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夏
《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中指出,在閱讀中“能用普通話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在朗讀教學中,就不單單是指導朗讀方法,更加需要從語義上入手,讓學生在理解文本的基礎上能夠進行“有感情地朗讀”,達到新課標的要求。“選擇——滲透式”語法教學法是一種隨文教學語法的教學方法,即選擇有助于學生 理解文本內(nèi)容的語法知識點進行分析講解,其目的是幫助學生深入解讀文本。將這種語法教學方法滲透到朗讀教學中,能夠很好地讓學生更加深入理解文本,從而達到“有感情地朗讀”的目的。
一、“選擇——滲透式”語法教學法的內(nèi)涵
“選擇——滲透式”語法教學法孔維波、周國光在其著作《中學語法教學論》提出的。他們指出:“選擇——滲透式”語法教學法是一種隨文教學語法的教學方法,即選擇有助于學生理解文本內(nèi)容的語法知識點進行分析講解,其目的是幫助學生深入解讀文本。朗讀也是理解文本的一種方式,對文本有助于理解和表達的相關詞、句的知識點進行分析解讀,能夠幫助學生更加“有感情的朗讀”。將語言知識點的教學滲透在朗讀教學中,更有利于學生提高學生的朗讀水平。
二、“語義優(yōu)先”原則
在朗讀教學中,學生要想進行“有感情的朗讀”,首先要弄懂的是文章內(nèi)容。這就需要從詞、句入手。初中語文閱讀教學中,我們?nèi)匀徊荒苊撾x詞匯、句子的分析教學。學生只有在深入理解詞、句子所表達的內(nèi)涵后,才能夠?qū)⒆约捍胱髌?,做到“有感情的朗讀”。實際上理解文章的詞、句,就是我們所說的“選擇——滲透式”語法教學法中首要原則的語義優(yōu)先原則,運用這種教學法,將語法教學融入到文本具體知識點的解讀當中,這也是新課標所提出的語法知識要以隨文教學的方式進行。
三、在朗讀教學中滲透語法知識的策略
(一)預留充分時間,在讀中領悟詞義,提升語言感悟能力。學生在預習、講授新課前若能熟讀課文,實際上已經(jīng)從整體上把握了文本的主要內(nèi)容。在朗讀的過程中,他們不自覺地已經(jīng)能夠或多或少對文本的詞、句有了自己的理解,培養(yǎng)了語感。學生語感能力的提高,形成語言的直覺思維能力,就能正確理解語言。在此基礎上解讀文本,抓住重要詞句從語義優(yōu)先的角度進行語言知識點的講解,能夠讓學生更深入地理解文本,進而理解文本的感情基調(diào)。在此基礎上,再讓學生把握文章的感情基調(diào)進行朗讀,從而提升語言感悟能力。
(二)根據(jù)文本內(nèi)容,選擇適合朗讀的語言知識點進行深度解讀,激發(fā)學生的朗讀興趣。引導學生品讀,體悟文本中的詞、句甚至標點,在語言知識點的深度解讀中,激發(fā)學生與作者之間情感的共鳴,在深度解讀中感受人文情懷,體悟生命及價值觀。在深度解讀語言知識點的基礎上,引導學生利用不同的朗讀技巧試驗,尋找最適合的朗讀方式。比如朱自清的《春》這篇文章中“東風來了,春天的腳步近了”這一句中,從修辭的角度來說,這是一個擬人句。“春天”是沒有“腳步”的,這里作者把“春天”當做“人”。那么可以引導學生思考:“春天”是一個怎樣的人呢?結(jié)合“春”這個詞代表“綠色、美好、生命、希望、起點”等附加意義來看,“春天”可能是一個具有青春活力的青年女性的形象。那么,理解了“春天”的形象,在朗讀時,我們可以讀得溫柔、細膩,讀出女性特有的溫柔氣質(zhì)。在這類深度解讀中,能夠激發(fā)學生的朗讀興趣。
(三)促進學生思維的活化,通過朗讀提升語言表達能力。朗讀過程包括非常豐富的思維活動和情感活動,這些是培養(yǎng)學生思維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的關鍵。比如在朱自清的《春》這篇文章中,“盼望著,盼望著,春天的腳步近了”這個句子中,我們光知道詞和句子的意思是不夠的。比如“盼望”這個詞,從思維的角度入手,要對這個詞做全方位的理解。首先,采用語義關聯(lián)法,把“盼望”和“希望、期望、渴望”等詞語聯(lián)系起來,形成一個詞群,讓學生自己積累和區(qū)分其詞義及使用上的不同。由此理解“盼望”的心情是急切地、熱切地。又可以從“盼望”的用法入手,帶賓語如“盼望春天”、做修飾語如“盼望的心情”、受其他詞的修飾如“熱切地盼望”、帶補語“盼望得太久了”。從這些用法的角度詮釋“盼望”,促進了學生思維的活化,通過拓展、系連,提高學生學習語言知識點的質(zhì)量,進而在深入理解的基礎上,再通過朗讀將“盼望”的情感表達出來,這也提高了語言表達能力,同時也做到了“有感情地朗讀”!
責任編輯 徐國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