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婷
安徽懷遠,為古名邑,地處淮河要道,又是明中都的畿輔重地,文化底蘊深厚,歷代賢才輩出。明代中期的大同巡撫年富,即為安徽懷遠人。在年氏宗祠內(nèi)懸掛的七言通用聯(lián)中,有一聯(lián)寫道:“剛正樸忠,固超出乎士類;氣節(jié)才識,尤絕遠于名流。”全聯(lián)所指即為年富。
年富(1395—1464),本姓嚴,訛傳為年。歷事明成祖、明仁宗、明宣宗、明英宗、明代宗、明憲宗六帝,先后在多個重要部門任職,歷任陜西左參政、河南布政使、大同巡撫、山東巡撫、戶部尚書等職。無論在何處任職,他始終保持著清正廉潔的作風(fēng),為后世敬仰。
據(jù)清嘉慶年間《懷遠縣志》記載,年富天資聰穎,十歲便能屬對。
相傳,年父見兒子天賦極佳,不惜花重金,聘請名師執(zhí)教。誰知老師并不貪圖錢財,他要年富當面對一副對聯(lián),滿意了才答應(yīng)收年富為徒。時值初秋,明月西斜,忽然一陣狂風(fēng)將門前的梧桐樹枝刮斷,樹上一個鳥窩被風(fēng)吹落,幾只雛鳥驚嚇得在地上嘰嘰喳喳地亂叫。老先生觸景生情,隨口出了一上聯(lián):風(fēng)墜鵲巢,二三子連窠及地。年富借著月光發(fā)現(xiàn),院內(nèi)的雞舍被樹枝砸了個大洞,里面的雄雞見到月光疑是天將破曉,便拍打著翅膀喔喔地叫了起來。年富靈機一動,向老先生深深地施了一禮,不慌不忙地對出了下聯(lián):月穿雞屋,四五聲驚膀啼鳴。老師出的上聯(lián)中“連窠及地”諧音“聯(lián)科及第”,一語雙關(guān);年富下聯(lián)中的“驚膀啼鳴”諧音“金榜題名”,亦一語雙關(guān)。下聯(lián)不僅題意貼切、對仗工整、以諧音點題,更展現(xiàn)出少年年富的遠大志向。老先生聽罷,不由得拍案叫絕,當即同意收年富為徒。
永樂年間(1403—1424),年富中會試副榜,被任命為德平縣(今山東省臨邑縣德平鎮(zhèn))訓(xùn)導(dǎo)。年富雖然剛過20歲,但他性格沉穩(wěn)剛毅,“遇事直前,不顧利害”,一心革除弊政。
明英宗繼位后,年富提出了許多興利除弊的舉措。他認為,永樂年間朝廷奉行招降政策大封官爵,不僅白白耗費國家的錢財,還容易引發(fā)叛亂,應(yīng)該將這些人遣返故土。
他還提出,原本皇帝親軍中府軍前衛(wèi)的補充兵都選自普通百姓人家。但眼下正值荒年,百姓流離失所,民不聊生。他請求,從25個駐軍衛(wèi)所中,選擇1個衛(wèi)所的士兵作為府軍前衛(wèi)的補充兵,不要再用兵役增加百姓的負擔了。
明朝時期,統(tǒng)治者給予佛教、道教特殊的禮遇,僧人和道士可以免除各種賦稅、徭役。這一政策導(dǎo)致當時一些百姓為了逃避賦稅和徭役,假冒僧人和道士。這些假僧人、假道士“不耕不織,蠶食民間”,大大加重了百姓的負擔。針對這一弊端,年富請求皇帝,責成禮部檢查各處寺廟、道觀,一旦發(fā)現(xiàn)未經(jīng)正式剃度的僧人、道士,一律令其還俗復(fù)業(yè)。年富的建議得到采納后付諸實施,大大減輕了社會負擔,擴充了兵源,對當時的經(jīng)濟和社會發(fā)展起到了積極作用。
年富升任陜西左參政后不久,巡視州郡、訪察民情、減輕賦稅、勸民勤農(nóng),提出了不少興利除弊的政策。比如,陜西每年織造綾、絹、毼共900余匹,后來朝廷要求加織駝毼50匹,人民的勞動負擔大大加重。年富上書朝廷言明弊端,請求停止織造,這一政策才得以廢止。
再如,當時陜西官吏和士兵的年俸因為邊疆軍餉減削而減少,年富也奏請皇帝恢復(fù)原來的標準。另外,針對邊疆地區(qū)士兵違規(guī)開墾土地導(dǎo)致良田被侵占的亂象,年富也奏請朝廷征收田賦,從而增加邊關(guān)收入。
接著,年富還核算了軍餉開支。他指出,陜西每年收兩次稅,共計189萬石。但是由于水災(zāi)、旱災(zāi)、人口流動以及拖欠賦稅等原因,每年實收160多萬石。每年的軍晌支出大約有180萬石,可以說是入不敷出。邊防官員一味要求增兵,卻不考慮國家負擔和軍餉來源。所以年富奏請朝廷,淘汰老弱殘兵和劣等馬匹,嚴查軍隊貪腐問題?;实蹖δ旮惶岢龅母黜椗e措贊賞有加,批準了他的奏章。
為抵御蒙古的侵擾,明朝初年,定邊、安邊、靖邊等軍事重鎮(zhèn)上駐扎了大量兵馬。為保證邊防供給,每年需要運送大量錢財和糧食。由于長途運輸,士兵和百姓都疲憊不堪,而一些不法之徒也趁機牟取暴利。針對這種情況,年富根據(jù)路程遠近重新核定了征收賦稅的科目,認真核查、登記糧食出入情況,革除弊端。
正統(tǒng)九年(1444年),年富調(diào)任河南右布政使。當時河南正鬧饑荒,流民有20余萬人,部分流民公開搶掠鄉(xiāng)里,巡撫于謙派年富緝拿。年富上任后以安撫為主,拿出糧食賑濟災(zāi)民,妥善安置其回鄉(xiāng)復(fù)業(yè),這一地區(qū)的秩序很快穩(wěn)定了下來。
景泰二年(1451年)春,距離“土木堡之變”剛剛過去一年多,蒙古頻頻進犯明疆,烽煙千里,大同首當其沖,人民深受其害。年富臨危受命,擔任右副都御史巡撫大同,管理軍政事務(wù)。就任后,他修建了北關(guān)(今大同市北小城)。據(jù)清乾隆年間的《大同府志》記載:“景泰間,巡撫年富于城北筑小城,周六里,高三丈八尺,東、南、北門凡三,東曰長春,南曰大夏,北曰元冬?!贝送?,年富還上奏請求免除秋稅,撤銷各州縣設(shè)立的稅課局,使百姓休養(yǎng)生息。
景泰七年(1456年),年富又上奏章,提出了精簡官吏、懲治貪腐、完善獎罰機制、屯田戍邊、減輕百姓稅賦等一系列舉措。
宣德三年(1428年),年富升任吏科給事中。又因六科任重,受命與賈銓共同掌管刑科,負責監(jiān)察百官。都御史顧佐誤判17人為死罪,年富上書彈劾,顧佐因此遭到明宣宗斥責。景泰年間,武清侯石亨、武安侯鄭宏、武進伯朱瑛等權(quán)貴,常常讓家人冒領(lǐng)官庫銀帛、倒賣糧食、大肆斂財,導(dǎo)致邊餉匱乏。年富第一個提出要依法嚴懲他們。由于景泰帝庇護,石亨等人最終被寬恕,但他們的家人還是被依法治罪。后來,石亨派遣士卒越界到大同,年富又彈劾石亨專擅之罪。此外,年富還彈劾了分守中官韋力轉(zhuǎn)、參將石彪及山西參政林厚等人。英國公張懋和鄭宏在邊境置辦田莊,每年役使兵卒耕種。年富上書彈劾后,守邊將士都得以返回軍營,增強了軍隊的戰(zhàn)斗力。
年富不畏權(quán)貴、剛正不阿,觸犯了部分貴族豪紳的利益,林厚等人羅織罪名上告年富。皇帝深知,年富因不畏強權(quán)、忠于職守而遭誣陷,所以不僅沒有聽信林厚等人的一面之詞,反而罷免了林厚的官職,對年富更加信任。
天順元年(1457年),明代宗退位,明英宗重掌皇權(quán),年富被免去巡撫一職。擁立明英宗有功的邊關(guān)將領(lǐng)石彪乘機投井下石,誣告年富。年富入獄,命懸一線。在處置年富的問題上,明英宗詢問大臣李賢的意見。李賢敬重年富人品,因而見機行事,迂回進諫。李賢認為,年富頗有才干,能革除朝廷弊病。明英宗采納了李賢的諫言,年富的冤情得以昭雪,最終平反出獄。
天順二年(1458年),朝廷重新起用年富,任命他為南京兵部右侍郎。年富尚未赴任,又改任戶部,巡撫山東。他親民惠民,頗有政聲。隨后改任左副都御史,兼任巡撫。年富東山再起,貪官污吏懾于其威名,無不老老實實,生怕被上書彈劾。
年富擔任山東巡撫時期,在明代大儒曹端“其公廉乎!公則民不敢慢,廉則吏不敢欺”的基礎(chǔ)上,進一步創(chuàng)作,寫成了后世廣為流傳的36字《官箴》?!豆袤稹分袑懙溃骸袄舨晃肺釃溃肺崃?;民不服吾能,而服吾公。公則民不敢慢,廉則吏不敢欺。公生明,廉生威?!边@則《官箴》石刻現(xiàn)收藏于西安碑林博物館。它不僅是年富一生的寫照,也是后世無數(shù)清官廉吏的座右銘。這則箴言告誡著后世官員,要守住名節(jié),始終廉潔奉公。
天順四年(1460年)春,李賢舉薦年富擔任戶部尚書,遭到一些大臣的反對。明英宗認為,部分朝中權(quán)貴因年富剛正不阿而屢屢誣陷他,恰恰說明了年富的公正廉潔。因此,明英宗特意召見年富,并任命他為戶部尚書。
年富任戶部尚書后,掌管國家財政大權(quán)。他嚴格審查各地收入和支出,認真核對錢糧賬目,忠心為國,不受奸佞迷惑。有些事情責任重大,下屬不敢作為,年富讓他們只管去做,出了問題他來負責。經(jīng)過年富的整頓,戶部工作井然有序地展開,面貌煥然一新。
明憲宗(1447—1487)繼位后,因陜西用兵頻繁而管理軍餉的人并不稱職,年富提請罷黜左布政使孫毓,任用右布政使楊叡、參政婁良、西安知府余子俊三人。吏部尚書王翱指責年富侵官越權(quán),請求將其交法司審理。年富堅持認為,自己是為國舉賢,不摻雜任何私心,因此乞求辭官,決心告老還鄉(xiāng)?;实蹫橥炝糍t臣年富,罷黜了孫毓。不久后,年富因生毒瘡病逝,終年70歲,謚恭定。
賴有政聲遠,丹心照汗青。年富去世后,《明史》為其立傳,并給予了“富遇事,果敢有為,權(quán)勢莫能撓,聲震關(guān)中”的評價。清代嘉慶《懷遠縣志》中記載:“公為人剛正,言不輕發(fā),廉靜寡欲。遇事敢為,臨厲害不少變,氣節(jié)才識世不易得?!蹦旮辉鵀楣俚纳轿鳌㈥兾?、河南、山東等地都將其政績載入當?shù)氐摹锻ㄖ尽泛汀陡尽?。他的家鄉(xiāng)安徽懷遠將年富入祀鄉(xiāng)賢祠,以教育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