芮杉杉 洪冬霞 奚穎
從西疇縣城沿著彎繞的山路行駛40公里,汽車穿越幾座蒼翠的山嶺,便來到了云南省文山州西疇縣雞街鄉(xiāng)海子村。這里是中國石化云南石油文山公司的掛點村。
進村首先映入眼簾的是精美的花臺、洋氣的樓房、村民的笑容,一片生機勃勃。2016年至今,從脫貧攻堅到鄉(xiāng)村振興,無數(shù)的石化青年投身于此,用實干和擔當譜寫了壯美藍圖,用青春和奉獻照亮了鄉(xiāng)村之路。
牛丟了,找倪哥
“倪哥,我家牛丟了,警察也找不到,怎么辦吶?”一大早,老李焦急的聲音傳了進來。文山石油駐村隊員倪俊元聞聲套著外套沖了出去。
老李今年40歲,家里只剩他和兩個六七歲的孩子,平日靠干苦力維生,圈里的兩頭牛是今年的“大收成”。聽說監(jiān)控能防賊,他特地托人買了一個安在牛圈門口,誰知關鍵時刻竟啥也沒拍到。
倪俊元了解情況后,邊安慰老李邊思索解決辦法。為了盡快解決問題,倪俊元四處奔波,晚上歸集整理資料、白天騎著摩托到政府部門咨詢,最終為老李爭取到了近7000元的補助。
“有事找倪哥!”這成了海子村村民的口頭禪。大到貧困戶申請低保,小到老房子拆遷搬家、地里莊稼要收割、排水溝堵塞要疏通……倪俊元就像一個百事通,什么都能幫助解決。
“我是中國石化專門派來的駐村隊員,幫助大家解決困難是公司交給我的任務,也是我的職責!”駐村4年,倪俊元騎著摩托走遍了雞街鄉(xiāng)的每一個角落,訪遍了每一個農家院舍。他不僅將公司撥付的資金用在了刀刃上,而且將公司的幫扶幫到了村民的心坎上。
種了甘蔗,村子大變樣
“自從種了甘蔗,我們花倮族村真的是大變樣啦!”花倮族村目前僅有3000余人,世代生活在大山深處。這里地處偏僻、山高路遠、生產方式落后、經(jīng)濟增長緩慢,是幫扶的重點對象。
種植甘蔗是政府為雞街鄉(xiāng)量身打造的項目之一。相對于傳統(tǒng)種玉米而言,種甘蔗成本低、收益高,政府提供補助政策、糖廠定期收購解決銷路,“一條龍”幫扶助致富。
倪俊元深知此項政策的重要性。每天天不亮他就逐戶宣傳政策,天黑才回到村委會。遇上“釘子戶”,他就反復跑,讓每家每戶了解并享受到政策紅利。
“甘蔗得橫著種、間隔要遠一點、土要挖深一點……”種植期間,倪俊元晚上學習種植技巧、白天跟著指導員一家一家地傳授,為村民答疑解惑,確保大家種得對、種得好。
“如今,在政府和中國石化的幫助下,我們大伙兒種上了甜甘蔗,蓋上了小洋樓,生活越來越好!”自從種上甘蔗,包含花倮族村在內的雞街鄉(xiāng)村民人均年收入從2000元漲到了8000元,增長了3倍,種植面積也從200畝增至2000畝。其中,花倮族村的種植面積就占到1200畝。
石頭做花臺,西疇成畫卷
“這河里石頭做的花臺就是好看?!?022年初,何璇滿懷信心地來到雞街鄉(xiāng),接過了倪俊元手中鄉(xiāng)村振興的接力棒。
何璇剛畢業(yè)半年,性格靦腆,與村民交談時臉上總是顯得羞澀和稚嫩。怎么才能放手去做更多事呢?他想,用實事定能拉近與村民的距離。
一次偶然的外出,他發(fā)現(xiàn)隔村修花臺用的磚石是村民們從河里拾來的石頭,不僅外形美觀而且能省下不少材料費?;氐诫u街鄉(xiāng)后,他立馬將想法與村長商議,積極動員村民參與進來,帶頭到河里搬運石頭。
駐村半年,他參與過廁所改造、修建花臺、疏通排污溝、挖土填路等工作,用行動助力海子村的美麗鄉(xiāng)村建設。
村企一條心,青山變黃金。20世紀90年代開始,西疇人在政府和中國石化的幫助下,不等不靠、苦干實干,一鎬鎬、一錘錘,將亂石旮旯變成滿目蒼翠,用雙手將西疇精神發(fā)揚光大。如今的美麗鄉(xiāng)村,離不開西疇人的吃苦耐勞,離不開倪俊元、何璇等扶貧隊員的無私奉獻。他們積極響應政府號召投身鄉(xiāng)村振興,把農田種成風景,把家鄉(xiāng)扮成花園,讓“一家一景觀、一村一幅畫”不再只是理念和空話。他們將汗水灑在大山中、將堅韌留在鄉(xiāng)村熱土上,用實際行動踐行苦干實干的石油精神。
2023年2月13日,云南石油文山分公司殷春發(fā)接過了接力棒,繼續(xù)奮斗在這座美麗的大山中。山里的故事仍在續(xù)寫……
責任編輯:曲紹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