群體。就聚焦而言,第一人稱敘述既可以作為敘述自我事后所認識與理解的講述出來,也可以通過經驗自我在經歷中的更為有限的眼光敘述出來。[4]有一種視角叫做固定式人物內視角,它可以使敘述聚焦者的眼光都受到限制,有時以第一人稱敘述者“我”出現,有時以第三人稱的形式出現,不論怎樣的形式,其最終都會限制視角,起到引起懸念的作用。[5]在魯迅《祝?!返拈_篇就通過“我”的固定人物內視角的敘述提前將祥林嫂死亡的結局告知給讀者,但讀者僅能從作為故事人物的“我”的第一視角得知祥林嫂的死因,卻不知她是如何而死的,因此埋下懸念,大大增強了讀者對下文情節(jié)的好奇之心。
《祝?!分械摹拔摇弊鳛楣适碌臄⑹稣?,雖然并非魯迅本人但是卻承載著魯迅先生的思考。學生在限知視角之下,將讀者目光鎖定在書中的人物之上,與整個事件的因果產生疏離,從而在閱讀時產生思考。教師可以在教學設計中向同學們展示敘事學理論中有關敘述視角的知識,引領學生仔細思考,作者在文中采用第一人稱進行敘述有著怎樣的作用,可以設置閱讀討論交流會,引領同學們仔細研讀文本中有關“我”的情節(jié),讓學生們思考第一人稱敘述引起懸念,不僅是情節(jié)的未知,祥林嫂人物命運的未知,更是“我”在祥林嫂命運的跌宕中又扮演了怎樣的角色,“我”的情節(jié)體現出“我”與魯鎮(zhèn)人民怎樣的不同,“我”的來與去又暗示著魯鎮(zhèn)究竟是怎樣的一個地方等種種問題的未知。通過設置主題活動來解謎,使學生親自見證著這個事件,關注到第一人稱敘事的“我”決定了這個故事怎樣的主題與意義。并且理解體會到作者通過限知視角,將讀者的目光切切實實的與祥林嫂的目光交集在一起,這讓讀者身臨其境,語言的力量已經在無形之中轉化成為頭腦中的映象,而且在種種不安的環(huán)境之下,讀者只能隨著“我”的視角看到情節(jié)的發(fā)展變化,慢慢解開“祥林嫂”悲劇命運的謎題,揭開魯鎮(zhèn)及魯鎮(zhèn)人民的面具。
二.通過分析敘事時間設疑引領學生體會小說情節(jié)藝術
把握小說時間,對于研究小說的懸念設置有著非常關鍵的作用,同時因為小說時間的存在,也讓小說中的人物塑造更加鮮明。一般來說,小說故事時間指的是自然發(fā)生的時間,因此比較單一固定,而敘事時間則是根據作者的心理思維,設計編制的,所以敘事時間有很強大的靈活性,并且他很大程度上依賴于敘事者的需求。一部好的文學作品,它的故事時間和敘事時間一定有著合理的關系,作者能夠利用多種多樣的敘事方式對一個故事進行不同的敘述,能夠讓讀者感受到從字里行間傳達出的審美效果。
我們在研究小說的敘事時間與懸念設置關系時,必須以故事時間作為參考,然后將小說敘事的時序、時距、頻率作為必要了解因素。時序指的是故事實際發(fā)生的時間順序與故事在文本中所表現的時間順序之間的關系,本質上屬于故事時序與敘事時序二者的關系,故事時序較為固定單一,而敘事時序是變化多樣的,當兩者的發(fā)展時序保持一致的時候,可稱為順敘,當兩者時序發(fā)展的不一致時,就會產生時間倒錯或錯位,出現所謂的倒敘和預敘。[6]作家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敘事者的需求來靈活的調整時序,使之能夠發(fā)揮作用,達到創(chuàng)作需求,實現創(chuàng)作效果。中國的傳統(tǒng)小說大都以線性敘事來展開故事情節(jié),傳統(tǒng)的作家也都依照慣例,按照事情發(fā)生的時間先后順序進行規(guī)律的敘述,但是在中國的八十年代先鋒派作家的探索之中打破了這一格局,先鋒派小說先是拆分小說時間的線性關系,然后著手研究故事時間與敘事時間二者的關系,慢慢將敘事時序和故事時序的一致性打破,完成了“時間倒錯”。九十年代以后,先鋒派作家們已經逐漸掌握時間到錯的技巧,不再過分和刻意地扭曲時間,反而廣泛的吸收西方敘事學理論,達到中西合一,充分利用時間到錯,時序變化,實現藝術創(chuàng)作的審美需求。魯迅是巧妙利用時間倒錯的一大作家,他利用時間倒錯來設置懸念,達到推動情節(jié),埋下伏筆的作用,他十分懂得按照自己的感覺和內心的追求自由調整變換小說中的時間。此外,魯迅擅于通過回憶使人物塑造更完滿,并且他還比較注重建構心理的真實。由于時間的倒錯產生所謂的預序和倒敘,把靠后的情節(jié)或者較晚發(fā)生的結局提前告知,然后重頭敘述事情的起因經過和發(fā)展過程。預敘對于懸念設置的作用是比較大的,作者運用預敘可以大大激發(fā)讀者的好奇心,又能使懸念的設置巧妙自然,使讀者在毫無察覺之下沉浸在故事之中。魯迅作為中國現代小說之父,他在小說中最善用預敘的手法,他作品之一的《祝?!吩诠适麻_頭便以第一人稱“我”的視角,將祥林嫂的死訊告訴給讀者,隨后才以回憶的形式,講述祥林嫂的故事。而讀者得知結局后,一定會思緒萬千,十分好奇是什么樣的原因導致了祥林嫂走向死亡的命運,從而在心頭埋下懸念?!皯夷钍切≌f情節(jié)不可或缺的技巧,在敘述中可以由多種方法制造,通過預序和倒序限制視角描寫等方式設置矛盾沖突。反常之事以及設置人物出場等方法都能產生良好的懸念效果?!盵5]
教師可以從此處切入,通過設置任務主題,引領學生思考祥林嫂是怎樣的人?“我”究竟有沒有回答清楚祥林嫂的問題?“我”與“祥林嫂”是不是處于同一個故事時空?幫助學生體會魯迅設置的故事情節(jié)的曲折性,體會魯迅在情節(jié)曲折中又自然而然的制造了懸念,引人入勝。教師必須嚴格注意,跳出“我”與祥林嫂的死是否有關的這一主題,引領學生思考“我”與祥林嫂的關系并不等同于分析“我”是否為兇手,反而應該讓學生理解祥林嫂悲劇的命運是一步一步累積的,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也不能夠單純判定為某個人或某些人就是殺死他的兇手,教師應當透過預敘的情節(jié)引領學生體會《祝?!分芯融H與啟蒙的主題,學會分析小說中預序的作用,清楚了解到預敘可以很好地將復雜的故事敘述完整,同時作者采用時間到錯的敘事修辭,不僅可以打破小說敘事的平鋪直敘,而且可以設置懸念將情節(jié)敘述地更加富有波瀾,打破讀者閱讀時的乏味。“時間倒錯”不僅是一種普遍的敘事修辭策略,也是展現敘事美學效果的重要形式,因此成為了新生代小說的一個重要特征。同時體味魯迅在《祝福》中利用時間倒錯這一敘事修辭,提前預示情節(jié)的走向和人物命運,讓過去和現在來回切換,一方面是為設置懸念,充分滿足讀者的閱讀興趣,也大大增強了小說的故事趣味。另一方面讓敘事節(jié)奏張弛有度,體現情節(jié)設置的精妙。
三.通過分析人物設置懸念引領學生關注小說細微之處
“在情節(jié)的敘述中,人物是必不可少的,人物形象塑造也與懸念設置有著很大的聯系,在情節(jié)中安排特殊的人物可以對故事的敘述起到伏筆的作用,一個新的人物出現往往伴隨新事件,某一個新事件的出現就有可能對情節(jié)的整體局勢起到反轉作用,所以,情節(jié)中人物設置也是一種巧妙設疑的方法?!盵5]在情節(jié)的發(fā)展變化中,如果突然出場某個人物,將會讓讀者在緊張刺激的心情中更加速對情節(jié)變化的期待。因為人物的設置與推動情節(jié)的發(fā)展有必不可少的聯系,尤其是在設置懸念之時,某個人物的突然出場或者提前交代結局,往往蘊含著一個不為人知的秘密,甚至他的出場可能對情節(jié)的發(fā)展變化產生至關重要的作用。《祝?!分械娜宋镌O置十分精煉,每個人物在敘事過程中起到的作用也不盡相同,其中有一些人物他們的出場便是帶著懸念而來的。例如在《祝福》中的柳媽,《祝?!凡粌H成功地塑造了大家耳熟能詳的經典人物祥林嫂,還以極簡約的筆墨塑造了另一些鮮活的小人物,尤其是柳媽,她在小說末尾處插入,且“涉筆”不多,卻是小說走向高潮的“助推劑”,不可否認,柳媽是小說中還活著的祥林嫂,同樣在封建禮教下隱忍茍活,但我們始終不可忽略柳媽身上所展現出的人性弱點。[7]教師可以設置討論活動思考柳媽的人物形象,通過回歸文本,討論交流可以得知,《祝?!分械牧鴭屖巧婆?,吃素,不殺生的,只肯洗器皿。她同情祥林嫂的遭遇,關心祥林嫂頭上的傷疤,又讓祥林嫂去捐門檻,從精神上救贖祥林嫂。但是通過人物語言的分析,可以引導學生思考魯迅在魯鎮(zhèn)眾多眾多小人物中挑選出柳媽作為出場角色是因為什么?我們可以發(fā)現,柳媽與祥林嫂的身份地位是相差不多的,但是柳媽卻自身帶著一種優(yōu)越感去看向祥林嫂的不幸。作者在文中用“干枯的”“打皺的”修飾詞來描繪柳媽的容貌可以看出她也是受地主所壓榨的苦命人,但作者也形容柳媽是個善女人。柳媽對祥林嫂的善良,還表現在她對祥林嫂臉上傷疤的關心上。起先的時候,祥林嫂的悲劇的確也愉悅過柳媽的神經,振奮過柳媽的精神,柳媽和別的女人一樣“特意尋來”“陪出眼淚”“嘆息一番”“滿足的去了”。但是再好奇的神經最終也會麻木,柳媽須得尋求新的刺激,于是便開始“獵奇”于祥林嫂頭上的疤痕了。鑒賞祥林嫂的痛苦,對柳媽來說無疑是最快樂的事,柳媽打皺的臉也笑起來,使她蹙縮得像一個核桃。柳媽不會以祥林嫂的痛苦為痛苦,反而以她的痛苦為快樂。[8]柳媽以迷信的說法,勸說祥林嫂去捐門檻來贖清罪孽,這樣的行為動機我們雖無法定義為惡意,但的確心存疑慮,因為柳媽的話語間透露著幸災樂禍與落井下石的感覺,此時又善意的勸說祥林嫂更讓人不解其所為,也猜測著祥林嫂接受柳媽獻計后,命運會不會有轉機。我們透過后文的分析,學生能夠了解到捐門檻這一舉動并未讓祥林嫂走出深淵,反而加速了她的悲慘命運。文中雖然沒有對柳媽的結局進行交代,但是教師可以通過設置拓展思維活動,引導學生思考柳媽的命運會是怎樣的?來進一步體會魯迅在《祝?!分性O置人物的精煉和精妙。由此可幫助學生鑒賞魯迅的人物設置的藝術,感受魯迅透過人物情節(jié)的前后安排,將懸念提前引出,卻在臨近結局時才揭曉謎底的,讓讀者根據前面的情節(jié)浮想聯翩,卻在不經意間將謎底自然揭曉給讀者,此時前后文照應,故事情節(jié)貫通,徹底在讀者的頭腦中連成一幅清晰的故事網。在人物的安排上,魯迅打破原本的邏輯鋪墊,拉長因果聯系,并且以清晰樸實的語言將人物性格特點暴露無遺,讓讀者在亦正亦邪的語言環(huán)境里,保持著對人物命運的關注,在柳媽帶來的懸念中,期待著下文的情節(jié)。
總的來說,魯迅在《祝?!分羞\用豐富多樣的方法設置懸念,使讀者在閱讀時產生好奇之心,讓人物命運變得撲朔迷離,故事波瀾起伏不斷,讓讀者時刻保持著好奇之心,在作者設置的巨大故事世界之中不斷的揭開迷霧,尋找謎底。同時懸念的設置也使文中的人物更加充滿神秘色彩,人物塑造更加豐滿。懸念設置的類型是多種多樣的,所以教師不僅要對《祝?!分型癸@出來的懸念設置藝術加以研究,今后也要在此基礎上多多探尋部編版高中語文教材小說單元中其他小說懸念設置的奧秘,設置主題任務或討論活動引領學生體會每一位優(yōu)秀作者運用懸念藝術手法所創(chuàng)造的探秘、解謎、撥開云霧的審美境界。
參考文獻
[1]吳科喜.設置小說懸念,情節(jié)扣人心弦[J].高中生之友,2018(19):8-9.
[2]杰拉德.普林斯.敘事學:敘事的形式與功能[M].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3.06.
[3]龐守英.尋找先鋒與傳統(tǒng)的結合部——余華長篇小說的敘事學價值[J].當代文壇,2003.
[4]張學軍.莫言小說敘事學[M].人民出版社,2021.
[5]張慧敏.小說閱讀教學中的懸念設置技巧認知[J].漢字文化,2020.
[6]羅丹.小說敘事時間思維特點探析[J].短篇小說(原創(chuàng)版),2018(14):5-6.
[7]溫興標.不可忽視的“局內人”——《祝福》中柳媽的藝術形象解讀[J].語文教學與研究,2018(03):154-155.
[8]高培存.柳媽的善良是把刀——《祝?!妨鴭屝蜗蠼庾x[J].語文教學之友,2015(08):24.
(作者單位:哈爾濱師范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