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馬家窯彩陶文化在中國彩陶史上有著非常重要的地位,在甘肅也有著漫長的發(fā)展歷史,是新石器時代彩陶藝術的代表。從馬家窯彩陶的初期到末期,分別從器型、圖形以及馬家窯彩陶與現(xiàn)代藝術的結合進行分析,學習馬家窯彩陶的藝術語言,以期對現(xiàn)代藝術創(chuàng)作有所裨益。
關鍵詞:馬家窯彩陶;器型美;紋樣美;現(xiàn)代設計
每一個時期的藝術都映射著這個時期的審美,從而反映出不同年代人們的生活狀態(tài)、思維模式。而馬家窯彩陶的藝匠美成為新石器時代不可忽略的美學代表。用馬家窯彩陶文化打開藝術的大門,用藝術的語言解讀彩陶的魅力。何為藝匠美,在彩陶文化中,將藝術與技術完美組合,產(chǎn)生新的視覺盛宴。
一、馬家窯文化的發(fā)展
彩陶文化的發(fā)展也是人類文明的發(fā)展,馬家窯文化是1924年在甘肅臨洮縣馬家窯遺址內(nèi)發(fā)現(xiàn),故以此命名。經(jīng)碳-14測定年代,約為公元前4200~前3300年[1]。馬家窯文化是在仰韶文化的影響下發(fā)展而來,因此與仰韶文化中所運用到的材質與藝術有著相通的部分,但是又有其自身的特點。根據(jù)考古挖掘來看,馬家窯彩陶出土的陶器以人類日常生活中實用工具為主。按時代的先后主要可以分為石嶺下類型、馬家窯類型、半山型和馬廠型四個時期。四個時期的彩陶都有不同的器型及藝術特點,從而反映出馬家窯彩陶的興衰歷史。它們前后連貫,一脈相承,充分展示了這一時期先民的主要活動和他們所創(chuàng)造的文明輝煌[2]。
二、馬家窯彩陶的器型美
馬家窯彩陶的器型較為豐富,由此體現(xiàn)出人類已經(jīng)對于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有一定的了解認知,對于實用工具有具體的劃分,但其對于追求藝術美的要求早期以實用為主。人們在日常使用的各種容器中加以不同的變形體,讓馬家窯彩陶在各個時期都顯示出了不同。早期受廟底溝類型的影響,器型有盆、瓶、罐等,中期出現(xiàn)了雙耳瓶、雙耳罐等盆罐相結合的陶器。晚期則出現(xiàn)有人面的陶器。從單一造型的陶器到復雜造型的陶器的轉化可以發(fā)現(xiàn),人類對于彩陶器型的需求有所變化,根據(jù)不同的實用要求,逐步出現(xiàn)更具有實用性且兼具藝術美設計的陶器。從馬家窯類型彩陶雙耳罐可以看出,造型均勻,器型腹部有雙耳,與后期半山型小口鼓腹的造型有很大的區(qū)別。半山型器型中雙耳壺較多,器型更為圓潤、寬扁,雙耳位于鼓腹,同時出現(xiàn)了單耳罐,再到后期馬廠型雙耳罐則腹部又變小,雙耳壺較多。同時雙耳罐的“雙耳”造型已經(jīng)出現(xiàn)由鼓腹位置上升至口沿處的造型。從雙耳造型位置的變化顯示出人們對于人機工程有一定的認知,在不斷的實踐中,找到既便于使用,又能滿足造型的美觀設計,同時可以在不影響器物容量的情況下,節(jié)省所占空間。不同的器型反映不同時代的需求,從陶罐到陶壺的演變?yōu)楹笃诘乃囆g設計給予了方向。在今天的日常生活中,壺的使用頻率遠高于罐的使用,其形狀也在不斷改變,壺的造型到今天都是以單耳為主,雙耳造型則為罐。新石器時期的彩陶給后來的陶瓷創(chuàng)作給予定位,在之后的陶瓷藝術創(chuàng)作中都離不開早期的藝術創(chuàng)作痕跡。
馬家窯彩陶的器型以泥條盤筑法為主,少量特殊的器具才會運用捏塑法制作。并且器型經(jīng)過細膩的打磨,制作工藝上已經(jīng)有慢輪修坯的技術,整個造型都極為精巧。擺脫了簡易制作手法,在制作中更具現(xiàn)代思維技術,對藝術的理解已經(jīng)達到一定高度,實用價值與藝術價值結合得較完善,為日后陶瓷制作奠定了基礎。
三、馬家窯彩陶的紋樣美
(一)色彩
彩陶的“彩”是對顏料的認知體現(xiàn),紅色是赤鐵礦的顏色,而黑色是錳化物的轉化。馬家窯文化的彩陶,早期是以純黑彩繪制圖形居多,中期使用純黑或黑紅相間的色彩來繪制圖案,晚期則以黑色較多,紅色較少的色彩繪制圖形,這也體現(xiàn)了時代的進步。人們對于藝術美認知的進步,從單色到復色的轉化,從簡單到復雜,再從繁復中提煉精華,做到色彩運用得合宜,學會利用不同的天然材料來制作不同的色彩效果。黑色、紅色在色彩圖中有著明確的明暗關系劃分,在半山型彩陶中,對紅黑兩色運用較多,利用對稱、反復、排列等不同的手法,完美地結合紅色與黑色。紅色與黑色在圖案中占比基本對半,紅色在這個時期使用較多,讓半山型彩陶有明確的特點,讓彩陶器型更加出彩。陶器雖樸實無華,但因為兩色的穿插繪制,從而顯出陶器的光彩。在馬廠型彩陶中,彩陶器型色彩受到后期齊家文化的影響,這時的色彩運用以黑色為主,紅色多為點綴色,繪制于口沿或輪廓線。而用單一紅色繪制的器型較少,并且運用白色的陶衣,更顯陶器特點。在今天的設計中,黑紅搭配依然是永不過時的色彩運用,明暗對比強烈,黑色代表深邃、神秘、幽暗,而紅色則與之相反,更多的是跳躍、明亮。黑紅的色彩搭配成為馬家窯彩陶的代表性特征。
彩陶的色彩不僅僅是繪制的色彩,黑、紅、白三種色彩,還有其陶泥本身的顏色——橙黃色。馬家窯彩陶的泥土多是泥質紅陶和夾砂紅陶,色系偏橙黃色,與現(xiàn)階段普通的陶泥色彩不同,顏色更為鮮亮,難以承受較高的燒制溫度。但也因為橙黃色的胎陶,與紅黑色成為鮮明的對比。在今天的藝術創(chuàng)作中,甘肅臨洮馬家窯的陶土依然色彩鮮亮,是具有獨特色澤的陶泥,創(chuàng)作出的作品也有其自身特點,很難落后于大眾。
(二)圖形
彩陶既帶有新石器時代物質文明的某些信息,如造型、顏料等初步涉及科學技術的知識;也帶有豐富的其他信息,如圖騰崇拜、藝術表達、宗教與巫術、早期文字、情感寄托等[3]。馬家窯類型的彩陶圖形成為馬家窯彩陶中最為流行、也最容易被傳承的符號。隨著馬家窯彩陶不同時期的發(fā)展,圖形紋樣成為區(qū)分馬家窯彩陶類型的又一重要特點。受早期仰韶文化的影響,馬家窯類型的彩陶從簡單的圓點紋、弧線紋、渦型紋到中期出現(xiàn)的平行旋渦紋、鋸齒紋、葫蘆紋,后期馬廠型出現(xiàn)的人形紋、植物花紋等可以看出馬家窯彩陶的興衰。
1.象征類圖形
在彩陶器型中,象征類圖形是彩陶圖形中不可或缺的部分,早期的仰韶文化就有象征圖形在彩陶上出現(xiàn),到了馬家窯時期,由于其彩陶繪制技法的嫻熟,象征圖形的繪制也有了更加具體的表述。例如石嶺下類型的禾紋曲腹彩陶盆,繪制的彩陶與農(nóng)作物禾苗的形態(tài)相似,有希望禾苗生長旺盛,糧食富足的寓意。象征著農(nóng)作物的興旺,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希望。而在眾多的彩陶圖形中,人面獸身的圖形也在其中,象征著某些擬人化寓意。彩陶鯢魚紋瓶就是其代表作,形態(tài)為鯢魚,而頭部似人面部,這是一個典型的人面獸身的圖形。鯢魚是較小的一種動物,人們經(jīng)常能夠見到,而石嶺下時期正是農(nóng)業(yè)文化時期,因此繪制的圖形以魚類為主,希望人民的生活富足,年年有余,也表現(xiàn)出先民對動物的喜愛和崇拜。但是鯢魚瓶并不僅是鯢魚造型,鯢魚的面部造型繪制成人臉造型,這跟古人信奉神話傳說有很大關系。原始時代的巫術活動是直接與人類的生產(chǎn)勞動密切聯(lián)系在一起的[4]。因此在鯢魚瓶上繪制類似人臉的造型可以理解為某種圖騰紋樣,利用圖騰紋樣表達其美好的寄托。彩陶鯢魚瓶整個圖形行云流水,動態(tài)感十足,利用人面造型點睛,爪的動態(tài)也實為生動。整個造型神秘又具有美感。
在出土的文物中,馬廠類型的彩陶已經(jīng)有浮雕和捏塑的造型。馬廠類型的人形彩陶壺的圖形上雕繪有一個人物,這個人物具有女性特征的同時兼具男性特征,圖案利用浮雕的技法來表現(xiàn)真實感及神秘感,讓整個器物都充滿了神秘的色彩。由于使用功能是酒具,可能是古代舉行祭祀儀式時專用的酒壺,或者是在舉行一些活動用來驅邪鎮(zhèn)鬼的法具,利用圖形來體現(xiàn)器具的象征意義。
2.重復類圖形
在彩陶圖形中,重復類圖形屬于較為常見的裝飾類圖形,由于其器型的特點,根據(jù)器型做一些圖形的重復較多,圖形的排列方式有平面構成原理,在重復類圖形中,曲線、折線、網(wǎng)格紋較多,鼎盛時期半山型彩陶在顏色與繪制圖案上利用反復的線條來裝飾器物。雖然是手工制作,但由于其圖形的重復出現(xiàn),視覺上能夠讓器物顯得更為精致又富有時代性特點。半山型彩陶是由馬家窯類型彩陶過渡而來,馬家窯類型彩陶的裝飾圖案也根據(jù)人民生活水平與認知的提高而變化,裝飾圖案不僅僅是簡單造型,利用條紋、寬帶紋、原點紋等都能夠反映出人們對大自然的崇拜與對生活的希望。曲線紋如同流水一般,重復出現(xiàn),連綿不息,中間穿插旋渦紋,讓整個器型的裝飾如同奔流不息的河水,有水才能養(yǎng)人,而此類裝飾往往是在瓶或罐上,利用重復出現(xiàn)的圖形來表達人民對富足生活的渴望。在早期的圖形紋樣中,重復類圖形較為簡單,起到一定裝飾作用,但后期的設計則使裝飾紋樣更為精細,重復特點更為突出。到馬廠類型彩陶時期,精細化繪制減少,取而代之的是較為粗獷的線條,由于出現(xiàn)的浮雕類、雕塑類作品,人們對于造型的需要更加多變,而裝飾方面則又由繁入簡,對圖形有了更多的優(yōu)化。紋飾由之前以旋渦紋、鋸齒紋為主的圖形轉化為蛙紋、菱形紋等,但依然有利用重復的圖形來裝飾物體,讓器具更加飽滿且具有趣味性。造型具象化與抽象畫圖形有了更深的融合。在今天的紋樣符號設計中,利用重復紋樣圖形來對視覺造成圖形沖擊力的創(chuàng)意較常見,可見重復性圖形在藝術領域中總有一席之地。
3.圖形的位置
在馬家窯類型彩陶中,圖形的裝飾位置以半裝飾為主,圖形主要繪制在器型的上半部,很少有滿裝飾的器型,這與人們的使用習慣分不開。在使用中,器型與視覺碰撞點有時就成為器型最吸引人的點,因此在設計中裝飾都集中在上半部、口沿、內(nèi)壁等部位,而中下部則較少裝飾。在繪畫藝術中,常常會用到“留白”來顯示作品的意境,而在彩陶設計中,也同樣利用“滿”與“留白”的構圖特點,來凸顯器型中的重點部位,簡化可能分散視覺效果的裝飾。
四、馬家窯彩陶與現(xiàn)代藝術的融合發(fā)展
馬家窯文化作為新石器時期具有代表性的陶文化,幾千年來流傳至今,現(xiàn)已成為甘肅彩陶文化的代表。隨著瓷制品的出現(xiàn),陶器的使用率逐漸降低。但在現(xiàn)代設計中,陶器與瓷器缺一不可。由于材質的不同,兩種藝術所帶來的視覺效果及使用感各不相同。在日常生活中,馬家窯彩陶的發(fā)展還極其緩慢?,F(xiàn)階段馬家窯彩陶的推廣得益于對文創(chuàng)產(chǎn)品的設計與發(fā)展,這也是近年較為流行,且實現(xiàn)度較高的推廣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的橋梁。根據(jù)馬家窯彩陶的紋樣、造型以及文化歷史來設計,在設計中融入馬家窯彩陶的內(nèi)容,讓現(xiàn)代設計與傳統(tǒng)文化相結合。
在現(xiàn)代設計中,馬家窯彩陶以其獨特的泥料質地與色彩,能夠創(chuàng)作出更具現(xiàn)代化設計的作品?,F(xiàn)階段普通陶泥的燒制溫度已經(jīng)可以燒制1200度以上,但現(xiàn)有彩陶泥料陶泥卻無法達到這個溫度,這對于設計日常使用器具就有一定的影響,因此馬家窯彩陶在設計上以裝飾品、欣賞類藝術品為主。藝術品呈現(xiàn)在大眾眼前,用遠古的材質做現(xiàn)代的設計,依然能夠讓人們眼前一亮。在陶瓷設計中,瓷的藝術更為細膩有光澤,而陶的藝術則更富有歷史感。在彩陶設計上可以是抽象、具象的、多元的藝術品。如圖1所示,作者利用無數(shù)個馬家窯彩陶陶罐造型堆砌出有特色的創(chuàng)意藝術品,加上其他元素點綴,讓古樸的陶器色彩與靚麗的金色相融合,產(chǎn)生新的視覺效果。讓遠古的馬家窯器型與現(xiàn)代抽象藝術相結合,在表現(xiàn)現(xiàn)代設計的前提下,又表現(xiàn)其馬家窯彩陶的魅力。陶器的再創(chuàng)造是對馬家窯彩陶文化的傳承,紅、黑、橙黃色彩的相互碰撞是對馬家窯彩陶藝術的敬畏,而紋樣的抽象設計、變形設計是對馬家窯彩陶藝術的再創(chuàng)造。彩陶紋飾所構成的精美線條極具有秩序感,將紋樣、圖案等裝飾線條通過打破重組、對比統(tǒng)一、建構的方法排列組合,構成豐富多樣的藝術表現(xiàn)形式[5]。
在設計中,不僅可以使馬家窯彩陶這一種泥料成為藝術創(chuàng)作的基礎,融合的藝術從不拘泥于材料?,F(xiàn)代社會藝術早已打破傳統(tǒng)的局限,陶與瓷結合的產(chǎn)物很多,而超輕黏土這種新型材料依然可以與陶瓷藝術相融合(如圖2)。藝術從來都不是單一的藝術面,可以利用空間造型表達其疏密關系,利用色彩的碰撞來顯示作品的含義。陶是古樸的,而超輕黏土卻可以制作色彩更加跳躍的作品,因此設計者在創(chuàng)作中可以利用更多的材料來完善設計,讓其色彩更加豐富。
五、結語
在藝術設計中,萬變不離其宗,設計是自古至今相通的美學藝術。藝術的語言有很多,新石器時期馬家窯彩陶藝術就已然詮釋了現(xiàn)代設計的法則。現(xiàn)代設計離不開傳統(tǒng)藝術設計的思維,與傳統(tǒng)藝術思維相融合,馬家窯彩陶的造型美依然沿用至今,而裝飾美則有了更新的設計方向。人們傳承學習馬家窯彩陶文化的精髓,又尋找新的創(chuàng)新點?,F(xiàn)代設計師應擴大思維,將馬家窯彩陶文化藝術推向一個新的高度,在保留歷史的藝術基礎上打造更能滿足社會大眾的審美、更適應市場的設計。
參考文獻:
[1]葉喆民.中國陶瓷史[M].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2010.
[2]張莉.馬家窯彩陶的造型藝術[J].黑龍江科技信息,2010(11):14.
[3]馬梅蘭.新石器時代彩陶動物紋樣的詮釋——以馬家窯文化彩陶為主,兼論其他[J].文物鑒定與鑒賞,2022(5):166-168.
[4]彭吉象.藝術概論新編[M].北京:中國廣播電視大學出版,2006.
[5]王梅.馬家窯半山類型彩陶紋飾在現(xiàn)代設計中的應用研究[J].西部皮革,2022(4):92-94.
作者簡介:劉敏敏,蘭州市廣播電視大學講師。研究方向:工業(yè)設計及設計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