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濤
目前,學術界關于汕頭與臺灣族群互動研究已有論述,對后學研究有所啟發(fā),但在廣度與深度上仍有探討的空間。如長期以來,學術界多將“河老”寫作“福佬”,而未述及萬歷癸丑《漳州府志》出現(xiàn)“福佬”本字“河老”。洪維晟《16—18世紀往來臺灣的潮州人群初探》一文述及潮州人由于使用福佬話而被視為臺灣“福佬人”,認為相關的地名與民間信仰遺存可反映其本來面目,卻未從“福佬”一詞由來,考證其本字“河老”,考辨陳元光將卒后裔與潮汕淵源,揭示潮州“河老”族群的形成與演變。汕頭南澳“河老”族群互動方面,柯世倫《峽島兵緣——歷史文物看南澳與臺灣的軍事聯(lián)系》一文述及戚繼光與俞大猷聯(lián)軍圍剿吳平,使南澳、臺灣百姓得以安居樂業(yè),未指出吳平與俞大猷均是“河老”,未提及嘉靖萬歷年間欽依南澳守備行都司事在追擊閩粵臺海勢力所發(fā)揮的作用。
汕頭是“河老”文化的重地,汕頭是“河老”文化交融的重要平臺,“河老”文化符號是汕頭與臺灣同胞命運共同體的構建之道。鑒于此,本文搜集地方志、族譜等史料,通過深入考察“河老”一詞由來,揭示汕頭“河老”族群互動與文化交流過程,還原汕頭在“河老”族群中應有的歷史地位。
“河老”之稱與許天正密切相關
“河老”一詞與陳元光前鋒將許天正密切相關,許天正與潮汕淵源深厚,其后裔播遷大陸與臺灣。臺灣操閩南語方言族群自稱“河洛”,其書寫源于《臺灣通史》作者連橫考證。后又被廣府人稱為“福老”,源于廣東順德人黃節(jié)《廣東鄉(xiāng)土歷史教科書》一書,丘逢甲在清宣統(tǒng)二年(1910年)為《漢族客福史》一書作序也寫作“福老”?,F(xiàn)代學術界則據(jù)此寫作“福佬”,如謝重光《客家、福佬源流與族群關系研究》一書等。此外,在臺灣學術界又有“學佬”“鶴佬”等稱謂。然而,不論“河洛”“福老”“福佬”“學佬”“鶴佬”等諸稱,其本義源于“河老”。
萬歷癸丑《漳州府志》始載:
(徭人)常稱城邑人為“河老”,謂自河南遷來,畏之,由陳元光將卒始也。
此“徭人”指畬民?!俺且厝恕敝刚闹莩且厝恕!瓣愒鈱⒆洹焙笠岜环Q作“河老”,與“陳元光將卒”故里“河南”相對應。在明萬歷四十一年癸丑(1613年)《漳州府志》纂修之際,“陳元光將卒”后裔被稱作“河老”,源于“陳元光將卒”來自“河南”,流傳自“河南”開基漳州的祖先敘事,因此被稱作“河老”。
清末以降,因諧音,先后衍化為“河洛”“福老”“福佬”“學佬”“鶴佬”等族群稱謂?!瓣愒鈱⒆洹笔恰昂永稀弊迦旱拈_基祖,追隨陳元光開發(fā)漳州,定居漳州。
陳元光及其將卒的后裔在汕頭亦有分布,并由汕頭“唐山過臺灣”,成為臺灣“福佬”族群的組成部分。
值得注意的是,“河老”一詞與嶺南淵源深厚,深受許天正的影響。陳元光將卒名單最初僅有二十姓,繼而出現(xiàn)陳政、陳元光將卒五十八姓名單,這名單與許天正密切相關。
許天正后裔于汕頭、揭陽等地均有分布,由揭陽分遷臺灣有許南英、許地山父子,其譜系為:天正—平國(邦憲)—林(孟廣)—緩(俊和)—太基(伯業(yè))—源(敦賾)—介(果義)—士顏(君)—賢(時用)—期(程年)—興(本旺)—乾德(宋庸)—烈(潮州韓山)……榕生(臺南)……許天正四十一世孫南英。有必要對此深入考察。
漳州知府羅青霄于萬歷元年癸酉(1573年)修成的《漳州府志》根據(jù)“《元光家譜》”始載陳元光部將名單。
此《元光家譜》指陳元光家譜,即該志修纂時參考的《龍湖譜》?!褒埡倍衷从陉愒鈩e號“龍湖”,萬歷元年《漳州府志》記載:陳元光“號龍湖”,陳元光家譜因此命名《龍湖譜》。
該志據(jù)《許氏家譜》為許天正立傳:
許天正,河南光州固始人,陳元光首將也。從元光入閩。……今其子孫散處南靖馬坪及海澄等處。
《許氏家譜》述及許天正后裔分布在南靖縣馬坪及海澄縣,此《漳州府志》提及許天正的漳州后裔,而未提許天正潮州后裔。后來的萬歷癸丑《漳州府志》亦是如此書寫,該志增載許天正后裔分布,亦與漳州府屬縣有關,即“今其子孫散處龍溪、漳浦、南靖、詔安、海澄諸處”。實則許天正與潮州淵源深厚,不僅許天正生平與潮州密切相關,如該譜所載“潮”指潮州,“嶺海”及潮陽縣均與之有關。許天正漳州后裔亦多與潮州有關,如詔安許氏播遷潮州,“烈公,字俊德,公之次子。世襲巡檢使兼授宣教習,以子貴贈朝散大夫。子二:長申,次忠。周恭帝間,漳泉兵革,由南詔遷入潮州韓山山前鄉(xiāng)”。又有詔安許氏溯源潮州,“夏臣公,字禹弼,乾德公之長子。世襲巡檢使,世居南詔”;“詩公,字子孝(按,一作子為),夏臣公之子。子孫世居南詔”;“耐京公,號七十三朝奉,子孝功(詩公)之裔孫”;“宋德元年,元兵南下,乘亂屠戮,故家消磨殆盡。時我耐京公,以齔孑伏匿白井埔,值廣東文萬戶,見而奇之,攜往廣城,至元大德間,乃遷還故鄉(xiāng),復舊業(yè),而為南詔始祖”,而許乾德為許天正十一世孫。
值得注意的是,許天正籍貫于此稱之為“河南光州固始”。然而,后來的萬歷癸丑《漳州府志》卻改稱許天正“汝南人”,此“汝南”于明代仍屬河南,卻非光州管轄,亦與固始縣無關。正是許天正籍貫由“河南光州固始”改作“汝南”,導致陳元光將卒后裔僅能將其祖地追溯到光州固始與汝南共同隸屬的河南,宣稱來自“河南”,從而被畬民稱之為“河老”。
許天正籍貫書寫與其后裔密切相關,許天正家譜如此書寫反映了許天正后裔于陳元光將卒諸多后裔中掌握話語權,許天正后裔實則以潮州為主。
陳元光將卒后裔在明末被畬民稱作“河老”。“河南”是明代行政區(qū)劃,其時陳元光將卒后裔流傳“河南”開基漳州的祖先敘事,畬民據(jù)此稱其為“河老”,“河南”老家具體是指河南等處承宣布政使司汝寧府光州固始縣。
“河老”的“河”字指“河南”。首先,陳元光來自河南光州固始縣。正德《漳州府志》雖稱陳元光是“河東人”,但始載“陳元光將卒”后裔被稱“河老”的萬歷癸丑《漳州府志》稱陳元光為“其先河東人也,后家于光州之固始,遂為固始人”,而萬歷癸丑《漳州府志》此說則采自羅青霄《漳州府志》記載:陳元光“其先河東人也,后家于光州之固始,遂為固始人”,羅青霄《漳州府志》稱許天正是“河南光州固始人”,又稱盧如金為“河南光州固始人也”,“光州固始”明代隸屬“河南”。
萬歷癸丑《漳州府志》仍稱:“今惟許氏、盧氏家有譜牒,前志采以立傳,其余姓名出自陳譜。”“許氏、盧氏家有譜牒”,分別指許天正《許氏家譜》、盧如金《盧氏家譜》?!扒爸尽敝噶_青霄《漳州府志》?!瓣愖V”指陳元光家譜《龍湖譜》。
萬歷癸丑《漳州府志》載:
又許氏譜云:政,陳克耕子也??烁麌L從太宗攻克臨汾等郡,子政出鎮(zhèn)泉潮。政沒,子元光襲左郎將。先是獠寇竊發(fā),集眾萬余朝命,政兄敏、敷領兵來援。敏、敷俎,母魏代領至閩。魏卒,元光以支孫承重。
此“許氏譜”指許天正家譜《許氏家譜》,“政”指陳政,“克耕”指陳政之父陳克耕,“元光”指陳元光,“魏”指陳政之母、陳元光祖母魏氏,“敏、敷”指陳政二兄陳敏、陳敷。該譜所載出自許天正所撰魏敬墓志《開國元勛陳克耕夫人魏氏墓志》、陳政行狀《(漳南陳氏)一世祖行狀》。
楊際平、謝重光《陳元光“光州固始說”證偽——以相關陳氏族譜世系造假為據(jù)》一文,考證《開國元勛陳克耕夫人魏氏墓志》《(漳南陳氏)一世祖行狀》均偽托許天正所撰,二文雖非許天正所作,卻反映了許天正后裔于陳政、陳元光將卒后裔中掌握話語權。許天正被奉為“陳元光首將”,宣稱許天正曾代陳元光擔任漳州刺史,許天正曾先后為陳政撰寫行狀、為魏敬撰寫墓志。
“河老”由來與許天正密切相關,許天正在陳元光將卒中發(fā)揮了關鍵的作用,許天正漳州與潮州包括汕頭在內的后裔在陳元光將卒后裔中具有重要的地位?!昂永稀弊迦号c潮汕密切相關,流傳陳政、陳元光由嶺南入閩開漳敘事,又有陳元光是揭陽人的說法。汕頭在明清時期隸屬潮州,是潮州重要組成部分,地處閩粵交界的汕頭南澳島更是閩粵重地。近年出土的《明安遠將軍梅軒陳公府君墓志》顯示,早在明代萬歷初年,就有欽依南澳守備行都司事任命涉及福建巡撫,任內先后獲福建巡撫、兩廣總督關注。陳九禮(1543—1578)經(jīng)福建巡撫劉堯誨推薦獲任欽依南澳守備行都司事,榮獲福建巡撫龐尚鵬嘉獎,深受兩廣總督凌云翼賞識,陳九禮“尋擢南路參府坐營,會部檄選將才,兩院劉公、孫公交章薦剡,升授欽依南澳守備行都司事。時海鯨林道乾告警,即奮不顧身飄逐海洋,直抵東粵”。洪維晟《16—18世紀往來臺灣的潮州人群初探》一文述及林道乾在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遭到俞大猷追擊,從澎湖潛往臺灣,曾在鹿耳門一帶活動。實際上,南澳守備行都司事曾發(fā)揮追擊林道乾于海上。
汕頭“河老”族群發(fā)展歷程
陳政、陳元光將卒后裔分布于汕頭,除陳元光十八世孫陳景雍后裔分布汕頭澄海區(qū)隆都鎮(zhèn)外,陳元光承事郎丁儒后裔由潮州播遷南澳。
第一世:開基始祖,唐開漳名宦別駕九承事郎,諱儒,字學道,一字維賢,河南光州固始人。唐初舉進士于鄉(xiāng),未第,為曾鎮(zhèn)府婿,高宗麟德元年甲子從鎮(zhèn)府戍閩,開屯九龍江,后與陳將軍政為莫逆交,共平潮寇,同政子元光開創(chuàng)漳郡,為本州左承事郎,其行九,故稱九承事郎云……
第十世:端明公,諱允元,就常州應舉,官至端明殿學士,因忠諫為權貴所銜,請郡致仕,遂以朝奉大夫知潮州軍事。正己率僚,茂著政聲,入名宦傳,詳潮府志。因立籍潮州仙田鄉(xiāng),孫子蕃衍。所造郡前江廣濟橋,至今猶稱為韓江丁公橋,蓋與韓昌黎齊名云。
端明公九世孫,有諱朝輔者,稱六公,明嘉靖三年,至漳訪祖,修始祖承事郎墳。先是寄一詩云:“但知松樹千枝葉,不審根從何處來。尋到原頭深幾許,始知承事手中栽?!庇窒鄠髁嗖⑿迏谴核氖雷驽灐#鄱菩?,漳州市地方志編纂委員會整理:《白石丁氏古譜》(上冊),1986年據(jù)清嘉慶二年丁巳(1797年)重修抄本復印件]
其譜系為:儒——遷—禮—希亮—孟孫—伯虎—宗一知謹—允元……允元九世孫朝輔。
丁儒所任承事郎實則其后裔丁知幾官職,丁儒后裔雖然流傳丁儒追隨曾鎮(zhèn)府入閩的祖源敘事,相較于陳元光將卒后裔流傳的祖先追隨陳元光將卒后裔入閩開漳的祖源敘事,在時間上要早,卻與陳元光將卒后裔一同將祖地追溯到河南。陳元光將卒后裔被稱為“河老”,丁儒后裔亦成為“河老”的組成部分。
丁儒見載萬歷癸丑《漳州府志》,該志始載陳元光將卒后裔被稱為“河老”,亦是丁儒后裔成為“河老”組成部分的時間。
萬歷某年,郡刺史閔公延諸薦紳大修漳乘,遍訪閭巷。故族徐耀玉先生鑾,得吾古譜閱之,乃知柳營江之所由名,及陳之前有曾、有丁,喜而志之。據(jù)憑吾譜,以為德色,并以為漳乘生色。
“萬歷某年”指萬歷癸丑(1613年)。“郡刺史”指漳州府知府。“閔公”指漳州知府閔夢得?!罢某恕敝浮墩闹莞尽?,即萬歷癸丑《漳州府志》。“徐耀玉先生鑾”指徐鑾,萬歷二十三年(1595年)進士,《明萬歷二十三年進士題名碑錄(乙未科)》載:“徐鑾,福建漳州府龍溪縣民籍”,與張燮齊名,為霞中十三子之一,參與修纂萬歷癸丑《漳州府志》,該志“纂修姓氏”“郡人”“龍溪徐鑾”?!瓣悺敝戈愒?。“曾”指曾鎮(zhèn)府?!岸 敝付∪??!拔嶙V”指《丁氏古譜》?!抖∈瞎抛V》記載,早在陳政、陳元光父子入閩開漳之前,丁儒已隨曾鎮(zhèn)府入閩,明萬歷四十一年癸丑(1613年)漳州知府閔夢得主修《漳州府志》,參與修纂該志的徐鑾,因與丁儒后裔是故族關系,由此得見《丁氏古譜》,對該譜記載的內容驚嘆不已,據(jù)此向閔夢得反映,載入該志。
丁允元為潮州名宦,其后裔早在明世宗嘉靖十五年(1536年)準允庶民祭祀始祖之前,即與閩南丁姓聯(lián)宗。丁允元九世孫丁朝輔在嘉靖三年(1524年)由潮州府前往漳州府龍溪縣尋根問祖,奉丁儒為始祖,并為之修葺丁儒夫婦墓葬。丁朝輔認祖歸宗之前,先是賦詩一首,繼而親往漳州龍溪認祖。
丁朝輔將丁允元祖父丁宗一譜系納入丁儒譜系,命名為“潮州房”,隸屬于丁儒直系后裔,未分屬丁儒后裔其他房頭。
丁朝輔嘉靖三年(1524年)奉丁儒為始祖之際,丁儒后裔尚未被稱為“河老”,丁朝輔亦尚未被視為“河老”。直至萬歷癸丑年(1613年),丁儒后裔被視為“河老”,丁允元后裔由于成為丁儒后裔的宗族成員亦因此成為“河老”的組成部分。
丁朝輔能夠尋根問祖到漳州龍溪,究其原因,很大程度上與南宋潮陽名宦丁知幾有關。
第八世:一郎炳文,次子,諱鵬,字孝功,稱二郎,初以文行薦辟,為迪功郎,復以子貴,誥贈承事郎……娶鄭氏,誥贈太孺人。
第九世:二承事郎,孝功七子,諱知幾,字潛仲,稱五四郎,宋乾道戊子科與兄顯伯同舉進士第……授迪功郎,為潮陽主簿。秩滿,士民保以原任進承事郎,署潮陽縣事……是為后房祖。開港通潮,從祀郡庠鄉(xiāng)賢祠,有事跡別紀。
丁知幾曾為承事郎。丁知幾之父丁鵬,因父以子貴,獲贈父子同稱。由于丁儒數(shù)字郎名為九郎,其后裔對其雅化,而冠以承事郎,即“九承事”。
丁知幾是漳州龍溪縣人,影響深遠,促成了丁朝輔關注丁知幾故里龍溪縣丁氏。丁知幾于潮陽縣主簿任上,進承事郎,署潮陽縣事,有利于丁朝輔按圖索驥,前往龍溪縣尋訪“承事郎墳”。當然,此“承事郎墳”即丁儒墓葬,源于丁儒被稱為“九承事郎”的緣故。
丁知幾之父丁鵬,為丁伯虎次子,丁允元的祖父丁宗一則是丁伯虎第四子,丁朝輔與丁知幾為弟兄房頭關系。
值得注意的是,汕頭是“河老”族群重地。汕頭既是陳政、陳元光將卒后裔分布地,又是追隨王審知入閩將士后裔繁衍生息的地方,鄭芝龍、鄭成功父子亦祖溯光州固始。漳州畬民稱陳元光將卒后裔為“河老”,亦可適用于追隨王審知入閩的光州固始后裔。例如,南澳吳氏,為吳尚彬后裔,吳尚彬雖非陳政、陳元光將卒后裔,其后裔卻成為“河老”的組成部分,究其原因,與其所操方言有關?!扒宕w住南澳、青澳村,生四子、十六孫,開派五代,現(xiàn)有40戶170人”;“顯節(jié),住南澳山頂村、長池前村,現(xiàn)開派13代,近300戶,1425人”。吳尚彬后裔祖溯吳祭,吳德潤《新安吳氏族譜序》稱其祖先追隨王審知、陳政入閩,“舊譜曰:祖系河南光州固始縣人也,為唐平章政事,僖宗四年因收捕黃巢,與王審知、陳政統(tǒng)兵往福建,守鎮(zhèn)漳南”,該譜落款“時乾隆五十一年歲在丙午三秋旦修”?!秴鞘峡傋V序》又云此“祖”為吳祭,“祭公為唐平章政事,系河南光州固始縣人氏,唐僖宗四年因收捕黃巢,與王審知、陳政統(tǒng)兵往福建……第十五代強老公,有宋處士,由西屋徙居甘棠,生三子……三曰貞,字尚彬,為監(jiān)州酒務郎,居西潭”,該序落款“大清舉人,任東安縣令吳德潤存稿”。“僖宗四年”即唐僖宗乾符四年(877年),羅青霄《漳州府志》稱陳政在總章二年己巳(669年)入閩,陳元光于“總章己巳,領光州鄉(xiāng)薦,未第,從父政戍閩”,“政”指陳政。若吳祭是陳政部將,如何在二百余年后追隨王審知?又如何能“收捕黃巢”?緣何出現(xiàn)這一族譜書寫問題?究其原因,是吳尚彬后裔生活在漳州,漳州地方社會在萬歷癸丑(1613年)流傳祖先追隨陳元光由河南入閩開漳祖源敘事,導致吳尚彬后裔在宣稱追隨王審知入閩祖源敘事文本上,增加追隨陳政入閩祖源敘事部分。
結 語
綜上,可歸納為以下兩點結論。
第一,汕頭“河老”族群具有重要的歷史地位。汕頭是“河老”族群發(fā)展重地,陳政、陳元光將卒后裔與王審知將卒后裔在此交融匯合,共同成為“河老”族群的組成部分。汕頭“河老”后裔在臺灣,被視為臺灣“福佬人”的組成部分,為臺灣地域文化發(fā)展做出了重要的貢獻。汕頭“河老”族群得以發(fā)展的原因,與汕頭歷史地理有關,汕頭歷史上是閩粵交界重地,是嶺南及潮州的重要組成部分,汕頭南澳島為閩粵兩地所重視?!昂永稀蔽幕癁樯穷^與臺灣兩地同胞所認同,體現(xiàn)了汕頭與臺灣兩地同胞同屬命運共同體,是汕頭與臺灣兩地同胞共同的文化符號?!昂永稀弊迦弘m歷經(jīng)建構,其建構的祖源敘事卻是族群形成與發(fā)展的重要條件,應充分認識此敘事文本發(fā)揮的重要作用。包括南澳在內的汕頭作為閩粵文化交流前沿,起到了促進族群交融的重要作用,具體體現(xiàn)在“河老”文化符號。
第二,新時期汕頭與臺灣命運共同體研究,應在文獻分析的基礎上,重點進行文本分析。應還原文本的書寫過程,揭示文本生成與演變的歷史情境,并分析其成因與目的。既要回到歷史現(xiàn)場,又要置身于更為廣闊的時空當中深入考察。應圍繞汕頭,跳出汕頭,最終達到為汕頭服務的目的。歷史研究是前提,繼而充分認識文化符號發(fā)揮的重要作用。
作者單位:肇慶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