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桂銀
主題,在初中生記敘文寫作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古人云:“無論詩歌與長行文字,俱以意為主。意猶帥也,無帥之兵謂之烏合?!比鄙僦黝}的牽引,文章就會松散零落、難以聚合。鮮明的主題是文章制勝的關鍵。而結尾處精當?shù)狞c題又恰如一朵怒放的煙花,熾烈奪目、光焰萬丈,能在讀者心中留下久久的回憶。
那么,何謂主題呢?主題,簡而言之,就是一篇文章所要表達的中心思想。《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中提出:“寫作要有真情實感,表達自己對自然、社會、人生的感受、體驗和思考?!边@里依次出現(xiàn)的“感受”“體驗”和“思考”就可理解為中心思想的具體所指。
作家駿青曾說過:“主題思想的明確與否和深度、程度,是衡量一個作品思想意義如何的主要標準。而主題的選擇與表現(xiàn),則又是和作者的思想水平和生活積累分不開的?!钡珕栴}正在于,初中生因為閱歷的淺薄和思維的局限,很難從日常素材中準確而深刻地提煉出恰當?shù)闹黝},并將其訴諸成文。因此,他們的作文常常會暴露出主題意識淡薄、主題表述不清等問題。
那么,此類問題是否有處理辦法呢?我們能否通過某些思維路徑,迅速找到一個恰切的主題,再通過幾組語言的支架,相對規(guī)范地完成主題的表達呢?這將是本文主要解決的問題。
其實,如果我們認真地翻閱教材內外的經(jīng)典文章,就不難辨識出這樣一個規(guī)律:常規(guī)的記敘文題材無外乎是對人、事、物、景的書寫,而個中主題也總是聚焦于人、情、理三字。只要我們悉心領會、反復操練,便可在主題的確立及表達上駕輕就熟、無往不勝。
一、因人成文:突出人物精神
記敘文四大題材:人、事、物、景。“人”居于第一位。生活在我們周圍的人,或是如浮光掠影般短暫出現(xiàn)在我們回憶中的那些形形色色的人,常是我們寫作取材的第一對象。這些人物以其不俗的精神面貌、高貴的道德品質,在我們心中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這樣的記敘文以立人為核心,我們也可將其視作一篇人物小傳。教材中此類文章不勝枚舉,如七年級上冊的《植樹的牧羊人》、七年級下冊的《鄧稼先》《說和做——記聞一多先生言行片段》等。
像這樣的文章,究竟立意為何呢?答曰:突出人物精神。
《植樹的牧羊人》講述了一位離群索居的老人日復一日地種橡子,開荒墾殖,植樹成林,經(jīng)過數(shù)十年辛勤的努力,將一片荒山野嶺改造為人類宜居的美麗花園的故事。作者在開頭和結尾分別這樣寫道:
想真正了解一個人,要長期觀察他所做的事。如果他慷慨無私,不圖回報,還給這世界留下了許多,那就可以肯定地說,這是一個難得的好人。
每當我想到這位老人,他靠一個人的體力與毅力,把這片荒漠變成了綠洲,我就覺得,人的力量是多么偉大?。】墒?,想到要做成這樣一件事,需要怎樣的毅力,怎樣的無私,我就從心底里,對這位沒有受過什么教育的普通農(nóng)民,感到無限的敬佩。他做到了只有上天才能做到的事。
《鄧稼先》則通過敘述“兩彈一星”元勛在特殊年代里,投身茫茫戈壁,為新中國的國防科技事業(yè)瀝盡心血、忘我付出的感人事件,表達了作者對鄧稼先的感佩和敬重。楊振寧在文中擲地有聲地說:
“鞠躬盡瘁,死而后已”正好準確地描述了他的一生。
——稼先為人忠誠純正,是我最敬愛的摯友。他的無私的精神與巨大的貢獻是你的也是我的永恒的驕傲。
綜上,我們便可以明確寫人類文章的主題,即彰顯人物精神并表達對人物的敬佩、贊美或崇敬。人物精神可概括為“慷慨無私”“不圖回報”“鞠躬盡瘁”等四字短語,顯得精致凝練。同時,我們可用“這是一個難得的好人”(這是……)或“稼先為人純正,是我最敬愛的摯友……”(……為人……,是……)這樣簡潔利落的判斷句式將人物的精神和個人的情感分明、有力地表現(xiàn)出來。
2022年四川省樂山市中考作文題《禮贊奮斗者》、2021年江蘇省蘇州市作文題《人是要有一點精神的》的主題,便可通過上述路徑確立和表達。
二、以情動人:寄托個人情感
俗話說,文以情生。真摯的情感是我們創(chuàng)作一篇文章的起點。生活中,我們常從他人無私的善待與好意中,感受到世間的溫存與美好。這樣的文章,其敘述主體往往是一個別人關愛自己的事件。考場作文中指向此內容的命題屢見不鮮,如2022年安徽省中考作文題《這三年離我最近的那個人》、2022年青海省中考作文題《有你,我很幸?!?、2021年江蘇省南通市作文題《有一束光,照亮我的世界》等。
構思寫作此類文章時,我們的主題應走向何方?具體又該如何表達呢?
教材為我們提供了這樣的范例:
在八年級上冊《藤野先生》一文中,魯迅先生深情回憶了仙臺醫(yī)學院的老師藤野對他這個留洋的中國學生一視同仁,并不辭辛勞地為他修改講義、勸勉他認真向學、臨別時贈以小相的動人故事。在結尾部分,魯迅先生真摯地寫道:
但不知怎地,我總還時時記起他,在我所認為我?guī)煹闹校亲钍刮腋屑?,給我鼓勵的一個。有時我常常想:他的對于我的熱心的希望,不倦的教誨,小而言之,是為中國,就是希望中國有新的醫(yī)學;大而言之,是為學術,就是希望新的醫(yī)學傳到中國去。他的性格,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是偉大的,雖然他的姓名并不為許多人所知道。
區(qū)區(qū)百余言,卻情感豐富,層次分明。其一是表達懷念、直言感激:“我總還時時記起他……他是最使我感激……的一個”;其二是揭示意義(“我”究竟為何感念他):“他是最……給我鼓勵的一個……他的對于我的熱心的希望,不倦的教誨……”;其三是做出評價,托出敬意:“他的性格,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是偉大的……”
作者情感的井噴,升華了文章的主旨。類似的文章還有七年級上冊的《再塑生命的人》,海倫·凱勒在具體記敘了安妮老師對她的悉心教導之后,也飽含激情地說出:
水(也指安妮老師)喚醒了我的靈魂,并給予我光明、希望、快樂和自由……這些詞使整個世界在我面前變得花團錦簇、美不勝收。記得那個美好的夜晚,我獨自躺在床上,心中充滿了喜悅,企盼著新的一天快些來到。?。∈澜缟线€有比我更幸福的孩子嗎?
這里也是直截了當?shù)攸c明了安妮老師在“我”生命中的重要意義,并情真意切地抒發(fā)了“我”對安妮老師的期盼和感激。
因此,我們在創(chuàng)作記事類的文章時,主題要緊扣一個“情”字展開。除表達內心的情感外,我們更要向深處追問:他究竟給我?guī)砹耸裁??他在我生命中扮演了怎樣的角色?顯然,第二問更能體現(xiàn)出我們思想的深度。
當然,我們抒情的對象未必總是人物,也有可能是豐富多彩的大自然。此時,我們只需要準確揭示出景物特征,并盡可能真切地表達自己內心深處的情緒與情感體驗即可。如八年級下冊《壺口瀑布》中這樣寫道:
黃河博大寬厚,柔中有剛;挾而不服,壓而不彎;不平則呼,遇強則抗;死地必生,勇往直前。正像一個人,經(jīng)了許多磨難便有了自己的個性……也就鑄成了自己偉大的性格。這偉大只在沖過壺口的一剎那才閃現(xiàn)出來被我們看見。
三、循理而思:揭示事件哲理
前文中曾提及,寫作就是“表達自己對自然、社會、人生的感受、體驗和思考”。如果“感受”和“體驗”側重在情,那么“思考”則側重在理。許多經(jīng)典的記敘文章都是因為其中濃郁的理趣而聞名的。這種哲理的表達真實地反映出作者思想的高度,賦予了文章以睿智和深思的光芒。
縱觀全國各省市近幾年的中考命題,以議理為創(chuàng)作方向的敘事散文越來越受到命題組專家的青睞,如2022年浙江省溫州市中考作文題《一定是這樣嗎》、2022年江蘇省連云港市中考作文題《沒有一種生活是可惜的》、2021年江蘇省淮安市中考作文題《我想清楚了》及其他材料作文等,命題人都意在通過此類命題的考察,發(fā)掘學生對生活有價值、有見地的思考,檢驗其理性思維的發(fā)展程度。
所以,我們在確立主題時,不妨于“情”的基礎上再走一步,向“理”之深處漫溯,從而探求出生活的真諦。而這些“真諦”將成為文章中點石成金的一筆。
在尋根究底的過程中,我們可以試著問自己:這件事的意義在哪里?為什么會產(chǎn)生這樣的結果?我從中領悟到了怎樣的道理?
類似的文章在教材中頻頻出現(xiàn),如七年級上冊的《散步》,作者記述了一家人在田野散步,途中遇到分歧,最終“我”背起母親、妻子背起兒子的故事,看似波瀾不驚,實則內蘊深厚、力重千鈞。全文的點睛之筆正在結尾段:
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穩(wěn)穩(wěn)地,走得很仔細,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來,就是整個世界。
這就是哲理的力量,引人深思,發(fā)人深省。
《走一步,再走一步》亦是如此。作者在完整記敘了自己受困懸崖、戰(zhàn)勝恐懼、爬下懸崖的過程之后,寫下這樣的感嘆:
我回想起了很久以前懸崖上的那一課。我提醒自己不要看下面遙遠的巖石,而是注意相對輕松、容易的第一小步,邁出一小步,再一小步,就這樣體會每一步帶來的成就感,直到達成了自己的目標。
托物言志類的文章《紫藤蘿瀑布》,其作者在充分描繪了紫藤蘿之盛及其遭遇之后,發(fā)出了深沉的感喟:
花和人都會遇到各種各樣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長河是無止境的。
如此結尾,使文章理趣盎然、余韻悠長,好像文字間忽然長出了一顆閃閃發(fā)光的靈魂。
作文題目雖千變萬化,但無論如何都跳不出“人、情、理”三字,依此道路走下去,主題自會清晰、明朗起來。然而,我們對這三個字的思辨和理解,終究要依靠一顆善感的心靈,還要有一副熱愛思考、渴望真理的頭腦。這,是作文的底子,自然也是立人的根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