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博冉
最近,一部十年前的國產(chǎn)劇《薛平貴與王寶釧》翻紅,女主角王寶釧登上熱搜,被網(wǎng)友奉為“戀愛腦鼻祖”。她苦守寒窯十八年的經(jīng)歷,成了人們勸退“戀愛腦”的最佳教材——不要愛情至上,否則要吃十八年野菜。
先來講講《薛平貴與王寶釧》是個怎樣的愛情故事吧。
民間傳說,唐肅宗年間,由于宮廷爭斗,太子流落民間,改姓薛,名平貴。長大后,薛平貴入長安,恰逢宰相王允為三千金寶釧搭彩樓招親,被繡球打中。王允嫌貧愛富,拒不承認這門親事,王寶釧卻執(zhí)意下嫁。王允大怒,與寶釧“三擊掌”斷絕父女關(guān)系,薛王二人結(jié)為夫妻,住進寒窯。
隨后,薛平貴因緣際會降服紅鬃烈馬,從軍遠征,遠赴西涼。十八年來,王寶釧貧病困頓,挖光了周圍的野菜。而薛平貴在兩軍交戰(zhàn)之際,邂逅了曾在長安相遇的代戰(zhàn)公主。后來,薛平貴娶了代戰(zhàn),當上了西涼國王,十八年后歸來,接王寶釧,封為正宮皇后。
在電視劇中,薛平貴說自己以為寶釧已經(jīng)改嫁,既然感情已經(jīng)過去,自己不能錯過第二次幸福。還說自己與王寶釧感情純粹,對代戰(zhàn)公主,是兩國和親,是無奈,是為報恩。但觀眾并不買賬,大罵薛平貴是負心漢。
按照今天對“戀愛腦”的定義,王寶釧是一個愛情至上的人,她不顧家人反對下嫁,把全部心思和精力都放在了愛人身上。所以有人說,王寶釧一生的苦難都是“戀愛腦”造成的。
事實真的如此嗎?
其實,在王寶釧的繡球招親上,奪球者已被內(nèi)定為意圖侵犯她的魏豹,如果沒有薛平貴的出現(xiàn),她就要嫁給一個潛在的“強奸犯”。而王寶釧之所以挖野菜為生,是因為她的父親和姐姐在薛平貴“戰(zhàn)死”后拿走了她的撫恤金、破壞了她的生計,為了活著,她只能去挖野菜。
王寶釧下嫁薛平貴,是她對被剝奪婚姻自主權(quán)的反抗,是對戀愛自由的宣揚,她努力捍衛(wèi)的并非愛情,而是自己的人格。如今,人們無視王寶釧背負的枷鎖,將她的不幸簡單歸結(jié)于“戀愛腦”,實在有失公允。
在現(xiàn)代人看來,“戀愛腦”是非常極端的行為。同時也很不理解,為什么會有人“戀愛腦”?
俗話說,情人眼里出西施。在“戀愛腦”眼里,對方不只是西施,更是完美的化身。比如《惡作劇之吻》里的袁湘琴,無可救藥地喜歡上了江直樹,在她眼里,江直樹是完美的、沒有缺點的。
或者說,她看到了他的缺點,但她選擇無視,無限放大對方的優(yōu)點——江直樹不完美,但她也可以把他想得完美。
“戀愛腦”和付出型人格有一定的關(guān)聯(lián)。
在一段關(guān)系中,將對方的需求看得比自己的需求更重要,在關(guān)系中以過度付出或迎合作為維系,甚至認為只有通過自己不斷地付出才能獲得愛。他們總是設(shè)身處地為伴侶著想,愿意為了對方奉獻一切,對于對方的付出卻不做要求,有一種犧牲精神。
戀愛成癮,指一個人對一個或多個伴侶產(chǎn)生不加區(qū)分的、過度的、不安全的依戀。這是一種不健康的心理狀態(tài),令人在戀愛中迷失自我,導(dǎo)致缺乏控制,影響正常的工作和社交。
戀愛成癮的人可能會沉溺于熱戀的激情,因此頻繁地更換伴侶。或把自己所有的時間、精力、金錢都花費在與伴侶的相處中,放棄了自己的生活、愛好,無視伴侶以外的任何人。
此外,童年時期愛的缺失、影視作品中“為愛情犧牲一切”的理念、生理機制三方面的影響,也可能導(dǎo)致“戀愛腦”。
“戀愛腦”其實就是四個字:愛情至上。
“戀愛腦”的人,在戀愛的過程中,處處透出自我人格的丟失和自我價值的缺失。他們認為對方是自己存在的意義,體現(xiàn)出自我認知過于低下、極度缺乏安全感、精神世界極度空虛的本質(zhì)。
這也是人們憤怒的根本:在愛情中過度失去自我。
至于王寶釧被群嘲的原因,還要加上一條——賭徒心理。
在拋繡球的那一刻,王寶釧對薛平貴有愛情嗎?沒有。她想的是,與其嫁給魏豹,不如在薛平貴身上賭一把??嗍睾G和挖野菜,也和愛情沒什么關(guān)系,這只是一個賭徒在等待翻盤。
原版的《紅鬃烈馬》充分體現(xiàn)了王寶釧的賭徒精神,王允勸女兒不要下嫁,王寶釧說什么?她說姜子牙,說韓信,說張良,說蘇秦,說薛平貴是潛力股,以后會發(fā)達。
王允說她天真,但賭徒王寶釧決心一條路走到黑。
十八年后,薛平貴歸來,王寶釧又說了什么?她問,你十八年做的什么官?這個賭徒察覺到翻盤的機會,其他都顧不得。搞得薛平貴不得不吐槽一句:“你都不問問為夫吃沒吃飯?”
薛平貴露出龍袍,表示自己做了番王,王寶釧馬上跪倒。
薛平貴:下跪何人?
王寶釧:王氏寶釧。
薛平貴:前來做甚?
王寶釧:前來討封。
你能說這是“戀愛腦”?你能說這是愛情至上?
首先,要正確看待“戀愛腦”。自由選擇自己的愛情,努力捍衛(wèi)自己的愛情,這本身沒錯可言,不要因為一個人在戀愛中表現(xiàn)出了一點不理智、不清醒、略有賭徒性質(zhì)的行為,就指責他“戀愛腦”,更不要把造成他悲劇的緣由都推到“戀愛腦”上。
一些年輕人害怕成為“戀愛腦”,對愛情避之不及,這也導(dǎo)致“戀愛腦”變成一張標簽,人人都唯恐自己被貼上。
但只要我們擁有獨立的人格,擁有健康的心態(tài),就能夠在享受戀愛的同時保持清醒,不迷失自我。
其實轉(zhuǎn)念一想,如果兩個同樣戀愛腦的人在一起的話,不是也很甜蜜嗎?愛自己永遠是前提,但在遇到真愛時毫不猶豫地付出,就是絕對的錯誤嗎?
其次,在信息碎片化的時代,我們要思考如何不被碎片化信息迷惑。薛平貴與王寶釧的故事經(jīng)過影視改編、二次創(chuàng)作,以及泛娛樂化的傳播,導(dǎo)致許多人對人物下定義時過于片面,只凝視于眼前呈現(xiàn)的東西,卻看不見其所處的時代背景和自身背負的枷鎖,也不愿意花時間去了解和深度思考,導(dǎo)致人云亦云。
一個時代的文明會影響規(guī)訓(xùn)一個時代的人。生活在碎片化時代,通過碎片化信息來娛樂消遣,未嘗不可。但對于自己的專業(yè)和工作,切忌“碎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