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嘉祿?中國作家協(xié)會會員,文壇好吃分子。
新世紀以來,我去過臺州?3?次,不過?主要在臺州府城臨海尋訪。在保存完好的?“江南長城”和原生態(tài)的紫陽老街上流連?忘返,也在街頭巷尾吃過麥蝦面、食餅筒、?烏飯麻糍、蛋清羊尾等。后來得知,在臺?州及所轄的大城小鎮(zhèn),美食資源極為豐富,?光是散落于大城小鎮(zhèn)的小吃就有?200?多?種。
經(jīng)驗告訴我們,一個地方小吃豐富,就說明經(jīng)濟相對發(fā)達,人員來往繁多、生?活成本可控、創(chuàng)業(yè)和就業(yè)機會也多。
臺州菜打開了上海人的味蕾
20?年前,臺州菜在上海還是一個模?糊的傳說,有些人連作為地名的“臺(tāi)?州”兩字也讀不準。臺州菜作為浙江菜的?一個分支,長期以來被杭州菜、寧波菜、紹興菜壓在“五臺山”下,是“新榮記”?將臺州菜引入上海,在淮海中路的上?海廣場開了第一家店。臺州菜以一種?狂野的漁家風味和素直的烹飪方式,?讓我懂得了中國美學上的大寫意也可?以在味覺上完成精彩表達,而且竟然?可以如此輕松嫻熟。真佩服浙江人敢?為人先的精神,還有魯迅先生所說的?“臺州人的硬氣”。
“新榮記”的菜肴特色鮮明,別有?一種海風鼓蕩、百舸爭流的豪氣,讓上?海人知道山外有山,尤其是一款家常風?味的沙蒜燒豆面,憑借素面朝天的坦蕩?在餐飲市場上掀起了一股狂潮。沒吃過?這道菜,何以談美食?沒有沙蒜豆面,?就不能算臺州菜。
就不能算臺州菜。?“新榮記”如今已是星光熠熠的“米?其林”“黑珍珠餐廳”,在它的示范效應?下,臺州人競相來上海開店,據(jù)不完全?統(tǒng)計,上海已有?1?300?多家臺州風味?餐廳。
黃魚土灶飯詮釋了國潮溫嶺菜
落戶中央商場的“外灘·林家”是?南京東路步行街上令人矚目的臺州菜?館,標語也很有意思——國潮溫嶺菜。?董事長林美均先生是臺州商會副會長,?他乘著東風踏浪而來,廚師、食材乃至?調味品都打上了鮮明的臺州印記。他們?有自己的漁船,每天下午?3?點將當天?的漁獲送達上海。想當年,楊貴妃吃一?顆荔枝、康熙皇帝吃一條鰣魚,驛道萬?里,風塵仆仆,一路上要累倒多少人馬?啊?現(xiàn)在的食客坐在黃浦江邊,聽著海?關大樓的鐘聲,談笑間就能享受到皇帝?和貴妃的待遇,還有什么不知足的?
前不久我在那里參加了一場臺州美?食推廣活動,茶席暖場,廚師做了解說?和表演,我吃到了手工制作的烏飯麻糍、?剛剛離火的黃魚土灶飯和姜汁調蛋。這?條身材修長、滿身“金甲”的野生大黃?魚讓我吃到了小時候的味道?:皮不破、?肉不碎、骨不斷,筷頭一撥,蒜瓣肉仿?佛自行彈跳而起,富有彈性、味道鮮甜,?米粒吸足了黃魚的天然滋味,真是無可?爭議的味覺典范,也妥妥地詮釋了“國潮溫嶺菜”的定義。
活動結束后轉入正席,先上四道茶?點?:海苔餅、小腸卷、烏飯麻糍、荸薺?圓,然后是開胃小吃數(shù)碟?:芒種蝦皮、?芥菜蒲頭和椒鹽鮮豆瓣,滿滿的鄉(xiāng)味鄉(xiāng)?情!古人一壺在手便可稱筵開瓊林、羽?觴醉月,而此時此刻,我則飄飄然沉醉?于臺州灣的碧濤柔波中。
前菜很快上來?:溫嶺嗆鮮、臺州鹵?鴨、年份海蜇、酒糟梅童。梅童魚在我?小時候并不值錢,平時我也怕吃這個,?個頭小、骨刺多,相比之下倒更愛肉質?緊實的小黃魚。想不到后來它身價上去?了,飯店里論條計價,簡單清蒸,一條?至少五六十元。在此次晚宴上,一個盤?子也就橫了三條,由紅糟調制的鹵汁襯?著,劃水鰭高舉,同桌的美女個個瞪圓?了杏眼,我就不好意思下箸啦!
望潮跳魚遇到了酸蘿卜
接踵而至的主菜有籠仔海鮮拼(草?蝦、泥螺、蟹股,草蝦腌得極好,口?感在生熟之間,妙不可言)、酸蘿卜望?潮?跳?魚(?位?上?)、?墨?魚?燉?蹄(?蹄髈的加持一舉勝過了上海人吃慣的墨魚大??)、家燒鯧魚配臺州年糕、青蟹燒豆?面、蟹粉豆腐(臺州白水洋豆腐)、花?草炒蠣肉(蠣黃極嫩,舌尖一抵一包?鮮汁)。
在浙東沿海地區(qū),受港灣、潮汐、?水溫等自然條件制約,漁民作業(yè)約定?俗成地分工,象山漁船多跑遠洋,臺州漁民則從近海獲取海鮮。臺州辟有?披山、大陳、貓頭三大漁場,盛產(chǎn)大?黃魚、小黃魚、帶魚、鯧魚、鰳魚、?馬鮫、海鰻、墨魚等數(shù)十種經(jīng)濟魚類。?同時,養(yǎng)殖業(yè)也十分發(fā)達,蝦、青蟹、?梭子蟹、石斑魚、甲魚和貝殼類等海?產(chǎn)品一年四季都對市場供應。臺州漁?民還從淺海灘涂獲得小海鮮,比如海帶、蟶子、跳跳魚和望潮,它們是東?海龍王送給臺州人民的禮物。
“望潮”這個名字頗具喜感,比?學名“短蛸”更生動有趣。這是當?shù)?常?見?的?一?種?迷?你?章?魚,?體?長?一?般?為?13~17?厘米,能長到約?33?厘米就算?巨無霸啦!望潮體呈象牙色,背部色?深、腹部色淺,觸須和吸盤一樣也不?缺。因為是大海中的弱小生命,故而?選擇集體主義行為模式,漲潮時隨海?浪來到淺灘,十分迅捷地鉆入泥漿中,?用長長軟軟的觸須捕捉食物,退潮后?又耐不住寂寞,鉆出沙灘東張西望,?似乎有志于遠方,漁家孩子熟悉它的?性情,一逮一個準。
臺州當?shù)貜N師一般用椒麻、蔥、姜、?香蒜等多種味型來提升望潮的本鮮。?也有廚師以白灼古法治之,蘸辣醬、?醬油均可,鮮嫩、爽滑,不失為下酒?妙品。
跳跳魚又叫“彈胡”“彈涂魚”,?也是灘涂上的“幽靈”,以游擊作風神?出鬼沒,岸上若有小孩子大喝一聲,?便快速鉆入“防空洞”。它有一雙青蛙?般鼓出的水泡眼,鰓也長得奇特,周邊長有小口,一次深呼吸就可以兜住?不少水,使它能在水里或泥漿下面潛?伏很久。跳跳魚是水陸跨界小精靈,?如果周邊沒什么動靜,就敢一路跳著?來到一棵樹下,縱身一躍爬到樹干上?東看西看,或在海潮“嘩嘩”涌來時?穩(wěn)坐釣魚臺,頗有嚴子陵垂釣富春江?的風儀。在億萬年的生物進化過程中,?跳跳魚嚴格遵守“一停、兩看、三通過”?的“交通規(guī)則”,終于修煉成仿佛來自?白堊紀的詭異精靈。
每位一盅的酸蘿卜望潮跳魚,請望?潮和跳跳魚這對小角色攜手登場,一瓢?清水、一撮鹽的自信與曠達,讓它們充?分釋放出自己的性格,再加上酸蘿卜的?謙遜加持,錦上添花,臻于完美。
沙蒜燒豆面居然是“新科狀元”
吃臺州菜,若無沙蒜,則如踏春不?見桃花開。沙蒜,當?shù)厝私兴昂B选保?學名“???,屬于腔腸動物門、珊瑚?綱的無脊椎動物。它沒有骨骼,靠在海?底巖石和珊瑚等固定物體上,移動緩慢,?如老僧般有定力。沙蒜的“家鄉(xiāng)”在聽?風看潮的灘涂,每年初夏是采收旺季。?退潮后,“討小?!钡臐O民或是附近鄉(xiāng)?鎮(zhèn)的居民就相約至濕潤松軟的灘涂上挖?掘潛伏的沙蒜。為了提高效率,臺州人?還發(fā)明了“木泥馬”,人騎在上面,在?危機四伏的灘涂地上移動,不至于陷得?很深。
論顏值,沙蒜外表灰不溜秋,說聲?愛它可不容易,但我要告訴各位,沙蒜?的鮮度是膏蟹的?3?倍,鮮度指標如何?測試我不清楚,但這樣的類比很能誘惑?人。更具盅惑性的說法是?:沙蒜系大補?之物,吃一只有利健康,吃兩只夫妻和?諧,吃三只容易犯錯誤。
廚師將沙蒜焯水后去除污衣,洗凈?后放入高壓鍋,加上姜片、蔥結和陳年?紹興黃酒,高壓烹制數(shù)分鐘后取出沙蒜?和原湯?;接著取炒鍋燒熱,下一坨店家?煉制的豬油,再放入所有輔料煸香,最?后下熟沙蒜和水發(fā)豆面,加入蠔油、老?抽等上色入味,略烹一下,即可裝盤上?桌。
我在“新榮記”和好幾家臺州館子?都品嘗過這道美味,沙蒜鮮嫩幼滑、略?有彈性?;豆面條索分明、油潤滑韌,膨?脹的過程中吸足了沙蒜的鮮味。兩種食?材相得益彰、難分彼此,在咀嚼的過程中徐徐釋放出濃郁的鮮味。臺州的美食,?憑這道菜就足夠給出具體的指引。
沙蒜雖小,卻有著勃發(fā)高昂的意?氣,無論燒、煮、燜、煨,從來不知“怯?場”,與許多食材都能“搞好關系”,實?現(xiàn)“一幫一,一對紅”。如果說鮮味有文?武之分的話,我將沙蒜燒豆面列入“武?鮮”,因為它所呈現(xiàn)的那種鮮味是直截?了當?shù)?,不避不讓地沖撞你的味蕾,就?像少林拳一樣,一招一式干脆利落,決?不拖泥帶水。
至于豆面,它是用紅薯加工而成的?粉條,但如果馬馬虎虎地稱它為“紅薯?條”或“山芋細粉”又可能掩蓋它的個?性,臺州人民不答應,我也不答應。
這道菜并非“自古以來”便有,而?是臺州廚師為了在上海打開局面而首創(chuàng)?的,將這兩種“低到塵埃里”的食材搭?在一起,引發(fā)了奇妙的化學反應,餐桌?上的核爆就此波及千里。這道菜并非“自古以來”便有,而?是臺州廚師為了在上海打開局面而首創(chuàng)?的,將這兩種“低到塵埃里”的食材搭?在一起,引發(fā)了奇妙的化學反應,餐桌?上的核爆就此波及千里。
青蟹燒豆面是一枚銀幣的另一面
“外灘·林家”的滿膏青蟹燒豆面?也以飽滿而厚實的質感讓我收獲極大滿?足。大塊斬件的蟹肉頂著“鶴頂紅”的?蟹膏,經(jīng)過油爆及低鹽輕油的潤澤,毫?無障礙地抵達最佳狀態(tài)?;蟹肉似乎要從?薄薄的甲殼中掙脫出來,用筷子接住,?絲絲縷縷的肌理十分清晰,而那股鮮甜?香濃的滋味仿佛在傾情訴說著廚師對大?海的感懷。
林董事長告訴我?:“在清朝乾隆年?間,三門縣已有人開始養(yǎng)殖青蟹。光緒?二十七年,青蟹作為一種優(yōu)質的海洋資?源獲得了官方認可,當?shù)卣€對漁民的養(yǎng)殖面積進行測量,統(tǒng)一頒發(fā)執(zhí)照。?1949?年后,三門縣政府加強了對養(yǎng)殖?業(yè)的管理與扶持,青蟹與蟶子等小海鮮?的產(chǎn)量得以大幅提高?!?/p>
如今,三門青蟹的養(yǎng)殖面積和產(chǎn)量?都創(chuàng)下歷史新高,從業(yè)人員約有三四萬?之眾。
青蟹的烹飪無外乎兩種?:清蒸和蔥?姜炒,以原汁原味為上,加豆面則是別?開生面。民間美食之所以能夠流傳千百?年而不衰,就因為廚師深諳食材的品性,?以家常的技法來展現(xiàn)它最有生命力的味?道。不過也有例外,某酒家將青蟹拆出?蟹粉,加蛋液和魚子醬拗足造型,得不?償失。
后面幾道菜我已經(jīng)吃不下了?:臺?州炒腰花、蝦干頭辣烘菜。不過,豬?肉飯燜甜豆太好吃了,要不是怕臺州?領導笑話我們上海人寒酸,真想將沒?吃完的半鍋燜飯打包回家。收口點心?是蛋清羊尾和姜汁調蛋。蛋清羊尾是?浙江臨海的傳統(tǒng)小吃,小街上就有人?現(xiàn)做現(xiàn)賣,外觀與制作方式都與江蘇?黎里的油墩相像。蛋清羊尾的原料包?括雞蛋清、熟豬油、鮮豬板油、豆沙、?糯米、白糖等,將蛋清打勻,以筷子?插在碗中不倒為度,再加入適量干淀?粉攪勻?;將預制的網(wǎng)包豆沙裹上蛋糊,?放進熟豬油里炸,待三分嫩黃便可撈?起?;這種又嫩又糯、又油又甜的口感?別有一番情趣。臺州的姜汁調蛋與廣?東的姜汁撞蛋異曲同工,見得到浮云?般的蛋花,味道略清淡,但姜汁與漁?民勞作的邏輯關系仍然指向它的文化?內(nèi)涵。
在臺州民間有句老話“無鮮勿落?飯”,意思是沒有海鮮就吃不下飯,可?見臺州人的一日三餐對海鮮的倚重,?而在林美均的經(jīng)營理念中,臺州菜的?鮮美一定要通過都市化的烹飪而被更?多美食愛好者品嘗到,并且深深記住。?他說?:“臺州菜登陸大上海,使上海的?餐飲市場多了一道海風強勁的風味,?也向上海、向世界開啟了一扇展現(xiàn)臺?州風情的窗口。”?大道至簡,守正創(chuàng)新,讓臺州菜?行遍江湖,傲視群雄,光耀烹壇。
大塊斬件的蟹肉頂著“鶴頂紅”的蟹膏,經(jīng)過油爆及低鹽輕油的潤澤,?毫無障礙地抵達最佳狀態(tài)?;蟹肉似乎要從薄薄的甲殼中掙脫出來,用筷?子接住,絲絲縷縷的肌理十分清晰,而那股鮮甜香濃的滋味仿佛在傾情?訴說著廚師對大海的感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