屠園中
摘要:長期以來,我國很多家庭不夠重視良好親子關系的培育與維護,只有在親子關系出現(xiàn)問題時,父母才會思考應對方式或向外尋求幫助。遵循親子關系發(fā)展變化的規(guī)律,通過分析不同成長階段的四個孩子的親子溝通案例,有針對性地提出了家長改進親子關系的策略,以促進良好親子關系的建立和孩子心理健康素養(yǎng)的提升。
關鍵詞:親子關系;性格養(yǎng)成;成長階段;親子溝通
中圖分類號:G44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671-2684(2023)12-0078-03
良好的親子關系,影響著孩子性格的形成、品質的培養(yǎng)、意志的磨煉、與人交往模式的建立。長期以來,我國很多家庭不夠重視良好親子關系的培育,一些父母不能及時了解孩子的心理變化,適時地進行疏導;一些父母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不能及時地調整教育方法,造成親子之間的對抗,致使孩子患上心理疾病或走向極端。
一般來說,親子關系會隨著孩子的成長呈現(xiàn)出不同的發(fā)展變化特征,從幼兒階段的親密和諧,到小學階段的相互協(xié)調,再到中學階段的矛盾積累,每一個階段的親子關系都影響著孩子的心理健康。因此,引導家長正確認識親子關系發(fā)展變化的規(guī)律,采取科學的教育對策,不僅能促進良好親子關系的建立,還能提升父母家庭教育的能力。本文結合四個案例的解析,提出良好親子關系培育的四點建議。
一、孩子的心理問題,要盡早與孩子溝通化解
案例:幼兒園老師發(fā)現(xiàn)女孩N有點異常:她下課就一個人坐在座位上;上課也不愿舉手,老師叫她發(fā)言,她總是漲紅了臉不說話。N的這種情況與她在托兒所時的一件事有關:由于N比較調皮,阿姨將她在空房內關了半天,回家后父母也批評了她。此后,女孩N變得膽小了。怎么辦呢?幼兒園老師告訴N的父母,要慢慢來,不要著急,盡量多抽時間和孩子交流溝通,多找找孩子的優(yōu)點。父母通過與孩子交流了解到:孩子不是不想發(fā)言,是怕講錯了被老師懲罰或同學嘲笑。他們想到孩子最拿手的是跳繩,于是請求老師讓她在全班同學面前表演。跳繩對于幼兒來說很難,但是N很熟練,收獲了滿滿的成功。就這樣,N很快樹立了信心,慢慢地在其他方面也能積極參與了。到了小學,N成為了一名很優(yōu)秀的學生。
分析:女孩N在讀幼兒園時出現(xiàn)了膽怯和自卑的心理問題。這一心理問題的形成主要有三個方面的原因:一是父母對于托兒所時期發(fā)生的事件處理不當,不僅沒有及時開導孩子,還批評了孩子;二是父母因為工作忙,缺少對孩子的陪伴,缺乏對孩子的照顧和關心;三是父母對于孩子存在的心理問題未能及時發(fā)現(xiàn),也沒有采取任何疏導措施。幸運的是,幼兒園老師及時地發(fā)現(xiàn)了孩子的心理問題,指導家長和孩子進行交流溝通,并讓孩子在同學面前表演跳繩,讓孩子重新樹立了自信心。
建議:從孩子出生到幼兒園、小學一年級前后,親子關系處在親密和諧期。在這個階段,由于孩子年齡小、自理能力差、學業(yè)壓力小,大部分重要決定均由父母作出,孩子對父母有較強的依賴性,很聽父母的話,而父母也對孩子關愛備至,親子間的關系特別好。這個階段一般不會爆發(fā)親子沖突,但是如果父母對孩子關心照顧不夠,容易導致孩子出現(xiàn)孤僻、膽怯和自卑等心理問題。因此,建議孩子處在此階段的父母要注意觀察孩子的日常表現(xiàn),經(jīng)常與孩子交流溝通,及時發(fā)現(xiàn)孩子的變化,如果出現(xiàn)心理問題要適時疏導,這樣才能讓孩子健康、快樂地成長。
二、父母的重要決定,要適時向孩子征求建議
案例:班主任發(fā)現(xiàn)一向學習認真、表現(xiàn)優(yōu)秀的女生Q,升入四年級以來總是請假,還經(jīng)常不做作業(yè),學習成績更是一落千丈。Q的變化引起了班主任的重視。在家訪中,Q的父母告訴班主任:Q從三年級開始變得不太聽話,家里有了二寶后更不聽話。班主任發(fā)現(xiàn)Q發(fā)生變化的原因正是家中有了二寶。其實自從去年她媽媽懷孕開始,Q就已經(jīng)開始有變化了,弟弟出生后得到父母的關注,Q更認為爸爸媽媽再也不愛自己了,便自暴自棄。于是班主任找到Q,進行了耐心的開導,并再次進行了家訪,要求Q的父母絕對不能再講“男孩好”“不懂事”這類的話,希望父母多關心照顧Q。在老師和父母的關心下,女生Q的心理問題終于得到了緩解。
分析:女生Q的心理問題的形成,主要有三個方面的原因:一是Q原本是家里的獨生女,自從媽媽懷了二胎后就擔心父母可能不再像以前那樣愛自己了,于是產(chǎn)生了焦慮;二是伴隨著弟弟的出生,Q認為父母肯定更愛弟弟,于是產(chǎn)生了抵觸情緒;三是面對孩子的抵觸情緒,父母不僅沒有及時疏導,還責怪孩子不懂事,使孩子更堅信了自己的擔憂,于是開始自暴自棄。雖然在班主任和父母的共同努力下,Q的心理問題得到了緩解,但她后續(xù)的良好狀態(tài)的維持,還需要家庭中所有成員的共同努力。
建議:孩子在小學階段,親子關系處在相互協(xié)調期。這個階段的孩子獨立性增強,反抗情緒也增強,總希望能獨立處理一些事情,也喜歡了解父母的事情;而在父母眼里,孩子還小,還不懂事,不需要知道父母的事情。在這個階段,家庭中的多數(shù)決定由父母作出,由于父母和孩子傾向于互相協(xié)調,因此親子關系總體還算比較好。但是如果父母不注意對孩子的溝通和引導,也會出現(xiàn)親子之間的對抗。因此,建議孩子處于這個階段的父母作出決定前,要適時向孩子征求意見,特別是生二寶三寶、購買房子、離婚等重大事項,要讓孩子事先知道。只有讓孩子事先知道,并參與父母的決定過程,孩子才能理解、尊重父母的決定,也能減少重大心理問題的發(fā)生概率。
三、父母的快樂、艱辛,要學會同孩子分享
案例:男生L頭腦聰明,小學階段成績優(yōu)秀,進入了一所優(yōu)秀的民辦初中。但是L在進入初中后變得不愛學習了,學業(yè)成績也不夠理想。而從八年級下學期開始,L卻進步神速。這是怎么回事呢?原來L的父母是菜市場海鮮攤的老板,文化程度不高,但家中經(jīng)濟狀況殷實。2021年下學期,父母在知道L的成績之后體罰了他,還由此引發(fā)了感冒發(fā)熱。于是,L請假整天在家玩網(wǎng)絡游戲,在兩個多月里就花了八萬多元。父母情急之下請求老師幫忙。班主任得知他父母掙的都是辛苦錢——每天早上三點起床批發(fā)海鮮,很晚才能休息。于是建議L的父母利用寒假讓孩子感受一下父母工作的辛苦。就這樣,L跟父母學習了二十多天的賣魚生意。春節(jié)返校后,L重新回歸到較好的學習狀態(tài)。
分析:男生L是初二年級的學生,從初一開始起就愛上了網(wǎng)絡游戲,導致成績下滑。父母責罰孩子,孩子利用疫情期間發(fā)燒就可以請假居家的規(guī)定,不去上學,沉迷于網(wǎng)游。這一心理問題的形成主要有兩個方面的原因:一是父母認為L是一個優(yōu)秀的孩子,平時不需要管教,對孩子進入初中后的學習狀態(tài)了解不及時;二是在父母發(fā)現(xiàn)孩子的成績下降后,沒有去分析原因而是粗暴地體罰孩子,引發(fā)了孩子的對抗情緒,從原本只是喜歡玩網(wǎng)絡游戲,變成了游戲成癮。好在班主任及時支招,家長積極配合,通過“跟父母學生意”的辦法,使孩子切身感受到了父母工作的辛勞,從而把精力放回到學習上。
建議:孩子在初中階段,與父母的關系處在矛盾積累初期。初中階段的孩子隨著自我意識的發(fā)展和獨立性的增強,很多決定都想自己來做。對于父母的嘮叨,他們開始感到厭煩;對于父母的決定,他們有時不太愿意妥協(xié)。在這個階段,如果父母放任自流,容易讓孩子誤入歧途;如果父母解決問題的方式簡單粗暴,容易造成親子關系的惡化。因此,建議初中生父母既不要嘮叨,也不要粗暴責罰,更不能放任自流,要學會經(jīng)常和孩子一起分享自己的工作,讓孩子了解父母的成就和辛苦,在與父母共同體會喜悅和艱辛的過程中,感恩父母,理解父母。
四、孩子的未來,要和孩子一起商量決定
案例:高三學生男生Z原本是一個聽話、學習成績優(yōu)秀的孩子。他愛好體育,尤其喜歡籃球,是學?;@球隊的主力。然而從高二開始,Z與父母因就業(yè)選擇問題發(fā)生了激烈的沖突,Z開始厭學、逃學。Z的父母認為:他將來應該去做警察,雖然比較辛苦,但是是公務員,且收入高、工作穩(wěn)定。而且,由于Z有一位舅舅是警察,舅舅可以在職業(yè)道路上指導Z。Z則堅持:自己不喜歡警察工作,喜歡做與體育相關的工作。而且他認為,自己的工作不需要別人的幫助,要靠自己努力。就這樣,雙方都不肯妥協(xié)。Z開始時還會聽聽父母的嘮叨,到后來聽不進去了,干脆連作業(yè)也不做了;升入高三后,Z更是連學校也不去了。最后在老師的幫助下,父母妥協(xié)了。然而經(jīng)過長時間的曠課,Z雖然回到學校上課,但是成績大不如前。
分析:男生Z從高二年級選課開始,就在擇業(yè)方向上與父母產(chǎn)生了嚴重的分歧。父母和孩子都不肯妥協(xié),導致Z產(chǎn)生了強烈的對抗情緒。Z的心理問題來源于三個方面:一是父母在沒有征得孩子同意的情況下就規(guī)劃好了孩子的未來;二是在孩子反對時,父母沒有通過溝通的方式說服孩子,而是十分強勢地要求孩子按自己的方案執(zhí)行;三是當孩子開始反抗時,父母沒有及時化解矛盾,導致矛盾激化。這是一個典型的父母強勢的家庭。在親子矛盾初露端倪時,父母只要和孩子多溝通,完全可以避免厭學、逃學這類事情的發(fā)生。所幸經(jīng)過老師的協(xié)調,父母最終妥協(xié),Z回到了學校,但是他的成績卻大不如前,實在是悔之晚矣。
建議:孩子升入高中,此階段的親子關系處在矛盾積累期。在這一階段,孩子的自我意識顯著發(fā)展,獨立性顯著增強,他們想自己作出決定,且對于父母的干預不太愿意妥協(xié)。對于孩子的變化,不少父母在心理上往往缺乏準備,甚至認為孩子“不孝”,繼而責怪孩子。在這一階段,父母應與孩子進行有效溝通,特別是關于孩子未來的事情,要多聽聽孩子的意見,如果發(fā)生矛盾要及時處理,避免親子矛盾激化。因此,建議高中生父母在面對孩子擇校、擇業(yè)、交友等攸關孩子未來的事項時,不要包辦代替,要和孩子一起商量、共同作出決定,這樣才能避免家庭矛盾,繼而避免孩子的心理出現(xiàn)問題。在面對非原則性的事項時,父母應該尊重理解孩子,并可視情況作必要的妥協(xié)。
總之,良好的親子關系對孩子的心理健康素養(yǎng)提升影響重大,需引起家庭和學校的重視。親子關系是一種動態(tài)的親情關系,其特征不僅會隨著孩子年齡的變化而變化,也會隨著家庭要素的變化而變化,是一個永遠值得研究的課題。
參考文獻
[1]鄭全全,俞國良. 人際關系心理學[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
[2]美國費城兒童指導中心. 兒童與青少年情感健康[M]. 馬春華,薛松奎,譯. 北京:中國輕工業(yè)出版社,2010.
[3]蘇莉莉. 親子關系巧構建[J]. 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2022(26):36-38.
[4]劉瑤. 父母關系對孩子心理健康的影響不容忽視[J]. 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2023(1):78-80.
編輯 / 黃偲聰終校 / 于 洪 石 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