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新貴 胡進霞 范秀澤
摘要:報道了廣東省苦苣苔科植物新分布屬——苦苣苔屬 Conandron Siebold & Zucc.,該屬為單型屬,華東地區(qū)及臺灣至日本區(qū)系共有分布,屬下僅苦苣苔C. ramondioides Siebold & Zucc.一種。此次在廣東惠州、清遠最新發(fā)現(xiàn)之前,原僅在福建、浙江、江西、臺灣、安徽記錄。
關(guān)鍵詞:苦苣苔科;苦苣苔屬;新記錄屬;象頭山;觀音山
中圖分類號:S68
文獻標(biāo)志碼:A
文章編號:1671-2641(2023)02-0087-02
收稿日期:2022-11-04
修回日期:2022-12-22
Abstract: Conandron Siebold & Zucc., a newly distributed genus of Gesneriaceae reported in Guangdong Province, is a monotypic genus distributed in East China to Japan, with only C. ramondioides Siebold & Zucc. belonging to it. Before the latest discovery in Huizhou and Qingyuan, Guangdong, it was only recorded in Fujian, Zhejiang, Jiangxi, Taiwan and Anhui.
Key words: Gesneriaceae; Conandron; New record genus; Xiangtoushan; Guanyinshan
在廣東象頭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qū)綜合科學(xué)考察、廣東佛岡觀音山省級自然保護區(qū)綜合科學(xué)考察過程中,記錄到苦苣苔科苦苣苔屬植物苦苣苔Conandron ramondioides Siebold & Zucc.,為廣東省分布新記錄,現(xiàn)記述如下。
苦苣苔屬
Conandron Siebold & Zuccarini (1843: 729);Wang et al.(1998: 250) (Type: C. ramondioides Siebold & Zuccarini)
《中國植物志》(1990)記錄該屬植物僅1種,產(chǎn)于我國東部及日本[1]。《中國維管植物科屬志》(2020)描述其為14SJ型,即中國—日本分布[2],國內(nèi)產(chǎn)于安徽、江西、浙江、福建及臺灣[1~8]?!稄V東植物志》 ?《廣東植物名錄》 ?《廣東維管植物多樣性編目》 《廣東高等植物紅色名錄》等專著均未記錄。
苦苣苔
Conandron ramondioides Sieb. et Zucc. in Abh. Akad. Muench. 3: 730, tab. 3, fig. e, 1-7. 1843; Hook. f. in Curtis's Bot. Mag. 106: tab. 6484. 1880; Clarke in A. DC. Monogr. Phan. 5: 61. 1883; Ohwi, Fl. Japan, 813. 1965;中國高等植物圖鑒4: 122, 圖5658. 1975.
多年生草本。葉基生;葉片橢圓形或橢圓狀卵形,長3~25 cm,寬2~15 cm;葉柄漸狹成翅,邊緣有小牙齒、淺鈍齒、缺刻狀重牙齒。聚傘花序1條,2~3回分枝,有3~23花。蒴果狹卵球形或長橢圓球形,長5~10 mm[1,3~7]。
廣東:廣東象頭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qū)蟹眼頂巖壁附生,廣東佛岡觀音山省級自然保護區(qū)觀音山大坪山谷巖壁附生。
廣東省內(nèi)首次記錄于象頭山(圖1),2022年5月21日調(diào)查發(fā)現(xiàn)該物種與白發(fā)蘚類、骨牌蕨類植物混生于海拔870 m左右的陰濕巖壁上,零星分布,114°23′23.47″E,23°16′9.27″N,10余株,幼苗較多,自然更新良好。采集標(biāo)本1號1份,采集號XTS553。
此后,2022年10月11日記錄于佛岡觀音山(圖2),該物種與苔蘚類植物混生于海拔800 m左右的山谷巖壁, 113°31′45.13″E, 23°58′36.05″N,葉已萎縮,地表僅見2株。
該新記錄種在廣東省的發(fā)現(xiàn),擴大了該種和該屬在中國的分布區(qū)范圍。
《中國植物志》記載該物種花期6月,果期未見[1]。本次調(diào)查記錄于象頭山的植株,其中一株已長出當(dāng)年果序,有果5,長4~9 mm,結(jié)果時間為5月。
據(jù)記載,該物種冬季地上部分枯萎,形成緊縮的休眠芽以度過寒冷的季節(jié)[3]。10月中旬發(fā)現(xiàn)于觀音山的植株,葉片萎縮、柔弱,應(yīng)是處于準備休眠的階段。
本次記錄的新分布物種生態(tài)及生境特征,為深入研究該物種的生長機制及其應(yīng)對氣候變化的適應(yīng)機制等方面,提供了較好的素材。此外,新記錄物種也豐富和完善了廣東省自然保護區(qū)的維管植物本底資料。
致謝:感謝韋嘉怡及廣州林芳生態(tài)科技有限公司對此文作出的貢獻!
注:圖片為作者自攝
參考文獻:
[1] 中國科學(xué)院中國植物志編輯委員會. 中國植物志(第六十九卷)[M]. 北京:科學(xué)出版社,1990:125-141.
[2] 李德銖. 中國維管植物科屬志[M]. 北京:科學(xué)出版社,2020:1911-1923.
[3] 韋毅剛. 華南苦苣苔科植物:漢英對照[M]. 南寧:廣西科學(xué)技術(shù)出版社,2010:16-18.
[4] 李振宇. 中國苦苣苔科植物 [M]. 鄭州:河南科學(xué)技術(shù)出版社,2005:11-13.
[5] CHEN J,et al. Flora of China (Vol.18) [M]. Beijing:Science Press,1998:244-250.
[6]鄭曉珂,李軍,馮衛(wèi)生,等. 苦苣苔科植物研究進展[J]. 中國新藥雜志,2003,12(4):3.
[7]文和群,鐘樹華,韋毅剛. 廣西苦苣苔科觀賞植物資源[J]. 廣西植物,1998,18(3):4.
[8]許為斌,郭婧,盤波,等. 中國苦苣苔科植物的多樣性與地理分布[J]. 廣西植物,2017,37(10):1219-1226.
作者簡介:
陳新貴/1983年生/男/廣東博羅人/大學(xué)本科/廣東象頭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qū)管理局(惠州 516003)/林業(yè)工程師/專業(yè)方向為自然保護區(qū)野生動植物資源調(diào)查管理
胡進霞/1983年生/女/湖北天門人/大學(xué)本科/廣東象頭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qū)管理局(惠州 516003)/林業(yè)工程師/專業(yè)方向為自然保護區(qū)管理和科研宣教工作
范秀澤/1970年生/男/廣東清遠人/大學(xué)本科/廣東佛岡觀音山省級自然保護區(qū)管理處(清遠 511695)/林業(yè)工程師/專業(yè)方向為自然保護地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