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揚靈 黃東升
摘 要:對我國傳統(tǒng)村落公共空間不同時期的演變進行分析,結合桃坪羌寨的實際案例,提出只有加強村落文化建設,以村民為主體,整合多方資源,才能更好地激活村落公共空間的活力,促進村落文化的傳承與發(fā)展。
關鍵詞:社會變遷;傳統(tǒng)村落;公共空間;桃坪羌寨
基金項目:本文系國家社科項目“西南民族地區(qū)傳統(tǒng)村落公共文化空間保護與重構研究”(20BMZ053)研究成果。
一、村落公共空間研究現(xiàn)狀
村落的公共空間是村民能夠自由進出并且使用的場所,在這些場合中大家可以交換資源、傳達信息,或開展各種娛樂活動,因此公共空間也是反映社會變遷的重要場域之一[1]。村落公共空間可以根據(jù)形成方式分為兩種類型:正式的公共空間與非正式的公共空間。正式的公共空間是指外部力量干預影響下形成諸如大會堂、禮堂、村民活動中心等的公共空間;非正式的公共空間則是村落內部依據(jù)自生需求自發(fā)形成的公共空間,例如宗祠、廟宇、曬壩、磨坊等[2]。學者麻欣瑤等認為公共空間作為一種載體,既能夠反映村莊的公共精神,也是能夠容納人與人交往的物質空間[3]。學者郭鵬等指出村民之間的交流存在于各類活動中,因此要結合村民需要,尊重地域文化習俗,營造因地制宜、貼近生活的公共空間[4]。
村民的交流與來往滲透在生活的方方面面。聊天、勞作的日?;顒?,自由買賣的商業(yè)活動,鍛煉休閑的娛樂活動,醫(yī)療或管理類的行政服務活動,都需要公共空間作為依托。隨著時間的演進、社會的變遷,傳統(tǒng)村落中的公共空間也面臨諸多變化,或是興盛,或是衰敗。公共空間衰退現(xiàn)象的出現(xiàn)主要有以下三方面的原因:首先是資金的匱乏,大量的資金投入城市建設,導致村落建設資金相對匱乏;其次是人口流失,眾多農村勞動力進城務工,青中年離開村落,村民之間的凝聚力逐漸減弱;最后是村落自發(fā)生長導致對原有公共空間的私自侵占或是破壞棄置。
二、村落公共空間變化
自然形成的傳統(tǒng)村落,公共空間都是隨著村落的建立與發(fā)展逐步成型,空間的功能與村民的日常習慣以及需求是一致的。傳統(tǒng)村落是“熟人社會”,人們聚族而居,鄰里往來密切,血緣與地緣的聯(lián)結形成村落。多年來大家在同一片土地共同生活,經年累月的情感,讓村民對于村落及其文化具有強烈的歸屬感與認同感,也形成了共同的道德觀念與行為規(guī)范[5]。祠堂與廟宇往往是村落的重要公共場所,規(guī)范著村落的社會秩序。集市、磨坊、田埂、水井、院落等也是村落必要的公共空間,供村民溝通交流、日常使用或納涼休息。
1949年以后,村落的正式公共空間迅速興起,原本與村民生產生活密切相關的公共空間則被弱化或取代。原本以宗族維系的鄉(xiāng)村秩序的權威性受到打擊而逐漸沒落。祠堂與廟宇被拆除或改建,集市等與貿易生產密切相關的公共場所也受到擠壓,非正式的公共空間僅剩下磨坊、水井、田埂、院落等與生產生活直接相關的場所,村民自主參與活動的選擇范圍越來越小,社會活力下降[6]。大會堂這一形式的公共空間則迅速興起,成為村落政治文化的中心,承載著開展行政集會、政治宣傳乃至文藝活動等多種政治性濃厚活動的功能,公共空間形式愈發(fā)單一。
隨著時間的推進,正式公共空間的影響力開始減弱,鄉(xiāng)村社會秩序面臨重構,要求從村莊內部挖掘動力,非正式的公共空間迎來了復興?;鶎由鐣Y構開始以家庭為單位參與進來,村民對于村集體的依賴性顯著下降,原有的集體活動減少,部分公共空間也被侵占或廢棄,個人選擇的自由度得以提升。非正式的公共空間迅速反彈,集市恢復,祠堂、廟宇復興,政治意味濃厚的集會與文藝活動淡出人們的視線。作為政治文化中心的大會堂也喪失了之前政治集會的功能,村落正式公共空間迅速萎縮。
跟隨著改革開放的步伐,人們離開鄉(xiāng)村走向城市,導致村落公共空間因為人口的減少而喪失活力,但村落公共空間還是隨著村民需求逐步演變。一些閑置的村落公共空間通過翻新、改造、出租等方式被重新利用起來。商品經濟的發(fā)展提高了村民的收入,使得村民對于生活品質的要求也逐步提高。村莊小店與市集的重新出現(xiàn)為村民的生產生活帶來便利,使村落與外界的溝通更加密切;錄音機、電視等家用電器使得村民茶余飯后也有了新的消遣方式,大家的閑暇時光逐漸轉向家庭內部。此外,人口流失讓村落“空心化”日益凸顯,導致村民在公共空間交往的頻率降低。公共空間的弱化,公共文化生活匱乏,降低了村落秩序對村民的控制力,隨之減弱了鄉(xiāng)村共同體的凝聚力。只有紅白喜事或年節(jié)祭祀活動才能將眾多村民集聚一起,重現(xiàn)往日喧囂。但村民們逐漸發(fā)現(xiàn),農忙或其他需要多人合力完成的任務僅依靠一個家庭的勞動力是無法解決的,所以鄰里親友之間互助換工的方法又逐漸恢復,通過集中力量辦大事,共同解決新的問題。村中婦女也聚集在一起嘗試進行手工業(yè)生產以貼補家用。閑置的大會堂、學校、廟宇等也被村民們改建為手工作坊或通過出租的形式換取一些收入補貼村落開銷。但由于對村落中公共空間的保護意識薄弱,許多村民為了擴大居住空間,改善住房條件,侵占或改造公共空間。而部分地區(qū)在落實新農村建設等政府規(guī)劃項目時也并未延續(xù)村落原本的歷史風貌,對地域文化及其空間載體造成破壞。
生活方式與生活節(jié)奏的轉變使得原本的公共空間難以滿足村民現(xiàn)在的需求,只能被閑置或拆除。例如,種植作物的轉變使得原本的磨坊不再忙碌,自來水與洗衣機進入家家戶戶也使得大家不再聚集于水井或河邊。這些空間不再具有原本的功能但依舊附著地域文化,飽含時代的印記[7]。延續(xù)至今的公共空間,或是功能上還能滿足村民的使用需求,或是作為文化象征還能夠滿足村民的情感需求,讓大眾能從中汲取力量,增強歸屬感。外出打工的村民在陌生的城市中也越發(fā)體會到親友的可貴,大都會選擇互相幫助。血緣與地緣重新緊密的聯(lián)結讓宗族、地域文化煥發(fā)了新的活力,使村民們在新的社會秩序中找到情感與精神的歸屬[8]。傳統(tǒng)村落的社會秩序隨著社會變遷而不斷變化,村落中交流與溝通的場所也隨之發(fā)生改變。依賴國家行政力量興建的公共空間逐漸喪失原本的作用,而根據(jù)村民自生需求自發(fā)形成的公共空間逐漸從幕后走向臺前,這也折射出村莊的社會結構與公共秩序的改變。村落的公共空間,最初完全依據(jù)村落具體功能需求,與村落其他部分一起被建造出來,充滿生機與活力。后來正式的公共空間興起,擠壓了一些非正式的公共空間,導致部分非正式的公共空間喪失了原本的生機與活力,不斷弱化甚至消失。又因為改革開放后一系列政策的實施,正式公共空間趨于弱化,其他非正式的公共空間則迎來了短暫的復興。而后又由于大城市對于鄉(xiāng)村地區(qū)的虹吸效應,以及與之伴隨的人口流失,村落公共空間的活力依舊因使用者的減少而呈現(xiàn)弱化趨勢。但隨著新農村建設等政策、制度的調整,相信鄉(xiāng)村的公共空間也一定會隨著村落的發(fā)展重新恢復生機與活力。
三、桃坪羌寨公共空間變遷
桃坪羌寨位于四川省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理縣,是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因其獨特的建筑形式,被稱為最神秘的“東方古堡”。桃坪羌寨最初的公共空間都與村民的生產生活密切相關。街巷、院落、水渠、田埂、水磨坊、曬壩都是最為平常的公共場所,村民常在勞作或休息的間隙在這些公共場所拉著家常。羌族聚居地少有家族祠堂,但桃坪羌寨在鄉(xiāng)紳家中有議事廳,村民會在議事廳里討論商議村中大事。以前桃坪曾與臨近的寨子關于水磨坊的使用時間產生過分歧,后在議事廳調解平衡后矛盾得以解決,體現(xiàn)了國家治理與社會治理的相互補充。寨內有一座歷史久遠的川主廟,修建時間已無從考證,川主會期間村民們會在此聚餐、祭祀、跳鍋莊、喝咂酒,借由這些形式祈福納祥。
跟隨著改革開放的步伐,原本的大會堂應大家的要求改成了集體大禮堂,還置辦了廚房,承擔了集中辦理婚喪嫁娶等紅白喜事的職能。而隨著桃坪農業(yè)種植結構的優(yōu)化,小麥、玉米等糧食作物種植量的減少也讓水磨坊與曬壩這類公共空間的使用頻率不斷降低。
2008年對于四川大眾是特殊的一年,桃坪羌寨受損嚴重,雖桃坪老寨主體建筑因特殊的傳統(tǒng)結構與工藝保存完好,但羌寨內的許多其他建筑坍塌嚴重?,F(xiàn)在的桃坪新寨是震后由湖南省援建而成的,而重新規(guī)劃建設的公共空間也逐漸融入村民生活。村中增設了釋比文化祭壇、薩朗廣場、演藝中心、博物館、傳習所(圖1),彌補了老寨正式公共空間的匱乏。但隨著旅游業(yè)發(fā)展及村民收入結構的改變,田埂、水磨坊等與農業(yè)生產密切關聯(lián)的公共空間被改建或棄置,而土風歌舞演出隊也因管理松散、參與積極性降低而解散。川主廟則被個人私自侵占并且被外包給外來經營者,而外部力量的介入讓村民喪失管理權。川主會等民俗活動也隨著傳統(tǒng)公共空間的破壞而逐漸冷清。新建的公共空間里僅有廣場有許多村民或游客在此唱歌、跳舞、鍛煉身體,使用較為頻繁,而傳習所、博物館等并未下放權力到村內進行管理,所以村民并不常使用這些公共空間,出現(xiàn)冷場。
在桃坪羌寨的非正式公共空間中,街巷、院落一直承擔著閑聊交流的功能,是變化最小的公共空間,歷史階段的變化并未對其產生劇烈的影響。田埂、水磨坊、曬壩這類與農業(yè)生產直接關聯(lián)的空間,則隨著20世紀90年代桃坪旅游業(yè)發(fā)展帶來的經濟結構調整、產業(yè)升級等改變而弱化。但幸運的是,水磨坊作為桃坪歷史的見證,以精神象征的形式而被保留下來。議事廳作為寨中重大事件的商討、決策之地,雖然現(xiàn)在原本的實體空間被保留下來,但其功能隨著村委會等機構的建立而遷移。川主廟的變化則相對復雜很多,原本的功能是祭祀和祈福,在改革開放后又應村民的要求翻新為集體大禮堂,到如今都依舊承載著舉辦紅白喜事的功能。博物館、傳習所等則是地震后重新規(guī)劃的新空間,這類空間仍需根據(jù)使用者的實際需求進一步優(yōu)化調整。
四、結語
公共空間是村落文化的載體也是活力的體現(xiàn),水邊、樹下、廟宇、院壩、街頭巷尾都是村落的公共空間。人們聚族而居,村寨依山伴水而建,村落的空間形態(tài)體現(xiàn)著自然環(huán)境及村落文化。村民既是空間的創(chuàng)造者,也是使用者,村寨中的每一寸空間都凝結著當?shù)氐奶厣c大眾的智慧,承載著村落的集體記憶,也承載著村民對于村落共同體的認同感與歸屬感。老寨中的人際交往與社會關聯(lián)通過日常交往、年節(jié)活動表現(xiàn)出來,公共空間則是承載村落社會關聯(lián)的具體場所,但新寨部分公共空間的規(guī)劃脫離了村民的生活習慣,導致人們只能被動地接受新的場地。這種盲目追求現(xiàn)代化的方式忽視了大眾真實的需求,切斷了鄉(xiāng)村記憶,會導致地域文化失去生機與活力。因此,要加強公共文化建設,保護村落特色,對村落發(fā)展造成的建筑與公共空間的破壞進行修復,發(fā)掘羌族特色文化,延伸歷史文脈。同時,要結合村民實際生活需要,宣揚并傳承優(yōu)秀本土文化,開展形式多樣的文化活動,滿足大眾的精神文化需求。此外,要改善村落生態(tài)、人文環(huán)境,喚起村民的歸屬感與認同感。但村落公共空間的優(yōu)化不能僅靠村民自身的重視或政府的規(guī)劃,而是要借助村民、政府、市場多方的良性互動,加強農村組織建設,結合傳統(tǒng)風貌完善不同功能的公共空間,共促村落文化的傳承發(fā)展。
參考文獻:
[1]曹海林.村落公共空間:透視鄉(xiāng)村社會秩序生成與重構的一個分析視角[J].天府新論,2005(4):88-92.
[2]曹海林.村落公共空間與村莊秩序基礎的生成:兼論改革前后鄉(xiāng)村社會秩序的演變軌跡[J].人文雜志,2004(6):164-168.
[3]麻欣瑤,丁紹剛.徽州古村落公共空間的景觀特質對現(xiàn)代新農村集聚區(qū)公共空間建設的啟示[J].小城鎮(zhèn)建設,2009(4):59-62.
[4]郭鵬,徐嵐.西部地區(qū)農村公共活動空間演進初探[J].四川建筑,2008(2):19-20.
[5]費孝通.鄉(xiāng)土中國[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5:86.
[6]何蘭萍.從公共空間看農村社會控制的弱化[J].理論與現(xiàn)代化,2008(2):100-104.
[7]薛穎,權東計,張園林,等.農村社區(qū)重構過程中公共空間保護與文化傳承研究:以關中地區(qū)為例[J].城市發(fā)展研究,2014(5):117-124.
[8]魯可榮,程川.傳統(tǒng)村落公共空間變遷與鄉(xiāng)村文化傳承:以浙江三村為例[J].廣西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6(6):22-29.
作者簡介:
吳揚靈,四川師范大學美術學院書法學院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環(huán)境設計。
黃東升(通訊作者),博士,四川師范大學美術學院書法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少數(shù)民族傳統(tǒng)聚落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