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詩人白居易以一首題為《長恨歌》的敘事詩講述了一段唐明皇和楊貴妃二人凄美的愛情故事,傳為佳話。歷時千載,現(xiàn)代作家王安憶以相同的題目描繪一個上海女子四十多年情與愛的一生。兩部作品,相同名字;兩個女子,相似人生,有其相似性亦有其獨特性。王琦瑤是現(xiàn)代作家王安憶筆下《長恨歌》中的女主人公,她是一個典型上海女子的形象,更是上海舊時代的注腳,映襯著那個時代女性的命運狀況。她的悲劇命運是歷史變遷與時代洪流下上海文化精神的寫照。王安憶以王琦瑤的一生,唱響一曲早已逝去的舊上海時代文化下女性的挽歌。本文將從王琦瑤的生命歷程探析其悲劇命運,發(fā)掘其意義,以此解讀其形象。
一、王琦瑤的人生歷程
王琦瑤是一個典型的上海弄堂姑娘,少女時期的她,美麗時尚,洋溢著青春色彩。正如小說中所寫:“每天早上,后弄的門一響,提著花書包出來的,就是王琦瑤;下午,跟著隔壁留聲機哼唱‘四季調(diào)的,就是王琦瑤;結(jié)伴到電影院看費雯麗主演的《亂世佳人》,是一群王琦瑤;到照相館去拍小照的,則是兩個特別要好的王琦瑤。每間偏廂房或者亭子間里,幾乎都坐著一個王琦瑤。”[1]19王琦瑤,幾乎是弄堂里所有女子的“代言人”,年輕漂亮,追求時尚。彼時的上海,作為繁華的國際大都市,深受西方文化的熏染,紙醉金迷的生活誘惑著這座都市的每個人。追求時尚、不甘平庸的生活,對未來充滿想象,是這一時期大多數(shù)上海女子的真實寫照,王琦瑤也不例外。少女時期的王琦瑤,年輕漂亮,她的美不事張揚,沒有攻擊性,是帶有“家常”的美,有小家碧玉的氣質(zhì),亦有中國傳統(tǒng)女性的美,加之對時尚有獨特的見解,讓她嶄露頭角。于是,憑借一張照片被選為雜志《上海生活》的封面,之后她更是成為人盡皆知的上海“三小姐”。少女時期的王琦瑤,正是憑借其美麗外表和對時尚的洞察,開始追求自己的物欲生活。
青年時期的王琦瑤,不甘平凡,追求名利,她靜默、隱忍,一步步向更高階層的社會攀爬。身處于時代的洪流之中,她早已作出了自己的抉擇。18歲成為眾人皆知的上海“三小姐”之后,在地位平平卻對她極好的程先生與身居高位能給她優(yōu)越的生活和足夠的金錢的李主任之間,果斷選擇后者。李主任就是名利的象征,這是她人生的第一次抉擇。之后,李主任于動亂中罹難,王琦瑤便只身一人前往住在鄔橋的外婆家。在這里,她經(jīng)歷了短暫而平淡的鄔橋生活,彼時出現(xiàn)在她身邊的小鎮(zhèn)男孩阿二又勾起她對上海舊夢的懷念。究根結(jié)底她的心是屬于上海的。最終耐不住煎熬,她又回到了上海,這是她的第二次抉擇?;氐狡桨怖锏耐蹒帲m然生活平淡,以給病人打針維持生計,但生活依然精致,仍舊追求時尚,對未來充滿想象,并為之努力。誠如作家王安憶所說的:“上海的女性,心里都是有股子硬勁的,否則你就對付不了這城市的人和事?!盵2]王琦瑤便是如此,從未放棄過追逐,結(jié)識嚴師母的親戚康明遜,以為這是她的希望,于是不禁偷嘗禁果,逾越禁區(qū),最終意外有孕,還要獨自承擔(dān)苦果。
王琦瑤生命的最后一個階段定格在中年,適逢“文革”結(jié)束,改革的春風(fēng)又吹向上海,各種新奇的時尚潮流又悄然興起,一如少女時期追求時尚那般,步入中年的王琦瑤終究是與上海相連的,或是不甘寂寞,或是不甘平庸,或是受到時尚的誘惑,于是又開始參加各種舞會、派對、旅游。雖然以女兒薇薇為代表的新一批上海女性又掀起新的一輪時尚,王琦瑤則作為上海舊時代的代表,保持著上海的舊時尚。她還是如青年時期一般,對時尚有著自己的理解,因而能同女兒及其朋友們成為忘年之交。中年時期的王琦瑤,仍具有吸引力,老克蠟便是為其著迷的對象之一。老克蠟,一個追憶與緬懷舊上海的年輕人。最終,或許是慶幸找到了一個與自己共同追憶舊夢時代的人,王琦瑤還是沒能按捺住自己的心,與比自己小三十歲的老克蠟相戀。直至生命的最后,唯一的女兒遠赴美國,她用金子也挽回不了老克蠟,反倒死在竊賊手中。王琦瑤短短數(shù)載的人生,渴望幸福,卻終究沒有找到,成為一個孤苦無依的幸福的守望者。
二、王琦瑤的悲劇根源
魯迅曾經(jīng)說過:“悲劇,就是把美好的東西毀滅給人看?!蓖蹒幾詈笏烙诟`賊手中,她的悲劇命運似乎從一開始就被注定了。王琦瑤的一生充滿了不幸,從風(fēng)光一時的上?!叭〗恪钡缴砭右挥绲钠桨怖镒o士,最后為挽回愛人,因一袋金子,禍起蕭墻,落得被長腳所殺的悲慘結(jié)局。王琦瑤的悲劇命運與其家庭環(huán)境和所處時代、男權(quán)社會是分不開的。她的死是一個人的宿命,也是上海舊時代、舊文化的宿命,她一生的追逐,也反映了當(dāng)時舊時代女性人生道路的探索與追求。
她身處的環(huán)境——弄堂中一個既不算富有又不算貧窮的市民家庭,在《長恨歌》中,王琦瑤父母的出場只有寥寥幾筆。王琦瑤一生,有家卻像無家,有親人卻依舊孤單,只提到父親是一個普通的職員,母親的幾次出場也是在言辭尖刻地數(shù)落她的不是。沒有父母的關(guān)愛,也沒有家庭作后盾,這是王琦瑤依附男人的家庭原因。弄堂生活教給她精明的處事方式、虛榮的物質(zhì)追求和功利的愛情婚姻觀,對于物質(zhì)現(xiàn)實、上層生活的追求,使得她不甘于平庸,她一開始沒有聽從導(dǎo)演的勸誡,在她看來,自己的容貌就是資本,就是人生的憑借,是跳出這弄堂生活的跳板。小說中的程先生可以說是一個適宜的結(jié)婚對象,對王琦瑤關(guān)懷備至,可他地位平平、無權(quán)無勢,而身居高位的李主任恰是能滿足她更高層次的追求,能帶給她優(yōu)厚的物質(zhì)條件、精致的上流生活,因此在他們二者之間的選擇自然不言而喻。王琦瑤的一生都沉溺于奢華的舊夢之中,因而在一次次抉擇中毅然選擇了追逐,究其原因,弄堂的家庭環(huán)境、周遭的生活方式也是造成她命運悲劇的原因之一。
“上海文化以財色為中心,而一般社會上又充滿著飽滿頹廢的空氣,看不出什么饑渴似的熱烈的追求。”[3]20世紀(jì)40年代的上海,紙醉金迷、物欲橫流。王琦瑤自幼便生活在這樣物欲橫流的時代背景之下,生活在擁有著上海最多市民的弄堂里,在這里,金錢觀侵襲其中的每個人,繁華都市的女性們因長期受著金錢的熏陶,她們在愛情婚姻觀上也是極度的務(wù)實和功利。王琦瑤終究是時代洪流下的普通一員,在不知不覺中已經(jīng)認同了這樣的金錢觀、利益觀、文化觀,使得她渴望脫離平庸的生活,追求自己想要的名利,加之自身本就有著美麗的外表,有著她所認為的資本,所以當(dāng)李主任的奢華生活擺在眼前時,她沒有選擇妻子之名的務(wù)虛,而是選擇了奢華生活的務(wù)實。王琦瑤有過普通上海女人所不可能擁有的輝煌,但是歸根究底,她也不過是一個蹣跚于上海狹窄弄堂中的普通女子,她對于愛情的抉擇也是建立在物質(zhì)的基礎(chǔ)之上的。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成長起來的女性,諸如王琦瑤一般,形成了物質(zhì)利益高于一切的價值觀,成為她乃至當(dāng)時女性的悲劇命運的重要原因之一。
王琦瑤的悲劇命運繞不開中國傳統(tǒng)封建思想的束縛。中國傳統(tǒng)社會是一個典型的男權(quán)社會,男性有著絕對的話語權(quán),女性幾乎一直處于弱勢地位。傳統(tǒng)封建思想的束縛是王琦瑤無法掌控、無法逃避的。如文中所寫:“李主任卻是大世界的人。那大世界是王琦瑤不可了解的,但她知道這小世界是由那大世界主宰的,那大世界是基礎(chǔ)一樣,是立足之本?!盵1]83這無疑就是王琦瑤對自己從屬地位的自覺認同。在男權(quán)社會中,女性大都依附于男性,且沒有覺得什么不妥,因為這是整個社會的現(xiàn)象,王琦瑤便是如此,覺得依附男人并無不妥,殊不知這正是其悲哀之處??得鬟d和王琦瑤兩人的愛情也反映著男權(quán)社會下女性的悲哀,當(dāng)康明遜和王琦瑤走到一起后,王琦瑤的懷孕卻促使了這段感情的破裂。在康明遜的心里王琦瑤只是愛情的化身,他從沒有想過和她步入婚姻,更不用說生孩子這件事??得鬟d知道王琦瑤懷孕的消息后,心生恐懼,害怕這件事情會阻礙他的事業(yè),更多的是怕家庭的不允和封建世俗觀念的輿論,就因為王琦瑤曾是風(fēng)靡一時的“三小姐”,是他人的情婦,絕不會被抱有深厚封建觀念的家庭接受。于是王琦瑤不得不把孩子打掉,但終究康明遜連陪同王琦瑤去醫(yī)院的勇氣都沒有,可見女性在男性的世界里,家族社會地位以及事業(yè)面前,利益、聲譽永遠是第一位,女性終究是一個犧牲品,這是王琦瑤命運的悲哀,也是當(dāng)時女性地位的悲哀。
三、王琦瑤形象的價值意蘊
隨著弄堂的消失,時代的變遷,如今的上海已是高樓林立。每天朝陽初升,無數(shù)人涌入,又有著無數(shù)人離開,它是繁華的象征,是無數(shù)人逐夢的地方,而現(xiàn)在舊上海的弄堂也大都消失了,唯有少數(shù)的弄堂成為供人們參觀的地方。從錯綜復(fù)雜的巷子和帶有些許歷史感的建筑中,或許還能找尋到一絲舊上海的風(fēng)情。在《長恨歌》中,作者王安憶別出心裁地用了細致且繁多的筆觸來描寫上海的弄堂,弄堂是上海的象征,從文學(xué)藝術(shù)的情感性的角度來看,作者王安憶對弄堂是有感情的,作者自小就隨母親到了上海,在上海生活二十二年,在這里度過了自己的青春時光。因此,弄堂成為王安憶生活中的一個重要印記。王安憶之所以一開始大篇幅對弄堂進行描寫,并塑造上海弄堂女,這與作家的生活經(jīng)歷是有關(guān)的。細讀作品之時,也不難感受到作家王安憶對自己青春時光的追憶與緬懷,對記憶中的舊上海、舊時光的回想以及時光一去不返所生出的淡淡感傷。王琦瑤這一人物的塑造,是懷舊的符號,也是作家王安憶的上海舊夢。
王琦瑤的一生映襯的是整個時代的變遷。無論是上海典型建筑弄堂的逐漸消失,還是審美方式、生活方式的逐漸改變。王琦瑤這一形象,正是時代變遷的見證者。王琦瑤雖不關(guān)心政治,但她的每一次人生重大的轉(zhuǎn)折都與時代所發(fā)生的變革相關(guān)聯(lián)。四十年代,王琦瑤正值青春年華,追求物質(zhì)的王琦瑤選擇了有權(quán)有勢的李主任;又是因戰(zhàn)爭的爆發(fā)后李主任罹難而來到鄔橋;王琦瑤的女兒薇薇的時代,是已經(jīng)改革開放的上海;而當(dāng)王琦瑤的人生結(jié)束時,是即將邁入新世紀(jì)的新時代。王琦瑤每次的人生的重大轉(zhuǎn)折,也是時代的重大轉(zhuǎn)折,時代成就了王琦瑤的人生,王琦瑤的人生則映襯著時代的轉(zhuǎn)折與變遷。王琦瑤雖然是當(dāng)時城市中平凡的一員,但正是這一個個平凡的一員,一個個“王琦瑤”,構(gòu)成了上海的女性群體,她們追求時尚,追求幸福,追求物質(zhì),希望憑借容貌得到自己想要的生活。王琦瑤對生活品質(zhì)的追求和從容的生活態(tài)度傳達著上海的正面形象,而她的虛榮和逃避則表現(xiàn)出舊上海的負面形象。王琦瑤的一生,就是映襯時代的一生,其中飽含著上海城市生活的千姿百態(tài),上海女性的命運生活,上海時代的變遷,以及上海舊文化的終結(jié)。
王琦瑤這一形象有作者所要傳達的女性意識。王琦瑤是一個普通的弄堂女子,有著“家常美”的外表,她勇敢選擇了開始自己的命運,卻無力把握自己命運的結(jié)尾。一開始與李主任名不正言不順的戀愛,看似是不畏世俗的眼光,實則是王琦瑤對物質(zhì)的虛榮、對平凡命運的不甘。期間,王琦瑤與幾個男人的感情都沒有一個好的結(jié)果,一直到王琦瑤最終悲劇命運的結(jié)束。王琦瑤是用自己的一生,映襯時代洪流下女性對于自己道路的追求與探索,同時王琦瑤這一形象也傳遞出關(guān)于女性的思考。女性應(yīng)該如何爭取自己的地位,找尋自己的幸福?王琦瑤這一形象的塑造,反映的不是王琦瑤個人,而是當(dāng)時對于整個女性群體的思考:女性想自主命運,唯有走出依附,學(xué)會獨立。女性不管身處在什么時代,盲目地追求物質(zhì)、貪慕虛榮,妄圖以年輕、貌美為資本、為代價,那么她的命運終究是不能自主的,女性只有擁有獨立意識,憑借自身的才華、能力,才能自主選擇自己的人生道路,才能找尋到自己的幸福。
王琦瑤的一生,是悲劇的一生,她不甘平庸,不斷追逐,最后孤苦無依,不得所愛。王琦瑤的一生,不僅是她個人的一生,也是一段時代下女性命運的映襯,是對女性命運的探索、思考。歷史的變遷與時代的洪流下女性命運不能自主,其悲劇命運仍舊無可避免。王安憶以王琦瑤的一生,以其生命歷程,唱響一曲早已逝去的舊上海時代文化下女性的挽歌。
作者簡介:李鑫(2000—),男,重慶開州人,貴州師范大學(xué)文學(xué)院2022級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中國現(xiàn)當(dāng)代文學(xué)。
注釋:
〔1〕王安憶.長恨歌[M].北京:人民文學(xué)出版社,2004.
〔2〕崔晶菁,陳琛元.女性的勇敢——《長恨歌》中的王琦瑤形象分析[J].牡丹江大學(xué)學(xué)報,2015,24(7):103-105.
〔3〕張勝友,蔣和欣.中華百年經(jīng)典散文——吾國吾民卷[M].北京:作家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