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本研究從間接言語行為理論視角入手,以美劇《老友記》中的臺詞作為研究對象,采用定性分析的研究方法,對劇中人物的對話進行剖析,從而落實本文的兩大研究問題,即在日常生活中人們是如何識別間接言語行為的;人們使用間接言語行為背后的動機是什么。本研究由引言、正文和結語三個部分組成。引言部分介紹間接言語行為理論的產生和發(fā)展,以及研究現狀。正文部分分為三章,介紹理論基礎;運用間接言語行為理論分析《老友記》中的話語;探討《老友記》中使用間接言語行為的動機。結語部分提出本論文的創(chuàng)新性和局限性。作為語用學重要研究課題之一的間接言語行為理論,對其進行研究是非常必要和重要的,具體體現在日常生活中,即人們出于某種目的或者原因,經常使用委婉含蓄的間接語言表達來闡述內心的真實想法。
【關鍵詞】 話語分析;間接言語行為動機;《老友記》;間接言語行為理論
【中圖分類號】H030?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文章編號】2096-8264(2023)17-0121-03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3.17.038
一、引言
在言語行理論基礎之上,間接言語行為理論得以進一步地完善和發(fā)展起來。英國哲學家奧斯汀提出,言語行為理論旨在回答語言是如何用之于“行”,而不是用之于“指”,這一觀點明確提出了“言”則“行”的語言觀(何兆熊,2000)。奧斯汀的言語行為理論正式創(chuàng)立的標志,是其著作《如何以言行事》的出版。隨后,塞爾在已有理論基礎之上,結合自己的認知感悟,進一步豐富和發(fā)展了這一理論,即提出了間接言語行為理論,塞爾認為,人們并不總是使用直接的言語行為去達到自己的目的,有時候人們也會通過實施另一種言語行為來間接地去達成自己的想法(塞爾,1975)。塞爾這一理論的提出引起了哲學領域的廣泛關注,并成為西方哲學和語言學的研究核心,特別是語用學。
本研究主要基于間接言語行為理論探討《老友記》中間接言語行為的識別和動機,兩個研究問題分別是:《老友記》中間接言語行為體現出的語言特點是什么?人物交流中使用間接言語行為背后的動機目的又是什么?其研究意義在于可以幫助人們更好地利用間接言語行為,在信息交流的過程中進一步相互了解,進行更好、更成功的溝通。
二、文獻綜述
該部分主要介紹本研究的一些主要理論,例如奧斯汀率先提出基礎之言語行為理論,塞爾其次豐富發(fā)展之間接言語行為理論和間接言語行為。這一章節(jié)清楚地闡述了間接言語行為對人類的交流發(fā)展是非常重要且有必要的。
(一)間接言語行為理論的定義和分類
在人類的日常交流中經常存在一種語言間接性的使用現象,即人們往往會不誠實地表達他們想說的。他們通常會出于某種原因或某些目的,不以直接的方式來表達他們的真實意圖或真實的目的,而是通過間接的演講來表達他們自己真正的需求(Austin,1962)。這種對語言間接使用的現象是人類語言交流中常見的現象,即話語的字面形式與意思,跟說話者的潛在目的或意圖之間的關系并不總是直接的(Maurice,1965)。
間接言語行為主要分為傳統間接言語行為和非傳統間接言語行為。前者相對簡單,也好理解,是指從字面意義的一般推論中產生的間接言語行為,事實上,基于言語的句法形式,同時根據慣例,可以立即推斷出語用的力量,即語用意義。而非傳統的間接言語行為則較為復雜,它更多地需要傾聽者和表達者聯系并共享所闡述的語言及其上下文信息來理解語言的深層含義。
(二)間接言語行為理論的產生和發(fā)展
作為首次提出言語行為理論的人,奧斯汀認為“許多陳述都只是‘偽陳述,人們說的許多話就像陳述一樣,但它們根本不是為了坦率地敘述事實或為這個目的傳遞相關信息,或者只是部分地為了這個目的?!保ê握仔?,2013)。與此同時,1962年,奧斯汀出版的《如何以言行事》一書,首次提出了基于語言現象學的言語行為理論。他認為并不是所有的語句都可以分為真或假是“描述性的”,所以奧斯汀命名的語句可以分為真或假常量,這些既不可以分為真和假,也不能用來描述或陳述表演(Searle,1979)。奧斯汀認為,說一個表演性的句子實際上是在采取行動,所以奧斯汀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表演學上(何自然、冉永平,2009)。為了解釋在某種意義上說某事就是做某事,奧斯汀分類三種言語行為:言外行為、言外行為和言外行為。奧斯汀相信一個人說話時,在大多數情況下,他/她進行了三種同時發(fā)生的行為。言內行為:它是口頭表達最直接的形式,它決定了這個單詞的字面意思和參考意義,它符合人們的口語習俗。言外行為:是指說話者的真實潛在意圖或力量在特定的上下文中表達的話語形式。言后行為:它是指言者的表達對聽者產生的影響,即在某種程度上,它的作用是促使傾聽者為言者去做些什么。
塞爾,美國語言學哲學家,同時是奧斯汀的學生。在奧斯汀研究的基礎上,塞爾進一步研究和發(fā)展了奧斯汀的理論(胡壯麟,2004)。與奧斯汀不同的是,塞爾提出語言的使用和人類的許多其他社會活動一樣,是一種受本體自我支配的主觀意識行為,人們在遵守規(guī)則的前提下做出的故意行為。奧斯汀的觀點存在片面性,他認為言語行為理論是一種孤立的話語研究項目。塞爾對奧斯汀的理論做了一些進一步的研究和發(fā)展,主要表現為細化了言外行為的分類為五個一般類別,包括代表、指示、委托、明示、聲明(Searle,1969)。直到現在,這種五個分類仍然被認為是一種更合理的分類,并在當今語言研究中被許多學者所接受和引用。
三、《老友記》中間接言語行為的識別
間接言語行為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時常存在,并能夠引起人們的共鳴以及語言學學者的興趣和關注。本章主要從句法形式與功能的錯配、字法與語用意義的錯配這兩個方面對間接言語行為進行詳細的探論,并具體闡釋間接言語行為的理論價值。
(一)句法結構形式及其功能
語言作為人類交流的工具,具有雙重性質,即形式和功能。語言形式和語言功能,是語言的兩個不同方面,兩者既有聯系又有差異。一方面,語言在形式上具相對的固定可控性和一般存在形態(tài),言者可以根據不同的語用環(huán)境進行相應的言語目的的解析。另一方面,言語也有變異性,即言語是一種多變的話語,即在不同的交際環(huán)境中,相同的文字言語具有不同的語言功能,也就是說可以表現出不同的交際意義(劉森林,2007)。
人們在日常生活中最常見的句法形式非陳述句莫屬。人們主要用陳述性的句子來陳述事實,傳達信息或簡單地描述肯定和消極的情況。人們有時也會通過使用帶問號的陳述句,改變原有陳述句的語調,達到疑問意義。升調的語氣可以表達疑問的意義,這是語言的一項基本功能。人們通常會用這種言語形式來強調一些感覺,如懷疑、驚訝、指責、建議、忠告等。例如在美劇《老友記》中,Phoebe: Is that Ross? Monica: Yeah, you can hear everything through these stupid walls. Phoebe: Sounds like hes with someone. Chandler: He could be alone. This morning I heard him do push-ups, and then talk to his triceps.(Episode 1,season 10) 。這個句子在句法形式上顯然是一個陳述句,即有一個人和羅斯在他的房間里,但菲比的意圖不僅僅是告訴莫妮卡和錢德勒有一個人和羅斯在他的房間里,因為此刻菲比不確定是否有人和羅斯在他的房間里,他們三個人只是趴著墻在偷聽莫妮卡和錢德勒在公寓里的談話。所以,在這個話語例子的實用情境中,“聽起來像他和某人在一起”,說明的是一個疑慮性的問題,雖然這句話的句式結構顯然是一個陳述性的句子,但它不是用來陳述一個事實或說明一個情況,而是用來提出一個問題的。
(二)字面含義及其語用功能
當人們表達某件事時,他們所說的話并不總是與他們的意思一致,人們經常含蓄而間接地表達自己。當人們使用間接言語行為表達自己時,最常用的一種表達方式就是使用修辭手法,如諷刺、夸張等(Thomas,1995)。
諷刺,是一種語調或寫作技巧,不能只通過字面意義理解,更需要結合語境(文秋芳,2004)。在《老友記》中就有一些這樣的對話,例如,Ross: RACHEL! Rachel: OOH! God! Sorry! Ross: (sarcastically) I cant believe they gave you a ticket. Youre such a good driver. (Episode 4,season 10)在字面意思上,羅斯所說的“你是個好司機”,而事實上,他并不是這個意思的。他用了一種諷刺的間接言語行為,其真正的交流意圖是表達,瑞秋不是一個好司機,因為她沒有看路,只是意外地轉動了方向盤。
夸張不僅可以用來夸大強調或幽默,還可以用來更好地反映事物的本質。如在《老友記》中,Phoebe: Oh, god, the last time I babysat them, they did the funniest thing. Frank Jr.: I havent slept in four years! Phoebe: Thats a, thats a long time.(Episode 2,season 10)。小弗蘭克向他妹妹抱怨他已經四年沒睡覺了,顯然這只是一個夸張的說法,小弗蘭克真正想表達的是同時處理三個孩子是多么的困難,自己同時照顧他的三個孩子又有多累。
四、《老友記》中間接言語行為的動機
間接言語行為與直接言語行為相比,聽者需要更長的處理時間,因為人們必須在他們共同的背景下推斷出其真正意圖(Danial,2009)。心理學家認為,人類在日常生活中的大多數自愿行為是有目的的,因此,間接言語行為的動機也是一個值得我們研究的重要課題。
(一)禮貌
塞爾提出,禮貌是人們選擇間接演講來表達自己的主要原因,后來,也有一些學者繼續(xù)對這一課題進行了研究,他們都同意,禮貌是人們選擇間接行為的一個重要原因(Brown,Levinson,1987)。許多學者認為,間接性和有禮貌是相互聯系的,一些學者,比如塞爾,曾經指出,禮貌是為什么人們更喜歡和更經常使用間接演講的原因之一,而其他一些學者,比如里奇(1983),認為間接是人們禮貌的一種方式。
在《老友記》中,Monica: What do you think? Chandler: I think... I think I can see your scalp. Monica: Dont you just love it? Ross: Ye... Yeah... Yeah... You got shellfish in your head. (Episode 1,season 10)。錢德勒的字面意思是他能看到莫妮卡的頭皮,這是事實,但他實際上是想表達莫妮卡的頭發(fā)很奇怪。不過,他們并沒有直接表達,因為這會讓莫妮卡受到傷害,所以他們以間接的表達方式說出了自己的真實想法,與此同時也讓他們聽起來很有禮貌。
(二)隱瞞
隱瞞是一種通過隱藏一些相關信息來表達強度較弱的事物的陳述。人們隱藏信息是因為考慮到一些隱私問題,尊重,或避免一些直接的表達,以便說話者傾向于掩蓋說話者不愿意或不能直說的事情(George,2000)。人們應該使用模糊的語言,以增加交流的靈活性,并有助于使他人快樂和放松。
在《老友記》中,也有相似的交際,Rachel: Thanks for dinner. Joey: I thought you paid. (Rachel does not answer and seems puzzled) Ha, guess we wont be going back there! (Episode 3, season 10).瑞秋以為喬伊付了他們的晚餐費,但從喬伊的表達中可以看出,他并沒有為晚餐買單。不過喬伊并沒有直說他沒有買單,而是建議他們最好永遠不要再去餐廳,作為掩蓋的回答。在此喬伊通過一個間接的言論行為來隱藏了信息。
(三)反諷
諷刺是在人們復雜的日常交流中都有的聰明而機智的表達。芭貝(1995)曾指出,“諷刺的定義是反對一個表面(友好的)潛在的(不愉快的)解讀?!蓖旭R斯(1995)認為諷刺是間接言語行為的一種動機,人們用它來增強話語的力量,從而有效地貫徹自己的觀點。里奇(1983)提出人們使用諷刺的目的是避免直接批評的不真誠不禮貌的方式。因此,使用諷刺可以間接地表達說話人的真實意圖,同時避免了不禮貌。
比如在《老友記》中,Monica: And listen to this... (shakes her body so the shells tingle) Chandler: What dya know... Its a treat for the eyes and the ears. (Episode 1, season 10)莫妮卡用頭發(fā)做了很多貝類,她非常喜歡她的頭發(fā),錢德勒不想破壞她的開心,表達為“這是對眼睛和耳朵的一種享受?!边@字面意思是在贊美她,但實際上用了一種諷刺手法,表達不喜歡的含義。
五、結語
間接言語行為是一種常用的語言現象,它需要言者使用更長的時間和更含蓄的表達方式來闡述自己的想法。本研究以美國電視劇《老友記》為研究對象,主要探討了在間接言語行為理論的基本框架下間接言語行為的識別和動機分別有哪些。首先,本研究結合理論來源和發(fā)展,對間接行為理論進行了文獻綜述。其次,以《老友記》中的真實交際為例,主要從其句式構造與使用功能的錯配、字面含義與真實語用的錯配這兩個方面對間接言語行為進行解析。同時,本研究在文本研究基礎之上,進一步闡述了使用間接言語行為的三種動機,包括禮貌、隱藏、諷刺。最后,本研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在一定程度上語料的選取不足,研究數據的分析具有主觀性,并不完全準確。但本研究也存在一定的積極性,即研究意義,聯系具體的文化背景和生活環(huán)境,在不同的文化下研究間接言語行為的差異,可以更好地促使人們舉止得體,溝通順利。
參考文獻:
[1]Austin, J. L. How to Do Things with Words (2th Ed.)[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2.
[2]Brown, P., & Levvinson. S.C. Politeness: Some Universals in Language Usage[C].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7(3):56-310.
[3]Danial, E.C. Indirectness in Legal Speech Acts: An Argument against the Out of Ritual? Hypothesis[J]. Journal of Pragmatics,2009,(41):27-439.
[4]George, Y. Pragmatics. (3th Ed.)[M].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0.
[5]Maurice Black (Ed.)What Is a Speech Act?[J]. Philosophy in America,1965:221-239
[6]Searle, J. R. Expression and Meaning: An Essay in the Philosophy of Language[M].U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79.
[7]Searle, J. R. Speech acts: An essay in the philosophy of language[M].U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69.
[8]Thomas, J. Meaning in Interaction: An Introduction to Pragmatics[M].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10.
[9]胡壯麟.語言學教程[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2004.
[10]何兆熊.新編語用學概要[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2013.
[11]何自然,冉永平.新編語用學概論[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
[12]劉森林.語用策略[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7.
[13]文秋芳.應用語言學研究方法與論文寫作[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4.
作者簡介:
房淑琳,女,江蘇揚州人,南京工業(yè)大學外國語言文學學院,碩士研究生在讀,主要研究方向:認知語言學及應用語言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