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冰
統(tǒng)編教材在六年級上冊第1課安排的是一篇經(jīng)典散文——老舍先生的《草原》,所在單元的語文要素學習目標是“閱讀時能從所讀的內容想開去”。具體到《草原》的教學來說,課文承載的“想開去”既有聯(lián)想的成分,又有想象的內容,這可以從課后練習的訓練內容看出來,尤其是涉及課文第1自然段內容的訓練要求有兩項:第一項訓練要求是“讀課文,想象草原迷人的景色,讀出自己的感受,背誦第1自然段”,第二項訓練要求是“讀下面的句子,回答括號里的問題,再從課文中找出其他類似的句子,讀一讀,抄下來?!切┬∏鸬木€條是那么柔美……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麗的小詩?!木涫侵苯用鑼懖菰吧模磕木鋵懥俗髡叩母惺??在寫景中融入感受有什么好處?)”
從上述兩項訓練要求可以看出,“讀課文”“從課文中找”原本可以是指向整篇課文的,但“背誦第1自然段”和第2項訓練中給出的例句,又清楚地顯示課文第1自然段是承載單元語文要素學習的重點內容。那么如何在課文第1自然段教學中落實“從所讀的內容想開去”的語文要素學習要求呢?
課文第一句是“這次,我看到了草原”。這個句子看上去既簡短又明白如話,似乎沒什么特別之處,但它的內涵很豐富。處在句首的“這次”,一般是可以與后續(xù)的“我看到了草原”連起來說的,此處被逗號斷開,顯然是作者的一種主觀強調。作者要強調的是與以往的不同:以往“我”肯定從不同途徑看到過草原,比如詩文、畫作,并由此產生對草原的向往,可那些都是間接的感受,也是比較虛的東西;而“這次”是直接來到了大草原,用腳踩在大草原上,獲得的是最直接的感受。接著是“看到了”一詞,從功能上看屬于行為動詞,初看實在是太過平凡的一個動詞。本來作者一直向往草原,這次終于來到了草原,一般人自然會出現(xiàn)或產生無比欣喜、興奮之情,并且屬于溢于言表、肆意奔放的那種,作者僅用“看到了”三個字,寫得極其收斂,似乎這草原并沒有出現(xiàn)值得期待的東西。然而,正是三個極其收斂的字“看到了”,成了后續(xù)產生的聯(lián)想和想象的觸發(fā)點,其中蘊含的是滿心的歡喜和熱愛。因此,文章的開篇“這次,我看到了草原”,言簡義豐,為全文定下了表達的調子。
走進草原“我看到了”什么呢?有什么感受呢?
由上而下,這是作者描寫草原景色的表達順序。首先,作者看到的“天空是那么明朗”,直接的感受是“比別處的更可愛”“總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滿心的愉快”。這就是典型的在寫景中融入感受的表達方法。寫草原上的天空,“明朗”就意味著幾乎什么都沒有,也就不可能像寫火燒云那樣以描寫云彩的變化為主,剩下的選擇只能通過寫出自己的感受來讓“明朗”給讀者留下深刻的印象。其實,作者那時從大城市走進大草原,類似感覺也是很明顯的,畢竟與高樓和街道比,目之所及是無比的寬闊感,一下子能夠讓人覺得眼界大開,所以就有“總想高歌一曲”的沖動。這是觸景生情、自然而然的結果,因而“高歌一曲”要表達的正是“滿心的愉快”的真切感受。至于為什么愉快,作者或許置身其中、沉醉其中,還來不及思考,只是情不自禁地高歌起來。在生活中,人們確實喜歡用唱歌來抒發(fā)心中的喜悅。
其次,作者“看到了”天底下的草原和生活在其中的馬牛羊。這是作者濃墨重彩描繪的對象,在每一個對象的描寫中,都能夠讓人產生豐富的想象,感受迷人的境界。以“小丘”的表達為例來看。“線條柔美”是對小丘的直接描寫,“中國畫”是用比喻寫出的感受,也是最直接的聯(lián)想內容;“只用綠色渲染,不用墨線勾勒”不僅使感受具體而美妙,而且還使聯(lián)想更真切、更細膩;“到處翠色欲流”,既是“我”看到的草原景色,又是“中國畫”帶來的美妙感受;由此產生的想象“輕輕流入云際”給人一種渾然不覺之感——是置身草原還是置身畫境中。最后,作者用“境界”來定位想象的結果,仿佛使人在不知不覺中進入了詩意世界。作者結合具體景物寫出具體感受,既具有整體性,又具有獨特感。
以上是從文本解讀的角度感知課文第1自然段中“想開去”的具體體現(xiàn),如果再引入比較的方法進行理解,這種“想開去”的效果會更明顯。
課文第1自然段是以描寫草原的靜態(tài)感受為主,是“我”一直向往草原而終于看到了草原所產生的系列想象中的感覺。因此,這種感受以及想象,讀起來盡管很美,但相對于草原來說,這種感覺與從牧馬人角度的感受相比,區(qū)別就很明顯。
比如,“草原上多好啊——天地曠遠無極,潔凈且寧靜。他仰臥在柔軟的草場上等待著,星星像雨點一樣,眼看就要掉下來了,就要滴落到自己的眼睛里了……靜極了,靜就變成了聲音,那是一種沒有開始也沒有結束的聲音,那是只有牧馬人包·哈斯,才能辨識出來的聲音。他知道那種巨大之中,有動物嚙齒,有草兒呼吸,有露珠在一點點膨脹,然后一塵不染地落在花心里……”這段文字寫的是草原上的那種寧靜。首先,作者寫的對象是夜里的星星,也有比喻的表達“星星像雨點”,隨后的感受“滴落到自己的眼睛里”就具有獨特性,是牧馬人才有的一種感覺。夜空下,牧馬人不是在蒙古包里休息,而是“仰臥在柔軟的草場上”看星星,至少傳達出牧馬人對草原的無限依戀,而星星在天空中的遠近錯落,在牧馬人的直視中,好像要滴落進眼睛里,這是一種多么奇妙的感覺,而且是牧馬人喜歡的感覺。其次,作者表達對“靜”的奇特理解。“靜極了”就變成“沒有開始也沒有結束”的聲音,在這種聲音中,“動物嚙齒”是牧馬人用心可以傾聽出來的,“草兒呼吸”顯然是帶著想象的翅膀飛過來的,“一點點膨脹”的露珠滴落花心里簡直是神來之筆,慢鏡頭帶來的意象獨樹一幟之外,只要想想天明以后,草原上無數(shù)的花兒為什么開得那么生機勃勃,那種景象帶給牧馬人的感覺就是人間天堂。
同樣是寫草原的靜感,在課文第1自然段中,作者是一個從外走進草原的人,所表達的是對草原的新鮮感為主,雖然也很有個性,但像“高歌一曲”“低吟小詩”這種在作者看來是真切的感受,難免有似曾相識的感覺,也就是說,別人初到草原,也可能有類似的感覺。牧馬人是一直生活在草原深處與草原融為一體的角色,觸動牧馬人的星星之落和露珠之落,在外人看來是聞所未聞的感覺。借助這種獨特的表達,我們再來理解課文第1自然段最后的“無限樂趣”,就可以明白,這不僅是“我”享受草原美景的樂趣,而且是蒙古族同胞享受草原生活的樂趣。
由此可見,教師引入與課文關系緊密的內容進行對比,不僅有助于學生深入理解課文內容,而且可以打開想象的視域,豐富想象的空間,提升想象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