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引言
在文旅融合發(fā)展的時代大背景下,傳統(tǒng)造物的文創(chuàng)再設計一直以來都是城市在社會上凸顯地域特色、展示本土文化、讓自身文化符號和非遺傳承“活”起來的重要手段。而代表一個地區(qū)形象的吉祥物是地域精神風貌與特有文化的集中反映,也是對外旅游形象的展示窗口。它不僅是地區(qū)形象具象化的載體,還是與人溝通、融入人們?nèi)粘I畹臉蛄骸!笆澜玢~鼓在中國,中國銅鼓在廣西,廣西銅鼓在東蘭”,被譽為“銅鼓之鄉(xiāng)”的東蘭是一個景色優(yōu)美且文化底蘊十足的市轄縣,有大量的文化遺產(chǎn)等待開發(fā)??紤]到城市吉祥物對城市旅游形象的推廣作用以及東蘭縣豐富的文化資源,且東蘭縣尚未形成自己的地域IP,因此研究與設計一款能為東蘭縣代言的吉祥物便有了其必要性與可行性。
二、東蘭銅鼓之緣
(一)銅鼓之源
銅鼓是流行于中國西南等地少數(shù)民族的青銅打擊樂器,早期為炊具,后隨著時代的發(fā)展演變?yōu)閾舸虻臉菲?、禮器。它出現(xiàn)于春秋早期,歷經(jīng)二千五百多年的發(fā)展延續(xù)至今。國內(nèi)學者依照銅鼓制作年代的先后,比較不同器型銅鼓的區(qū)別,以其出土地點命名,將中國的銅鼓劃分為八大類型,分別為云南楚雄萬家壩地區(qū)出土的萬家壩型銅鼓、云南石寨山出土的石寨山型銅鼓、廣西藤縣橫村冷水沖出土的冷水沖型銅鼓、貴州麻江縣出土的麻江型銅鼓、貴州遵義市出土的遵義型銅鼓、廣西靈山縣出土的靈山型銅鼓、廣西北流縣出土的北流型銅鼓和云南西盟佤族村寨出土的西盟型銅鼓。
目前我國所收藏的銅鼓已達1400余件,其中廣西地區(qū)所藏銅鼓為900多件,其中廣西東蘭縣的銅鼓藏量達612件,接近我國總藏量的二分之一,由此東蘭縣也獲得“銅鼓之鄉(xiāng)”的美稱。銅鼓是中國少數(shù)民族具有代表性的歷史遺留物,銅鼓的制作凸顯了古越人能工巧匠的優(yōu)良鑄造工藝,它的出現(xiàn)也是民族歷史的實物例證、活化石。
(二)銅鼓的藝術特征
銅鼓自誕生至今,已有兩千余年的歷史,它見證了古代南方少數(shù)民族的興衰,其身上也記錄了南方少數(shù)民族的社會文化生活,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
銅鼓源于銅釜,在造型上銅鼓繼承了銅釜“中空”“腰曲”的特點,主要由鼓胸、鼓腰和鼓足等部位構成。從誕生至今,銅鼓在不同的時空之中受到的社會文化影響各不相同,具備的功能都有所差異,造型上也是各具特色,總體而言可細分為八種類型。但無論是最初的炊煮用具還是之后的擊打樂器,銅鼓的基本藝術造型特點是體態(tài)輪廓的曲線形都始終不變。凸顯出百越民族對“曲線美” 的特殊偏好。
要說銅鼓中最吸引人的地方莫過于其身上的花紋與立體裝飾。在銅鼓的發(fā)展初期,其功能定位尚未明確,整個鼓面也幾乎沒有任何裝飾,僅腰鼓處存在單線劃分而成的格子,整體質(zhì)樸粗獷,簡潔明了。自萬家壩式起,銅鼓身上的紋飾逐漸增多,確定了以鼓面為中心的裝飾布局。如在鼓面中心處常飾以太陽紋,反映出古代南方民族的太陽崇拜母題。再配以周邊的雷紋、云紋以及翔鷺紋等,構建出一幅天空畫卷,傳達出古人追求“天人合一”的和諧境界。鼓面四周還有立體雕塑,以蛙塑最具代表性,蛙塑多為偶數(shù),每面只數(shù)不等,形象寫實。同時,青蛙具備超強的繁殖力,還可體現(xiàn)出西南少數(shù)民族的生殖崇拜文化。除了鼓面,鼓胸、鼓腰、鼓足等其他部位也常飾有圖案,而這類圖案的創(chuàng)作皆是源于現(xiàn)實生活或是由此為基點進行的想象,真實地反映出西南少數(shù)民族的審美特性與習俗。
三、東蘭城市吉祥物的設計展現(xiàn)
(一)承載東蘭文化
地域文化記錄著地域的變遷,推動著地域經(jīng)濟文化的全面發(fā)展。每個地方吉祥物的選定必然要體現(xiàn)地域特色,東蘭縣旅游吉祥物的載體應當是當?shù)靥赜械?、展現(xiàn)地域精神風貌的物體,由此才能通過吉祥物將東蘭文化傳播出去,打造出別具一格的旅游IP,提高其影響力。
東蘭縣所藏的銅鼓約占世界銅鼓收藏量的四分之一,中國藏量近二分之一,堪稱中國乃至世界的“銅鼓之鄉(xiāng)”。此次筆者選用銅鼓作為東蘭吉祥物設計的主要元素。銅鼓在古代有炊具、禮器、樂器的功用,是東蘭民族文化的“活化石”。經(jīng)過多年的沉淀,東蘭銅鼓已經(jīng)由一個簡單的樂器升華到精神層次,是東蘭人精神文明的象征。它凝聚了東蘭廣大勞動人民的智慧與力量,是東蘭歌謠文化、稻作文化的集中體現(xiàn)。以銅鼓為東蘭旅游吉祥物設計的主要構成元素,更能展現(xiàn)東蘭縣的文化特質(zhì),也更容易為大眾所接受。
除了銅鼓元素,筆者在設計時還融入了板栗的視覺元素。東蘭板栗是東蘭縣最具特色的農(nóng)產(chǎn)品之一。2017年1月10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原農(nóng)業(yè)部批準對“東蘭板栗”實施國家農(nóng)產(chǎn)品地理標志登記保護。吉祥物設計中對東蘭板栗元素的運用,不僅是對東蘭板栗產(chǎn)品的肯定,還是東蘭農(nóng)耕文化,東蘭人民勤于勞作、生生不息精神的映射。銅鼓與板栗是東蘭地域文化特色的代表,以它們?yōu)榈貐^(qū)IP設計元素能很好地詮釋東蘭文化和旅游特色。
(二)打造特色IP
吉祥物通體元素的運用皆來自東蘭縣。它深入吸收東蘭文化,內(nèi)化于心,外化于行,塑造出一個能體現(xiàn)東蘭文化風貌的地方代言人。
吉祥物頭部由東蘭銅鼓外形演變而來,頂部裝飾圖案為銅鼓文化中最具代表性的紋飾——太陽紋,是銅鼓文化中太陽崇拜精神的體現(xiàn)。將東蘭文化的“活化石”——銅鼓作為吉祥物設計的主體元素,既能直截了當?shù)卣宫F(xiàn)出東蘭縣為“銅鼓之鄉(xiāng)”的地區(qū)特點,也能借銅鼓引出其背后蘊藏著的東蘭歌謠文化、城市精神。而吉祥物腹部的板栗圖案則是國家農(nóng)產(chǎn)品地理標志——“東蘭板栗”的具象映射,代表東蘭縣發(fā)達的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水平。
吉祥物以銅綠色為主色調(diào),橘黃色為點綴(如圖1)。銅綠色由銅鼓的原色提煉而成,可進一步彰顯東蘭銅鼓文化底蘊。同時綠色的主色調(diào),也是東蘭縣良好生態(tài)旅游環(huán)境的直接表達。清新和諧的色調(diào),側面彰顯東蘭縣一年四季皆滿目春色,碧綠蔥蘢的秀美河山,正是在此等環(huán)境下才能孕育出優(yōu)秀又獨特的東蘭文化、養(yǎng)育出樸實好客的東蘭人民。也是因此良好環(huán)境,東蘭縣方能孕育出如此之多的長壽老人,才能與鄰鄉(xiāng)巴馬同稱“長壽之鄉(xiāng)”。而適當?shù)拈冱S色出現(xiàn)在人物身上,增加了趣味性,提升了美觀度,橘色腮紅的應用也讓人物更顯俏皮可愛。
東蘭縣吉祥物作為東蘭文化的載體,在設計上融合銅鼓、板栗、綠葉等元素,簡潔明了地表現(xiàn)出東蘭地區(qū)的地域文化,美觀可愛的同時,盡可能地提升了辨識度,利于之后的地域文化傳播。
(三)運用擬人化設計,提升親和力
擬人化設計也可稱為人性化、人格化設計,即通過將人物的造型、動作、行為舉止應用到設計物身上,再賦予其情感、思想、興趣愛好等精神層面的特質(zhì),使設計物具備自我人格,讓其能與受眾產(chǎn)生情感上的共鳴,提升其親和力。將擬人化設計手法運用至吉祥物身上,賦予其人格化的藝術特征,讓大眾感受到吉祥物體現(xiàn)的文化精神和地域特色。
東蘭縣吉祥物設計具有擬人化、卡通化特征,以東蘭銅鼓為主要原型設計的卡通人物,憨厚可愛又不失靈氣,眼睛明亮有神,頭大身小的身材比例與漫畫人物比例相關聯(lián),增加了親切感。擬人化的卡通IP讓東蘭縣的旅游形象更加生動、可愛,既能以一種更活潑的方式展示東蘭縣的活力,也能進一步詮釋其文化特質(zhì)與人文追求。在進行擬人化設計時,并未過度追求寫實,而是簡化提煉出人物的五官,避免現(xiàn)代吉祥物設計千篇一律,五官表情、形式同質(zhì)化嚴重的問題。尤其是在人物眼睛的設計上,東蘭縣旅游吉祥物精心雕琢,著重表現(xiàn)東蘭文化的內(nèi)在神韻,打造出一雙靈動有活力的眼眸,再配上粉嫩的腮紅,吉祥物活潑聰明、樂觀友善的性格躍然紙上。東蘭縣旅游吉祥物在進行五官提煉時,突破傳統(tǒng)吉祥物的五官模式,直接去掉人物的鼻子,通過簡化新穎的表現(xiàn)形式使受眾的注意力集中于人物的眼睛和微笑的嘴部,有利于游客去感受吉祥物傳達出東蘭縣對待游客的熱情。地區(qū)吉祥物是其對外的窗口、代言人,可愛的外表也更有利于對外推廣,提升其親和力。
四、東蘭縣吉祥物的價值
(一)審美價值
互聯(lián)網(wǎng)時代是一個追求個性的時代,吉祥物設計除了要把握基礎造型的美觀,還要考慮到對自身特色的設定,以此來擺脫以往吉祥物設計中千篇一律的面孔。東蘭縣吉祥物在角色設定時,除了“可愛”還加上適當?shù)摹昂┖瘛薄皥砸恪钡刃愿裉卣?,明亮又堅定的眼眸凸顯出東蘭縣人們淳樸善良、勤勞堅韌的性格。板栗和人物主體的銅鼓元素是東蘭縣作為“板栗之鄉(xiāng)”“銅鼓之鄉(xiāng)”的文化映射,是東蘭縣獨有的地域特色文化。內(nèi)在文化的“美”與外在人物形象的“美”相結合,既包含了東蘭社會、民族、地域、精神的內(nèi)在屬性,也符合當代人們的審美心理結構和審美心理定式。東蘭縣吉祥物在進行表情包、立體動作拓展時,遵循強化人物個性化特征的原則,傳播銅鼓文化的特色、增強吉祥物的親和力與獨特性。
(二)創(chuàng)造性價值
縱觀我國各大城市的吉祥物,多是以植物為原型進行設計。如金華市的城市吉祥物“華華”,以金華市市花——茶花為原型;菏澤城市吉祥物中的“牡丹妞”原型就是一株牡丹。當然也有以動物為原型進行設計的,如哈爾濱的城市吉祥物“曼波”為一只南極企鵝;張家界城市吉祥物“純純”靈感來自娃娃魚;武漢城市吉祥物“晶晶”則是由武昌魚演化而來。東蘭縣吉祥物的靈感主要來自銅鼓,以傳統(tǒng)器物為原型的創(chuàng)造性設計可避免東蘭吉祥物與其他城市吉祥物撞臉,打破當前城市吉祥物設計多從具有代表性的動植物角度出發(fā)的局面。以銅鼓為原型的吉祥物設計,既凸顯出東蘭縣地域文化特色,又打破常規(guī)具有創(chuàng)新突破性,為之后的城市吉祥物設計探索出一條新思路。
(三)傳播價值
旅游吉祥物在設計上除了要具備活潑可愛的外貌,擁有易于推廣的特質(zhì),還要具有旅游推廣性、產(chǎn)品延展性,實現(xiàn)文化傳播價值。正常情況下,旅游吉祥物本身就是一個地區(qū)文旅資源的推廣者,它濃縮了地域文化精髓和時代風潮,承載著巨大的傳播價值。東蘭縣吉祥物以銅鼓為主體元素,融入板栗、綠水青山,將東蘭縣的銅鼓文化、歌謠文化內(nèi)化于心、外化于行,對外推廣城市旅游主題的同時,讓東蘭旅游文化深入人心。
東蘭縣吉祥物還以前瞻性眼光考慮了其未來文創(chuàng)產(chǎn)品開發(fā)的多樣性,在設計時走Q版路線,形象簡潔可愛,色彩搭配柔和有個性,為吉祥物未來可能會存在的立體化、動態(tài)化等衍生形態(tài)打下基礎。再以地區(qū)吉祥物的衍生產(chǎn)品為基點,融入東蘭旅游文化,讓消費大眾認識并記憶,隨之產(chǎn)生對東蘭縣的向往,實現(xiàn)旅游文化傳播。
五、結語
文旅融合發(fā)展的大背景下,各地都致力于開發(fā)宣傳本地旅游資源。開發(fā)文創(chuàng)產(chǎn)品、打造吉祥物有利于地方旅游形象的塑造,對外宣傳推廣本地旅游資源,還能創(chuàng)造經(jīng)濟價值。東蘭縣作為知名的“銅鼓之鄉(xiāng)”,基于本地文化資源、旅游資源設計出東蘭縣吉祥物,融入東蘭縣特有的地域元素,在設計中破舊立新,塑造出一個深刻把握東蘭地域特色與城市精神的地區(qū)IP形象,為樹立東蘭地域形象,提高東蘭文化知名度做出貢獻,也為之后同類型的城市形象設計探索出一條新路。
參考文獻:
[1]張世銓.論銅鼓藝術[J].民族藝術,1986(03):78-91.
[2]羅冰.從銅鼓藝術探索我國古代南方民族的審美世界[J].民族文學研究,2014(05):126-131.
[3]姚偉寧.基于城市地域文化特點的吉祥物設計——以橫店鎮(zhèn)為例[J].中國包裝工業(yè),2015(10):62.
[4]羅嵋.試論奧運會吉祥物設計的時代特征和文化內(nèi)涵[D].蘇州大學,2005.
[5]李雪.吉祥物經(jīng)濟:打造城市品牌建設的新思路——以日本熊本縣吉祥物“熊本熊”為例[J].青年記者,2017,557(09):92-93.
[6]李茜君.淺議吉祥物對城市旅游的影響及推動[J].大眾文藝,2017(23):240-241.
[7]鐘雨,賀鵬.非遺文化為背景的IP形象設計與研究——以南通藍印花布為例[J].西部皮革,2022,44(04):89-91.
★基金項目:本文系東華理工大學博士基金項目“民間服飾工藝在江西與貴州兩地的傳承與文化關聯(lián)考察”(項目編號:DHBK2018102)的階段性成果。
(作者簡介:張宇鵬,男,碩士研究生在讀,東華理工大學,研究方向:視覺設計與信息化)
(責任編輯 王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