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瑤 王江洋
摘要:中學生由于自我意識發(fā)展尚不成熟,網絡素養(yǎng)不高,容易成為遭受“網絡游戲成癮”“網絡欺凌”等網絡危害的主要對象,嚴重影響其學習進步和身心健康發(fā)展。本研究通過自編問卷收集中學生網絡素養(yǎng)的基本表現,根據網絡素養(yǎng)的概念內涵以及中學生的年齡特點,通過因素分析的方法得出中學生網絡素養(yǎng)結構包括網絡法律意識、網絡道德意識、網絡環(huán)境意識、網絡信息使用意識、網絡安全意識五個方面,并從學校課程建設、班級日常管理、家校協同合作、教育行政與社區(qū)服務聯動支持四個角度提出了中學生網絡素養(yǎng)教育實施的對策建議。
關鍵詞:中學生;網絡素養(yǎng)結構;網絡素養(yǎng)教育
作者簡介:劉瑤,沈陽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院心理健康教育碩士研究生。王江洋,沈陽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院教授,碩士生導師,主要從事兒童人格、社會性發(fā)展與心理健康教育研究。
課題項目:本文系2022年度遼寧省教育廳高?;究蒲许椖俊爸行W生網絡素養(yǎng)教育體系構建與實施策略研究”的研究成果。課題編號:LJKMR20221458。
2021年9月,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發(fā)布了第48次《中國互聯網絡發(fā)展狀況統(tǒng)計報告》,報告指出:截至2021年6月,我國網民數量為10.11億人,10~19歲中小學生群體占比達到12.3%。網絡在促進社會經濟發(fā)展、便利人們生活的同時,也引發(fā)了“手機使用成癮”“網絡游戲成癮”“網絡欺凌”“網絡犯罪”等諸多危害。中學生由于尚未成年,其思想與自我意識發(fā)展不成熟,成為遭受網絡危害的主要對象。沉迷于網絡的中學生出現了“行為失范、價值觀混亂等問題”,嚴重影響其學習進步和身心健康,甚至出現人身傷亡、違法犯罪等惡性事件。而這歸根結底是由于網絡素養(yǎng)缺失引發(fā)不良網絡使用行為。因此,在中小學開展網絡素養(yǎng)教育迫在眉睫。
一、中學生網絡素養(yǎng)與網絡素養(yǎng)教育的提出
(一)網絡素養(yǎng)的概念界定
所謂網絡素養(yǎng),是指在網絡環(huán)境或網絡行為中,網絡使用者除了具備一定的操作技能以搜尋、檢索、利用、創(chuàng)造信息外,也應具備網絡安全意識和網絡法律常識,并合乎禮儀地使用網絡,以解決個人日常生活的問題。它是一種理性地利用互聯網信息技術,為個人健康發(fā)展提供服務的能力。
(二)網絡素養(yǎng)教育概況
網絡素養(yǎng)教育是以提升網絡使用者網絡素養(yǎng)為目的教育活動。開展網絡素養(yǎng)教育需要個人、家庭、學校和社會形成合力,而學校教育應是實施的主渠道、主陣地。
從相關政策導向角度,近些年,教育部先后下發(fā)《教育部辦公廳關于做好預防中小學生沉迷網絡教育引導工作的緊急通知》《關于聯合開展未成年人網絡環(huán)境專項治理行動的通知》等多項政策文件,說明國家層面認識到為了防止中學生網絡沉迷,就必須規(guī)范其網絡使用行為,要求各地方教育主管部門狠抓落實防止中學生沉迷網絡教育引導工作。遼寧省教育廳印發(fā)《遼寧省教育廳辦公室關于加強中學生手機管理工作的通知》,充分表明我省對開展相關工作的重視程度。
從中學生健康發(fā)展的現實需求角度來看,多項調查研究表明,我國中學生網絡素養(yǎng)缺失問題嚴重,體現為學生在網絡實踐中形成了一定網絡知識,但對網絡素養(yǎng)認知度偏低,網絡是非價值觀念模糊,缺乏對意義價值層面的思考,網絡法律意識與倫理道德修養(yǎng)也十分薄弱;網絡行為目的性、計劃性缺乏,娛樂行為占主導;對網絡批判意識缺乏,對信息的鑒別與評價能力不足,反思與意義建構能力尚未形成。由此可見,開展和加強學生網絡素養(yǎng)教育已成為中學教育的重要工作方向。
實施中學生網絡素養(yǎng)教育的前提是要明確中學生網絡素養(yǎng)的構成結構是什么。因此,本研究的目的是明晰中學生網絡素養(yǎng)的基本結構,在此基礎上提出中學生網絡素養(yǎng)教育實施的對策建議。
二、中學生網絡素養(yǎng)結構的研究方法
(一)研究對象
以遼寧省內4所普通中學的初中生和高中生為研究對象樣本,樣本具體構成情況如表1所示。
(二)研究工具
1.自編中學生網絡素養(yǎng)調查開放式問卷
該問卷包括五方面開放式問題:(1)你平時使用互聯網做些什么事?如網絡娛樂活動、查資料等,請盡可能多地列舉出來。(2)你如何分辨網絡上的信息是真實信息還是謠言?請具體寫出你的辨別方法。(3)你在上網時都采取哪些具體措施來保護自己的安全?如個人隱私、財產安全等,請盡可能多地列舉出具體措施或做法。(4)你在上網時遇到過哪些違反道德禮儀的行為?如謾罵、詆毀等,請盡可能多地將你遇到的違反道德禮儀的行為列舉出來。(5)你知道什么樣的網絡使用行為是違法行為嗎?如隨意盜用他人著作權等,請盡可能多地列舉出你知道的網絡違法行為。以此來考察中學生對網絡素養(yǎng)的理解。
2.自編中學生網絡素養(yǎng)測量問卷
問卷正式版共有20個項目,包括五個維度,即網絡法律意識、網絡道德意識、網絡環(huán)境意識、網絡信息使用意識、網絡安全意識。問卷項目采用五級記分法,1代表“不符合”,2代表“比較不符合”,3代表“說不清”,4代表“比較符合”,5代表“完全符合”。在本研究中,問卷的克朗巴哈系數為0.87,分半信度為0.82,重測信度為0.53;驗證性因素結果擬合良好:χ2/df=2.19,CFI=0.90,TLI=0.89,RMSEA=0.06,RMR=0.07。問卷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
(三)研究程序
首先,通過對樣本1的開放式問卷調查,收集相關的中學生網絡素養(yǎng)描述詞匯,并按詞頻進行排列統(tǒng)計,由兩名研究者共同討論完成編碼、歸類與匯總,結合文獻的理論推導,形成中學生網絡素養(yǎng)的理論建構?;诶碚摻?,編制《中學生網絡素養(yǎng)預測問卷》的初始項目。然后,請心理學研究者給問卷做內容效度評估,形成《中學生網絡素養(yǎng)測量問卷(預測版)》。
其次,向樣本2發(fā)放預測問卷,通過SPSS25.0軟件對所收集的數據進行項目區(qū)分度分析和探索性因素分析,探索中學生網絡素養(yǎng)結構,形成《中學生網絡素養(yǎng)測量問卷》的正式問卷。
再次,向樣本3發(fā)放正式問卷,通過AMOS24.0軟件對所收集的數據進行驗證性因素分析,明確中學生網絡素養(yǎng)結構。
最后,采用樣本3和樣本4的數據對《中學生網絡素養(yǎng)測評問卷》進行內部一致性信度、分半信度和重測信度以及內容效度、結構效度的檢驗。
三、中學生網絡素養(yǎng)結構的研究結果
(一)中學生網絡素養(yǎng)結構的探索
用《中學生網絡素養(yǎng)測量問卷(預測版)》對樣本2收集的數據進行項目分析(計算經矯正的題總相關值),刪除了14個經矯正的題總相關值低于0.3和多重相關平方值低于0.3的項目,保留了31個項目。再對剩余31個項目的數據進行探索性因素分析,探索量表的結構。結果發(fā)現,取樣適當性指標KMO=0.90,Bartlett球形檢驗的χ2=3992.06(df=465,p<0.001),表明樣本數據適合做探索性因素分析。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做直接斜交旋轉,按特征值大于1的標準抽取共同因素。按照因素分析法的項目刪除原則,刪除因素載荷低于0.3、因素內項目數少于3的項目以及與理論建構不相符的項目共11項,最終提取出網絡法律意識、網絡道德意識、網絡環(huán)境意識、網絡信息使用意識、網絡安全意識等五個因素,累積貢獻率為52.70%,模型較為理想(見表2)。
(二)中學生網絡素養(yǎng)結構的驗證
用《中學生網絡素養(yǎng)測量問卷(正式版)》對樣本3收集的數據進行驗證性因素分析,來驗證《中學生網絡素養(yǎng)測量問卷》的結構。問卷的各項擬合指標結果如表3所示。結果顯示,χ2/df的值小于5,相對擬合指數CFI、IFI、GFI、AGFI、NFI、TLI值均大于0.80,絕對擬合指數RMR和RMSEA均小于0.10,符合統(tǒng)計測量學標準。這表明,中學生網絡素養(yǎng)五維結構擬合良好,可以用來表達中學生網絡素養(yǎng)涵蓋的基本表現。
(三)中學生網絡素養(yǎng)結構的基本內涵
通過參考相關文獻資料以及開放式問卷調查的結果,本研究提出了中學生網絡素養(yǎng)的結構。
網絡法律意識是指中學生了解并重視有關網絡使用的法律規(guī)范,如禁止隨意盜用他人賬號、利用合法方式求證信息真實性、不能在網絡上任意毀謗他人名譽等。這是中學生網絡素養(yǎng)結構中最核心、最重要的方面。
網絡道德意識是指中學生能意識到不在網絡上任意批評與謾罵他人,與他人在網絡交談以及分享、利用信息資源時能保有禮儀并進行理性的互動、分享與利用信息資源,能遵守網絡世界中的規(guī)范。
網絡環(huán)境意識是指中學生對網絡環(huán)境有理性的認知,能對網絡環(huán)境做出合理判斷,主動接受正能量網絡文化的熏陶,堅決抵制不良的網絡信息,營造清朗的網絡氛圍。
網絡信息使用意識是指中學生對網絡信息的使用有著正確的認知,使用官方網站等正規(guī)渠道的信息,對不明來歷的信息做到不相信和不傳播,尊重網絡中正規(guī)渠道信息的版權,正確辨別網絡中良莠不齊的信息,對網絡信息資源加以過濾,合理合規(guī)地獲取、使用網絡中的資源。
網絡安全意識是指中學生具備網絡風險防范意識,在網絡上與他人互動時,能合宜地使用對策以應對網絡上可能遭遇的問題,包括個人網絡隱私安全、電子郵件使用安全以及網絡聊天交友安全等。
上述五個因素均是中學生應具備的基本網絡素養(yǎng)。首先,根據因素分析的方差解釋率可以看出,網絡法律意識在中學生網絡素養(yǎng)結構中的貢獻率是最高的,并且由于中學生尚未成熟,有時難以分辨出哪些行為是違法的,所以其網絡法律意識仍然是很薄弱的,需要給予高度重視。其次,中學生的人生觀、思想、價值理念等都在逐漸形成的過程中,道德價值觀會比較模糊,因此,網絡道德意識的培養(yǎng)是必不可少的。再次,各種網站對一些不合乎規(guī)則的字眼進行自動屏蔽,營造更為清朗的網絡環(huán)境,使中學生能受到正能量網絡文化的熏陶,進而表現出較高的網絡環(huán)境意識和網絡信息使用意識也是很重要的。最后,中學生社會經驗不足,缺乏自我保護意識,容易造成個人信息泄露和財產損失等問題,所以中學生網絡安全意識的培養(yǎng)同樣很重要。
四、實施中學生網絡素養(yǎng)教育的對策建議
(一)建設中學生網絡素養(yǎng)提升課程,有效發(fā)揮網絡素養(yǎng)教育的學校主陣地作用
作為開展中學生網絡教育的主陣地,學校應注重加大中學生網絡素養(yǎng)提升課程的建設力度。在師資以及硬件條件充足的情況下,學??梢蚤_設網絡素養(yǎng)課程。課程內容設置依據中學生網絡素養(yǎng)結構展開,以培養(yǎng)、提升中學生網絡素養(yǎng)為目標,可分為“網絡法律教育”“網絡道德教育”“網絡環(huán)境教育”“網絡信息使用技能”“網絡安全教育”五大課程模塊,按照深淺難易程度在初中、高中階段循序漸進實施。在具體教學方法上,可根據實際情況采取知識講授、活動體驗、案例分析、技能操練等多種方式。課程結束后,對中學生網絡素養(yǎng)知識與技能掌握情況予以評估,以此檢驗教學效果、評價學生網絡素養(yǎng)水平,進而調整、完善相關教學內容。
在師資以及硬件條件有限的情況下,學校也可以采取將網絡素養(yǎng)教育融入學科課程的方式,開設融合式課程。例如,在心理健康課中向中學生滲透網絡法律意識、網絡道德意識、網絡環(huán)境意識、網絡信息使用意識及網絡安全意識教育內容,尤其是在課堂上重點向中學生傳授一些防止網絡游戲沉迷、擺脫網絡成癮的心理疏導方法與技巧。通過行之有效的課內外練習,切實防止中學生沉迷網絡。
(二)做好班主任班級日常管理,加強中學生網絡素養(yǎng)提升的自我規(guī)范教育
中學生的自律性有待加強,班主任在班級日常管理過程中應注意加強對中學生網絡素養(yǎng)提升的自我規(guī)范教育。
首先,班主任可以組織學生學習網上文明公約,普及法律知識和有關規(guī)定,提升學生的網絡法律意識;不在網絡上侮辱他人,與他人友好交流,提升學生的網絡道德意識;引導學生利用互聯網開展學科知識學習與信息檢索,不瀏覽不良網站,提升學生的網絡環(huán)境意識和網絡信息使用意識;增強學生自我保護意識,不隨意約見網友等,提升網絡安全意識。
其次,班主任可以組織學生參加有意義的網絡公益活動,不僅能提高學生的社會公德意識,更重要的是,通過這些活動掌握網絡素養(yǎng)教育的相關知識與技能。
最后,班主任還可以通過定期舉辦與網絡素養(yǎng)提升相關的主題班會,引導學生建立提高網絡素養(yǎng)的自我規(guī)范意識。
(三)家校協同合作,有效發(fā)揮家庭教育在中學生網絡素養(yǎng)教育中的輔助、支撐作用
中學生的網絡素養(yǎng)教育不能僅僅依靠學校,家庭教育對學校教育有一定的輔助、支撐作用。家長的行為對孩子有言傳身教的作用。因此,家長首先要規(guī)范自己的網絡使用行為,在家中不能無節(jié)制地使用手機,更不宜在孩子學習的時候使用手機從事娛樂活動。
其次,家長要適度干預孩子在家中的上網行為,比如與孩子商量制定家庭網絡使用規(guī)則,建立健康的網絡使用習慣。中學生正處在青春期,心理比較敏感,對網絡上的各種信息都充滿好奇,特別容易通過網絡尋求心理需要的滿足。因此,家長一方面要給予孩子足夠的親子關懷,另一方面要與孩子談論一些網絡法律、網絡道德與網絡安全等方面的實際案例。
最后,家長還需與班主任針對孩子的網絡使用情況及時保持溝通,將在家中不能解決的孩子不良網絡使用問題報告給學校,使學校可以及時掌握學生存在的不良網絡使用行為表現,進而調整網絡素養(yǎng)教育的內容及方法。
(四)教育行政與社區(qū)服務合作,構建中學生網絡素養(yǎng)教育實施的聯動支持機制
中學生網絡素養(yǎng)教育的實施效果取決于學校、家庭及社會三方能否形成足夠的合力。除家校協同外,教育行政部門首先要為中學生網絡素養(yǎng)教育的實施提供政策支持,鼓勵學校積極開展學生網絡素養(yǎng)教育,并對各個學校網絡素養(yǎng)教育的落實、開展情況進行定期督查,確保網絡素養(yǎng)教育真正得到有效落實。其次,要切實采取必要舉措為中學生網絡素養(yǎng)教育的實施提供保障。例如,建立健全網絡監(jiān)管法律法規(guī),增強對網絡環(huán)境的監(jiān)管與問責,推動實施綠色網絡健康計劃,及時處理網絡不良信息,營造清朗網絡空間等。
與此同時,社區(qū)也需響應政府的號召,為中學生網絡素養(yǎng)教育提供服務性支持。例如,組織社會工作者或從事網絡信息工作的專業(yè)志愿者深入居民區(qū)、街道、公共場所,開展維護網絡法律、網絡道德、健康網絡使用行為以及網絡安全的社會宣傳,使中學生可以在社會環(huán)境中通過耳濡目染的方式提高網絡法律、網絡道德、網絡環(huán)境、網絡信息使用及網絡安全意識,從而提升自身的網絡素養(yǎng)。
參考文獻:
[1]王偉軍,王瑋,等.網絡時代的核心素養(yǎng):從信息素養(yǎng)到網絡素養(yǎng)[J].圖書與情報,2020(4).
[2]楊允.初中生網絡素養(yǎng)現狀及教育對策研究[D].大連:遼寧師范大學,2006.
[3]李寶敏.兒童網絡素養(yǎng)現狀調查分析與教育建議——以上海市六所學校的抽樣調查為例[J].全球教育展望,2013(6).
[4]Stodt B,Wegmann E,Brand M. Predicting dysfunctional Internet use;the role of age,conscientiousness,and Internet literacy in Internet addiction and cyberbullying[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yber Behavior Psychology and Learning,2016(4).
[5]王瀟,楊梨.初中生網絡媒介素養(yǎng)及教育現狀研究——基于深圳市某中學的調查[J].少年兒童研究,2021(12).
[6]王葉.青少年網絡素養(yǎng)教育研究[J].湖北函授大學學報,2012(3).
[7]孫寬寧,張冠文.重視中學生網絡素養(yǎng)教育——山東省中學生網絡接觸行為調查分析[J].當代傳播,2006(5).
(責任編輯:趙昆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