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家海
湖北省特級教師,正高級教師,三峽大學兼職碩士研究生導師,宜昌市初中生物張家海名師工作室主持人,宜昌市義務教育學業(yè)評價命題組成員,枝江市初中生物張家海名師工作室主持人,枝江市優(yōu)秀中青年專家,先后在《中國教育報》《中國教師報》《人民教育》《生物學教學》《教師博覽》《師道》等報刊發(fā)表各類文章500余篇,出版或參與編寫《找到做教師的感覺》《做一個不再倦怠的教師》《名師說課》《如何成為名師——名師工作室百問百答》《初中生學習技巧》等教育專著多部。
光陰似箭,日月如梭。彈指一揮間,我在三尺講臺上已站滿二十八個春秋?;叵胱约鹤哌^的路,總感到冥冥之中有一束光,照亮并引領著我一路前行。
求學:夢想之光
我曾是一個兩次高考的落榜生。我出生在三峽地區(qū)一個地地道道的農民家庭,20世紀70年代初的西南部偏僻鄉(xiāng)村,資源不富足,交通不發(fā)達,信息不通暢,落后的條件禁錮著一個人的眼界和思想,人們生活最大的理想就是天天能填飽肚子,頓頓能有白米飯吃。最為刺痛的現實是,每當鄉(xiāng)里“七站八所”的干部來村里時,總感到他們有意露出一種凌駕于莊稼人之上的優(yōu)越感。看著父輩臉朝黃土背朝天的勞作身影,想想自己將來這“一眼望得到頭”的辛苦日子,一顆幼小心靈萌生了一個念頭:我要努力讀書跳出這農門!
還記得每當老師布置關于人生理想的話題作文,同學們說著那些“當科學家”“當醫(yī)生”“當解放軍”等等高大上的理想時,我卻一時間找不到那種興奮的感覺,唯有一個孩子“看到什么說什么”的真實聲音:“長大了我要當老師!”
是的,不知道是被恩師們的情懷感染,還是我自己好靜厭動、循規(guī)蹈矩的性格使然,抑或是父母親望子成龍“跳出農門”的愿望的強烈驅使,我從念小學起就做著“當老師”的人生夢。一直想著,一直做著,每一次大型考試后,都要拿著往年20%錄取率的“尺子”悄悄比對自己的名次。直到有一天,高考成績下來,看到面前令人尷尬的分數,那一刻,內心深處一個滴血的聲音告訴我:你沒跳出農門!
怎么辦?是重復著父輩那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日子一生就此到頭,還是選擇復讀再拼一回?我只記得那個暑假日子特別難熬,在經過一番激烈的思想斗爭后,我毅然決定復讀一年。好在,父母及兄弟姐妹都支持我。
“努力不一定成功,不努力一定不成功?!爆F在想來,網友們這句話似乎就是對當年的我說的,因為經過復讀后的第二次高考,我再次名落孫山。有過來人把高考季稱為“黑色的七月”,對于像我這樣的一個二次失敗者,又何止是“黑色的七月”?那一年,我度過了人生最難熬的一個暑假。
有些人注定會成為別人生命中的貴人。讓我決定再次復讀,最終“逆襲”高考的人,是我當年的一個同學。那一年,正當我追夢無望,老老實實在田間犁田耙地,腦海中不時發(fā)生著激烈思想斗爭的時候,這位同學從復讀班發(fā)來的一封邀約信,給了我再一次捧起書本的力量。終于,在她的鼓勵下,第三次高考我突破了第二批錄取分數線,被湖北省宜昌高等師范學?;瘜W系錄取。1992年9月,我開始為期三年的生物化學專業(yè)學習,總算是圓了我的第一個人生夢。求學夢的實現,點燃我的事業(yè)之光。
樂教:初心之光
經過高考的磨礪,我心里萌生了一個信念:高考關都闖過來了,還有什么困難不能克服呢?1995年秋,我滿懷信心走上了工作崗位:七年級班主任、理化生教研組組長,外加五個班跨年級生物課。我知道,這破先例的安排是學校委我以重任。我心里暗暗發(fā)奮,要把自己的課上好,要把分內的管理工作做好。
課堂上,我把教育學、心理學以及其他教師用書擺在案頭,指導課堂教學流程設計,應對課堂突發(fā)事件。導入、新授、練習、小結、作業(yè),我一板一眼地圍著學生打轉。導入,我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入手,力求生動有趣,最大化地喚起他們的求知欲;講授,我從問題入手,引發(fā)孩子們思考;還有練習、小結、作業(yè),每一個環(huán)節(jié),我都力求寫出詳案。每次進教室之前,我都會提醒自己:“生物”要上成“活物”。那時候,我內心只有一個簡單的想法:讓學生喜歡我的生物課,讓他們成為課堂的主人。
對于生物這門實驗性強的基礎課,孩子們無疑是喜歡的。每次實驗我都認真準備,精心組織。課本上的實驗內容,我從不打折扣,買鯽魚、購菜豆、摘葉片、備牙刷、做米酒……樂此不疲。即便沒有學生實驗,我也總是將瓶瓶罐罐、枝枝葉葉帶進教室,唯恐學生說生物課不好玩。
為順應孩子們愛動愛玩的天性,我向學校申請成立了生物課外興趣小組。每逢下午課外活動時間,我就帶領孩子們一起觀看我從師專帶來的植物標本,給校園里各種植物命名掛牌。周末,趁自己尚無家庭負擔,常常與他們玩在一起,觀察種子萌發(fā),做葉脈書簽,給書簽命名——附名言,寫古詩;或贈送,或留存,或貢獻給生物成果展覽室。
開學一個月后,為迎接省“普九”驗收,我又主動請纓,在校園里主辦了首次生物學習成果展覽。除了孩子們自制的各類生物標本,我還把當年大學野外實習時留下的昆蟲標本、臘葉標本全部奉獻出來,雖然有幾分不舍,但是看到全校師生贊許和享受的眼神,我覺得付之一展是值得的,內心深處不免再次肯定自己:生物課就應該這么上!
可是,沒過多久,我差點把自己全盤否定。入職兩個月后,學校如期舉行期中考試,擺在面前的成績讓我大跌眼鏡:我所教的七年級兩個班、八年級三個班,無論是優(yōu)秀率、平均分,還是及格率,均落后于另一位老師帶的幾個班。
“怎么搞的啊,與同事差了這么大的口子呢?”想著教導處主任半是關心半是提醒的話,我癱軟在辦公室的座位上,百思不得其解?!皬埨蠋煱?,你是新老師,有一股熱情是好的。可是,學生成績上去了才是硬道理哦!”坐在對面的一位老班主任,望著滿面沮喪的我語重心長地說,“一個副科,又不計入中考分了,還那么認真上課干嗎?你看某老師,平時的課都是讓給主科老師上的,考試前出一套考題大綱讓學生背,不一樣考在你前面嗎?”一番話,好似潑來一瓢冷水,讓我全身上下感到透心的涼。
我錯在哪里?正當我要對自己所思所想、所作所為打上問號的時候,一群孩子神神秘秘地跑來告訴我:生物學習成果展上的臘葉標本和葉脈書簽都不見了!失望、驚異、好奇、聽候發(fā)落,一一寫在孩子們臉上。原來,孩子們是這般在乎這些小玩意兒,我又有什么理由拒絕他們的這一顆顆好奇心呢?我更加堅信教學要“圍著學生打轉”,決心做一個“麥田里的守望者”。
在前輩教師指導下,我堅持課堂教學與實踐反思兩手抓,在“落實”兩字上做文章。2003年,自教育局評教學質量獎開始,我每年都能收獲一個或大或小的教學質量獎。反思感悟之余,2004年,我的教學論文《合理的課時分配是實施新教材教法的可靠保證》在全國中文核心期刊《中學生物教學》上發(fā)表;2007年,又一篇論文《讓生物學課堂“活”起來——“食物中的營養(yǎng)物質”教學談》在全國中文核心期刊《生物學教學》上發(fā)表。與此同時,還有十多篇指導學習方法的文章在《初中生學習技巧》上發(fā)表。2008年,我被認定為枝江市中小學骨干教師;2009年,被授予宜昌市師德標兵;2010年,被枝江市人社局和教育局聯(lián)合表彰為枝江市優(yōu)秀教師;2011年,成功晉升高級教師。一路前行,一路歡歌,我仿佛看到了自己的詩和遠方。
寫作:思想之光
2016年10月,我的教育隨筆《找到做教師的感覺》由南京大學出版社出版。直到這時,我才無意中發(fā)現,我寫的那些雜七雜八的文字,長長短短已有千余篇,其中有約200篇的散文、隨筆此前已經在各種報刊上發(fā)表過。同事和朋友見了我的書,紛紛贊嘆我不簡單,居然出書了。其實,我自己從來都沒想過出書這事兒,這份幸?;蛟S真的就是天道酬勤的最好印證。
我的寫作生涯是從師專開始的。那時候,我們幾個外省學生離家遠,平時很少回家。周末,孤獨之余就和書本報刊做伴。讀著,想著,漸漸萌生了動筆的沖動。有一天,寢室同伴告訴我“大作”獲獎了,興奮的我急忙跑去宣傳櫥窗看——是的,我的處女作《草垛》獲師專橘頌文學社征文二等獎。信心加持和興趣使然,我的第二篇散文《父親,該有件新衣》發(fā)表在共青團宜昌市委機關報《三峽希望報》上。
記得參加工作后的第一次暑期集訓會上,我見教務主任給論文獲獎老師頒發(fā)紅本本,那時候就在心底暗暗告誡自己:寫作就是教師必備的技能,一定要寫出成果來。之后,相繼有《汽水飯》《土豆情結》《家鄉(xiāng)的石碾》《母親的口頭禪》《父親的“勞動觀”》《走,散步去》《各憑各的心》等十來篇生活散文發(fā)表在《三峽日報》《三峽晚報》上。
在寫作過程中,我漸漸發(fā)現,作為教師,我的教學思想還十分淺薄,對課堂、對教師、對大教育缺乏系統(tǒng)的關注和思考。教師寫教育,應該是教師的一份專業(yè)“守望”,正所謂教師要“務正業(yè)”,要不斷地為教育、為教師、為學生鼓與呼,不斷地在自己的一畝三分地犁與鋤,探尋教育的那一方光和亮。
教育“守望”促使我把寫作更多地聚焦到孩子身上。校園、教室、課堂成為我思考、實踐、寫作的“試驗田”。我關注課堂上的孩子,以“孩子”的視角,寫了《被牽了一回牛鼻子》《課堂要“圍著學生打轉”》《課堂教學該讀點腦科學》《給學生創(chuàng)建一個有效的學習場景》《老師,請把學生拉到身邊來》等教學隨筆,發(fā)表在《中國教師報》《江西教育》《教師博覽》等報刊上;以校園和大教育為著眼點,寫了《“管”出精細,“理”出和諧》《打造家校目標共同體,只需縮小“兩顆心”的距離》《“感恩秀”再多一些又何妨》《做教師,不做警察》等教學反思,分別發(fā)表在《教學月刊》《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人民教育》等雜志上。
隨著觀察、思考、實踐的深入,2010年我加入了50多個報刊編讀群,參與的征文和收到的約稿漸漸多起來,收獲的反饋也漸漸多了起來。最多的時候,我平均一周有一篇文章見刊,分布在《中國教師報》《中國民族教育》《中國德育》《生物學教學》《教師博覽》等60多種報刊上。我知道,發(fā)文數量不能說明一個教師對教育的作為,但至少能說明他對教育有持續(xù)的思考,說明他還保有教師的初心和使命。文章發(fā)表過程中的編讀往來,使我的文字功底得到錘煉,思想體系得以引導構建。
寫作,不僅僅是收獲看得見的作品,更重要的,是點燃一道思想之光。以寫促思,打開了專業(yè)視角,革新了專業(yè)理念;以思促行,啟發(fā)了專業(yè)智慧,提升了專業(yè)能力。2017年3月,我的一篇教育隨筆《名教師是“寫”出來的》在《師道》發(fā)表后,很快被《中國教師報》《教師博覽》等多家媒體轉載;2020年8月,我的專著《做一個不再倦怠的教師》由民主與建設出版社出版;同年8月,我參編的《如何成為名師——名師工作室百問百答》出版發(fā)行。知識和思想體系上的進步,得到眾多媒體編輯認可,我相繼被聘為《教師博覽》簽約作者、《湖北教育》核心作者、《重慶與世界·教師發(fā)展》通訊編輯、《初中生天地》特約編輯、中國教育報刊社蒲公英評論網特聘編輯。
閱讀:文化之光
參加工作后的第一個十年,我是在讀書和考試中度過的。正如同事們笑話的那樣,那幾年我都是“烤”過來的。是的,自學為我打開了一扇窗,讓我從容走過了一段寂寞的日子。
1996年拿到普通話二甲證書,2000年考取高中教師資格證,2004年獲本科學歷,2005年報讀碩士研究生班。在收獲那些看得見的紅本本的同時,我收獲了更多看不見的成長經歷,而經歷是一個人不可多得的財富。這些經歷改變了我的人生寬度、厚度和高度。我想,后來愛上閱讀就是那些坎坷經歷為我播下的種子。
2012年暑假,再也沒有考試的日子里,孤獨感漸漸襲來。一天,耐不住寂寞的我開始在書柜里找書讀,突然一個醒目的書名映入眼簾,正是我多年來心心念念想讀的《鋼鐵是怎樣煉成的》。沒想到,在當下這個浮躁的時代,我居然能把這么正統(tǒng)的紅色經典一口氣讀完。往日的那般枯燥乏味一掃而空。
我知道,無論是起步時間、讀書數量,還是閱讀質量,我都算不上一個真正的“讀書人”,但讀書成了我生命的一部分,有如呼吸那般自然舒適。為推動自己閱讀,我把這種感覺寫了出來,以《讀書,在享受中學習》為題刊發(fā)在《教師》雜志2017年第1期的卷首語上。這讓我看到了閱讀與寫作的密切關聯(lián)。讀報刊,讓我有了模仿寫作的“先生”。剛開始那些年,我會到閱覽室把學校訂閱的報刊收集一整套,放在辦公桌上一一研讀,研究報刊的風格,分析文章的體例范式,感悟文章的思想以及當中的教育學、心理學原理。我現在的文字,從文章的標題、格式、用語、切入、收尾,到所思所想、所困所惑、所感所悟等等,都是通過閱讀報刊,從那些優(yōu)秀作者、編輯們的文字里偷師而來。
讀著讀著,一種難舍難分的情愫油然而生。在省內外筆友們的影響下,《教師博覽》《師道》兩份雜志走進了我的閱讀生活。這是兩本富有思想性、文學性、故事性的刊物,同時又價廉物美,深受全國各地中小學老師喜愛。我自己就是這兩本雜志的忠實讀者,每年自掏腰包訂閱,每月享受雜志到來、手不釋卷、勾勾畫畫的過程。讀完還不舍得丟棄,還用針線把12本裝訂成合訂本。過段時間想起,又拿出來,查閱再品,竟有風月常新之感,回味無窮。
讀經典名著,源于一些報刊文章中所引用的文字的指引。我在閱讀時發(fā)現,作者們在文章的恰當關口,就會搬出名家的論述做支撐。文章因為這些引用,更顯有血有肉,更添幾分可信度和說服力。讀的文章多了,便產生買書、讀書、用書的沖動;讀的經典多了,腦子里的東西便多起來,寫文章時似乎也靈光了不少。
時至今日,我讀過的經典有《給教師的建議》《教學機智——教育智慧的意蘊》《教育漫話》《鋼鐵是怎樣煉成的》《靜悄悄的革命——課堂改變,學校就會改變》《窗邊的小豆豆》《追風箏的人》《牧羊少年奇幻之旅》《悲慘世界》等幾十本。2016年、2021年,我主持的縣、市兩級名師工作室成立后,我毫不猶豫地把專項經費用在給團隊成員訂閱雜志、購置圖書和開展讀書活動上。我告訴同伴們,要在讀書寫作方面快速成長,《教師博覽》和《師道》就是最好的“指導老師”。在我的推薦下,工作室連續(xù)兩年集體訂閱《教師博覽》《師道》,我還鼓勵他們自選專業(yè)書籍,并給予無條件報銷承諾。
輻射:使命之光
一個農村初中的生物學教師,能有今天的專業(yè)發(fā)展成績,無疑依賴于黨和國家的人才培養(yǎng)政策,無疑借助于全國各地名優(yōu)教師同人的輻射之光,無疑借力于全國各地教育報刊編輯老師的引領之光。如何回饋社會?如何讓自己走得更遠?我認為唯有帶著更多同伴發(fā)展進步,在同伴互助中共享資源,在相互映照中充電蓄能。
2016年5月,我被評定為第一屆宜昌名師,枝江市教育局授牌成立初中生物張家海名師工作室;2021年8月,我被評定為第二屆宜昌名師,宜昌市教育局授牌成立宜昌市初中生物張家海名師工作室。作為市縣兩級名師工作室主持人,我深知這不僅僅是一份榮譽,更是一份沉甸甸的責任。
建立工作室,我就應該“工作”!為搭建研修平臺,我秉持“感化一個是一個,能讀一本算一本,成熟一個好一個”的信念,先后組織兩級名師工作室成員制訂研修員職責及專業(yè)成長規(guī)劃,竭力把團隊打造得足夠優(yōu)秀,把團隊淬煉得更加強大,以期給團隊成員更大的、持續(xù)的輻射力和引導力。2021年,我?guī)ьI團隊申請“宜昌市初中生物教師專業(yè)發(fā)展路徑與評價研究”市級課題,以“一道雙翼”為載體,定期開展“每周一讀”“每月一寫”“每季一課”研學活動。通過“走出去”,工作室先后到湖北省枝江市安福寺中學、宜昌市金東方初中開展“送課下校”活動,到枝江市馬家店中學觀摩學習市級課題研究交流會;通過“請進來”,相繼聘請枝江市教研中心主任李本法、枝江市科規(guī)辦負責人謝遠品、湖北省特級教師胡平先、四川省語文骨干教師張道明、廣東省南粵名師周世恩等知名專家做客工作室,專題研修教育新聞寫作、課題研究方法策略、教師閱讀與寫作等專業(yè)發(fā)展課程。一句話,搭臺子、壓擔子、給票子、辟路子,多措并舉為團隊成員“收果子”專業(yè)成長賦能。
2022年以來,工作室成員共讀《靜悄悄的革命——課堂改變,學校就會改變》《認知覺醒——開啟自我改變的原動力》《高手教師》《看不見的力量——有關成功、學習和創(chuàng)造力的真相》等4部專著,在《中國教師報》《莫愁·家庭教育》《新班主任》等媒體發(fā)表論文和隨筆15篇,獲市級班主任技能大賽一等獎2個,并且有3堂課獲評省級、市級精品課。在同伴們抱團取暖、光芒相映之下,我自己于2021年被評為湖北省特級教師,2022年獲宜昌市委組織部和人社局聯(lián)合頒發(fā)的記功獎章,順利晉升為正高級教師。
回顧我走過的歲月,求學時,雖有厭學、輟學、復學、落榜;為師后,又有績效墊底、優(yōu)質課上砸、評職稱“被”讓位、論文經常性被退稿,但這一系列看似坎坷的遭遇,實則幸運之神一直垂青于我,每一步都趕上了黨和國家好政策,每一步都有一束光在指引。我想,未來的日子,我仍將繼續(xù)向光而行,讓教育更明亮,讓教師人生更明亮。
(作者單位:湖北省枝江市安福寺鎮(zhèn)初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