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艷君
(甘肅洮河國家級自然保護區(qū)管護中心 甘肅 卓尼 747603)
落葉松不僅具有凈化大氣環(huán)境、減少水土流失的功能,而且它還能產生大量的樹脂,是一種重要的工業(yè)原料,在工業(yè)上有很大的應用前景。華北落葉松為最常用的樹種,適宜于氣候濕潤、排水良好、土壤肥力強的地區(qū)。應從育苗場地選擇、種子栽培技術、育苗技術等幾個方面提高栽培技術。
選擇交通便利,地勢平坦,排水良好,土壤深厚、疏松、肥沃、中性或微酸性的區(qū)域種植,在冬季進行整地,每畝(約667 m2,下同)施用750 kg 的有機肥,深翻30 cm,在播種前均勻噴灑硫酸亞鐵10 倍水溶液,然后耙平作床[1]。
落葉松依靠種子繁殖,9 月落葉松的種子成熟。由于落葉松種子的自然脫落時間比較長,不易進行統(tǒng)一采集,一般采用人工采集。落葉松種子在播種前用0.5%高錳酸鉀溶液浸泡消毒4 h,然后用清水沖凈,置于45℃熱水中浸泡24 h,然后取出晾干,再加入3 倍于種子體積的河沙,在發(fā)芽坑里發(fā)芽。發(fā)芽坑要選擇在陰涼的地方,深50 cm,寬50 cm,用塑料薄膜覆蓋,晚上用稻草窗簾覆蓋,每天澆水1 次,在30%種子裂開后,可以播種。
3 月中旬是落葉松萌發(fā)的季節(jié),由于落葉松的種子很容易受到傷害,所以在播種之前要進行翻松、平整、施肥,并對土壤進行消毒,以防病菌入侵。落葉松種子適合于砂壤土,透氣性好,利于種子通風。因此,應選擇在陰涼的山坡上,避免長時間暴曬及過度的陽光照射,使土壤和種子失去水分,從而使種子無法發(fā)芽。坡面可以有效地減輕春雨對土壤的侵蝕,防止落葉松種子裸露在地面上。因此,要把田壟的高度和寬度都規(guī)劃好。3 月末,落葉松的種子基本成熟,可以進行播種。若催熟不成,或是時間不足,則可在田間催芽,以促其發(fā)芽。在40℃下,浸泡種子1~2 d。然后把種子放入溫暖的攪拌沙中,有80%露白時可進行播種[2]。
當土壤表面溫度超過10℃時,可以進行播種。播種量為4~4.5 kg/m2,在播種前要澆足底肥。采取條播法,溝寬10~15 cm,溝深1 cm,播種后覆蓋1 cm 厚的細沙,再用稻草蓋住,及時澆水,使床面保持濕潤。在30%~50%的幼苗出土時,拔草,拔完后再揭草,拔草應在陰天或黃昏進行,揭草后要及時澆水[3]。
出苗后要及時澆水,要適量,多次,保證苗床濕度,同時要松土,在苗床的上面要有一個前棚,保證土壤透光率在60%~70%之間。落葉松幼苗的病害以立枯病為主,蟲害為蠐螬和螻蛄[4]。
西北地區(qū)落葉松的栽培技術有兩大類:平地栽培法和山地栽培法。
1.6.1 平地栽培法在平地上進行育苗栽培時,應選用針葉樹、楊樹、柳樹等樹種作為苗圃前茬栽培樹種。在平地育苗時要根據天氣情況,提前做好播種的準備工作,一般是在4 月中旬到5 月上旬。對苗圃進行精細分區(qū),采用順高床條播的方法,播種完畢后,在種子上鋪上一層薄薄的砂壤土,然后蓋上一層草墊。要經常給苗圃澆水,以保證土壤濕度。在表層溫度偏高的情況下,要適時進行噴水,以防止落葉松幼苗發(fā)生日灼病。在雨水集中的季節(jié),要加強對落葉松排水設施的管理[5]。春季多風,應在苗圃四周設置防風屏障,以保證苗木根系在土壤中的穩(wěn)定性。
1.6.2 山地栽培法在選擇山地進行育苗栽培時,應在陰坡上選取微酸性或中性土壤層,以利于苗木的生長。山地育苗較平地育苗困難,前期準備時間較長,應在前年春、秋季進行整地,清除雜草、樹枝等,再進行平整,根據地形變化,進行落葉松苗圃的建設。 山地苗圃與平地苗圃采用相同的技術和管理方法。尤其要注意,如果把苗圃選在高山地區(qū),海拔高,氣溫低,需要進行防凍工作。當山地植物凋謝時,可以就地取材,用葉子蓋住幼苗,或者用干草覆蓋。在這段時間里,要派專門的巡邏隊巡視苗圃,一旦發(fā)現(xiàn)有幼苗凍傷,要采取相應的措施。等到來年開春,再將土壤、干草、落葉等移走,可以防止幼苗在冬天受到凍傷。
通常采用穴狀、魚鱗坑、水槽等方式進行整地。在灌木稀疏的荒山、老采伐跡地、灌叢、雜草較多的地方,要先進行割灌,然后進行整地。整地方式及規(guī)格,見表1。
表1 整地方式及規(guī)格
選用2 年生1~2 級的標準苗木,在有良好立地條件的地區(qū)造林,密度以1600~1700 株/hm2為宜,株行距2 m×3 m;在立地條件不佳的地區(qū),密度以2500 株/hm2為宜,株行距2 m×2 m 或1.6 m×2.5 m。
落葉松播種后一星期內澆水2 次,之后可松土保墑,5 月上旬再次澆水,之后氣候若不干旱,6 月施1 次肥,8 月施1 次肥。每20 d 除草1 次,除草深度要達到4~5 cm,做到仔細均勻,不能有疙瘩,鋤草徹底。
3.1.1 病害表現(xiàn)落葉松立枯病是苗期病害,通常發(fā)生在萌芽前和破土后2 個多月,可引起落葉松苗出土時枯死。立枯病導致落葉松苗木的死亡原因大致有兩個,一是突然倒下,地上所有的根系都開始枯萎,從而使其根系無法再支撐高木;二是根腐性,在苗木破土以前,它就會引起侵染,從而導致種子枯死,無法再生長。
3.1.2 防治措施在發(fā)芽期對種子進行消毒,一般按1∶0.005 的比例混合賽力散拌種。將二者混合均勻,然后用袋子蓋住一面,然后進行催芽。還有人用硫酸銅溶液浸泡種子,按1∶0.01 的比例進行殺菌。
在播種前,要將落葉松苗床上的砂粒與五氯硝基苯混合均勻,這樣可以達到對苗床的消毒效果,用量在18.75~22.5 kg/hm2之間。
噴藥防治。在出苗后,不管有沒有出現(xiàn)病狀,都要及時噴灑殺蟲劑,預防立枯病的發(fā)生。通常使用波爾多溶液,每周1 次,使用4~5 周。殺蟲劑的濃度要從低到高,逐步增加,通常在1%~2%之間。此外,波爾多溶液不宜過早調配,應在使用之前進行調配,下雨天或早晨出現(xiàn)露珠時不要噴,以免影響藥效。此外,也可使用五賽合劑、五代合劑、代森特、明礬溶液等殺蟲劑,對立枯病的控制也有一定的作用。
3.2.1 病害表現(xiàn)枯梢病通常出現(xiàn)在落葉松幼苗期,對落葉松的危害也很大,而且傳染性很強,如果感染了這種病,就會導致大片的落葉松樹死亡。落葉松囊孢菌是它的主要病原菌。通常從落葉松的主梢起,由上往下逐漸擴散,直至整個落葉松凋謝。發(fā)病初期,新枝芽和莖軸部分出現(xiàn)褪綠現(xiàn)象,并逐步向煙色轉變,枯萎變??;頂端彎曲,下垂,頂端和彎曲部位變?yōu)樯钭仙蚧易厣?,由彎曲處逐漸脫落,干枯,莖收縮變窄。病梢經常流出松香,成塊,黏著不掉。
3.2.2 防治措施應從選育良種、加強造林、加強管理和預防等方面著手防治,并對落葉松樹生長進行定期監(jiān)測。同時,對病區(qū)內的幼苗進行集中管理,對病株進行修剪、焚燒,并配備農藥,以防止病源的進一步擴散。
3.3.1 蟲害表現(xiàn)蠐螬是一種常見的害蟲,干旱時蠐螬會隱藏在地下,在水分太大時,它會向地面移動。蠐螬對落葉松幼苗的根莖進行啃嚙,導致其死亡。其危害期以每年6~9 月為主,8~9月最為嚴重。
3.3.2 防治措施一是在松苗床翻土之前,將6%的六六六粉與砂土或土壤混合,翻土后再翻到地里。用量為7.5~15 kg/hm2,不可過量或持續(xù)使用,以免造成藥物傷害。二是落葉松幼苗發(fā)生蟲害時,每天09:00 認真檢查苗床,若苗頭被拔出或彎曲,可用鐵絲網搜索受害幼苗區(qū)域,或在幼苗空隙處挖一條溝槽,用0.5%樂果液沿溝槽灌溉,并適當噴灑表面,以增加藥劑滲透面積,消滅害蟲。通常以0.1%~0.2%敵敵畏、敵百蟲進行防治。
3.4.1 蟲害表現(xiàn)螻蛄喜歡在濕潤的地方生活,在落葉松苗床上打洞,挖出泥土,苗根被連根拔起,造成幼苗死亡。
3.4.2 防治措施在傍晚時,在蟻蛄所挖掘的地道或洞口投放毒餌,使之無法再返回洞穴中,次日早晨則將之全部捕獲或燒掉。也可利用敵百蟲、敵敵畏等化學藥劑進行熏蒸。
3.5.1 蟲害表現(xiàn)幼蟲階段依附于孢子內,到了晚期,會在樹上爬行,到了成蟲階段,會以落葉松的針葉為食。 在化蛹過程中,將幾片針葉串在一起,會對落葉松的生長發(fā)育造成一定的影響,長此以往,對成林的成活率和果實的產量都有很大的影響,而落葉松鞘蛾幼蟲則是以果核為食,對明年的落葉松種子生產產生一定影響。
3.5.2 防治措施選用黑光燈誘捕;定期組織林業(yè)部門對已發(fā)生這種蟲害的松樹進行砍伐,并集中焚燒;在播種造林時,可選用闊葉樹種和落葉松的種子進行混播;根據落葉松的生長和分布狀況,設置適當的人工鳥巢,可有效地吸引捕食落葉松鞘蛾的鳥類,從而實現(xiàn)對生態(tài)平衡的調控;在落葉松鞘蛾主要危害期,可選用林丹煙進行大面積煙熏,也可選用滅幼脲,用清水稀釋后,均勻噴于松針上,可有效地減少其蟲口密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