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秋鋒
(惠州學院惠州外經貿研究中心)
近年來,伴隨著全球一體化步伐的加快,關稅在全球范圍內已經顯著下降,非關稅壁壘(Non-tariii Barriers,NTB)作為貿易保護的新手段逐漸被各個國家大量使用。越來越多的國家除了使用反傾銷、反補貼和保障措施等傳統手段之外,出于用隱蔽手段保護國內商品的目的,在技術性貿易措施(TBT)、勞工標準、環(huán)保標準等市場準入環(huán)節(jié)的要求越來越苛刻。出口貨物被對方有關部門扣留、退運、銷毀的情況時有發(fā)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我國出口到國外市場的貨物。因此,有必要對此現象進行系統的研究,以趨利避害,減輕技術性貿易措施(TBT)對我國出口貿易的不利影響,進而促進我國出口貿易的高質量發(fā)展。
世界貿易組織(WTO)為保障各成員國(地區(qū))之間貿易的自由化、便利化,減少貿易保護行為,在《技術性貿易措施協定》中,對涉及貿易貨物的技術法規(guī)、標準和合格評定程序進行了修訂,進而把技術壁壘降到最低程度。其目標涉及多個方面,包括對人體健康安全的保護、對環(huán)境的保護、避免欺詐、對產品質量的保證等。但近年來,利用包括技術貿易措施(TBT)在內的非關稅壁壘進行貿易保護的國家越來越多,世界貿易組織(WTO)成員國(地區(qū))提交的TBT 報告數量從1995 年的 365份增至2022 年度的3896 份。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合規(guī)但實質性阻礙國際貿易的措施往往具有很強的隱蔽性,表面上宣稱“保護環(huán)境或人類健康等”,本質上則是為了實現限制進口規(guī)模、降低本國市場競爭等目的,并且發(fā)展中國家提交的技術性貿易措施通報數量越來越多(詳見表1)。因此,我們必須對此類行為提高警惕,并采取相關措施有理有據應對。
表1 2018—2021 年技術貿易措施通報數前十名成員國(地區(qū))
2013—2022 年間,中國進出口貿易總額整體保持增長態(tài)勢,出口貿易總額從2013 年的13.7萬億元大幅增長到2022 年的23.9 萬億元,十年間,中國出口商品的貿易總額增加了10.2 萬億元,出口商品貿易總額的年均增長率為7.48%。2022 年,隨著一系列穩(wěn)外貿、助企紓困政策的出臺和實施,在復雜嚴峻的國內外形勢面前,中國對外貿易進出口總額再上新臺階(詳見表2)。
表2 我國2013—2022 年的進出口貿易總額
在國際市場商品聯系程度越來越深的背景下,技術性貿易措施(TBT)日益成為世界各國政府經常使用的保護本國商品的手段之一?,F有研究主要針對技術性貿易措施(TBT)直接貿易效應的影響,大都認為該措施對中國相關商品的出口貿易產生了明顯的抑制作用,也有人認為該措施對中國相關商品的出口貿易產生了明顯的促進作用。以下從四個方面說明技術貿易措施在出口貿易中發(fā)揮的作用。
技術性貿易措施(TBT)通過強制性的標準條例、技術法規(guī)等,設立嚴格的技術合規(guī)審查來限制不符合技術或法規(guī)要求的相關商品進入本國市場,對出口國相關商品的出口造成一定的阻礙,當出口國的生產商發(fā)現強制性的技術或法規(guī)要求難以滿足的情況下,相關商品的出口自然就會停止,從而使進口國相關商品的生產商從中受益。
TBT 促使出口國的出口企業(yè)使用新技術、購買新設備,以及更嚴格的測試方法,以滿足TBT 發(fā)布國對相關商品的技術或法規(guī)要求,這將顯著提高出口商品的生產成本,出口商品的價格自然也會相應提高,出口商的競爭力就會在一定程度上減弱,出口商品的數量也會隨之下降。
TBT 的數量抑制作用和價格抑制作用是一同發(fā)生作用的動態(tài)過程,TBT 的實施會導致相關商品在一定時期出口受阻,數量抑制效應的影響開始顯現;當相關商品的出口商采用新技術適應技術貿易措施要求的情況下,價格抑制效應就會顯現。而后,進口國在一定時期又會采取新的技術性貿易措施(TBT),數量抑制效應又再次發(fā)揮作用,如此循環(huán)反復,周而復始。
具有信息公開功能的技術性貿易措施(TBT),通過TBT 的強制性規(guī)定,為兩國國際貿易創(chuàng)造可預測的交易環(huán)境,提高產品信息透明度,降低進口國市場的不確定性,使出口企業(yè)采用更高的技術標準,更好地回應國外消費者對環(huán)保和優(yōu)質產品的偏好。起到了保障相關出口商品質量和提升進口國消費者信心的作用。而且,從長期來看,技術性貿易措施(TBT)的發(fā)布只是意味著進口國在相關技術或標準上的一定時期內的領先,如果出口國的相關商品的生產企業(yè)能積極應對技術性貿易措施(TBT),那么,在倒逼機制的作用下,出口國的技術水平或標準就會提高,進而獲得進口國消費者的認可,對出口國的相關商品的需求自然就會增加。
綜上,TBT 對商品出口的影響具有較大不確定性。如果出口國相關商品的出口商對其技術性貿易措施(TBT)的限制不能在短期內突破,措施的數量抑制作用就會顯現,造成出口國相關商品無法向進口國出口;如果出口國相關商品的出口商能夠通過改進技術滿足技術性貿易措施(TBT)對相關商品的技術或法規(guī)要求,出口商品的價格自然會上升,措施的價格抑制作用開始顯現;如果出口國相關商品的出口商能夠對技術性貿易措施的運用進行合理規(guī)劃,對出口商品的質量、標準進行升級,對進口國的消費需求進行刺激,貿易促進作用就會顯現出來。
本文以上述理論分析為基礎,以實證量化分析我國出口貿易受到技術性貿易措施的影響程度為主要目的,先對變量選擇和數據源進行解釋說明,然后進行回歸分析,最后分析實證結果。
研究以引力模型為基礎,構建了基準回歸模型,以考察我國出口商品貿易受技術性貿易措施影響的程度。
其中,下標i和t分別表示國家和年份。TBTit代表遭遇TBT 的年份,Xit為控制變量,φi和φt表示國家及年份固定效應,εit為隨機干擾項。這樣不僅控制了傳統引力模型中國家經濟規(guī)模對商品貿易的影響,也控制了其他影響商品貿易的變量。
研究以中國出口商品總額(EX)為被解釋變量,研究技術貿易措施(TBT)對中國出口貿易的影響程度。考慮到技術性貿易措施(TBT)通報具有長期的作用性,在將累積的技術性貿易措施(TBT)通報數量作為解釋變量的同時,為了避免異方差情況的出現,對數據取對數進行處置。
控制變量:利用進口國的經濟規(guī)模(JGDP)衡量進口國消費者對出口商品的需求潛力,出口國的經濟規(guī)模(CGDP)衡量出口商品的供應潛能,數據來自于世界銀行(Worldbank)的數據庫;利用商品的進出口國的首都距離作為貿易距離(Tradedistance,TDT),而進出口國的貿易距離數據則來自于CEPII 數據庫;用人民幣有效匯率來代表匯率(RAT),匯率數據來源于世界銀行(Worldbank)的數據庫;以外貿依存度(KFD)衡量各國對外開放程度,數據同樣來自于世界銀行的數據庫。
本文使用2005—2018 年之間的相關數據做回歸,詳細的回歸結果見表3。
表3 模型回歸結果
表3 第(1)列重點關注TBT 通報數量對我國出口商品總量的影響,從模型回歸結果中表明TBT的實施對相關出口商品總量的影響是負面的,但值得注意的是,TBT 回歸系數不顯著。由于影響出口商品總量的變量比較多,因此研究將控制變量(進口國的經濟規(guī)模(LnJGDP)、出口國的經濟規(guī)模(LnCGDP)、貿易距離(LnTDT)、匯率(LnRAT)及對外開放程度(LnKFD))加入模型進行回歸,詳細結果見表3 第(2)列,不僅TBT 的實施對相關出口商品總量的影響顯著為負面,其他變量系數也都通過了1%顯著性水平檢驗。進口國TBT 的實施通過數量抑制和價格抑制效應不僅增加了我國相關商品出口的難度,也增加了相關商品出口企業(yè)的成本,使我國相關商品出口企業(yè)在出口貿易中處于不利位置。LnJGDP與CGDP的彈性系數顯著為正,反映出商品進口國經濟總量(JGDP)越大,其國內消費者對進口商品的消費能力就越強,自然就有利于我國出口商品貿易;中國經濟總量(CGDP)越大,對商品出口的供應能力就越強。
隨著平均關稅水平大幅下降以及反傾銷等傳統非關稅措施受到越來越多的限制,技術性貿易措施(TBT)作為一種新型非關稅貿易保護手段被大多數國家經常采用。本文研究結果顯示,進口國TBT 的頒布顯著阻礙了國內相關商品出口活動的正常開展。
結合本文研究結論,建議從政府和企業(yè)兩個方面入手去應對技術性貿易措施帶來的不利影響,化不利為有利。企業(yè)要進行產品和技術升級,提高自身技術標準,緊跟國際技術標準潮流,對標對表國際先進標準,以對沖技術性貿易措施貿易風險。政府首先要及時、準確、全面地掌握世界各國最新的技術性貿易措施,分析研判技術性貿易措施對企業(yè)的影響,對企業(yè)開展檢測認證培訓、國際市場咨詢等服務,并引導企業(yè)及時調整,準確應對,這樣才能發(fā)揮政府的作用。其次,要完善國內技術性貿易措施的合規(guī)制度建設,促進國內進口技術標準與國際技術標準的對接、協調和合規(guī)兼容,強化企業(yè)“走出去”的合規(guī)制度意識,進而降低企業(yè)“走出去”的合規(guī)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