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興茂,肖春英,梁孝印(.山東省青島市平度市人民醫(yī)院,山東 青島 66700;.山東省泰安市中心醫(yī)院,山東 泰安 7000)
面神經炎是神經內科一種常見病、多發(fā)病,不受年齡限制,一般癥狀為口眼?斜,患者往往連最基本的抬眉、閉眼、鼓嘴等動作都無法完成。早期病理生理改變?yōu)樯窠浰[和脫髓鞘,血運障礙、血管內血液因素與面神經炎的發(fā)病密切相關。臨床上醫(yī)生多采取激素、B族維生素等來減輕面神經水腫、緩解神經受壓、促進神經髓鞘恢復。為了系統(tǒng)、科學地評價芪龍膠囊的臨床療效和安全性,為中醫(yī)藥治療面神經炎提供新方法、新技術、新思路,擬采用隨機對照的試驗方法,評價芪龍膠囊對面神經炎病人治療前后血管內皮功能、神經功能的影響。
1.1 研究對象 選擇 2020年1月-2021年12月某醫(yī)院神經內科住院的100例病人,所有病人均無家族遺傳史。將其隨機分為兩組。治療組52例,其中男22例,女30例;年齡18-72歲,平均(45.56±8.71)歲;身高150-175cm,平均(163.58±5.62)cm;體重60-80kg,平均(71.26±5.62)kg;病史1天-3個月,平均(45.52±6.78)天。對照組48例,男21例,女27例;年齡21-71歲,平均(46.01±7.28)歲;身高151-177cm,平均(163.46±6.58)cm;體重63-81kg,平均(72.86±6.28)kg;病史2天-3個月,平均(45.46±6.58)天。兩組患者性別、年齡、身高、體重、病史、診斷標準、輔助檢查及綜合治療差異無顯著性(P>0.05)。本研究通過我院倫理委員會評審并同意,患者知情同意,并簽署知情同意書。
1.2 納入標準和排除標準
1.2.1 納入標準 ①單側發(fā)病,患者患側額紋變淺或消失,不能皺眉,眼瞼不能閉合,眼裂增大,鼻唇溝變淺,口角低并向健側牽引。②根據損害部位不同,可合并味覺、聽覺、淚腺及唾液分泌障礙。③存在糖皮質激素應用禁忌證(如未控制的糖尿病、高血壓病、活動性潰瘍、未正規(guī)治療的結核或重癥感染、嚴重骨質疏松等)無法使用激素治療,或因心理畏懼而拒絕使用激素者。
1.2.2 排除標準 排除腫瘤、手術、外傷、耳源性、腦血管疾病等原因造成的周圍性面神經炎。
1.3 方法
1.3.1 治療藥物 隨機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對照組患者給予口服維生素B1片,20mg/次,3次/天,及甲鈷胺膠囊0.5mg/次,3次/天,療程4周,更昔洛韋250mg加入生理鹽水250mL靜脈滴注,1次/天,療程1周。治療組在對照組治療基礎上予口服芪龍膠囊,每次2粒,3次/d,連續(xù)用藥4周。其余輔助治療相同。
1.3.2 觀察內容 ①面癱癥狀改善情況。②服藥后不良反應情況。
1.3.3 面神經電生理參數 利用肌電誘發(fā)電位儀,在26℃室溫環(huán)境下,在患者治療的第一天及治療4周后檢測患側面神經電圖,將電位儀的表面電極主極、參考電極分別固定在患者的下眼瞼、外側眼角和下耳垂處,準確記錄好潛伏期、波幅參數變化,比較前后治療情況。
1.3.4 生化指標 兩組患者治療第一天及治療4周后分別于清晨抽取靜脈血10mL,靜置5分鐘后以2000r·min-1離心30min,收集血清標本,保存于-20℃冰箱備用。血管內皮生長因子(VEGF)采用酶聯(lián)免疫吸附法測定,一氧化氮(NO)采用硝酸還原酶法測定,超氧化物歧化酶(SOD)采用黃嘌呤氧化酶法測定。試劑盒均購自廣東虹業(yè)抗體科技有限公司,均在有效期內。
1.4 療效標準
1.4.1 面癱簡易評分法[1]以蹙額、閉眼、示齒、鼓腮、吹哨及撅嘴6種基本自主動作,作為雙側對比動作,與健側相同3分,運動減弱為2分,稍能運動為1分,不能自主運動為0分,再加上安靜時的印象2分,印象分根據安靜時雙側不對稱程度、面肌張力、有無非自主顫動來評定。正常為20分,記錄治療結束后的得分。
1.4.2 療效判斷標準 顯效:16分以上,眼瞼閉合良好,其他面肌功能基本恢復;有效:10-15分,臨床癥狀明顯改善,遺留不同程度的面肌功能障礙;無效:治療1個月后,雖癥狀有所改善,但評分不足10分。根據治療結束后的得分評判患者周圍性面癱癥狀改善情況。
1.5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19.0軟件進行數據統(tǒng)計分析,計量資料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卡方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療效評定 本文病例均在療程結束后按上述標準評定療效,兩組顯效率、有效率、總有效率相比,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治療組與對照組的臨床療效比較
2.2 不良反應 治療組及對照組均未出現不良反應病例。
2.3 面神經電生理參數比較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面神經電生理參數存在明顯的差異(P<0.05),同時治療后治療組改善情況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2 兩組治療前后面神經電生理參數比較
2.4 血管內皮功能比較 治療前兩組病人血清VEGF、NO、SOD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4周后治療組比對照組血清VEGF、NO、SOD表達水平明顯升高(P<0.05),見表3。
表3 兩組治療前后VEGF、NO、SOD比較(±s)
表3 兩組治療前后VEGF、NO、SOD比較(±s)
注:與對照組比較,*P<0.05。
?
面神經炎患者中,大約有70%的患者誘發(fā)因素為寒冷,這是因為面神經解剖位置的邊緣性使其容易受損傷,寒冷等刺激可以導致面部微小血管痙攣,從而使面神經出現供血、供氧不足,隨之出現面神經缺血水腫,進一步使面神經受神經鞘膜的擠壓,出現面神經麻痹癥狀。血管內皮素可因收縮血管作用損傷面神經循環(huán)而導致微循環(huán)障礙,進而導致面癱[2]。炎癥可導致面神經受血管壓迫以及局部缺血和脫髓鞘,從而導致面肌痙攣[3]。面肌痙攣屬祖國醫(yī)學“風證”、“痙癥”、“筋急”等范疇,氣血運行不暢,津液氣血生化不足,血虛生風,虛風內動,發(fā)為本病。
中藥內服是治療面癱臨床常用方法。芪龍膠囊主要成分為黃芪、地龍、丹參、當歸、川芎、紅花等。處方來源于清代活血圣手王清任的名方《補陽還五湯》,采用現代生物技術和先進的中藥萃取工藝,從地龍中分離提取具有生物活性的一組蛋白水解酶即蚓激酶,蚓激酶可促進前列環(huán)素產生,可抑制血小板磷酸酯酶A2的活性,使血小板環(huán)磷酸腺苷水平升高;降低血小板表面活性物質,對已聚集的血小板有解聚作用,改變血液流變學指標。其成分中還有類似組織纖維蛋白溶解酶原活物的成分,使其只有在纖維蛋白存在時才能夠起到抗血栓作用。本研究結果顯示,患者口服芪龍膠囊4周后,血清VEGF、NO、SOD表達水平明顯升高,治療組面神經電生理參數改善情況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芪龍膠囊通過上述作用機制,使其可有效阻斷面神經炎的形成機制,改善患者面癱癥狀,具有良好的治療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