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馬克思透過工資、利潤和地租等分配關系,探究了資本、地產和勞動分離的資本主義生產前提,說明這種分離是對工人根本利益的侵害,體現著有財產和無財產的階級矛盾和斗爭。現代勞動以抽象的物神——資本的增長為目的,資本通過剝削工人獲取利潤、實現積累,而工人只能得到維持生存的工資。有的小資本家在競爭中破產,淪為靠勞動謀生的無產者,從而擴大著資本和勞動的分離。封建土地所有者和租地農場主之間的斗爭、大地產和小地產之間的競爭等,使封建地產向工業(yè)、資本的地產轉變,地租也隨之變化。地產分割和壟斷都以私有制為基礎,因此,這兩種發(fā)展方式都會走向滅亡。在未來社會,通過人與人的聯合,土地等勞動材料將成為真正的個人財產。馬克思的研究具有重要意義。馬克思由政治經濟學家們對各階級收入形式的描述轉向對生產前提的探究;通過追溯資本、地產與勞動分離的歷史,揭示了私有財產產生、發(fā)展和消滅的歷史規(guī)律;批判了古典政治經濟學重視勞動、蔑視勞動者的觀點;提出了自由勞動和自由享受的思想,闡明了社會主義生產的目的和特質。
關鍵詞:生產;資本、地產與勞動分離;分配;工資;利潤
作者簡介:李淑梅,南開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天津? 300350)
DOI編碼:10.19667/j.cnki.cn23-1070/c.2023.01.006
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以下簡稱《手稿》)筆記本Ⅰ中,馬克思分析批判了資產階級政治經濟學關于工資、資本的利潤和地租的觀點。政治經濟學家們熱衷于討論資本主義社會不同階級的收入形式,而未觸及生產前提,未觸及資本、地產和勞動的分離問題,而是將其視為理所當然的事實。馬克思透過工資、利潤和地租等收入形式的外觀,追溯了資本、地產和勞動分離的資本主義生產前提,指明了這種分離對于工人利益的致命侵害。在此基礎上,馬克思闡明了資本主義分配關系的不合理性,揭示了消滅私有制、通過聯合建立自由勞動和自由享受的理想社會的必然趨勢。馬克思《手稿》筆記本Ⅰ關于“工資、資本的利潤和地租”的探討,是馬克思最早探討生產和分配關系的文本,具有不可忽視的理論價值和現實意義。
一、資本、地產與勞動分離和工資的秘密
在近代西方,隨著資本主義市場經濟的發(fā)展,財富增長和財富分配問題備受關注,資產階級政治經濟學自稱是關于財富的科學,它用大量筆墨論述了財富分配關系。亞當·斯密認為,工人、資本家和土地所有者是現代社會的三個基本階級,工資、利潤和地租分別是這三個階級的收入形式。斯密雖然在一定程度上看到了各個階級之間的矛盾,但他認為各個階級都得到了收益。在《手稿》筆記本Ⅰ中,馬克思透視了資本主義分配關系的生產前提和基礎,凸顯了資本、地產和勞動的分離問題。馬克思雖然使用了亞當·斯密的“工資”“資本的利潤”“地租”等范疇,借鑒了政治經濟學家們的一些論述,但是,他有自己獨立的立場、觀點和方法,有自己獨特的研究思路和框架。馬克思從社會經濟事實出發(fā),批判了政治經濟學家們關于工資、利潤和地租的觀點,批判了他們把交換、競爭、壟斷等理解為偶然、蓄意或強制的觀點,闡明了資本、地產和勞動的分離對工人是有害的,資本主義分配關系是不合理的。
在對生產和分配關系的理解上,政治經濟學家們存在著二律背反。亞當·斯密把商品的交換價值作為衡量財富的尺度,提出勞動是價值的唯一源泉,但他又認為商品的價值分解為工資、利潤和地租,這就忽略了不變資本,他甚至認為“工資、利潤和地租,是一切收入和一切可交換價值的三個根本源泉”1,這就顛倒了生產和分配的關系。馬克思在《手稿》中認為,政治經濟學家們局限于社會分配關系,而沒有追究資本、地產和勞動的分離問題。斯密致力于論證勞動產品是怎樣按照一定順序“自然而然地分配給社會上各階級”2的,他把不同階級之間的對立和斗爭視為在分配份額上的討價還價。與之不同,馬克思抓住了資本、地產與勞動的分離這一根本性問題進行探究。
馬克思認為,工資、利潤、地租等收入形式是以資本、地產與勞動分離為前提的,需要說明這種分離是怎樣產生的,它的實質是什么。馬克思明確指出:“資本、地產和勞動的分離,只有對工人來說才是必然的、本質的和有害的分離。資本和地產無須停留于這種分離,可是,工人的勞動則必須如此。”3資本家和土地所有者可以依憑資本或地產剝削工人的勞動,“把產業(yè)收益加進自己的收入”4,獲取利潤或地租,而工人是“單靠勞動為生者階級”5,因此,“工人除了勞動所得,既無地租也無資本利息”6。工資表面上是對工人勞動付出的回報,實際上,工資只是工人在工作期間的生活費用,是維持工人肉體生存和延續(xù)后代的費用,工人勞動創(chuàng)造的大量財富變成了資本家和土地所有者的私有財產。這表明,資本、地產與勞動分離表現著有財產階級和無財產階級的不同社會地位和根本對立。
由于政治經濟學家們脫離生產理解分配,因而誤把工資當作勞資雙方達成的契約。斯密承認勞資之間存在利益的不一致,工資數量是通過工人和資本家之間的斗爭確定的,而資本家總是占據優(yōu)勢,但他認為勞資之間是自愿的契約關系,工資是對工人勞動勤勉的獎勵。馬克思指明,工資決不是勞資之間自由的契約關系,而是資本、地產與勞動分離造成的必然結果。這種分離構成了一個工人不得不出賣自身勞動的社會環(huán)境和條件,從而逼迫工人為了生存而出賣自身勞動,成為商品人。在交換中,勞資雙方處于有產和無產的不同地位,因而他們交換的目的也不同。工人是為了獲取生活資料、養(yǎng)家糊口,資本家是為了發(fā)財致富、增加收益。商品本來是用于交換的物質產品,但在資本主義社會,人卻淪落成了商品,并且還不如其他商品,還不能像其他商品那樣進行自由交易。正如經濟學家比雷所認為的,甚至“勞動也不是商品,因為它不是自由交易的自由結果”1。
馬克思考察了市場上供需關系變化和競爭對工人這種商品的不利影響,說明工人的生存取決于市場對工人的需求,取決于資本家的興致。工人的工資是極不穩(wěn)定的,市場價格的偶然波動對工資的影響比對利潤、地租的影響大。此外,生活資料價格的變動、物價的上漲使工人的實際購買力下降。不同行業(yè)的工人之間工資水平存在差別,工人之間在勞動中表現出自然天賦、精神和社會上的差別,因而工人之間得到的報酬不同,一部分工人成為最低收入者,他們的基本生活難以為繼,但是資本對此毫不關心。2這表明,資本主義制度是違反人性的、不公正的。
馬克思考察了社會衰落、社會財富增長以及繁榮達到頂點等不同社會狀態(tài)工資的變化及其對工人的影響。在社會財富衰落的狀態(tài),工人的生活最悲慘、最貧苦。在社會財富日益增長的狀態(tài),開工充足,工人就業(yè)比較容易。即使在這種對工人有利的社會狀態(tài),工人的生活質量也未提高。首先,工人為了多掙錢而提高勞動強度、增加勞動時間,過度勞累使其縮短壽命。其次,社會財富的增長表現為資本家收入的增長,這意味著資本家對工人剝削的加重。再次,資本的增加、分工的擴大,使得工人的勞動越來越片面,越來越依附于特定的資本家。當社會財富增長達到頂點時,又會面臨經濟衰退,工人依然過著悲慘的貧困生活。斯密雖然在一定程度上看到了社會貧困問題,但卻寄希望于國民財富增長和繁榮上,認為“在社會處于進步狀態(tài)并日益富裕的時候,貧窮勞動者,即大多數人民,似乎最幸福、最安樂”3。而在馬克思看來,無論社會處于哪種狀態(tài),工人都處于持續(xù)不變的貧困之中。他指出:大多數人處于悲慘生活狀態(tài)的社會,決不是繁榮幸福的社會。他摘錄了經濟學家比雷的論斷:工業(yè)的“目的是占有財富,而不是人的幸福”4。
工人的貧困“從現代勞動本身的本質中產生出來”5?,F代勞動是以增加抽象的物神——資本為目的的,勞動者像牲畜一樣,被當作抽象物質財富增長的手段,至于失業(yè)者、小偷、乞丐、病人等,則超出了經濟學家們的考察范圍,從而回避了大量社會問題,掩蓋了資本主義社會的弊端。政治經濟學家們“把無產者即既無資本又無地租,全靠勞動而且是靠片面的、抽象的勞動為生的人,僅僅當作工人來考察”6,而不是當作完整的人來考察。馬克思用政治經濟學家們自己的說法,得出了他們不知道的結論:現代勞動以增加抽象的物質財富為目的,這對工人是有害的,是社會的不幸。
馬克思還批判了蒲魯東關于提高工人工資、實現工資平等的改良主義方案。馬克思認為,工資、利潤和地租等不過是現代勞動本質在分配上的表現,如果不觸及生產勞動的本質,不觸動資本、地產和勞動分離的問題,不改變有財產和無財產的社會分裂狀態(tài),只是在分配領域兜圈子,是不可能改變工人受剝削、受奴役的社會地位的。只有資本、地產和勞動的分離,消滅私有制,消除生產勞動的異己性,才能實現無產階級的解放。
總之,馬克思透過工資、利潤和地租等收入形式追溯到資本、地產和勞動的分離問題,闡明資本主義生產是以追求抽象的物化財富——資本增加為目的的,是以犧牲勞動者的幸福為代價的。斯密認為社會財富增長狀態(tài)能夠提高工資、增進工人的幸福,蒲魯東試圖通過提高工資、實現工資平等解決工人的貧困問題,他們都著眼于工人工資的提高,都未觸及資本、地產和勞動的分離問題,都未觸動現代生產勞動的本質。
二、資本對勞動的支配權與資本的利潤
在馬克思看來,勞動和資本的分離是資本主義社會的基本經濟關系,這種分離意味著資本對工人的勞動及其產品擁有支配權。資本是勞動的積累,是操控工人勞動及其產品的權力。資本的動機是追求利潤、增加資本積累,為此,資本家之間展開激烈的競爭。資本集中到少數大資本家手中,小資本家破產,淪為無產者,從而擴大勞動與資本的分離,強化資本對工人的剝削和奴役。
政治經濟學家們關注的是資本的牟利性,他們所說的財富增長是指資本家的利潤增加、資本積累。資本與資金有所區(qū)別,當資金通過購買和使用勞動者、為其所有者提供利潤時,才轉化為資本。馬克思摘錄了薩伊和斯密對資本的解釋。薩伊認為,資本是繼承的財產,為了使繼承神圣化,需要法律的保護。1斯密指出,繼承了大宗財產的人不是直接得到政治權力,而是得到購買的權力,這是對他人勞動及其產品的控制權。2馬克思認為,資本的購買權力是普遍的、不可抗拒的,資本不僅購買商品物,而且購買商品人,工人讓渡自己勞動的支配權,資本擁有了對工人勞動及其產品的支配權。資本正是通過購買、使用和支配工人的勞動而獲取利潤的,“資本是積蓄的勞動”3。資本家之所以擁有支配他人勞動及其產品的權力,是因為他是資本的所有者,他自身也受到資本權力的驅使。由此可見,勞動與資本的分離并非彼此互不相關,而是資本將積累起來的勞動轉化為操控工人勞動及其產品的權力。在法律的保護下,資本家對工人的勞動及其產品的支配經常化、合法化。
資本家投資是為了贏利,他們要在資本投入和利潤之間保持一定的比例。斯密認為,在英國,通常、普通的利潤是相當于雙倍利息的利潤,4資本家的利益同他人和社會的利益相對立。資本家追求最高利潤率,即使不能達到最高利潤率,也要確保最低利潤率。為了提高利潤率,資本家采取雙重方法,一是擴大勞動分工,二是增加工人加工和再加工商品的勞動,而不增加工資,這是勞動和資本分離的必然表現,這種分離使得工人加進的勞動不是使自己獲利,而是使資本贏利,工人的勞動付出越多,資本的利潤就越大。此外,采用簡便、低廉的紙幣等流通手段也有利于提高資本的利潤。
積累是資本的本性和使命,是資本的存在方式,積累是工人的勞動產品越來越多地轉變?yōu)橘Y本家的財產,在資本家手中積聚。馬克思說:“大量勞動積累起來,因為資本是積累的勞動;就是說,工人的勞動產品越來越多地從他手中被拿走,工人自己的勞動越來越作為別人的財產同他相對立,而他的生存資料和活動資料越來越多地積聚在資本家手中?!?資本積累表現為分工的發(fā)展和工人人數的增加,致使工人處于越來越不利的地位。分工的發(fā)展使得工人越來越依賴于片面、機械的勞動,從而增加其轉換工作的困難;工人人數增多也會增加工人就業(yè)的難度。資本可以從一定部門自由地轉出,投向其他部門,而工人的工作卻難以從一定部門轉出,他們或者失去工作,或者越來越依賴片面和抽象的勞動,越來越依附于特定的資本家。資本轉用于其他方面的能力與工人缺乏這種能力形成鮮明的對照,表現出資本的自由性和工人的不自由性。
資本積累通過競爭而進行。在競爭中,大資本比小資本有優(yōu)勢。大資本數量大,比小資本積累得快;競爭會使商品價格降低,利潤減少,小資本家不能靠利息生活,如果他們經營實業(yè),在競爭中首先受到沖擊,大資本即使遇到虧損也有較強的承受力;大資本進貨量大,可以壓低購貨價格,降低成本;大資本還可以憑借產品多的優(yōu)勢壓低產品銷售價格,甚至不惜以暫時虧本為代價擠垮小資本。固定資本和流動資本的比例也有利于大資本,大資本的流動資本比例大、利潤高,等等。大資本家對小資本家的優(yōu)勢實際上是對工人剝削的優(yōu)勢。很多小資本家在競爭中破產,資本越來越集中到少數大資本家手中,這是資本積累的必然趨勢?!霸谒接兄频慕y治下,積累就是資本在少數人手中的積聚?!?破了產的小資本家淪為靠勞動謀生的無產者,從而擴大勞動和資本的分離。資本的積累在促進產品增加的同時,又帶來生產過剩,這會使經濟衰退,釀成商業(yè)危機。馬克思摘錄了經濟學家們關于商業(yè)危機的論述,說明生產過剩是由社會生產和交換的盲目自發(fā)性造成的,商業(yè)危機不僅使資本家遭受嚴重的經濟損失,而且大量工人失業(yè),面臨生存危機,從而充分暴露出資本主義制度的弊端。
可見,資本和勞動的分離表現為資本和勞動之間的支配和被支配關系,工人的勞動是受資本操控的身不由己的活動,是受資本剝削的活動,是資本的積累、利潤的增加。為了追逐私利資本家之間展開競爭,大資本家擠掉小資本家,資本集中到少數大資本家手中,這是勞動和資本分離的進一步擴大,是貧富兩極分化的加劇。
三、地產和地租的歷史變化和階級關系的演變
在分析資本和勞動分離的基礎上,馬克思探討了地產和地租的歷史變化。馬克思聚焦于對地產的考察,以便揭示以地產為基礎的私有財產產生、變化發(fā)展和最終揚棄的歷史必然性,說明資本、地產和勞動分離及其揚棄的過程。封建土地占有關系還是帶有政治外觀的私有財產,隨著競爭的發(fā)展,地產的政治因素逐步消失,多數土地所有者難以依靠地租過活,封建的地產向工業(yè)、資本的地產轉變,階級關系演變。馬克思著重考察了大地產和小地產之間的競爭,闡明大地產對小地產的吞并使得小地產者淪為無產者。馬克思還考察了地產分割或壟斷的發(fā)展方式,說明它們都以私有制為基礎,都會被歷史的發(fā)展所揚棄。馬克思預示道,通過個人之間的聯合,土地將成為“人的真正的個人財產”,每個人將過上自由勞動和自由享受的幸福生活。
馬克思摘錄了薩伊和斯密對土地所有者索取地租權利的批評。薩伊認為,“土地所有者的權利來源于掠奪”2。斯密指責土地所有者不勞而獲,坐享其成。馬克思是基于現實關系考察地租的,認為地租是通過租地農場主和土地所有者的斗爭確定的。由于土地是稀少資源,因而土地所有者總是占有優(yōu)勢,他們會抬高地租,制造壟斷價格。土地所有者榨取社會上的各種利益,即使在土地所有者之間,也存在著大地產和小地產的競爭,一些小土地所有者在競爭中破產,淪為無產者。通過考察馬克思闡明了勞動、資本、地產分離之間的歷史性關系。
如同大資本比小資本占有競爭優(yōu)勢一樣,大地產比小地產有競爭力。此外,大地產還有一些特殊優(yōu)勢。與小地產相比,耕種大塊土地增加的工人和勞動工具不多,這可以節(jié)約生產費用;大塊土地可以實行精細的分工;可以節(jié)省改良土地的費用;可以在土地上進行多種經營,飼養(yǎng)家畜等食物,而這部分耕地的地租調節(jié)著其他大部分耕地的地租;大土地所有者即使不改良土地也索取地租等等。土地所有者之間的競爭使得地租越來越低,以致只有少數最富者可以靠地租生活,在那些不出租土地的土地所有者之間的競爭中,一部分土地所有者破產,他們的地產落入大土地所有者手中。此外,大部分地產以購買等方式變成資本家的財產,資本家同時也是土地所有者了;有的大土地所有者在土地上從事多種經營活動,出售自己經營的產品,他們同時也是工業(yè)家了;那些失去地租收益的小土地所有者已經只是資本家了。
馬克思具體考察了帶有政治色彩的封建土地占有關系向單純的私有財產——資本的演變過程。在歷史上,封建的土地占有關系是同政治權力聯系在一起的,領主以其特定的家庭史、家族史方式使地產打上特定家庭的烙印,仿佛地產是有人格性、個性的。在那里,領主和自己地塊的關系還與他的特殊政治地位、等級特權、爵位身份等相聯系,耕種土地的農奴附屬于領主,租種領主土地的租地農場主尊敬他,向他交地租。領主對自己地塊的態(tài)度既有政治性,也有溫情性。一方面,地塊與領主特定的爵士封號等政治特權和地位相聯系;另一方面,領主與其農奴和租地農場主之間的關系帶有溫情性,地塊看上去體現著領主的性格、個性。封建地主尚未把土地作為牟利的對象,而是揮霍性地消費農奴和租地農場主生產的產品。但是,封建地產已經隱藏著盡可能增加收益的行為,已經暗中進行土地買賣,已經包含著物化的異己因素對人的統治。
在歷史上,當某人以某種被認可的理由占有某塊土地時,私有財產的統治就產生了。馬克思說:“私有財產的統治一般是從土地占有開始的;土地占有是私有財產的基礎?!?地產是“私有財產的根源”2。馬克思的論述說明,私有財產不是從來就有的,而是在一定歷史階段產生的,它是社會的基礎,即使是享有長子繼承權的君主的政治特權也是基于他所繼承的地產的,是地產決定了他的政治身份和地位。君主的政治地位依賴于以長子繼承權為特征的私有財產。土地私有權的買賣是一個必經的歷史階段,具有歷史合理性,它祛除了私有財產的政治外觀,代之以單純實物財富的關系。工業(yè)資本發(fā)展成為支配各個領域的權力,農業(yè)成為工業(yè)資本的組成部分,資本、地產同勞動的關系是冰冷的剝削和被剝削關系?!白罱K的結果是資本家和土地所有者之間的差別消失,以致在居民中大體上只剩下兩個階級:工人階級和資本家階級?!?馬克思的考察表明,封建的地產占有關系是帶有政治色彩的私有財產,工業(yè)、資本的發(fā)展祛除了私有財產的政治外觀,使之成了單純實物性的私有財產。
馬克思基于歷史事實反思批判了地產分割和不分割的爭論,闡明地產分割不能克服壟斷的弊端,不能實現財富分配的平等,他由此提出了消滅私有制的歷史任務。首先,地產分割不能觸動壟斷的基礎——私有制。地產分割反對土地被少數人壟斷,主張將土地分到眾人手中,這具有平等的訴求。但是,地產分割只是反對壟斷的形式,卻并未觸動壟斷的私有制本質。地產分割實現了勞動和地產、勞動和所有權的同一,使許多人從農奴制中擺脫出來,這有其合理性,但是,把生產工具和勞動分給眾人,以分散的方式進行重復生產,這不利于生產的發(fā)展。此外,分割必然導致地產在少數人手中集中,這不是重新返回封建大地產,而是導致資本化的大地產,這也違背了地產分割的平等初衷。
其次,地產分割和壟斷相互聯系。地產分割雖然與壟斷相對立,但是,地產壟斷是分割的前提,如果沒有地產的大壟斷,就談不上實行地產分割;同時,大地產作為私有財產也離不開分割,正如馬克思所說:“私有財產是以分割為基礎的?!?同地產分割必然走向壟斷一樣,封建大地產必然要被分割,或者落入資本家手中。由于大地產是地產集中于少數人手中,因此,那些喪失地產的貧民只能以出賣自身勞動的方式謀求生存,成為資本和工業(yè)吸納的對象,從而使資本和工業(yè)的勢力產生和壯大起來。在競爭規(guī)律的作用下,地產成了可以交換的商品,這樣,穩(wěn)定地掌握在封建領主手中的地產就成了可以交易、可以在不同人手中轉換的不穩(wěn)定的地產,于是,地產分散到許多人手中,具有了工業(yè)、資本的性質,并帶來連鎖反應和變化。例如,英國貴族大地產已經由封建地產轉變?yōu)橐再嶅X發(fā)財為目的的資本化財產,它對農業(yè)工人進行盤剝。競爭使得地租越來越低,以致許多土地所有者已經不能靠地租生活。他們不再出租土地,而是自己耕種,一部分租地農場主無地可租,淪為無產者。那些最富有的大土地所有者依然迷戀于揮霍性的消費,最終破產;一部分租地農場主趁機掌握了地產,在地產領域從事工業(yè)和資本的生產經營活動。地產分割試圖消滅壟斷,但在競爭中又會重新導致壟斷的大地產。為了消滅壟斷,首先要把壟斷普遍化,從而為揚棄壟斷準備條件。
再次,地產分割或壟斷的發(fā)展方式必然要被揚棄。馬克思認為,地產的分割和壟斷都是以私有制為基礎的,因此,無論以分割方式發(fā)展的地產還是以壟斷方式發(fā)展的地產最終都必然會被揚棄,這同資本主義工業(yè)的競爭和壟斷的命運是一樣的。“工業(yè)必然以壟斷的形式和競爭的形式走向破產,以便學會信任人,同樣,地產必然以這兩種方式中的任何一種方式發(fā)展起來,以便以這兩種方式走向必不可免的滅亡?!?無產階級將通過革命消滅私有制,以合理聯合的方式實現對土地等勞動材料的占有。這一方面會發(fā)揮大地產節(jié)約費用、實行精細分工等優(yōu)勢,另一方面會第一次實現地產分割的平等要求。馬克思認為,在以往社會曾經存在過“聯合”,但卻“采用以農奴制度、領主統治和有關所有權的荒謬的神秘主義為中介的方式”2,都是少數人對付多數人的聯合,都不是真正的共同體。在未來,廣大勞動者將聯合起來,在更高的歷史階段“恢復人與土地的溫情的關系,因為土地不再是牟利的對象,而是通過自由的勞動和自由的享受,重新成為人的真正的個人財產”3。勞動者以掌握勞動材料的主體的方式進行自由的勞動,自由地享受自己的勞動成果。
由上可見,馬克思通過考察封建地產向資本化的地產轉變的歷史,說明地產卷入競爭、多數人在競爭規(guī)律的作用下失去土地占有權,成為依靠勞動謀生的無產者,這是地產和勞動的分離。封建地產的統治被否定,讓位于工業(yè)、資本的統治,這表現著地產與資本的歷史性分離。資本對封建地產的否定是積極的否定,地產仍然以揚棄的形式包含于資本主義社會,轉變?yōu)榫哂匈Y本屬性的地產,在這里,地產與資本只具有相互分離的外觀,并且它們不會停留于同勞動的分離上,而是盤剝工人的勞動,獲取收益。正因如此,馬克思強調三者分離只有對工人來說才是本質的、必然的和有害的。在資本主義社會,一方面是財富在少數人手中積累,另一方面是貧困在多數人身上積累。資本和地產對工人的剝削和奴役必然會引起工人的反抗,最終消滅私有制,揚棄三者分離,以人們合理聯合的方式使土地等勞動材料成為“人的真正個人的財產”,使社會生產的發(fā)展以增進每個人的幸福為目的。
四、馬克思對資本主義分配關系的生產前提批判的意義
馬克思對資本、地產與勞動分離的批判,對揚棄這種分離、建立理想社會的歷史必然性的論證,具有重要的價值和意義。馬克思把經濟學家們對各個階級收入形式的描述轉變?yōu)閷ιa前提的透視;追溯了資本、地產和勞動分離的歷史,揭示了私有制產生、發(fā)展和滅亡的規(guī)律;批判了古典經濟學重視勞動、蔑視勞動者的觀點;明確提出了自由勞動和自由享受的思想,闡明了社會主義生產的目的和特質。
第一,把經濟學家們對各個階級分配形式的描述轉變?yōu)閷ιa前提的透視。在馬克思看來,政治經濟學家們只是描述了不同階級之間分配關系的外觀,認定工資、利潤和地租體現著合理的分配秩序,而并未反思批判分配關系的前提——資本、地產和勞動的分離問題。與之不同,馬克思抓住了這個資本主義社會的要害問題進行研究。雖然馬克思尚未將這一問題精確地表述為勞動者和生產資料的分離問題,但他已經認識到了有產者和無產者之間的階級對立,并使得他在后來的研究中一直高度重視這一問題,進行了系統的研究和精確的表述。
資本主義社會只是在法律上承認人人擁有自由權利,但在現實經濟生活中,勞動者與勞動材料相分離,勞動者不能以掌握勞動材料的主體的方式進行生產勞動,而只能聽命于掌握勞動材料的資本家。在《手稿》筆記本Ⅲ中,馬克思進一步闡發(fā)了這一思想。他指出,勞動者和勞動材料既是運動的結果,也是運動的出發(fā)點,并且二者必須是出發(fā)點。1生產作為人改造自然的活動,就是勞動者運用勞動材料進行的活動。但在資本主義社會,這兩個出發(fā)點是分離的,資本家掌握著勞動材料,勞動者只能以出賣自身勞動的方式與勞動材料結合起來,進行生產勞動,從而使工人的勞動成為異化勞動。盡管馬克思此時還沒有區(qū)分“勞動”和“勞動力”概念,認為工人出賣的是“勞動”,但是,他強調生產的兩個出發(fā)點缺一不可,批判了二者分離對工人的致命侵害,提出了消滅私有制、實現生產的兩個出發(fā)點的內在統一,即實現勞動者和勞動材料所有者的內在統一,對于人的解放的根本意義。
在馬克思看來,無論蒲魯東試圖通過提高工資、實現工資的平等來改變工人的命運,還是主張地產分割者試圖破除地產壟斷、將地產分散到許多人手中的平等訴求,都沒有觸動私有制的基礎,而馬克思則通過反思生產的前提,提出消滅資本主義私有制,以個人之間合理聯合的方式將勞動材料掌握在每個勞動者手中,使土地等勞動材料成為“真正的個人財產”。馬克思的這一觀點與后來《共產黨宣言》中關于未來社會將消除財產的階級性質、重建“個人財產”的觀點,2《資本論》中關于未來社會將“在協作和對土地及靠勞動本身生產的生產資料的共同占有的基礎上,重新建立個人所有制”3的觀點,是具有一致性的。
馬克思對資本、地產和勞動分離的批判,使得他揭露了政治經濟學家們對資本主義分配關系的片面理解。由于政治經濟學家們囿于對各種收入形式外觀的描述,因此,存在著相互矛盾的說法。馬克思揭示出,各種收入形式是以資本、地產與勞動的分離為前提的,體現著人與人的剝削和被剝削關系。資本家和土地所有者的收入中有“產業(yè)收益”,而工人卻只能得到微薄的工資,勉強維持生存。馬克思在批判三者分離基礎上說明分配關系,這是具有重要的理論價值的。馬克思按照這種研究方式不斷探索,在《資本論》及其手稿中,系統地闡述了生產對分配的基礎地位和作用,說明工資是勞動力價值的表現形式,隱藏著資本剝削的秘密。
馬克思在《手稿》中對資本主義收入形式的分析批判,為他后來識破庸俗經濟學家薩伊的勞動-工資、資本-利潤(企業(yè)主的收入加上利息)、地產-地租的“三位一體公式”做了理論鋪墊。薩伊認為,作為收入形式的工資、利潤和地租各有不同的源泉,只有工資來自勞動,而利潤、地租分別來自資本和地產。他把資本、地產理解為單純的物,理解為原材料、機器和天然的土地,用拜物教形式掩蓋了階級剝削關系。馬克思在《資本論》中指出,一切用來分配的產品都是由工人的勞動創(chuàng)造的,這是分配的前提。在資本主義社會,由于工人與生產資料相分離,生產資料由資本家和土地所有者掌握,因此,在分配中工人只能得到自身勞動力的價值,而剩余價值則被資本家和土地所有者瓜分,成為資本家的利潤和土地所有者的地租。這樣,馬克思就揭穿了被分配形式所遮蔽的工人階級受剝削的境遇。
第二,追溯資本、地產和勞動分離的歷史,揭示私有財產產生、發(fā)展和滅亡的規(guī)律。馬克思發(fā)現,政治經濟學家們并未說明私有制只是存在于社會歷史的一定階段,而是將其永恒合理化了。“國民經濟學沒有向我們說明勞動和資本分離以及資本和土地分離的原因。例如,當它確定工資和資本利潤之間的關系時,它把資本家的利益當做最終原因;就是說,它把應當加以闡明的東西當做前提?!?與政治經濟學家們不同,馬克思通過歷史考察,揭示了私有財產產生、發(fā)展和滅亡的規(guī)律。
在歷史上,對土地的私人占有意味著私有財產產生,它以世襲的方式繼承,不可轉讓。領主看上去有政治權勢,但他的政治地位是由地產這種私有財產決定的。土地是一種稀缺資源,誰以名正言順的形式占有了土地,誰就有了對土地的特殊權力。不過,由于這種私有財產的統治還帶有政治外觀,因而人們往往將它同國家、民族共同體的政治統治聯系起來理解。盡管如此,封建土地占有關系已經是以異己形式表現的私有財產了,例如,在英國,大地產在封建形式下隱藏著牟利行為。
馬克思考察了土地所有者和租地農場主的斗爭、大地產和小地產的競爭,以及英國貴族大地產性質的歷史變化等,闡明隨著封建地產向工業(yè)、資本的地產的轉變,私有財產可以讓渡、可以買賣了。由于這是在私有制范圍內的轉變,因此,工業(yè)、資本的地產仍然是少數人的特權。“地產買賣,地產轉化為商品,意味著舊貴族的徹底沒落和金錢貴族的最后形成?!?馬克思在《手稿》筆記本Ⅱ中進一步分析了不動的地產向工業(yè)、資本的動產的歷史轉變,認為動產是“工業(yè)和運動的奇跡,它是現代之子,現代的合法的嫡子”2。通過資本剝削工人、通過大資本剝奪小資本,資本不斷集中到越來越少的人手中,無產者人數不斷增多,資本、地產與勞動的分離越來越嚴重,這必然會導致消滅私有制的革命。馬克思揭示出資本、地產和勞動分離的歷史性,說明私有制只存在于歷史的一定階段,有其產生、發(fā)展和滅亡的規(guī)律。
第三,批判古典經濟學重視勞動、蔑視勞動者的觀點。馬克思發(fā)現,古典政治經濟學雖然重視勞動,將勞動作為財富的源泉,但卻蔑視勞動者,認為勞動者微不足道。馬克思在摘錄了李嘉圖的論述后指出:“在李嘉圖看來,人是微不足道的,而產品則是一切?!?馬克思抓住古典經濟學重視勞動、蔑視勞動者的觀點,揭露了資本主義經濟關系的矛盾。正如盧卡奇指出的:“馬克思從這個立場,這種觀點——勞動是具有重要意義同時又微不足道的矛盾統一體——出發(fā),研究了資本主義社會?!?
古典政治經濟學強調勞動是價值的唯一源泉,這看起來重視人、重視人的勞動,但是,它所理解的人是抽象的工人,而不是完整的人,工人的勞動是創(chuàng)造價值的抽象勞動。在資本、地產與勞動的分離前提下,工人的勞動是為資本家和土地所有者提供私有財產的活動。古典政治經濟學所關心的只是抽象的物化財富,而不是人。對抽象的物神的追求使得它遠離了人、遠離了人的現實生活,人不過是為有產者發(fā)財致富服務的手段。因此,古典政治經濟學與其說重視人,不如說蔑視人,是對人的現實生活的漠不關心。馬克思通過研究得出了經濟學家們不知道的看法:一方面,社會財富的增長離不開勞動者的勞動創(chuàng)造,按照這種理解,應該重視勞動者。另一方面,資本家為了實現資本積累、利潤增加,極力壓榨工人的勞動,盡量少付工資。只有否定資本主義私有制,揚棄資本、地產和勞動的分離,使生產勞動不再以追逐抽象的物化財富——資本為目的,而是為了造福于勞動者,才能把生產的發(fā)展與勞動者生活水平的提高結合起來,使勞動者過上幸福的生活。
第四,明確提出了自由勞動和自由享受的思想,闡明了社會主義生產的本質特征。資本、地產與勞動的分離表明,資本主義生產以牟利為目的,整個社會處于分裂狀態(tài)。而在馬克思預示的理想社會,人們將以聯合起來的方式掌握勞動材料,使勞動材料成為“真正的個人財產”,保障每個人成為掌握勞動材料的主體,使勞動成為自主、自由的活動。如果說在封建社會,不同領主的地塊仿佛體現著不同領主的風格和個性,那么,經過合理的聯合,每個人的勞動能夠在土地上自由地展現自己的創(chuàng)造才能和個性,在更高的歷史階段重建人與土地等自然物的溫情關系。被人改造的自然既能滿足人的物質需要,使人獲得物質享受,又能使人從中感受到自己的創(chuàng)造才能和個性,將其作為人的才能和個性的展示來享受,實現自由勞動和自由享受的統一。共產主義社會就是保障勞動者和生產材料所有者統一、自由勞動和自由享受統一的制度。共產主義社會不是一蹴而就的,而要經歷一個不斷發(fā)展和完善的過程。
在社會主義實踐中,中國走出了一條符合本國實際的社會主義現代化道路。由于中國尚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因此,中國實行的是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fā)展的基本經濟制度。中國進行將國有企業(yè)推向市場的改革,扶持民營企業(yè)的發(fā)展,利用資本促進經濟發(fā)展,引導和規(guī)范資本,使資本健康發(fā)展,防止其無序擴張。在農村,在社會主義集體所有制下,農民擁有土地承包權,實行所有權、承包權和經營權分置,保障人民群眾的生產主體地位,調動人民群眾從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積極性和創(chuàng)造性。中國實行經濟的高質量發(fā)展,增加勞動的科技含量和人文意蘊,取代機械、片面、重復的勞動,注重協調人與自然的關系。
中國社會主義所有制結構決定了中國實行的是以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形式并存的分配制度。中國把分配的各個層次和環(huán)節(jié)有機結合起來,織密公平正義的分配網絡,適當增加按勞分配的比例,維護資本等生產要素在分配中的合法權益,著力縮小地區(qū)之間、城鄉(xiāng)之間、行業(yè)之間的收入差別,擴大中等收入群體,提升低收入群體的勞動技能,提高其收入水平,健全社會保障體系,推進全體人民共同富裕,促進每個人的全面發(fā)展。
馬克思關于自由勞動和自由享受相統一的思想與共建,和共享相統一的中國式現代化道路在精神實質上是一致的。在中國,人民既是中國式現代化的建設主體,也是建設成果的享有主體。因此,中國堅持共建和共享的統一,使經濟社會發(fā)展的成果更多更公平地由人民共享,增加人民的獲得感和幸福感,激勵人民用辛勤的勞動創(chuàng)造美好生活、享受美好生活,實現生產發(fā)展和人民生活幸福的統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