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禮物的饋贈與交換是構(gòu)建人類社會人際關(guān)系的重要方法之一,人們通過禮物的互相流動關(guān)系交織出人與人之間親疏遠近的關(guān)系網(wǎng)絡(luò),研究禮物之間的流動方式能夠較好地分析出社會關(guān)系的變化。周代是我國古代外交活動最為頻繁的時期之一,將禮物的流動分析運用于周天子和諸侯之間、諸侯與諸侯之間的交往上,可以為我們開辟一條分析他們之間關(guān)系狀況的新途徑。
關(guān)鍵詞:禮物流動;周代;賞賜;聘問
一、周天子與諸侯之間禮物的流動情況
(一)天子接受朝覲禮及朝貢
在周代最初建立分封諸侯國制度之時,周公等人就制定了分封制之下諸侯“小宗”對“大宗”周天子應(yīng)盡的義務(wù),這里面不僅包括諸侯需要定期前往成周拜見周天子,還包括周室有事時須勤王,各諸侯也承擔(dān)著向周天子朝貢的義務(wù)。朝貢其實就是諸侯對周天子的孝敬,即為了表示地位低者對地位高者的敬意而進行的自下而上的禮物流動。
朝覲禮,主要是指各地諸侯朝拜周王的禮儀?!吨芏Y·秋官·小行人》將“朝、覲、宗、遇、會、同”定義為“諸侯事君之禮”①。諸侯對周王室朝覲之事,在文獻和青銅器銘文中均有發(fā)現(xiàn)?,F(xiàn)存上海博物館的燕侯旨鼎就記載了一次朝覲史實,其銘文“燕侯旨初見事于宗周,王賞旨貝廿朋,用作寶尊彝”,指明這是燕國新任燕侯旨在繼位后第一次前往王畿朝拜周王。隨著周王室權(quán)力的衰微,諸侯對于朝覲及朝貢禮儀也不再嚴格遵守,《春秋》中有載,儀禮制度最為完備的魯國魯公三次入王畿朝覲,亦均存在失禮之處。
“日祭、月祭、時享、歲貢、終王,先王之訓(xùn)也?!薄蹲髠鳌べ夜哪辍肪陀涊d了一次楚國因沒有按時向周天子進貢祭祀時用來過濾酒的“包茅”,而被齊國管仲當(dāng)作借口征伐的事件。歲貢是諸侯每年需要向周王室繳納的貢品,“包茅”是楚國當(dāng)?shù)氐奶禺a(chǎn),適合用來過濾酒水中的渣滓,因此被定為貢品。楚國因未能按時進貢“包茅”,導(dǎo)致周天子在祭祀時沒有辦法過濾酒水,齊就以楚國進貢不及時、不尊重周天子為由討伐楚國。②
(二)周天子對諸侯的賞賜
莫斯認為贈禮習(xí)俗是以贈禮、受禮和回禮三種強制性義務(wù)為基礎(chǔ)的,這個觀點放在周代也是有一定道理的。周天子在接受諸侯的幫助之時,會適當(dāng)性地給予諸侯以賞賜。對當(dāng)時的統(tǒng)治者來說,賞賜具有重要意義:一方面,賞賜具有藩屏周室的重要作用。西周武王在滅商之后,通過賞賜分封在廣袤的國土之中建立起了眾多擁護周王室為合法中央政府的諸侯國,這些諸侯國以姬姓為主,保障諸侯們基本同出一系、同在一個利益鏈條中,能夠為維護周王室的穩(wěn)定提供力量,這一舉措對于穩(wěn)固新生政權(quán)的統(tǒng)治、鞏固新開辟的疆域等具有良好效果;另一方面,賞賜有助于建立起規(guī)范的社會制度以及打擊反對力量,這也是周禮的一個具體體現(xiàn)。以分封和后期冊命等為主的賞賜制度的發(fā)展,帶動的是人口的遷徙與融合。成為新統(tǒng)治階級的周人,在分封的作用下迅速遷入各地,不僅對商人殘存的社會結(jié)構(gòu)進行了有力打擊,同時也能夠全面地削弱商人的反對力量。同樣,賞賜制度不是完美的,在周后期,周王室的賞賜同樣伴隨著王室權(quán)力的下移,這與周王室的衰落有著相互關(guān)系。這一時期,周王室的力量急速衰減,這種衰落現(xiàn)象不僅體現(xiàn)在軍事政治力量上需要仰仗通過兼并、戰(zhàn)爭手段不斷壯大的諸侯,還體現(xiàn)在周王室的經(jīng)濟崩潰上,債臺高筑便是明顯的例子。
對諸侯而言,周王室的賞賜無疑是重要的,禮器、錢貝等均在其列。周襄王二十年(前632),歷史上著名的“城濮之戰(zhàn)”在晉國和楚國之間展開,晉文公憑借這次戰(zhàn)役確立了中原霸主的地位?!俺清е畱?zhàn)”之后,晉文公獻俘給周襄王,周襄王賞賜晉文公“大輅之服,戎輅之服,彤弓一百,玄弓一,玈矢千,秬鬯一卣,虎賁三百人?!贝筝`之服,戎輅之服,彤弓和彤矢、玈弓,秬鬯、虎賁代表著周代賞賜禮節(jié)中“九賜”中的五種。并且大輅之服、戎輅之服、彤弓和彤矢、玈弓象征戰(zhàn)爭用具。周襄王賞賜這幾種物品,是對晉文公獲得春秋霸權(quán)的肯定,也是對晉國軍事實力的肯定。
在存世或出土青銅器中,銘文器對周王賞賜有較多的記載,如燕侯旨鼎(圖1),其銘文“燕侯旨初見事于宗周。王賞旨貝廿朋,用作又始寶尊彝”記載了燕侯旨繼位后第一次前往成周朝見周天子,并獲得賞賜。
又如現(xiàn)藏于北京故宮博物院的榮簋(圖2),其內(nèi)底銘文“唯正月甲申,榮格,王休賜厥臣父榮瓚、王祼貝百朋。對揚天子休,用作寶尊彝”記載了榮朝見周王受賞賜玉勺和王用于祭祀的貝一百串之事跡。
另外,還有大師祖簋、小克鼎(圖3)、眉敖簋蓋、諫簋、頌鼎等多件青銅器,記載了周王對諸侯、貴族的冊命、賞賜等事跡,是研究周代賞賜制度的重要物證。
“國之大事,在祀于戎。”既然宗廟的重要性如此之高,那么對于宗廟的祭祀也相應(yīng)地被無限拔高?!墩f文》解釋胙為“祭福肉也”,胙肉正是祭祀宗廟祖先過程中被祖先享用過的祭肉之另稱。春秋時期有不少諸侯都被周天子賞賜過胙肉,如公元前 651 年周襄王派宰孔賜齊桓公胙肉,并且特別恩準(zhǔn)他無需下拜。關(guān)于賜胙肉之原因,一般認為只是嘉齊桓公之功:葵丘之會,齊桓公有合諸侯之功;甚至周惠王晚年欲立王子帶時,齊桓公一直支持王子鄭,公元前 652年惠王死,齊桓公在洮召集諸侯擁立王子鄭為周襄王,又有立王之功。賜予胙肉,其實就是對其霸主地位的默認,也進一步地提高齊桓公在諸侯之間的影響力,同時,也是對霸主的拉攏,渴望通過這樣的賞賜,獲得齊桓公對周天子在法理上的認同和政治上的庇護。
周天子賞賜的另一個方面,是實際性的土地、人口等,最著名的例子便是秦的崛起。最初,秦的先祖秦非子為周王的馬夫,后因秦非子養(yǎng)馬養(yǎng)得很好,便被收為周室的附庸。周宣王七年(前821),秦莊公因率部擊敗西戎,被周宣王封賞為西陲大夫,并賜予秦(今甘肅天水)和犬丘(今陜西咸陽)兩塊封地,周宣王賞賜的這兩塊地也就成為秦拓展其封疆的基礎(chǔ)。周幽王十一年(前771),周幽王被殺,秦襄公護送周平王東遷有功,不僅在爵位上被封為諸侯,擁有與東方大國平起平坐的機會,在封地上也因此獲得岐山以西的地盤,擁有了與東方大國爭霸的機會。
二、諸侯之間禮物的流動情況
現(xiàn)存湖北省博物館的楚王酓章镈鐘,其銘文“隹王五十又六祀,返自西陽,楚王酓章乍曾侯乙宗彝,□之于西陽,其永時用享”記錄了楚王以此镈鐘送給曾侯乙之事跡,這便是諸侯間禮物的流動。
《禮記·曲禮》中載:“禮尚往來,往而不來非禮也,來而不往亦非禮也”,禮尚往來是周天子與諸侯之間、諸侯與諸侯之間禮物流動相關(guān)的一大特征。實際上,在諸侯與諸侯之間,禮物的多少,根據(jù)兩國之間的國力對比存在著較大差異。
第一種流動方式是國力相當(dāng)?shù)膬蓚€國家之間的禮物的互相流動,這算是一種正常的符合真正意義的禮尚往來要求的禮物流動之交往行為?!抖Y記·曲禮》曰:“諸侯使大夫問于諸侯曰聘。”諸侯之間互相派遣使者問好等的交流活動被統(tǒng)稱為聘問。
第二種禮物的流動則是一種不平衡的大國壓榨小國的流動方式,雖然也是以聘問的方式進行,但是這種不平衡的聘問,用“進貢”形容更為恰當(dāng)。
這種不平等的“進貢”方式的流行根源,在于諸侯之間政治軍事力量的不平衡。類似于晉國、齊國這種大國,它們憑借著極為強大的國家實力在與周邊國家的交流之中確立領(lǐng)導(dǎo)地位,一旦這種地位差異形成,那么小國和大國之間的聘問的不平衡情況很快就會展現(xiàn)出來。
從對《春秋》等文獻資料的統(tǒng)計可以看到,作為春秋時期周禮最為完善、堅持得最好的魯國,其聘問是具有代表性的。魯聘列國有55 次,列國聘魯有 33 次,并且魯國對齊國、晉國等大國的聘問次數(shù)最多,但大多是沒有回報的。
另一個不平等方面則展示在聘問之時的禮物數(shù)量多寡上。晉國叔侯去督促魯國歸還杞國的土地,魯國沒有完全歸還:“魯之于晉也,職貢不乏,玩好時至,公卿大夫相繼于朝,史不絕書,府無虛月。如是可矣,何必瘠魯以肥杞?”由此可見當(dāng)時大國和小國之間不平等的“進貢”慣例的頻繁和沉重。
三、總結(jié)
賞賜、聘問制度是周代封建社會十分重要的社會政治制度之一,它以禮物的流動為表象,其內(nèi)涵的產(chǎn)生、發(fā)展乃至衰微,均與國家的政治生活密切相關(guān)。西周早期,周天子封土建國、廣置諸侯,在以周天子為中心的政治格局中,賞賜制度的非對稱性禮物流動,反映的是周王室對各諸侯國有著強大的約束力和影響。
春秋時期,隨著周天子政治權(quán)力的日漸衰微,周王室的各類賞賜活動大大減少,而諸侯之間的各類賞賜活動逐漸增加。各國在周王室的賞賜制度之上,根據(jù)自身特點建立起了符合自身利益的賞賜制度,通過國力的強弱,這些制度在各國之間形成的是另一個非對稱性的禮物流動情況:一方面,周天子和諸侯們將社會利益置于賜物的價值之中,通過含有社會利益的賜物的非對稱性流動來確定彼此之間的關(guān)系,奠定了以周王室為共主的分封制政治體制,一定程度上保障了國家的和平;另一方面,這種以國家層面上的禮物流動形成的網(wǎng)絡(luò)是普通人之間通過禮物流動形成的關(guān)系網(wǎng)的一個升級。周天子與諸侯們通過賞賜、聘問、進貢交織形成的關(guān)系網(wǎng)絡(luò),就其本質(zhì)上來說依然是人情關(guān)系社會的一種體現(xiàn),它對于保護周代分封制國家政體,維護貴賤有別、尊卑有等、長幼有序的社會等級制度具有重要作用。
注釋:
①鄭玄注,賈公彥疏.周禮注疏·卷三十七《秋官》,《十三經(jīng)注疏》[M].北京:中華書局,1980:893.
②《左傳·僖公四年》:“爾貢包茅不入,王祭不共,無以縮酒,寡人是征”.
參考文獻:
[1]閻云翔.禮物的流動[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
[2]閆麗環(huán).春秋時期周王室與諸侯國關(guān)系研究[D].河南大學(xué),2006.
[3]景紅艷.論春秋初期周王室對諸侯國的賞賜政策[J].山西師大學(xué)報(社會科學(xué)版),2005(03):99-103.
[4]張亮.略論春秋列國聘問施報之不平衡與聘禮的衰亡[J].商丘師范學(xué)院學(xué)報,2007(01):60-62.
[5]趙萍.春秋戰(zhàn)國賞賜制度研究[D].吉林大學(xué),2011.
[6]連劭名.燕侯旨鼎銘文與周代的朝見禮[J].文物春秋,2013(02):3-5+10.
[7]韓靜.春秋時期的朝聘禮贈研究[D].鄭州大學(xué),2014.
作者簡介:
張璐(1975—),女,漢族,重慶奉節(jié)人。本科學(xué)歷,文博館員,研究方向:藏品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