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錦繡
“別管我了!”伴隨著一聲巨響,孩子的房門被他用力關上了。又憤怒又傷心的家長站在原地,不知所措:自己只是提醒他別長時間玩手機、還有很多作業(yè)要完成呢,他怎么就變成了“炸藥桶”?
這樣的場景,也許在許多青少年家庭中都發(fā)生過,起因可能只是一件無足輕重的小事,一件以前看起來很正常的事,或者家長根本沒意識到是什么的事。許多家長都有過這樣的疑問:孩子總和我吵架,是怎么回事?我該怎么辦呢?
美國心理學家霍爾把青春期稱為“疾風驟雨”期,因為這段時期里青少年的身體、情緒、人際關系都在經(jīng)歷極其劇烈的變化,與父母的關系也常常充滿激烈的矛盾沖突。
這是青少年成長階段的必然特點。家庭系統(tǒng)模型認為,在這個時期,青少年對獨立自主的需求會增多,他們不再像小時候那樣事事都聽從父母的了,而是想要自己拿主意、做決定;但父母顯然還沒反應過來,仍然按照對待小孩子的方式來對待他們,原有親子關系間的平衡就被打破了,親子關系就會變得沖突頻生。
好在這個時期是會過去的,親子沖突也不會一直這么強烈。研究分析顯示,一般來說,親子沖突會在青少年早期呈上升趨勢,然后在青少年中期保持較高水平,等到青少年后期時則呈下降趨勢,也就是差不多呈現(xiàn)出一條倒U型曲線。方曉義教授等在國內(nèi)的研究發(fā)現(xiàn),這一倒U型曲線的頂點在初二年級附近,
也就是在初二前,青少年的年齡越大、年級越高,親子沖突就會變得越嚴重,直到初二這一年到達頂峰,隨后就會開始下降,親子關系也趨于平緩和穩(wěn)定了。
家長們之所以為親子沖突而煩心,一方面是因為這會給自己帶來負面情緒,但更多的是擔心沖突會給孩子帶來負面的影響。
親子沖突確實會影響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多個方面。比如,研究發(fā)現(xiàn),親子沖突程度越高,青少年的壓力、焦慮也容易增大;而這些情緒會驅(qū)動青少年做出一系列的不健康行為,比如自控失敗、暴飲暴食等。
在家長關心的學業(yè)問題上,親子沖突也會帶來負面影響。追蹤研究發(fā)現(xiàn),親子沖突會預測青少年學業(yè)成績的下降;而下降的成績又成了新的親子沖突的導火索,導致形成惡性循環(huán)。
親子沖突的影響還會波及青少年的其他關系。比如,在家里經(jīng)歷較多親子沖突的青少年,在校園中也更容易卷入欺凌行為,無論是欺凌還是被欺凌的概率都可能增加。在今后的戀愛關系中,青少年也可能會重現(xiàn)曾經(jīng)在親子關系中的沖突模式,導致戀愛關系也以沖突終結。
雖然親子沖突可能帶來消極影響,但這并不意味著親子沖突就是一件完全消極的事情。在進化心理學看來,親子沖突的加劇會讓青少年更多地向家庭之外尋求人際支持,比如會增加青少年與同伴的相處,而與“外人”建立更多的聯(lián)系是有助于增強個體生存能力、有利于人類繁衍的。
而且,更細化的研究發(fā)現(xiàn),當青少年面對親子沖突選擇不同處理策略時,隨之而來的影響也會有所不同。研究者把攻擊反抗、回避沖突這樣的處理策略歸為消極的,因為這樣處理更有可能帶來消極的影響。但同時,還有三種親子沖突處理策略多數(shù)情況下是積極的:主動解決問題,就是積極想辦法,來緩解親子沖突。他人調(diào)節(jié),就是讓沖突之外的人來調(diào)解矛盾,比如是父子之間發(fā)生了沖突,母親來進行溫和的調(diào)解,就可能會快速消除這個沖突。雖然隨著社會觀念的變化,這些策略到底是會帶來積極還是消極的影響,也是會有所變化的,但這至少提示我們沖突并沒有那么可怕。
筆者也遇到過來求助的家長,說自己想要和孩子好好溝通,但孩子總是拒絕溝通,自己就沒辦法了。結果一問他們的孩子才知道,家長的“溝通”就是說“你應該再努力一點”“看看你怎么又退步了”之類的,這在孩子看來可不是溝通,而是指責。
真正的良好溝通是什么樣的呢?首先,要營造一個適合溝通的環(huán)境;然后,用一些非評判、不指責的非暴力溝通技巧,傳達自己對孩子合理的期待和請求。
適合溝通的環(huán)境既包含客觀環(huán)境,也包含“情緒環(huán)境”??陀^環(huán)境如選擇合適的場所,不在其他不熟悉的人在場的時候和孩子交流這些容易起沖突的話題,免得孩子因為覺得丟面子而拒絕溝通;選擇合適的時間,在孩子和自己都有時間精力好好聊的時候來聊?!扒榫w環(huán)境”則是指,家長自己要在情緒比較平靜的時候再溝通,免得溝通變成單純發(fā)泄情緒,這就達不到溝通目的,反而還會破壞親子關系了。
非暴力溝通中,溝通的內(nèi)容有這幾個方面:客觀觀察到的事情,比如“進門看到你在玩手機”,但不能包含自己的揣測,比如“你玩了一天手機了,簡直要住在手機里”;自己的感受,比如“我感到擔心”,同樣要注意不要變成“我感覺你要被手機搞廢了”這樣的揣測;然后是哪些需求導致了現(xiàn)在的感受,比如“因為我重視你的健康和學習態(tài)度,所以看到你玩手機我就會擔心這會影響你的健康、阻礙你的學習”;最后是具體的請求,具體到可以直接量化執(zhí)行,比起“希望你少玩點手機”,“希望你每天在寫完作業(yè)后再玩手機”就具體、明確得多。
總之,青春期的孩子總和家長起沖突,雖然可能會有一些消極影響,但多數(shù)還是正常現(xiàn)象。家長可以營造一個適合溝通的環(huán)境,然后用非暴力溝通方式和孩子好好交流,來降低親子沖突的消極影響,構筑更良好的溝通、更高質(zhì)量的親子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