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從目前初高中的化學教學現(xiàn)狀來看,初高中之間的銜接不夠緊密,導致學生在進入高中階段之后,難以適應化學的學習節(jié)奏.因此對初高中化學銜接教學展開探究,以期為學生搭建初高中化學學習的橋梁,幫助學生順利的適應高中階段的化學學習.
關鍵詞:銜接教學;教學策略;高中化學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0333(2023)06-0140-03
就目前初中化學的教學現(xiàn)狀來看,考慮到學生的實際情況,教學的難度不深,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學生對于化學學習的抗拒心理.但是隨之而來的問題是,學生無法很好地適應高中階段的化學學習,容易出現(xiàn)各種各樣的學習問題.因此教師要從初高中化學的教學內容和難度出發(fā),制定出更為合適的教學策略,從而幫助學生順利完成學習過渡.
1 培養(yǎng)學習方式
高中階段的化學知識容量變大,對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和實踐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學生要能夠從初中階段的宏觀視角,轉變?yōu)楹暧^和微觀相結合的視角,所以在初中階段,教師要避免讓學生用死記硬背的方式去進行學習,而是要樹立起平衡的觀念,引導學生深入的對物質的結構進行分析.
比如在“鹽類的水解”教學當中,學生需要去解答鹽的水溶液是中性的嗎?這一問題,教師可以在教學前先引導學生對不同的鹽進行分類,幫助學生完成其意識上的過渡,樹立起分類的意識,然后再經由實踐操作,讓學生根據(jù)現(xiàn)象來對比分析,從而掌握不同溶液的酸堿性,幫助學生更好的去掌握物質結構決定性質這一含義,在此基礎上基于微觀視角,了解其發(fā)生的原因,讓學生能夠更好地理解弱電離子的存在將會影響到溶液的酸堿性.
2 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
在全新的教學背景下,化學評價體系要
對學生的知識儲備、學習能力、學科素養(yǎng)和核心素養(yǎng)進行考查,其中學科素養(yǎng)就是要求學生要能夠在真實的情境當中運用化學知識,來解決實際問題,具備良好的思維品質和學科能力.在學科素養(yǎng)當中,微觀和宏觀是學生在進行化學學習時必須要具備的視角和意識,通過宏觀來還原其微粒之間的作用,借助微觀來透過現(xiàn)象看本質,因此教師在教學的過程當中,要引導學生從化學現(xiàn)象當中去進行學習,掌握化學學習的規(guī)律,從而幫助其更加順利的完成重難點知識的掌握.
比如教師可以借助對關鍵詞的搜索,幫助學生去理解核心概念,利用圖表等方式帶領學生去分析問題,找到問題的解決方式.同時在實驗教學當中,教師也要借助微觀和宏觀之間的結合幫助學生形成化學思維模式,提高其化學綜合素養(yǎng).比如教師可以讓學生利用電導率來測定氫氧化鋇溶液和硫酸溶液,在反應過程當中電導率的變化,學生借助實踐操作,能夠更好地感知到離子濃度的變化導致溶液導電性出現(xiàn)變化,并且讓學生借助小組討論的方法,去總結離子濃度發(fā)生變化的幾種類型,開動學生的腦筋,讓學生具備良好的化學思維能力,實現(xiàn)宏觀和微觀的有效融合.
3 注重培養(yǎng)認知能力
目前,初中階段的化學教學主要遵從學生的認知發(fā)展規(guī)律,從學生的日常生活出發(fā),基于生活現(xiàn)象來對學生進行化學知識的講解,這種教學方式能夠更好地滿足學生的思維特點,讓學生從自己的直接經驗出發(fā)去獲得感性的認知,從而加深對抽象知識的掌握和理解.初中生首次接觸到化學,所以對于這一全新的科目,學生需要以一種全新的姿態(tài)去學習新的內容,學生在沒有知識框架的前提下,很容易會對這一科目產生畏懼心理.進入到高中階段,化學教學的深度明顯加深,知識容量也在擴大,要求學生要從微觀和宏觀的不同視角去分析化學的反應,能夠知道并了解化學的概念,并且掌握其物質發(fā)生反應的全過程,認知視角的變化,造成了初高中化學教學之間的脫節(jié).因此教師在初中階段要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化學核心素養(yǎng),讓學生能夠具備良好的自主學習能力,從而更好地適應高中階段的化學學習.教師要從初中的教學現(xiàn)狀出發(fā),根據(jù)學生的實際情況針對初高中化學教學的問題來提出相應的解決方式,采取更為合適的教學策略,來做好初高中化學教學的銜接工作.初中階段的學生其思維模式有了一定的發(fā)展,所以能夠站在化學的角度去分析問題、解決問題,但是由于其邏輯思維能力以及運算能力上的欠缺,導致學生無法準確地利用化學知識解決實際生活當中的問題.所以在高中階段,教師要考慮到學生的這一思維特點,從學習方式出發(fā),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化學學習能力,以完成重難點知識的教學.4 依據(jù)教學內容做好銜接工作
4.1 物質分類方法
高中化學的第一章節(jié)教學的內容是《物質的分類》,由此可見,對物質或者其性質進行分類至關重要,將其作為初高中銜接的重要環(huán)節(jié),能夠幫助學生復習和鞏固之前所學的內容,同時也為學生接下來的物質轉化學習做好準備.教師在教學的過程當中,可以引導學生根據(jù)物質的不同分類來掌握其中的性質,幫助學生樹立起良好的化學意識,能夠意識到性質是由結構所決定的,從而幫助學生形成良好的化學觀念.例如,電解質的教學既是對初中所學內容的鞏固,同時也為接下來的化學反應原理分析做好準備,學生在初中階段已經初步了解過復分解反應,知道其生成的是氣體、水和沉淀.高中階段再一次學習到這一反應時是對該知識的深化,不止生成氣體、水、沉淀,同時還有弱電解質.借助環(huán)環(huán)相扣的教學方式,能夠從學生已有的知識和經驗出發(fā),消除學生對化學學習的畏懼心理,幫助學生更好的轉換學習的視角,學會站在宏觀和微觀來看待化學現(xiàn)象,把握化學原理和本質,從點到面的將知識點擴散開來,循序漸進地讓學生從簡單的化學反應深入到去分析其中物質的不同轉化類型.教師可以在教學當中,從學生原有的知識認知出發(fā),讓學生產生認知沖突,引導學生在問題探究中自然而然地過渡到新知識的學習里,從而幫助學生打下扎實的化學知識基礎,提高其自主學習能力.
比如復分解反應、分解反應、化合反應和置換反應是初中階段的主要化學反應類型.但是當學生看到3CO+Fe2O32Fe+3CO2時,卻無法根據(jù)自身的認知來對其進行明確的劃分,因此為了更加準確地對這一反應進行定義,學生就必須要擴充自己的知識儲備,從而順利地完成對氧化還原反應的學習,基于此輻射出氧化還原反應的特點,掌握其發(fā)生的原因,用由表及里、層層遞進的方式,幫助學生系統(tǒng)的學習,構建完善的知識體系,掌握化學學習的邏輯規(guī)律.
4.2 物質結構知識
初中化學教學更加注重從宏觀的角度去看待物質,所以學生基本都能夠掌握物質的性質以及其用途.在高中階段則強調了宏觀和微觀之間的關系,通過物質結構與元素周期律中展示了二者之間的聯(lián)系,讓學生能夠基于其反應的原理,來掌握其中的變化因素.
比如教師可以將初中階段的原子結構示意圖轉變成元素周期表,在其中標志出原子核外電子排布,讓學生能夠掌握原子半徑以及其化合價的變化,通過不斷地學習,讓學生能夠從所學的內容當中去總結出學習的方式和規(guī)律,從結構知識的角度來完成初高中化學學習的銜接.4.3 化學實驗方法
初中化學實驗主要是依據(jù)學生的認知發(fā)展規(guī)律,從比較簡單的實驗入手,給予學生直接經驗,讓學生能夠從簡單的現(xiàn)象當中去分辨物質.到了高中階段,第一個實驗就是氯氣的制備,從原本簡單的實驗操作深化到實驗設計,學生不僅需要完成實驗操作,同時還要能夠對實驗的裝置進行分類,并且能夠熟練地掌握整個實驗的設計過程.
4.4 認識有機物
有機物在初中階段并不是學習的重點,而到了高中,學生需要掌握不同類型有機物的性質,并且能夠從實際生活出發(fā)去分析不同有機物當中的營養(yǎng)物質,因此相對于理論學習來說,又增加了與生活之間的聯(lián)系,體現(xiàn)出了化學學習的生活特點,幫助學生樹立起良好的應用意識.
5 注重教學引導
初中階段,學生學習化學的時間并不長,所以其化學知識基礎并不扎實,因此當其進入到高中階段時,面對更為復雜抽象且知識體量更大的化學知識時,很容易會產生迷茫之感,教師要考慮到這一階段學生的心理特點,用合適的引導方式來幫助學生面對知識斷層的情況,降低學生對化學學習的抗拒心理,不斷地培養(yǎng)學習的熱情.教師要在平時的教學過程當中,做好初高中知識的銜接工作,根據(jù)教學的內容以及學生的學習方式來進行適當?shù)囊龑В粌H要讓學生打下扎實的化學知識基礎,同時更要讓學生掌握正確的學習方式.在課堂當中,教師可以通過小組討論、問題引導、實驗活動等,讓學生發(fā)散自己的思維,自主思考,以形成良好的自主學習能力,能夠在小組合作的過程當中,具備良好的合作意識.初中教師在教學的過程當中,要兼容部分高中的內容,擴充課堂的容量,為學生打下一定的基礎,防止進入到高中階段出現(xiàn)知識脫節(jié)的情況,造成學生產生學習上的焦慮情緒.化學是初中階段新增的一門學科,其教學主要是以聽講練的模式為主,而進入高中為了讓學生能夠具備較強的解題能力,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教師要訓練學生能夠在大段的文字當中抓取關鍵詞,掌握所學內容,避免用死記硬背的方式去進行學習,在教學完成之后,應配合例題來加深學生的印象,遵循其記憶的規(guī)律來不斷地重復,避免學生遺忘,幫助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利用習慣來形成學習的慣性和動力,提高學生的化學能力.進入到高中之后,學生所學的知識會更加的復雜和抽象,所以在課堂當中,學生往往會將注意力集中于理論知識上,而忽略了和生活之間的關系,因此教師要關注學生的這一學習盲點,將理論和實踐結合起來,利用良好的教學情境來幫助學生形成應用的意識,做好知識的內化,
參考文獻:
[1] 王曉燕.淺談初高中化學教學銜接[J].中學課程輔導(教師教育),2020(19):46.
[責任編輯:季春陽]
收稿日期:2022-11-25
作者簡介:裴菲(1988.2-),女,甘肅省武威人,研究生,中學一級教師,從事高中化學教學研究.
基金項目:本文系甘肅省教育科學“十四五”規(guī)劃2021年度一般課題《新中考背景下初中化學教學策略的實踐研究(——以蘭州市為例)》成果,課題立項號:GS[2021]GHB00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