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冬梅 江蘇省南京市東南大學附屬幼兒園
園本課程作為幼兒園教育教學活動開展的基礎,決定著幼兒園教育教學的質量和水平。自然教育思想旨在充分維護幼兒天性的前提下幫助幼兒掌握高效率的學習方法,增加生活實踐經驗。在開展課堂教育教學及社會實踐活動時,充分開發(fā)利用相關課程資源是一項重要舉措。而課程資源不局限于教材或者相關的輔導資料,還包括豐富而多樣的自然資源。充分挖掘幼兒園內部自然資源開展幼兒教育教學活動,引導幼兒群體在參與親自然項目的過程中感受生命的律動,感悟生命的真諦。
新學期開學初,小班的孩子對幼兒園里的一切十分感興趣。隨著孩子們情緒的穩(wěn)定,幼兒園的角角落落都留下了我們的足跡。
一次中午散步活動中,孩子們來到一樓會議室門口的水族生態(tài)箱前,觀察里面各種各樣的魚兒,有紅色的冷水魚,還有小小的、彩色的熱帶魚。孩子們感興趣極了,只見他們睜圓了眼睛,看著魚兒游來游去。其中一個孩子提出了疑問:“魚兒有沒有爸爸、媽媽呀?”自此以后,每當中午散步時,孩子們總是吵著要去看小魚,對小魚的疑問也越來越多。結合班級的家長資源以及季節(jié)特征,我們決定開展以“‘魚’你同樂”為主題的班本親自然項目活動。
教師在發(fā)現(xiàn)幼兒對小魚產生濃厚的興趣之后,通過布置課余觀察作業(yè)的形式,引導家長幫助幼兒共同觀察并記錄小魚的成長特征,在此基礎上以圖畫的形式展示幼兒對于小魚感興趣的話題,以此作為親自然項目活動的主題和內容設計的依據(jù)。
通過對幼兒感興趣的話題加以整合、匯總、分析,我們發(fā)現(xiàn)幼兒園水族生態(tài)箱中小魚的生活和成長特征引起了幼兒強烈的興趣,于是將觀察環(huán)境明確在了幼兒園水族生態(tài)箱,圍繞“水族生態(tài)箱中的小魚”展開觀察和探究活動。
幼兒在參與觀察和探究活動的過程中,用圖畫的形式對多種多樣的小魚的形狀和顏色加以記錄,教師也需要將幼兒的評價和反應以文字的形式在旁標注,形成圖文結合、生動形象的觀察記錄材料,作為課程指導和設計的依據(jù)。
幼兒家長對于幼兒園親自然項目活動的開展予以了充分的認可和支持,不僅為我們送來了各種各樣的小金魚,還提供了各類有關于小魚的繪本讀物,極大地豐富了幼兒在班級內部自然角觀察的材料。同時,幼兒可以充分利用飯前、飯后等區(qū)域活動時間開展自主閱讀,在理論和實踐等多重層次上推進“我們班的小金魚”觀察、探究活動的深入開展。
幼兒對班級的小金魚產生了濃厚的觀察興趣,經常利用課余時間開展自主觀察活動。在此過程中,幼兒更是對于“小魚的食物”產生了強烈的好奇和興趣,于是我們圍繞“小魚吃啥”這一主題開展了系列觀察和記錄活動。通過將前期調查結果與談話交流活動的有機融合,幼兒紛紛表達自己對小魚吃的食物的看法,并且用圖畫的形式加以展現(xiàn)。
在此基礎之上,我們組織幼兒開展集體觀察和思考活動,在深入觀察小魚生活場景的過程中明確其食物以及飲食習慣。教師給幼兒準備面包、餅干、水果以及魚食等各種食物材料,并且將幼兒進行分組,以小組為單位開展投喂和觀察活動,每個小組的幼兒所分配的食物存在一定差別,避免在觀察過程中造成混淆。
在觀察中,幼兒發(fā)現(xiàn)小魚會吃面包、餅干以及魚食,由此解開了“小魚吃啥”的謎題,而在此過程中卻出現(xiàn)了意外:幾條小魚在吃了幼兒投喂的食物之后出現(xiàn)了沉入水底、僵硬不動的情況,幼兒紛紛對此表示疑惑。當教師解釋這是小魚吃了不當?shù)氖澄锶ナ赖谋憩F(xiàn)后,幼兒又感到十分惋惜和傷心。教師在為幼兒的善良感到欣慰的同時也借此引導幼兒深入思考——小魚活著的時候努力游動,這是生命的意義;小魚死掉以后同樣回歸自然,這也是生命的價值。我們的生命和小魚一樣在自然中延續(xù),取之自然,回饋自然。
在“小魚吃什么”主題觀察活動中,幼兒發(fā)現(xiàn)小魚在吃食物時主要是用嘴巴,嘴巴旁邊還有一處身體部位在一張一合,教師提示這就是小魚的魚鰓。這一觀察結果進一步引起了幼兒對于了解小魚身體構造的觀察和探究興趣。
首先,教師帶領幼兒圍繞自然角的小魚展開觀察活動,探究發(fā)現(xiàn)不同種類的小魚在身體構造方面的異同,引導幼兒參與交流探討活動。而后教師借助多媒體課件,介紹小魚身體的部位構成及學名,以及不同的身體部位所承擔的職能。通過視頻學習,幼兒發(fā)現(xiàn)魚的身上有魚鱗、魚頭、魚鰓、魚眼、魚尾,還有魚鰭,其中魚鰓用來呼吸,魚鰭用來游泳,魚尾用來掌握方向。在此過程中,幼兒不僅豐富了自然知識體系,而且有效培養(yǎng)了自主觀察能力。
在引導幼兒自主觀察的過程中,有一條小魚的肚子突然之間變大了,幼兒紛紛對此感到疑惑和好奇,有的幼兒認為小魚吃撐了,有的幼兒認為小魚懷孕了,還有的幼兒認為小魚長胖了。根據(jù)幼兒提出的疑問和設想,我們采用深入、持續(xù)觀察的方式來解決。每天引導幼兒觀察這條小魚的肚子并記錄具體情況,發(fā)現(xiàn)小魚食欲不振且喜歡躲在水草陰暗處,一段時間以后,魚缸里居然出現(xiàn)了幾條新的小魚!原來是小魚生寶寶了。隨著謎底的揭開,幼兒對小魚的了解也越來越深入。
大自然就是活教材。在觀察活動中,幼兒深入而全面地掌握了小魚的生活和成長特征。教師引導幼兒在照顧活動中深入感受生命的真諦,使得幼兒可以深入體會生命成長的奧妙,體會生命成長過程中的艱辛與不易,從而對自然、生活懷揣敬畏之情,在之后的學習和生活中更加懂得珍惜。
受環(huán)境等因素的影響,部分小魚在生態(tài)箱中失去了生命。教師引導幼兒借助觀察,通過各種感官明確了解小魚“死了”的途徑。我們通過觀察后發(fā)現(xiàn)魚缸的水已經變渾濁了,聞了聞小魚的味道變臭了,小魚也不再游泳而是浮在水面上……這些都是小魚失去生命體征的外在表現(xiàn)。在此基礎上,教師組織幼兒開展交流探討活動,明確適合小魚生長的自然環(huán)境,即干凈的水、部分水草、充足的氧氣等等。
用巧妙的方法引導幼兒生成主題。幼兒的活動常常受到無意注意和表象性思維的左右,對事物的探索往往缺乏深度。因此,我們借助開放性問題,以玩伴的身份參與活動,找到恰當?shù)臋C會與幼兒有效互動,注意觀察幼兒的言行,理解他們的學習方式、思維方式、行動方式,幫助他們發(fā)現(xiàn)新的問題,持續(xù)不斷地探索下去。
給予幼兒自由的時間與足夠的空間,順應幼兒的探索活動。在幼兒自發(fā)生成研究魚的愿望時,我們在活動室一角提供相應資料:圖書、圖片、更多的小金魚,幼兒很快投入到查找資料的研究活動中。在這一過程中,幼兒表現(xiàn)出極大的積極性和自主性,他們發(fā)現(xiàn)問題,尋找問題的答案,探索的問題是他們真正想知道的東西,因而潛能得到了真正的發(fā)揮。
在幼兒的觀察活動中,部分幼兒除了觀察到不停游動的小魚,對幼兒園水族生態(tài)箱里的裝飾品也十分感興趣。有的幼兒看到了綠綠的水草,有的幼兒看到了小魚后方的假山……教師可組織幼兒寫生,將幼兒的作品在集體中進行分享,讓幼兒說說自己的發(fā)現(xiàn)。由此,教師進一步引導,為下一次的觀察埋下伏筆。在與幼兒討論問題的過程中,發(fā)現(xiàn)幼兒的思維是十分活躍的,他們對小魚充滿了各種各樣的問題,其中大部分的問題是關于“小魚吃什么”。幼兒的原有經驗告訴他們小魚是吃魚食的,“除了魚食,其他的食物他們吃不吃呢?”很多幼兒產生了好奇。教師將幼兒的想法一一記錄下來,結合前期下發(fā)的有關小魚的調查表,發(fā)現(xiàn)幼兒將小魚吃的東西集中在三類。一類是零食:餅干、糖果等;一類是水果:草莓、香蕉等;還有一類是自然物或者小昆蟲:蚯蚓、蟲子、小草、石子等。
通過觀察發(fā)現(xiàn),幼兒對于實操性的活動十分感興趣。不打斷幼兒的開闊思維,用疑問式語氣引導他們通過觀察、比較,自己尋找答案,并且將比較好的解決方法展示在集體的面前,將個人經驗轉化為集體經驗。有效發(fā)揮親自然項目活動的開展對于幼兒觀察能力、學習能力的培養(yǎng)和提升作用。在教師適時引導的過程中,幼兒可以切身融入親自然項目活動中,獲得情感的陶冶和經驗的積累。教師在充分挖掘和發(fā)揮親自然因素影響作用的過程中引導幼兒健康全面成長。
園本課程的開發(fā)及實施不僅有利于完善幼兒園的教育教學課程體系,同時對于培養(yǎng)幼兒學習能力及生活探究能力都有著積極的促進作用。幼兒教師等教育工作者應當在對幼兒園內部自然資源加以充分挖掘的基礎上,引導幼兒深入感知自然生命的真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