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苗
摘要:石湖碼頭位于泉州石漁村,是古代泉州港繁榮商貿活動的重要見證。石湖碼頭的環(huán)境整治工作是在遺產觀指導下的一次探索,遵循遺產保護的原真性與完整性兩大原則,研究了石湖碼頭的歷史價值,以及古碼頭與其所在海岸、村落地形地貌的歷史空間格局關系,并且深入調研了村民現(xiàn)實需求,在尊重歷史的前提下,充分考慮當代人的生活需求。通過環(huán)境整治,還原了古碼頭歷史格局,恢復了周邊區(qū)域傳統(tǒng)風貌,改善了村莊環(huán)境,促進了村民對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認同與配合,實現(xiàn)了文化遺產的保護與當代生活的融合。
關鍵詞: 環(huán)境整治;文化遺產保護;泉州
中圖分類號:TU986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1-2641(2023)02-0065-04
收稿日期:2022-02-13
修回日期:2022-07-21
Abstract: Shihu Ancient Wharf, located in Shiyu Village, Quanzhou, is an important witness to the prosperous business and trade activities of ancient Quanzhou Port. The landscape renovation work of Shihu Ancient Wharf is an exploration guided by the concept of heritage. Following the two principles of authenticity and integrity of heritage protection, the historical values of the wharf, as well as the historical spatial pattern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wharf and the coastal and village topography, have been studied. In addition, in-depth research has been conducted on the actual needs of villagers, fully considering the living needs of contemporary people while respecting history. Through landscape renovation, the historical pattern of Shihu Ancient Wharf and the traditional landscape around it have been restored, the village environment has been improved, villagers' recognition and cooperation in the protection of cultural heritage have been promoted, and the harmony and unity between cultural heritage protection and contemporary life have been realized.
Key words:Landscape renovation; Cultural heritage; Quanzhou
泉州是中國古代重要的海上貿易城市。唐朝起,泉州與廣州、揚州就成為中國對外貿易的大港口。宋元兩朝時期,以泉州為中心的航海貿易成為國際海洋貿易龍頭,與亞洲多片海域的航海貿易實現(xiàn)了連接與互通,形成了東方世界的海洋經濟圈。當時泉州港是國際重要的貿易港,也是中外各種商品的主要集散地之一。
石湖碼頭位于泉州城區(qū)南郊石獅市蚶江鎮(zhèn)石漁村。1990年5月,石湖碼頭以“林鑾渡”之名被石獅市人民政府列入第一批市級文物保護單位。2006年5月,石湖碼頭與六勝塔、萬壽塔、江口碼頭、真武廟合稱為“泉州港古建筑”,被國務院列入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16年泉州啟動了世界遺產申報工作,泉州市政府開展了對相關遺產點的環(huán)境整治。
1 遺產觀指導下的環(huán)境整治
1.1 文化景觀與文化景觀遺產
文化景觀(cultural landscape)是文化地理的研究主題之一,也是風景園林師重要的實踐領域之一。很多學者對文化景觀概念的起源與發(fā)展進行了梳理,也從不同角度對文化景觀的概念進行了剖析。單霽翔[1]認為文化景觀是文化在空間上的反映,是一種落實于地球表層的文化地理創(chuàng)造物。湯茂林[2]認為,文化景觀是指人類為了滿足某種需要,利用自然界提供的材料,在自然景觀之上疊加人類活動的結果而形成的景觀。林菁等[3]提出文化景觀反映了文化的線索,文化景觀是“文化的一面鏡子”,解讀文化景觀是理解地域上曾經和正在生活的人們如何生存和改造世界的一種途徑。
1972年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通過了《保護世界文化與自然遺產公約》,公約中界定了文化遺產與自然遺產的范疇。隨著對文化遺產認識的加深,受到人們重視與保護的文化遺產類型也不斷豐富,其都體現(xiàn)出了自然與文化的密切聯(lián)系?!拔幕坝^遺產”的概念也進入遺產保護的視野。文化景觀于1992年第16屆世界遺產大會上被正式納入世界遺產名錄文化遺產類別下的一個亞類。
近年來,文化遺產保護領域也出現(xiàn)了新的概念。2005年2月版的《實施<保護世界文化與自然遺產公約>的操作指南》(以下簡稱“《操作指南》”)中出現(xiàn)了“遺產線路”(Heritage Routes)概念,2008年11月《文化線路憲章》通過,文化線路被確立為一種遺產類型。文化線路是一個遺產體系,各遺產組成部分通過交通線路及其蘊含的歷時關系而連接起來[4]。 “系列遺產”(Serial Properties)概念首次出現(xiàn)于2005年版的《操作指南》,隨后在2011版《操作指南》中進行更新,其內涵得到進一步完善。系列遺產具有“多個相關聯(lián)部分組成”“整體具有突出普遍價值”和“一致且可管理”3個特征,其關鍵點是整體的普遍價值認定,或者說作為一個系統(tǒng)具有突出的普遍價值[5]。系列遺產概念揭示了突出普遍價值可以存在于一系列不相鄰的地點所構成的整體中[6]。
2014年大運河、絲綢之路基于文化線路概念申遺成功,泉州的申遺工作也在此背景下展開。泉州遺留了與“海上絲綢之路”相關商貿活動的眾多歷史遺存,申遺工作基于文化線路、系列遺產等概念進行探索,重點圍繞挖掘海上貿易文化價值展開。
1.2 文化遺產保護原則
原真性和完整性是文化遺產保護的兩大原則。原真性是國際公認的文化遺產評估、保護和監(jiān)控的基本因素,是衡量文化遺產和文化意義的內在統(tǒng)一程度,其體現(xiàn)在設計、材料、工藝和環(huán)境4個方面[7]。完整性是指遺產未受干擾的原始狀態(tài)或原初的完整。文化遺產的完整性既指范圍上的完整性(有形的),也指文化概念上的完整性(無形的)[8]。隨著人們對文化遺產認識的加深,完整性的概念從為了確保紀念物的安全而保護其周邊環(huán)境,擴展到經濟、社會等方面因素對遺產的影響,再到如今包含了有形與無形、歷史與現(xiàn)在、人工與自然等多方面因素[9]。
除了對文化遺產物質存留的保存與保護,近年來“讓文化遺產活起來”也成為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重點,也有越來越多的設計師提出,如何在環(huán)境功能和空間中找到遺產與民眾生活的關聯(lián)點,通過環(huán)境品質提升,助力遺產的價值呈現(xiàn),促進民眾對遺產的感知與理解[10]。
1.3 文化遺產環(huán)境整治技術路線
環(huán)境整治是我國常見的城市治理手段。由于在快速城市化過程中,大規(guī)模的建設活動對遺產環(huán)境不可避免地產生了各種不利影響,環(huán)境整治成為文化遺產保護工作中的一項重要內容,也是我國申報世界遺產工作中的重要一環(huán)。文化遺產環(huán)境整治不同于一般的環(huán)境整治和景觀設計項目,有其自身的技術邏輯:在充分認知文化遺產價值的基礎上,通過文獻記載、歷史影像、口述歷史等各種資料,研究分析文化遺產的歷史環(huán)境,識別出對文化遺產產生不利影響的因素,通過技術手段消除不利影響,恢復遺產歷史環(huán)境特征,達到保護、展示等多重目標。
石湖碼頭規(guī)模不大,但它是海上貿易繁盛時期,人們利用和改造自然環(huán)境進行海上貨物運輸活動的見證。在石湖碼頭的環(huán)境整治前,設計團隊與遺傳保護專業(yè)人員進行了充分的溝通,明確了環(huán)境整治工作不僅要改善遺產周邊環(huán)境品質,更重要的是展現(xiàn)石湖碼頭的歷史價值,呼應和表現(xiàn)系列遺產的整體普遍價值。
2 石湖碼頭概況
2.1 歷史價值
石湖碼頭位于泉州城東南17 km的石湖半島西岸,是一處利用天然礁石建造的碼頭,與六勝塔同屬石湖港的歷史遺存。石湖碼頭核心價值在于其在水陸交通網(wǎng)絡中的節(jié)點意義,其與江口碼頭、石湖碼頭、六勝塔、萬壽塔等共同體現(xiàn)了宋元泉州由內港碼頭、外港碼頭、航標塔等共同構成的河海運輸網(wǎng)絡[11](圖1)。
根據(jù)石湖碼頭考古發(fā)掘報告,出土遺物在時代上分屬五代至清代各個時期,在產地上來自省內外多個窯口。這一方面說明碼頭的使用有較強的時間延續(xù)性,另一方面也佐證了區(qū)域間相對頻繁的貿易流通。石湖碼頭不僅是泉州灣進出航道上的中轉站,同時也是本地商品就近出海的水陸轉運據(jù)點[12]。
2.2 歷史環(huán)境
根據(jù)歷史記載,通濟棧橋將海岸與海邊的一塊大礁石連為一體,成為順岸碼頭,方便船只在大礁石處停船靠岸。在高潮位時棧橋本身亦可成為靠岸的設施?,F(xiàn)通濟棧橋保存完好,其上部可見后代對棧橋的多次修補痕跡,最下層仍保留宋代石質橋基,石坡上曾經鑿出的數(shù)級石階梯、系船纜的石柱及安放石柱的石坑,至今仍依稀可辨。棧橋建于2座天然巖石之間,長66 m,寬2.2 m,高出海灘1.5~2.9 m(平均2.41 m),基礎以縱橫的花崗巖長條石順海岸分層砌筑而成,上橫石板。
從歷史影像圖(圖2)可以看到,20世紀70年代通濟棧橋仍然保持突出海面的格局,之后的30年間棧橋周邊環(huán)境發(fā)生了巨大變遷,棧橋兩側填海,建造了蟹塘、廣場以及民宅。整治工作開展前,通濟棧橋西側為大量蟹塘,東側填海建造了硬質廣場,廣場地面標高超出棧橋,對棧橋本體安全造成威脅。
2.3 石漁村環(huán)境整治面臨問題
石漁村在現(xiàn)代化過程中出現(xiàn)了建設粗放、建筑環(huán)境風貌雜亂等問題。村內道路、公共空間、設施建設大量使用混凝土等現(xiàn)代材料,建設粗糙,地域特色模糊。村內海岸邊建筑垃圾無序堆放,村北部海灘的采砂場、西部的大量養(yǎng)殖蟹塘等,都對古漁村的風貌和生態(tài)環(huán)境產生了消極影響。
除了環(huán)境風貌的不協(xié)調,大部分石漁村村民不了解古碼頭的悠久歷史,不知其與泉州歷史上繁盛的海上貿易活動之關聯(lián),對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缺乏認同,不理解環(huán)境整治工作。
3 石湖碼頭環(huán)境整治
基于石湖碼頭在泉州系列遺產中水路交通網(wǎng)絡的碼頭節(jié)點意義,確定其歷史碼頭格局是體現(xiàn)其歷史價值的核心。棧橋兩側的蟹塘和廣場改變了遺產的歷史環(huán)境特征,是威脅遺產安全的最不利因素,而石漁村混亂的環(huán)境風貌以及村民對文化遺產的消極態(tài)度,也對石湖碼頭的保護產生了負面影響。因此,石湖碼頭的環(huán)境整治工作從以下3個方面進行:
3.1 保護遺產本體
石湖碼頭環(huán)境整治的首要任務是消除對遺產本體的威脅。通過去除影響棧橋本體的蟹塘、廣場等負面因素,還原通濟棧橋歷史環(huán)境特征,維護文化遺產的原真性。
經過多年的粗放建設,古碼頭東側已建設大量民房,環(huán)境整治無法做到完全復原歷史環(huán)境。考慮到實施難易程度,經過與文物專家探討,設計團隊提出兩版整治方案:實施難度較低的方案從最低限度上實現(xiàn)棧橋本體高于兩側地坪,末端探入海面與礁石相連;相對理想的方案則是完全拆除棧橋東側廣場和上面部分建筑,使棧橋超過三分之二的長度能夠探入海面。經過與村民多次溝通討論,最終實現(xiàn)了相對理想的方案,清晰地展示了碼頭的歷史空間格局(圖3~4)。
3.2 重塑遺產周邊空間環(huán)境
石湖碼頭與其周邊環(huán)境包括大海、礁石、棧橋、英烈侯宮、寨墻和村道的空間關系,都是遺產價值與內涵的體現(xiàn)與展示?;谕暾栽瓌t,保護古碼頭也應保護其所處環(huán)境的整體格局與風貌。環(huán)境整治工作從遺產本體擴展到“村口—古街—寨墻—貨場—棧橋”區(qū)域(圖5),在鋪裝、擋墻、置石、建筑立面的整治中運用傳統(tǒng)材料、工法,還原海邊古樸漁村的環(huán)境風貌。
村口是傳統(tǒng)村落中的重要節(jié)點,往往也是村內重要的公共場所。整治前的村口空間被當作停車場使用,環(huán)境雜亂,空間氛圍消極。經過協(xié)調,在村口不遠處新增了停車場地,村口則作為村民的休憩、交流空間,以原有大榕樹Ficus microcarpa為核心,于樹下增設自然置石,地面采用閩南地區(qū)傳統(tǒng)的條石鋪裝。村民在這里納涼、聊天,給空間重新注入了活力。
村道臨海一側原本被違建、工棚占據(jù),風貌雜亂,阻礙了村內看向海面的視線。通過整治拆除,打通朝向大海的視野,設置觀景平臺,增加了傳統(tǒng)形式的坐凳,為村民提供了休憩空間(圖6)。村道整體更換為傳統(tǒng)的石條鋪裝,坡度較大的區(qū)域增加了臺階,原本橫穿道路的通向海邊的雨污管等作入地處理。村道旁的古寨墻、寨墻邊的巨石和刺桐Erythrina variegata也都是“村口—棧橋”空間序列中的重要節(jié)點,整治工作對其周邊鋪裝、綠地進行了修葺,呈現(xiàn)出自然、古樸、和諧的空間風貌。
3.3 兼容村民需求與遺產保護
石漁村原是伴隨石湖碼頭的存在而發(fā)展,然而隨著碼頭實際功能的衰落,村落與碼頭不再被認為是一個整體。古碼頭的維護與村民實際生活剝離,村民無法產生自覺守護文化遺產的責任感。
在項目推進過程中,項目組通過與村民座談、入戶調研等形式,對村民闡述遺產價值,宣講文化遺產保護的重要性,也充分了解村民訴求。以環(huán)境整治工作為契機,在改善環(huán)境風貌的同時,滿足村民改善村內基礎設施,增加公共活動場所,考慮村里老年人活動出行等需求,切實提高村民日常生活品質。
整治后的村道更方便村民出行,沿線增加了多處公共休憩空間。棧橋邊的廣場拆除后,考慮到村民對宗教祭祀、集會活動空間的需求,在原廣場東側的廢棄地新建一處面積更大的廣場。在環(huán)境整治過程中,項目組多次訪問老村民,收集歷史故事,并召開遺產保護工作宣講會,讓村民對身邊的古碼頭和其歷史有了更深入的認識與理解,加強了村民的社區(qū)認同,讓村民意識到保護古碼頭就是傳承自己社區(qū)的歷史與文化。項目完工后,村民在新建廣場自發(fā)舉行了慶?;顒?,村內制定了《文明行為公約》,共同保護遺產,且成立了專門的隊伍,承擔日常的巡視、向外來游客進行宣傳等工作。
4 結語
2021年7月25日,在第44屆世界遺產大會上,“泉州:宋元中國的世界海洋商貿中心”項目被正式獲準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石湖碼頭是泉州外港碼頭的珍稀物證,實證了宋元泉州優(yōu)良的建港條件,與江口碼頭共同呈現(xiàn)了宋元泉州港的水陸轉運系統(tǒng)[11]。
文化遺產的保護和環(huán)境整治工作內容廣泛復雜,在實踐過程中也會受到遺產價值評估、多元主體利益協(xié)調、經濟投入平衡等多方面因素的制約。石湖碼頭的歷史價值與歷史環(huán)境特征認定相對清晰,環(huán)境整治工程規(guī)模有限,整治工作在小范圍內實現(xiàn)了文化遺產保護與村民利益的平衡,消除了威脅文化遺產本體的不利因素,重塑遺產周邊環(huán)境風貌,并以環(huán)境整治工作為契機,讓村民們了解了石湖碼頭承載的歷史,也看到整治工作切實提升了村內的基礎設施和公共空間品質,強化了村民對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認同與配合。
由于整治工作局限在“村口—棧橋”較小范圍內,對于整個石漁村的歷史文化以及環(huán)境風貌研究仍有不足。隨著泉州系列遺產申遺成功,石湖碼頭和石漁村會被更多人所知曉,相信對石湖碼頭和石漁村的歷史文化挖掘工作會更為廣泛而深入。
注:圖4為陳起拓拍攝;其余圖片為作者自繪自攝
參考文獻:
[1] 單霽翔. 文化景觀遺產保護的相關理論探索[J]. 南方文物,2010(1):1-12.
[2] 湯茂林. 文化景觀的內涵及其研究進展[J]. 地理科學進展,2000(1):70-79.
[3] 林箐,王向榮. 風景園林與文化[J]. 中國園林,2009,25(9):19-23.
[4] 王建波,阮儀三. 作為遺產類型的文化線路——《文化線路憲章》解讀[J]. 城市規(guī)劃學刊,2009(4):86-92.
[5] 章玉蘭. 系列遺產概念定位及其申報路徑分析[J]. 中國文化遺產,2017(3):47-57.
[6] 傅晶,王敏,梁中薈,等. 泉州:宋元中國的世界海洋商貿中心——系列遺產整體價值及要素構成研究[J]. 自然與文化遺產研究,2021,6(3):5-21.
[7] 阮儀三,林林. 文化遺產保護的原真性原則[J]. 同濟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14(2):1-5.
[8] 張成渝,謝凝高. “真實性和完整性”原則與世界遺產保護[J]. 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3,40(2):62-67.
[9] 鎮(zhèn)雪鋒. 文化遺產的完整性與整體性保護方法 ——遺產保護國際憲章的經驗和啟示[D].上海:同濟大學,2007.
[10] 傅晶. 擁抱未來的遺產環(huán)境 超越“整治”的視角[J]. 世界遺產,2016(6):114-117.
[11] 泉州:宋元中國的世界海洋商貿中心遺產點簡介[EB/OL].[2022-06-16]. www.qzworldemporium.cn.
[12] 樓建龍,林聿亮,林博,等. 石獅市石湖碼頭考古發(fā)掘報告[J]. 福建文博,2020(10):46-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