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永加
天然氣深埋地底,和石油、煤炭并稱世界三大支柱能源。據(jù)史料記載,我國是世界上最早發(fā)現(xiàn)并使用天然氣的國度,比歐美早1600多年。
據(jù)東漢班固所著的《漢書·郊祀志》記載,漢宣帝神爵元年(距今2083年),“祠天封苑火井于鴻門。”天封苑是漢代軍馬場的名稱,鴻門位于如今陜西省北部的神木市西南,鄰近內蒙古草原。而北魏酈道元所著《水經·河水注》也有記載:“訚陰縣(今神木市南)西五十里有鴻門亭,天封苑火井廟,火從地中出?!?/p>
以上古籍中所說的“火井”,就是古人對天然氣井燃燒現(xiàn)象的舊稱。但陜西神木市的鴻門火井,并非人工開鑿,而是天然形成的。那時候人們對這種從地下躥出來的火認知有限,以為是神仙顯靈了,所以就建造廟堂以祀之。
然而自漢宣帝神爵元年鴻門發(fā)現(xiàn)火井后,僅過了200多年,人們就在四川臨邛開鑿出第一口天然氣井,并將其用于煮鹽。
據(jù)蜀漢《蜀王本紀》載:“臨邛有火井,深六十余丈?!睍x張華《博物志》卷九載:“臨邛火井一所,縱廣五尺,深二三丈。井在縣南百里。昔時人以竹木投以取火,諸葛丞相往視之,后火轉盛。執(zhí)盆蓋井上,煮鹽,得鹽?!?p>
其實臨邛的火井最早被發(fā)現(xiàn)時,雖然人們已經意識到它的可燃性很有用,但僅僅二三丈深的井太淺,所釋放的氣流很少,根本不夠用。諸葛亮聽說此事后,前往臨邛查看,并指導工人進一步勘探開鑿火井,氣流才旺盛起來,得以用于煮鹽。而在此之前,人們都是靠柴火燒水煮鹽。
可見,東漢末年諸葛亮在四川臨邛的此次發(fā)現(xiàn),讓天然氣煮鹽法普及開來,人們發(fā)現(xiàn)這種東西比柴火好用多了,一斛水可以得五斗鹽,效率大大提高,稱得上一次能源技術革命了。
早在戰(zhàn)國時期,著名水利專家李冰在興建都江堰工程時發(fā)現(xiàn)了鹽鹵,隨即“穿廣都鹽井”,人們就開始鑿井汲鹵,獲取井鹽。同時,李冰在鑿井時發(fā)現(xiàn)了“火井”,以后就以天然氣為燃料去熬鹽。
宋蘇軾在《蜀鹽說》中記載:“自慶歷皇以來,蜀始創(chuàng)‘卓筒。用圜刃鑿,如碗大,深者數(shù)十丈以巨竹去節(jié),牝牡相銜為井,以隔橫入淡水,則咸泉自上?!边@種井其口徑僅有竹筒大小,然而能打井深達數(shù)十丈,被稱為“中國古代第五大發(fā)明”“世界石油鉆井之父”。
據(jù)清李榕《十三峰書屋文稿·自流井記》:自流井區(qū)“道光初年見微火,時燒鹽者率以柴炭,引井火者十之一耳。至咸豐七、八年而盛,至同治年而大盛……德成井水,鹵水熏人至死,可燒鍋五百口,水自井口噴出,高可三、四丈,晝夜可積千余擔”。這說明,清道光初年,人們?yōu)殚_采天然氣而鉆鑿的氣井獲得成功,并開始開采埋藏較深的氣層。清道光二十年又鉆成了深1200米的高產天然氣井,就是被譽為“火開王”的磨子井,經二十年后仍可燒鍋四百余口。
據(jù)東晉史學家常璩在《華陽國志·蜀志》中記載:“以竹筒盛其光藏之,可拽行終日不滅也?!痹凇妒穸假x》注中也說“以竹筒盛之,接其光而無炭也?!边@里提到用竹筒盛裝天然氣,且“拽行終日不滅”,類似今天的儲氣罐??梢?,當時人們就是用竹筒把天然氣帶回家使用的。
清道光年間,曾在榮縣等地做官的王培荀在其《聽雨樓隨筆》記載了不少關于當?shù)亻_發(fā)使用天然氣的情況,其中寫到人們用“豬脬盛之,可以贈遠”——用豬尿泡裝運天然氣,聽上去的確不錯。
乾隆年間段玉裁編纂的《富順縣志》卷二記載了另一種運輸方法:“嘗有皮囊囊之,行數(shù)千里,越數(shù)月,竅穴以火引之,光焰不減。”用動物皮做成儲存袋裝天然氣,可以運輸?shù)綆浊Ю镆酝獾牡胤剑墙^妙!
此外,古人甚至發(fā)明了天然氣運輸管道!
宋代孔平仲在《談苑》中記載,當時韶州開采銅礦時,同時伴生了天然氣,他們就用長竹筒把天然氣導到地面,點燃測試是否有毒,然后再進行施工。明代科學家宋應星在其《天工開物》第五卷《作咸·井鹽》中對天然氣的輸送記載更為詳細:“西川有火井,事奇甚。其井居然冷水,絕無火氣,但以長竹剖開去節(jié),合縫漆布,一頭插入井底,其上曲接,以口緊對釜臍,注鹵水釜中,只見火意烘烘,水即滾沸,啟竹而視之,絕無半點焦炎意。”這說明當時的竹管輸送技術已經比較成熟。
清同治元年前后,福建籍技師林啟公徹底解決了天然氣遠距離運輸問題。他將竹子和圓木劈成兩半,打通中間的竹節(jié)或挖空圓木心部,再重新合起來用麻布繞緊,涂抹一層桐油,曬干后一節(jié)節(jié)銜接起來,做輸氣管道。據(jù)《川鹽紀要》記載,林啟公發(fā)明的這種竹制輸氣管道,在當時廣泛應用于自流井氣田。
據(jù)《四川鹽法志》記載:人們用一個虛底木桶罩在天然氣井口上,經過封閉加固后,桶上留小孔,裝上竹管,由地下引出天然氣。為了計算天然氣的產量,人們還在同一水平的出氣管上裝一排直立的小竹管,然后逐個點燃,根據(jù)火焰高低與被點燃的竹管根數(shù),推算出該井天然氣的產量。這種計量辦法十分精確,與現(xiàn)在的技術已經相差無幾。
舉世無雙的智慧,造就了盛極一時的文明。古人總是擅長用他們的慧眼,去看清那個蠻荒無垠的混沌世界,用歷史的磚瓦,鑄就千載的輝煌。
●梁衍軍 薦自《齊魯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