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一片神奇的東方樹葉,陪伴和承載著中華民族上下五千年的文明史。
茶,為國飲,發(fā)乎神農,聞于魯周公,興于唐,盛于宋,傳播四海于明清,這是人們最熟悉的中國茶史。
不過,時間仍在飛馳,新的歷史篇章正在書寫。
北京時間2022年11月29日晚,我國申報的“中國傳統制茶技藝及其相關習俗”在摩洛哥拉巴特召開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政府間委員會第17屆常會上通過評審,正式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中國茶史上由此又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杯小乾坤大。我國是茶樹的發(fā)源地,是茶的故鄉(xiāng)。傳統意義上的六大茶類,即綠、紅、青(烏龍茶)、黃、白、黑等茶在我國的地理分布十分廣泛。我國主要有西南、華南、江南、江北四大產茶區(qū),覆蓋了19個省份。這些茶,或生長在崇山峻嶺的千米高山上,或分布在連綿起伏低至數米的矮丘上,或扎根在綠野仙蹤的古村寨中,或躲在懸崖峭壁的谷峰間。
它們是大自然的饋贈,亦是人類辛勤的結晶。在我國,1000多個縣的3000多萬茶農靠“一片葉子”走向了富足。
福建省安溪縣是中國烏龍茶之鄉(xiāng)、世界名茶鐵觀音的發(fā)源地。2016年以來,安溪鐵觀音連續(xù)四次位居中國地理標志產品區(qū)域品牌價值茶葉類第一,榮獲中國十大茶葉區(qū)域公用品牌。由安溪鐵觀音衍生出來的生態(tài)系統、生產系統、文化系統,更是成為中國茶產業(yè)的突出代表和符號。
湖南省安化縣,因茶立縣,因茶聞名,因茶脫貧。通過不斷優(yōu)化產業(yè)布局、調整產品結構、轉變生產方式,以“黑茶+”的思路開展跨界融合,推進探索以“茶”為基礎、“旅”為融合、“文”為內涵、“康”為延伸的“茶旅文康融合”發(fā)展新模式,在安化,一片綠色大葉子,如今成為了名副其實的“金葉子”。
江西省婺源縣,地處皖浙贛三省交界的贛東北山區(qū),被懷玉山脈和黃山山脈所環(huán)抱,是我國綠茶金三角的核心產區(qū)。峰巒疊嶂,終年云遮霧罩,生態(tài)環(huán)境天然純凈,得天獨厚的氣候和土壤造就了婺源綠茶“顏色碧而天然,口味香而濃郁,水葉清而潤厚”的上佳品質。伴隨著互聯網、大數據等新技術的爆發(fā),婺源茶業(yè)如今又開始了新的顛覆。
“一種粗砂無土氣,竹爐饞煞斗茶人?!弊仙皦嘏c茶,在中華文化里源遠流長,江蘇宜興更是因樸雅的紫砂壺而聞名。如今,乘著數字經濟新業(yè)態(tài)發(fā)展東風,通過短視頻和直播帶貨,宜興的“紫砂故事”正上演著獨屬于新時代的傳奇。
申遺成功不是終點,而是保護與傳承的新起點。傳承發(fā)展是讓文化遺產煥發(fā)時代活力的關鍵手段,不過,我國茶葉生產廣種薄收,單產低,產業(yè)化、標準化水平低,出口茶以低檔為主,缺乏名品牌,仍屬于數量型增長。如何由商品營銷轉型為品牌營銷,是我國茶業(yè)“做大做強”的關鍵。
且將新火試新茶,詩酒趁年華。期待中國茶的新故事,能夠越講越有味道,越講越有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