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周曉蘭
媽媽走了……雖然我已年近花甲,但這種當孤兒的感覺真不好。我不敢相信,也不愿相信。
無論什么時候,父母的離去對兒女們來說,永遠都是一種無法接受的打擊。一時間我真切地體會到,媽媽真的離去了……感恩大家來自世界各地的哀悼和對我、哥哥及其他家人的問候和關愛!感謝各方人士、朋友的全力相助,以滿滿的愛為母親送行。大家的追憶,在給我們帶來淚水的同時,更多的還有欣慰。母親兢兢業(yè)業(yè)的一生,造就了無數(shù)音樂棟梁,改變了許多人的人生。同時大家也成就了她,給了她生命的意義,提供了她投入自己事業(yè)的土壤。有緣接近她的人很幸運,她是我們傳承音樂、弘揚師德的典范。大家的緬懷為我們帶來了難以表達的溫暖和安慰……
最后一次和媽媽在一起是2019年,仿佛完全是另一個世界的過去。那一年的年初,媽媽的幾個“老”學生倡議,以某種方式舉辦一場師生聚會,慶祝她在教學中碩果累累的一生。母親一向不喜歡張揚,更反對個人崇拜。經(jīng)過集思廣益,她終于欣然接受了大家的提議,以師生同臺音樂會的形式,來同慶鋼琴藝術的發(fā)展和傳承。二十一位來自世界各地、當年母親親自教授過的學生代表,于同年九月聚集一堂,其中有風華正茂的青年教師、演奏家,也有年近古稀的著名音樂家、教授,師徒三代,以現(xiàn)場和音視頻獨奏、重奏及合奏的形式舉行了“雅韻芬芳”音樂會。過程中,年過九十周歲的母親與數(shù)位學生合作,演奏了長達近五十分鐘的曲目。那股精氣神兒,那種駕馭音樂的能力,讓晚輩們望而興嘆。
最后的分手是在首都機場,我和孩子回達拉斯,母親則又去什么地方參加另一個鋼琴活動。臨行前我們有約,2020年我空巢之后,會?;貒鴣恚嘧⌒r間,有機會更多地向她顯示我烹飪和烘焙水平的提高,我們會一起彈更多的四手聯(lián)彈,到不同的地方去走走看看,好好地彌補一下我旅居國外三十余年母女分離的缺憾……
人生的缺憾遠遠比不上更多美好的回憶。慶幸我的得天獨厚,不只是從女兒的角度,而是更能夠近距離地、用同行的取景鏡去認識母親。對于我心中的她,除了愛、自豪和尊敬之外,同時還有對她事業(yè)的崇拜和敬仰。
母親作為一個普通人的成功,在于她對生活的信心、信念和執(zhí)著。她生長在一個極其注重全面文化修養(yǎng)的大家庭中,她有四個兄弟,五個姐妹。學習鋼琴是朱家的孩子們從小家庭教育的組成部分,早年鋼琴界很多人都知道上海音樂學院的朱家三姐妹:朱雅青、朱雅芬和朱雅蘭。母親上音樂學院是她自己的選擇。高中畢業(yè)后,她升入上海圣約翰大學,就讀英文專業(yè)。因為外公是圣約翰的教務長,教職工的子弟可以免費上學。當她表示要輟學圣約翰去讀音樂學院時,外公不同意,他認為以母親的能力,就讀圣約翰對她的前途更好。于是他便以經(jīng)濟壓力為由,告訴她要上音樂學院就必須自己付學費,期望母親打消學音樂專業(yè)的念頭。沒想到這絲毫沒有動搖母親的執(zhí)著,她從此找各種機會做音樂家教、彈大量伴奏,以及其他各種勤工儉學,義無反顧地走向了鋼琴演奏專業(yè)的道路。她對鋼琴的鐘愛和努力使她成為一位出色的學生和青年演奏家。在上海音樂學院就讀期間,她多次被文化部選派去參加“世界青年聯(lián)歡節(jié)”,走遍東歐、西歐的十幾個國家,與許多屆時國際著名的音樂家同臺,包括意大利歌唱家吉利、卡巴耶等。直到這時,外公才終于認可了母親的選擇,并告訴她,他為她的努力和所取得的成績而感到驕傲。母親回憶此事時的自豪仍歷歷在目。
鋼琴是母親的選擇和所愛,也是她生活中最艱難時刻的精神支柱。她回憶說,20世紀60年代插隊落戶時,當時很多人都拋棄了家里的鋼琴,她卻執(zhí)意把她的琴拉到了盤錦鄉(xiāng)下,用一個厚厚的毯子蓋著,擺在泥地土屋的墻角。一個“也許哪一天還能彈”的念頭,給了她足夠的生活勇氣。記憶中第一次看母親彈琴,是1972年的春節(jié)。記得當時家里地上、炕上,坐滿了村里的老鄉(xiāng)和插隊的知識青年,我坐在炕邊的窗臺上。大家唱著當時的“流行”歌曲,媽媽即興鋼琴伴奏。那種音樂給人們帶來的和諧、歡樂和愉悅,至今難以忘懷。
1978年,隨著政策的落實,父母終于可以回沈陽了,母親選擇了去沈陽音樂學院教學。失去過的人最懂得珍惜其所得,她從此將所有對鋼琴藝術的熱愛都傾注到培養(yǎng)下一代鋼琴演奏者的事業(yè)上。最初一年,我們家還沒有搬回沈陽,母親就住在學校分配給她的琴房里,似乎要把所有失去的時間找回來,每天琴房樓里第一個開始練琴的一定是她。她對知識的渴求,從來沒有因為自己是老師了、當教授了而停止。在擔任沈陽音樂學院鋼琴系主任時,母親就一直努力推動和開展對外交流活動,邀請了大批來自國內(nèi)外的著名演奏家、教育家。我在美國讀書時,每每談到在學校里學的或自己讀到的論著和一些體會時,她就會好奇地詢問,與我探討,然后自己琢磨,不僅是從理論的角度去分析,還自己在琴上通過練習去體驗、體會,研究如何更有效地從彈奏方法上改進,運用到教學中去。每次我回國探親,問起她希望我?guī)┦裁礀|西回去,她要的一定是與鋼琴有關的書籍、刊物和音像資料,并如獲至寶。她曾傾注大量的時間和精力,翻譯出大量關于鋼琴文獻、鋼琴教育的文章,分享給更多的人。母親是真正“活到老、學到老”的典范,更是大家一起努力一起學習的領路人。她非常喜歡一個水瓶裝水的比喻,“人好比是一個瓶子,知識是瓶子里的水。如果你要想吸收新的知識,你就永遠不能認為自己的瓶子已經(jīng)滿了!”
母親作為一名老師的成功,除了她自己那種畢生求知的感染力,還有她無私的奉獻。自我們在盤錦插隊的最后兩年,開始有一些一起插隊的我父母朋友的孩子從不同的農(nóng)場跋涉幾十里路來找母親學琴。在搬回沈陽之前,住鞍山的時候也是一樣,很多時候?qū)W生從外地來,住下來,連續(xù)上課幾天,之后我爸爸媽媽再把他們送到火車站。而且那個年代,好像音樂老師們上課都沒有收費的習慣。
母親在教學上的嚴謹和對音樂演奏方面要求的嚴格,是眾所周知的。關于她的教學理念和切實的鋼琴訓練方法,在她幾十年的教學中我們都有目共睹;關于她遍及國內(nèi)外的鋼琴教育和鋼琴教研的交流活動,各類報刊也有諸多的記載。退休后的三十多年里,她更多的時間是用在全國各地、各個層次的師資培訓上。面對國內(nèi)興起的學鋼琴熱,她一直有一種復雜的心情。她既為鋼琴教育的普及和發(fā)展感到高興,同時也對隨之而來教學中出現(xiàn)的一系列問題表示擔憂。那種單純追求短期“效應”,一味追求功利,只圖一紙考級證書的教學方式,更帶給她極大的困擾和焦慮。她認為鋼琴老師最重要的工作是在“育苗大棚”里,苗兒育好了,根兒扎得深、長得壯了,日后就會茁壯成長。母親一輩子就是這樣的園丁,她培育過的苗兒,無論在哪一塊田里開花結(jié)果,她都真誠地為他們的成長和成才而感到滿足、驕傲和自豪。
母親對待她的每一個學生,都猶如自己的孩子。她永遠在為學生設計對他們來說最好的成長方案,總是以他們最需要的方式去幫他們。對那些想出國留學的學生們,她除了幫助他們準備曲目、寫推薦信,翻譯和準備所有報名及擔保的材料,甚至有些還要幫他們聯(lián)系學校和找專業(yè)老師。同時,她又是那種刻意讓孩子自己走路的家長。記得多年前一次電話聊天時,她自豪地講到在一個講學活動中見到以前教過的一個學生,聽了那個學生教出來很多出色的學生的演奏?!暗牵蹦赣H憤憤不平地說,“真氣人,他到現(xiàn)在還沒評上相應的職稱!”我好奇地問:“那你不能到他的上級那里推動一下?”她說:“即使現(xiàn)在的情況很不合理而且不公平,那也得靠他自己去爭??!那樣得到的才是最有意義的?!笔逻^幾年,又是在電話中,母親興奮地說:“他拿到教授職稱了!其實他早就應該得到了!”那種口氣就像一個為自己孩子打抱不平的媽媽!
我的母親是一個無私、懂得給予、理解兒女的媽媽。我自己做了媽媽以后,越發(fā)理解到母親的“舍得”多么可貴。我來美國留學臨行前,母親給了我?guī)拙湓挕叭魏螘r候,在任何地方,都會有意想不到的困難和挫折”“只要你記住自己想要的是什么,堅守自己的信念,就一定能走過去”。這些話無數(shù)次地把我從生活低谷的漩渦中托上來,讓我浮出水面,繼續(xù)暢游在生活的長河里。智慧的言辭只是她表達母愛的一種方式,她所給予更多的是最真切的行動。媽媽得知我懷了大女兒后,興奮不已,立即詢問孩子出生后我們的生活安排。當時我除了在學校里擔任的課時,家里的琴室還有部分學生,我丈夫當時研究生畢業(yè)剛剛開始工作,兩個人的收入養(yǎng)一個小家仍是緊緊巴巴的狀態(tài),根本不可能請雇工。母親得知后,毅然放下自己手里所有的事情,在孩子出生前趕到美國,一直住到孩子十個月大。媽媽燒得一手好菜!除了在月子里頓頓給我們做好吃的,幫我們做家務,她還幫我教了家里琴室所有的學生,讓我能保證休息好,并有足夠的時間和孩子在一起。記得在這期間周廣仁先生正好來達拉斯,到我家來看母親和我們的寶寶時,情不自禁地感嘆道:“曉蘭啊,你有一個多偉大的媽媽啊!”媽媽笑瞇瞇地說:“我是來做孝女的!孝敬我女兒!”然后自己哈哈大笑……
是的,她就是這樣一位偉大的女性,智慧的老師,無私的母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