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壽喜
曾看過一篇文章,題曰《書到用時方恨多》,內(nèi)容是寫書多的煩惱(比如想找一本書要費很長時間)。其實,書好歹還有一個書名,即使書很多,如果排列有序,找起來也不是太難。最難為人的,是在日積月累的報紙雜志“堆”里找一篇曾經(jīng)看過現(xiàn)在又想看的文章,常常找的時間比看的時間還要多。
我非常喜歡訂閱和零購報紙雜志,而且看過后還不舍得扔棄,這樣十幾年下來,就積存了上千本雜志和上萬張報紙。結(jié)婚以后,隨著孩子漸漸長大,家用設(shè)施日益增多,房子的“凈空”就越來越小了。妻子的眼睛老早就“盯”上了我的這堆書報,并屢次提出要把這些“文化垃圾”賣給那些收廢品的吆喝者。我當然不允許。但因為鬧口角的次數(shù)太多,加上有些舊的報紙雜志的紙張已經(jīng)發(fā)黃變脆了,確實需要及時處理,我于是就對妻子作出原則性的讓步:對舊報紙進行“剪輯”,對舊雜志進行“編書”。
報紙的“剪輯”需要的是小剪刀、空白紙和膠水,但更需要的是耐心和眼光。我花了一個月的空閑時間,終于“剪輯”出十本厚厚的《剪報集》。我給每本集子都取了一個與內(nèi)容相匹配的名字,比如《時光流逝》《哲理小品》《都市筆記》……
報紙“處理”完畢,接下來就是雜志。如果說報紙是“雜選”,雜志就是“專選”,主要是選出好看的小說。先是初選出四百余本雜志(多是《小說月報》《小說選刊》《中篇小說選刊》等選本),然后開始拆頁,篩選出五百余篇文章(基本上都是中短篇小說),再剔除這些文章中的少數(shù)“重復(fù)”者,剩下的都將入選我要“編”的書。
我對作家是有偏好的,有些作家雖然名氣很大,但因為不合我的“口味”,一般都不能通過我的“初選”,主要就是那些喜歡用現(xiàn)代派手法寫作的作家。另有一些作家,雖然目前還稱不上名家,但因為我的“情有獨鐘”,仍順利通過“三選”,這些作家如荊永鳴、許春樵、李鐵、余一鳴、季棟梁等等。當然,我編的“小說集”中,更多的還是一些我喜歡的名家作品,比如范小青、葉兆言、楊少衡、魯敏四人的中篇小說,我就選了三十多篇,用電腦打印出目錄,專訂成一冊。今后要看這四人的小說,就不用像過去那樣?xùn)|翻西找了。
我還“編”了一本《官場小說集》,以我最喜歡的湖南作家王躍文和福建作家楊少衡的作品為主。安徽作家中,我最喜歡孫志保和楊小凡的作品,所以,在《安徽作家中篇小說》中,就讓這兩位作家唱了主角。另外,我還按小說流派、題材、作者年齡的不同,編了幾本集子,如《新寫實小說集》《知青小說集》《80后作家專輯》等等。
“剪報”和“編書”都很累,也都很有趣、很有價值。不僅有效解決了家中報紙雜志的存放和閱讀的困難,也讓我實實在在地過了幾天“編輯癮”。
(本文系作者原創(chuàng)來稿)
責(zé)編:馬京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