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小平
來自呼倫貝爾的額爾古納河進入漠河市北極鎮(zhèn)地界后,接納了來自俄羅斯的石勒喀河,兩河匯流后便叫黑龍江。洛古河村就在這兩河匯流之處,當?shù)厝讼矚g稱之為“源頭”?!霸搭^廣場”“源頭賓館”“源之緣農(nóng)家樂”,無處不在的“源”字,僅僅是為了佐證一件事——洛古河村為黑龍江的源頭古村。
洛古河村幾乎沒有片瓦,一排排的木刻楞是洛古河村人百年來飲食起居所在,一棟棟用木頭壘砌的房屋是洛古河村古老的底色,也是洛古河村最靚麗的名片。
木刻楞,顧名思義就是用木頭壘起的房屋,房中豎有幾根用來支撐的圓柱,外圍護墻以圓木兩端上缺口互相咬合銜接疊壘而成,尖頂窄窗,屋頂覆以圓木或木板。這種用原木層層疊置,轉(zhuǎn)角處交叉咬合的建筑,形如古代井上的木圍欄,在建筑學上叫“井干式”木結(jié)構(gòu),它有棱有角,規(guī)范整齊,房屋制造粗獷而精美,具有冬暖夏涼、結(jié)實耐用等優(yōu)點。
信步走進“龍江源”賓館,這個外墻有著黃色油漆的木屋令人驚艷不已,整棟房屋不用一根鐵釘,全靠榫頭咬合。做這樣的房子,需要先把木頭鉆孔,再用木楔加固,木頭交接處墊上苔蘚,由于有苔蘚壓底,即使在零下50℃的冬天,房內(nèi)也非常暖和,而夏天會很涼爽。
這一制作工藝與福建、浙江地區(qū)構(gòu)建傳統(tǒng)的木拱廊橋有異曲同工之妙,都是將數(shù)百根圓木像小孩子搭積木一樣,穿插疊加,唯一的區(qū)別是木刻楞的用料主要是大興安嶺百年成材的落葉松,而木拱廊橋用料主要是南方杉木。
木刻楞的地面只有用木板鋪就,才能與房屋的氣氛相得益彰,很多家庭會把木地板涂成紅色,既鮮艷又醒目,預示著日子越來越紅火。木刻楞的屋頂也是用松木板咬合而成,一層壓著一層,嚴絲合縫,下再大的雨也不會漏水。在屋中抬頭仰望,看到的就是斗笠形均勻鋪開的松木,給人一種置身于森林的感覺,雖然已過幾十年,似乎仍能嗅到松木特有的氣味。
木刻楞蓋好后,大多數(shù)人會在外面刷木蠟油,保持原木本色,也防蟲蛀,也可以涂上自己喜歡的顏色。在洛古河村,大部分木刻楞保持著原木的本色,也有幾戶涂成黃色、灰色,點綴其間,為洛古河村增添了不少亮色。
木刻楞的里邊掛著東北特有的蒜辮子、菜籽、紅辣椒,看上去樸實大方,散發(fā)著人間煙火的氣息。木刻楞的外邊鋪著厚厚的積雪和高高的柴垛,而木柵欄就如同一個個哨兵,排列整齊地站在雪地里。
林徽因在《論中國建筑之幾個特征》里提到過,一個好的建筑必有三個要點:實用、堅固、美觀。木刻楞毫無疑問地具備這三個要素,在粗大的木料加持下,房屋結(jié)構(gòu)挺拔俊美,非常適合當?shù)貥O寒天氣下的生活需求。
洛古河村現(xiàn)有47戶人家,登記在冊的木刻楞房屋有55棟,這些木刻楞是從1897年建村時陸續(xù)建起來的,即使最年輕的也有30多年的歷史。洛古河村是黑龍江省最后擁有成片木刻楞的建制村,雖然現(xiàn)在洛古河村民都富裕起來了,很多人在城里買了房,但村里的木刻楞,一棟也沒有拆除。這里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xiāng)愁,保存木刻楞,就是保存歷史的記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