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麗霞
【摘要】深入研究幼小銜接工作開展的有效途徑,分析當前銜接過程及家校共育機制中存在的眾多問題,明確共育模式的雙向性特點,提高共育關系的協(xié)調性,形成強大的共育合力,從教育機制等多個方面探索家校共育的有效途徑。
【關鍵詞】家校共同體;幼小銜接工作
幼小銜接工作具有雙向內涵,既有幼兒園向著小學階段的進展,也有小學向著幼兒園階段的靠近。當前,國家十分重視學前階段的教育工作,制定了多項具有導向性的教育政策。因此,需要將幼小銜接工作作為主要著力點,切實提高學前教育水平。
一、家校共同體的內涵分析
家校共同體是由學校及家庭組成的團體,需要遵循成果共享、共擔責任、平等參與的原則,提高學生發(fā)展的全面性與規(guī)范性。家校共同體的存在反映了人類全面發(fā)展的基本要求,反映出家校雙方對未來發(fā)展狀況的追求,需要維持學生的中心地位,明確自身存在的價值與意義。家校共同體中的每個成員都需要秉持相同的發(fā)展目標,遵守共同約定,共享知識、資源與成果,加深家校雙方的合作關系,推動家校共同進步。
家校共同體致力于推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為學生成長創(chuàng)建了系統(tǒng)化的環(huán)境,幼兒園與家長堅持相同的教育觀念、共同的話語與相同的實踐活動。在培養(yǎng)幼兒時,需要明確相同的目標,用相互尊重、相互傾聽的平等姿態(tài)進行交流與溝通,著力解決家校系統(tǒng)中存在的一系列問題,充分發(fā)揮出家校共同體對幼兒發(fā)展的重要性及價值。家校共同體環(huán)境有利于推動學生的全面發(fā)展,使得家校都能夠擺脫自身困境,實現(xiàn)共同提高、共同成長的目標,使得每位成員都能夠感受到自身的歸屬感與意義。
二、家校共同體的應然特征
1.具有共同的合作目標
家校共同體屬于協(xié)作系統(tǒng),產(chǎn)生于家校雙方對相同目標的追求過程中。因此,家校共同體具有相同的合作目標。家校共同體的目標具有雙向性,體現(xiàn)出公共性特點,強調學生發(fā)展基礎上的家校雙方共同利益,滿足學生全方位的成長需求。
2.具有協(xié)商一致的合作內容
家校共同體將推動學生全面發(fā)展作為主要目標,也是保證家校共同體有效性的關鍵所在。在家校雙方合作內容方面,由于不同學生個體的基礎知識水平、知識技能及基本方法的學習情況有所差別,需要根據(jù)學生實際狀況確定三維目標。家校雙方的合作不僅要重視對基礎知識的學習,還需要將注意力放在學生的全面發(fā)展上,體現(xiàn)出家校共同體的有效性。
3.具有規(guī)范的合作制度
家校共同體對于家校雙方不存在行政管理意義上的約束力,但需要指定規(guī)范的制度體系,推動家校共同體的發(fā)展。首先,家校共同體需要具備合作機制,在家校雙方遵循相同原則的前提之下,制定合作原則,明確合作目標及合作過程。其次,需要制定協(xié)作學習制度。家校共同體成員的文化水平、教育方式存在一定差異,可能會對合作過程及合作效果產(chǎn)生不利影響。因此,需要制定規(guī)范有序的合作制度,有效提高家校雙方的受教育水平,確保家校共同體能夠順利運行。最后,需要制定反思及自檢制度,定期梳理家校共同體工作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從中總結經(jīng)驗并提煉成果,不斷完善問題解決思路,推動家校共同體不斷進步。
三、當前幼小銜接過程暴露出的問題分析
1.小學化及學科化傾向嚴重
幼兒園的小學化及學科化傾向日益嚴重,主要體現(xiàn)在以下三個方面。一是幼兒園教學內容以小學分科課堂教學方式為主,開設了大量的特色課程,設置興趣班與特長班,包括繪畫、舞蹈、識字等課外課程,教學內容出現(xiàn)了小學化趨勢,并未給幼兒提供充足的玩具材料及自由活動空間,使用集中上課的方式,甚至存在著布置家庭作業(yè)的現(xiàn)象,增加了幼兒的課外負擔。二是在行為規(guī)范方面,幼兒園參照小學標準嚴格要求學生,要求其認真聽講,上課不能開小差,不允許課間打鬧。抑制幼兒的天性,造成了教師處于絕對權威地位的現(xiàn)狀。若幼兒違反了紀律,教師往往會采用罰站及抄寫等方式進行懲罰,小學化趨勢十分明顯。三是在評價方面,教師往往使用評分標準評價幼兒,評價方式出現(xiàn)了嚴重的小學化現(xiàn)象。
2.幼小銜接工作形式化嚴重,合作深度不足
當前,幼兒園往往會組織幼兒前往小學進行參觀,鼓勵小學生給大班幼兒分享入學經(jīng)驗與課堂作業(yè)心得,使得幼兒深入理解小學生活,使其更好地適應小學生活。但這并未激發(fā)幼兒對小學生活的渴望,反而使得幼小銜接工作的形式化十分嚴重。同時,為了探索有效銜接工作的可行性,幼兒園采取了多種教研活動,卻并未取得實際效果,幼兒園教育工作并未得到充分重視,影響了有效銜接工作的順利開展,合作深度有待提高。
四、家校共同體建設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分析
1.家校相處不夠充分
調查家長和教師的相處模式,經(jīng)常是微信群聊、語音電話、家長開放日、運動會及家訪等方式,表現(xiàn)出了家校合作的制度化形式。微信線上交流是家校之間的常用溝通形式,其具有溝通深度不足等缺陷。線下交流是最為傳統(tǒng)的、制度化的交流形式,需要開設專門的教師與家長交流環(huán)節(jié),采用教師答疑的形式,在有限時間內完成家校溝通任務。
在家校相處過程中,也存在著較多的限制因素。如在確定好家長會及開放日的時間之后,大部分教師只會匆匆走完流程,自由交流空間十分受限。實際上,教師日常工作較為繁忙,難以在微信上回答家長的各種問題,這也是導致家校相處不夠充分的主要因素之一。
此外,幼兒園的問責制度越發(fā)完善,導致教師與家長溝通時過于拘束,并未建立親近的情感連接,時時刻刻在與家長保持距離。細化的問責制度是阻礙家校共同體建立的主要因素,影響了家校交流的深度,無法充分發(fā)揮出制度化環(huán)境的積極作用。
2.印象因素
首先,家校雙方存在著刻板印象,受到尊師重道傳統(tǒng)思想的影響,會產(chǎn)生敬畏教師的心理。家長與教師溝通不充分、不及時,或是教師以刻板印象對待學生,導致延伸該印象至學生家長,對于不同的家長可能存在接待、答疑態(tài)度不一致的情況。學生家長面對區(qū)別較大的對待方式產(chǎn)生存疑心理,對教師的信任度下降,不利于了解學生真實情況,教師一言以蔽之,家長無法根據(jù)實際情況來變更教育方法,致使建立家校共同體的目標逐漸偏離正軌。同時,家校雙方的教育理念可能會存在差別,教學方法并不完全相同。家長對于學生教育重視度較高,在教育方面摻雜個人主觀意見,要求學生按照個人要求開展學習,而非遵從學校的教育方法,可能導致家長與教師之間產(chǎn)生誤解。對于教育不足之處,教師往往會將其歸咎于家庭教育,并未與家長充分溝通,將學生在校表現(xiàn)情況、家長身份與個人素質水平等畫上等號,并未體現(xiàn)出平等相待的思想。家長則認為教師的教學能力不足,教學素養(yǎng)較差,致使家長與教師間存在溝通困難的情況。
五、建立家校共同體,提高幼小銜接質量的有效方案分析
1.保證家校之間具有相同的有效銜接教育理念
首先,需要保證家校之間共育內容的一致性,給幼兒提供充足的準備空間,提升其適應性,使其能夠全身心地適應小學生活。也就是說,家長應當認可學校教育方法與教學理論,認可教師的教學水平與能力,增加與教師之間的溝通,建立信任橋梁,并延續(xù)課堂提供的教學內容、教學思路進行二次教育,及時掌握學生學習情況與不足之處,將真實情況反映至教師,共同商量解決方案。其次,家校共同體需要明確幼小銜接工作方向,使得幼兒園活動與小學活動保持相似的風格。幼小銜接要求幼兒園向小學特點銜接,也要求小學向著幼兒園特點進行銜接,落實雙向銜接過程。另外,家校共同體需要明確針對性教育觀念。在幼小銜接過程中,家校都要充分尊重幼兒個體之間的差異性,了解每個幼兒的學習特點及發(fā)展特點,為其制定針對性的學習內容與學習方案。最后,家校共同體需要做好幼小銜接工作的價值宣傳與引導工作,做好對社會各界教育理念的宣傳工作,為兒童全面發(fā)展做好充足準備,突出兒童在幼小銜接工作中的主體性地位,充分尊重幼兒的成長發(fā)育特點,認真落實幼小銜接工作。
2.明確幼小銜接過程中的各方責任
在幼小銜接過程中,需要將各方資源有效整合起來,形成教育科研機構、幼兒園與小學等各方統(tǒng)籌聯(lián)動的局面,形成家校共育的統(tǒng)一合力,有效落實幼小銜接工作。在家校共育合作過程中,需要明確政府教育機構、教研科學機構、家庭及校外培訓機構的行為特點,嚴格落實各方的責任與相關利益,有效落實幼小銜接工作。同時,需要加強監(jiān)督管理強度,使得相關教育部門、教研部門及社區(qū)能夠履行相關責任,提高銜接機制的完善性,補充政策內容,明確幼小銜接工作的具體實施方案,明確合作工作機制的各方責任,引導家長發(fā)揮銜接作用,使其能夠積極主動配合幼兒園及小學的工作,科學做好幼小銜接的宣傳工作。
3.在幼小銜接過程中建立完善的家校合作機制
為了有效落實幼小銜接工作,需要建立家校合作共同體,這是形成銜接合力的重要保障。在此過程中,幼兒園、家庭及小學處于平等的協(xié)商地位,需要在銜接工作開展過程中積極協(xié)商,平等對話,根據(jù)銜接工作做好入學適應及準備工作。在家校共育模式方面,需要保證幼兒園與每個家庭、小學與每個家庭都能夠實現(xiàn)合作共育,明確指導內容,教學教研工作重點及課程設置的合理性。家長需要做好幼小銜接的入學準備工作,在積極配合幼兒園及小學工作的同時,及時告知幼兒園自身的訴求與困惑,以便通過專人解答為銜接工作排除阻礙。幼兒園、家庭與小學三方需要保持針對性與持久性銜接的方式。幼兒園需要在小班、中班即開始貫徹銜接思想,全面落實入學準備工作。在大班中,需要開展針對性的幼小銜接課程與活動,為幼兒升入小學提供條件,使其全面做好入學準備工作。小學需要強化與幼兒園的銜接意識,增強小學低年級教師與幼兒園教師的溝通與交流強度,為新生設置針對性的課程。同時,小學需要在評價機制、班級管理方法、學生學習方式等方面做到與幼兒園銜接,避免教學超標,給低年級新生提供更好的入學體驗感。家庭需要為幼兒做好生活、交往及學習方面的準備工作,明確長期的幼小銜接理念,積極參與幼小銜接過程相關的課程與活動,做好相關知識準備工作,意識到超前教育過程對幼兒產(chǎn)生的終身不利影響,擺脫小學化教學過程的局限性。
4.合理設計小學低年級的課程與學習形式
在結束幼兒園階段之后,需要科學評價學生的健康、社會、藝術等多方面的發(fā)展水平,據(jù)此設計小學低年級階段的課程與學習形式,提高課程的生活化、游戲化與活動化。首先,在教學內容設計方面,需要減緩坡度變化,降低課程教學難度,將幼兒的學習與發(fā)展進行區(qū)分。幼兒進入小學階段之后,將會面臨著分化程度較高、結構性相對較強的課程體系,需要將兒童實際發(fā)展水平作為基準,減小課程之間的跨度,符合低年級學生的思維特征及認知規(guī)律,反映出學科知識學習經(jīng)驗。其次,需要設計游戲化、活動化及生活化的學習活動,積極開展活動性及綜合性均較強的學習活動,在活動學習與分科學習之間建立緩沖區(qū)域,使得幼兒能夠擁有過渡階段,避免銜接過程中出現(xiàn)的不適感。銜接課程需要能夠使幼兒在游戲體驗及操作過程中獲得更加身臨其境的體驗感,增強學習過程的趣味性及吸引性。例如,在小學低年級語文教學過程中,需要減輕學生學習的負擔,避免使用死記硬背的學習方式,使得學生能夠在動手中學習,積極參與過渡階段的主題教育活動,總結幼小銜接過程中的經(jīng)驗。
最后,需要建立學習與生活之間的關聯(lián)。小學低年級學生的生活經(jīng)驗十分豐富,正處于前運算階段到具體運算階段的轉向時期,認識發(fā)展水平具有較大的局限性,需要設置貼近生活的學習環(huán)節(jié),關注生活實際問題,鼓勵低年級學生積極完成合作探究與交流表現(xiàn)活動,在探索的過程中發(fā)現(xiàn)問題、提出問題,掌握分析及解決問題的方式。
5.評估低年級學生的發(fā)展素養(yǎng)
在新時代教學背景下,需要減輕學生的課業(yè)負擔,做好教學評價工作,明確素養(yǎng)導向的總體評價理念。在培養(yǎng)低年級學生時,需要根據(jù)明確課程標準,劃分課程核心素養(yǎng),刻畫出學生的學業(yè)狀況,明確質量標準。素養(yǎng)導向的評價機制需要使用創(chuàng)新型的評價方案,關注學生的進步狀況,重視對學習過程的評估,明確定性描述過程的主體性地位。小學低年級評估展現(xiàn)了學生的階段性發(fā)展,并非最終診斷,重視學生整體素養(yǎng)的發(fā)展狀況,而非最終的學業(yè)成績。
六、結束語
綜上所述,當前在幼小銜接與創(chuàng)建家校共同體的過程中仍然存在著較多問題,影響了銜接質量與銜接進程。為了妥善做好幼小銜接工作,各方需要明確自身的責任,創(chuàng)設出生動的教學情景,采用能夠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的學習方式,鼓勵學生能夠積極參與到課程或活動中,形成強大的課程合力,以順利完成角色轉變。
【參考文獻】
[1]劉悅,姚建龍.學前教育立法的亮點與若干爭議問題—以《學前教育法草案(征求意見稿)》為例[J].中國青年社會科學,2021(04).
[2]劉源,程偉,董吉賀.我國幼小銜接教育政策的演變與反思—基于對1949~2019年相關政策文本的分析[J].學前教育研究,2021(01).
[3]陳琳,王巍,楊盛花.近十年來我國高校碩士、博士幼小銜接學位論文研究的內容分析[J].伊犁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5(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