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省慶陽市焦村初級中學 秦昌鋒
中考制度改革后,生物作為必考學科,被納入中考體系。初中階段學生學習生物的時間比較短,經過七年級、八年級兩年的學習之后就要進行會考,會考成績直接計入中考。七年級是小升初后的適應期,學生的考試課程由以前的三科增加到七科。進入八年級之后學生又要學習物理,考試科目從七科增加到八科,學習壓力不斷地增加。改變和提升初中生物的教學方法,減輕學生的學習負擔需要從教學常規(guī)的落實、多元化的教學手段使用優(yōu)化初中生物教學課堂的效果,這成為當前生物教育教學者重點研究內容。
教學常規(guī)是教學活動正常、有序、高效進行的最基本保障,我們只有在落實教學常規(guī)的前提下,才可以進行高效合理的教學。在教學手段不斷更新的過程中,很多新的教學方法和理念受到了廣泛關注。在對新事物的關注過程中,教師不能忽略對原有教學常規(guī)的堅持和重視度,因此這會影響生物教學的效果,給生物課堂效果的提升帶來了不利因素,要想盡量避免這些不利因素的出現,就需要從以下幾個方面做起。
集體備課模式是近期興起的一種旨在充分調動廣大教師的集體智慧、進行優(yōu)勢互補的備課模式。很多教師在做備課準備時,不能正確認識集體備課的目的,認為集體備課就是主備人進行備課,其他人分享主備人的備課成果,將主備人備好的教案復制打印,然后作為自己的教案進行使用。經調研發(fā)現,這種直接將其他教師的教案作為自己教案的現象是比較普遍的存在。還有部分教師在備課時,順序顛倒,先下載制作課件,然后依據課件的流程再返回去備寫教案。這種順序顛倒的教案備寫形式,是由于教師的教學過程依附于課件,教師的教學目標與教學過程都在課件的引導下完成導致的,這個教學過程教師的主導性地位被替換,變成了以課件為主導的教學過程。教師在課堂上自主教學的影響力被嚴重削弱,對學生學習能力、學習效果的反饋很難做到及時有效的處理。同時,教師在使用課件時,對教材內容解讀缺乏全面系統(tǒng)自我認知。因此,在教案備寫過程中,應嚴格按照先備寫教案、設計教學過程,再制作教學課件的備課順序。教師在備課前,應對教材內容進行全面解讀,依據學生學習習慣和知識基礎,確定教學重難點,再依據教學重難點確定突破教學重難點的方法。教案備寫過程中,明確突破教學重難點的步驟、環(huán)節(jié)、方法以及需要借助的教學手段和設備。最后在課件制作環(huán)節(jié)中,針對教學重難點的特點,設計突破教學重難點解讀過程。
以人教版七年級上冊《細胞的生活》一課為例,文中涉及細胞核是控制中心這個理論觀點,學生如何理解這個觀點是本節(jié)課的難點。為了突破這個難點,教師需要在教學設計時,對這部分知識的講解方式和方法進行創(chuàng)新突破。如何突破,選擇怎樣的方式突破,要根據學生現有學習能力和知識基礎去設計。部分教師會利用思維導圖,或者圖解的形式講解,但實際效果并不理想。如果我們換成視頻短片,通過播放視頻介紹克隆羊多莉的整個克隆過程,再利用思維導圖配合解讀,那么學生的理解程度就會提升很多。這是因為初中學生自身積累的生物學知識比較少,剛開始學習生物學知識,需要更多實踐示例,將理論滲透到實際示例中,學生就會清楚地將理論知識和實際案例進行結合,這樣會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另外,在教案備寫方面,不管是集體備寫還是個人備寫,都要堅持以學生掌握知識情況為基礎,教案備寫一定要注重實用性,堅決避免為了寫教案而寫教案的現象出現。經檢查調研發(fā)現,時常會有部分教師備寫教案時總是謄抄上一屆教師的教案,或者謄抄以往的舊教案。這樣的教案在進行授課時,會遇到很多新的問題,教案中無法體現解決這些問題的思路方法,因此降低了學生的學習效率?;诖?,強化教學常規(guī)中教案的有效備寫,鼓勵和督促教師在了解學生、熟悉教學內容、掌握學生學習習慣的基礎上對原有教案或是集體備寫的教案進行二次備寫,融入自己的思考和理念,依據學生的需求對教案進行有效的備寫,這是使整個課程得以順利開展的前提條件。
課堂教學是教師實施教學計劃完成教學任務的主要載體,信息技術、教學一體機與互聯網相互結合的現代化教學模式,已經是現階段大多數教師首選的教學手段,這種教學手段是科技社會發(fā)展的產物,因其容量大、切換速度快、展示和呈現知識的方式多元化,而受到一線教師的廣泛青睞。無論哪種教學手段,在教學時都不是萬能的。在對初中生物課堂教學模式進行調研時發(fā)現,很多教師的課堂教學模式幾乎是同一個模板——課前熱身(抖音小視頻進行課前律動)、導入、出示學習目標(思維導圖展示)、自學提示(提出問題引導學生自學)、合作探究(小組進行合作探究式的學習)、交流討論(學生對自學和探究成果進行交流和探討)、學習成果展示(以小組為單位,各自展示自主學習和探究的結果)、課堂達標(教師出示相關習題,學生進行解答)、總結(教師和學生一起在課件的引導下,回顧總結重難點知識)。幾乎所有的課都按照這種形式完成,不管是什么樣的學習內容,也不管會出現什么樣的教學成果,一節(jié)課下來,整個課堂氛圍看起來非常熱鬧,學生聊得熱火朝天、教師教得輕松自在,但實際效果是學習能力強、自主理解能力好的學生學得快樂、一直在積極地展示,而學習能力較差的學生和中等生只能跟著學習好的學生湊熱鬧,而并未學到多少知識。
利用先進教學手段和技術,充分激發(fā)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這無可厚非,但不能只注重模式,而淡化了教學的實際效果。初中學生課堂學習時間有限,課前律動對小學生來說,可以很好地引起他們學習的注意,但對初中生物而言,不是所有的教學課堂都有必要進行課前律動。課前律動的選擇也不能太過隨意,要與課堂教學內容有一定的關聯性。其次,初中生物教學知識大都是比較基礎的知識,并且以概念為主,學生需要透徹理解概念才能展開后續(xù)學習。另外,交流探討是學生在對某些知識有了自主認識之后,才可能進行的學習活動。生物學科有自身的特殊性,并且初中生物教學內容涉及面比較廣,用固定的教學方式進行教學顯然是無法取得好的教學效果的。因此,我們要在保障正常、基礎的教學環(huán)節(jié)的前提下,按照教學的具體內容設計教學環(huán)節(jié)和教學方法。教師要在課堂上引導學生進行知識遷移,在導入的過程中將學生現有的知識基礎與新學知識之間建立聯系,形成循序漸進的學習模式,更符合學生學習的心理發(fā)展規(guī)律。對于不同的知識,我們要選取不同的教學方式,給予學生課堂主體性地位,鼓勵學生積極探究、討論。不適合探究討論的內容可以采取傳統(tǒng)的講授形式給學生答疑解惑,讓其在教師的引導與幫助下理解知識。如遺傳物質DNA 的雙螺旋結構,可以采取視頻演示、模型結構講解的形式,使學生通過直觀的觀察和解讀去思考領悟、理解。
初中生物教學內容主要以生物最基礎的組成、生物環(huán)境、生命起源等為主,為學生展示生物發(fā)生、成長、結束以及與其相關的各種環(huán)境因素之間存在的相互制約、相互依存的生命現象。讓學生通過學習對生物世界有基本的了解和正確認識,為后期學生學習了解更加復雜的生物世界奠定基礎。同時生物學知識是一個開放的、多元化發(fā)展的知識體系,這就決定了我們的生物教學,除了要堅持教學常規(guī)之外,還要發(fā)展和利用多元化的教學手段,開展更加有效的教學活動。
初中生物知識,是基礎的生物概念、生活環(huán)境、理論驗證的結合體。生物教學時,教師要鼓勵學生,多注意觀察和主動發(fā)現生活中發(fā)現的生物現象,將生物現象與生物知識進行有機結合。如在生態(tài)系統(tǒng)和生物相關知識的學習時,教師可以帶領學生到大自然中去,學生通過自己的觀察和體驗,對生物圈、生態(tài)系統(tǒng)的概念進行實際認知。引導學生在具體的生活環(huán)境中尋找生態(tài)系統(tǒng),對生態(tài)系統(tǒng)中的各個生物進行分層,標清楚它們各自在生物鏈中的身份和層級。這樣就把生物知識的學習、理解建立在現實生活的基礎之上了,學生將知識的理解與記憶和自己熟悉的生活環(huán)境相關聯就是將知識活化的有效過程,使學生學會遇到此類知識,只需將生活場景中的相關元素與題目中的元素進行等位互換,就可以很好地形成知識的遷移,并有效解決問題。又如,在學習植物生長部分知識時,教師可以鼓勵學生了解植物種植、生長過程中都需要做哪些工作,做這些工作的目的是什么?例如疏松土壤為植物提供充足的氧氣;保持株間距利于植物進行光合作用;覆蓋地膜保持水分和相應的溫度、濕度。學生通過自主調查學習掌握這些知識后,教師適當引導和補充,這樣學生就完成將生活實踐和與知識原理的學習緊密結合在一起的目標,學習和記憶的效果比教師的講解和學生的死記硬背要好許多。
初中生物涉及的知識比較廣泛,與生活聯系緊密。許多知識的學習是一個持續(xù)的狀態(tài)。如在人教版八年級《動物的生長史》一課的教學時,教師可以選擇合適的季節(jié)、時間,帶領學生開展春蠶養(yǎng)殖實驗活動。讓每個學生記錄春蠶從卵的孵化、幼蟲到成蟲、吐絲作繭自縛,再到破繭成蝶、產卵、死亡的全過程。這個實驗過程要持續(xù)三至四個月,另外這個實驗養(yǎng)殖過程比較簡單,沒有特別嚴格的要求,實驗成功率非常高。教師完全可以把這部分知識放到課外,讓學生自主學習、記錄、觀察,不但能夠很好地掌握學習內容,而且還可以培養(yǎng)學生熱愛生活、珍愛生命的好品質。另外,教師還可以將《植物的蒸騰作用》《種子的發(fā)芽》《花結構的觀察》等知識提前設置一定的學習觀察條件,讓學生在課前進行實驗和觀察,學生通過課前的學習與觀察,對這些知識形成答題結構和概念上的認知,課堂上教師結合學生的學習情況再進行知識的串聯和講解后,學生就會建立完整的知識脈絡體系并形成正確的認知,從而節(jié)約大量的學習時間。這種將課外學習與課內學習相結合的教學模式,在初中生物教學實踐中效果非常明顯。
初中生物知識以基礎實驗和基礎概念為主,幾乎所有的生物知識都需要經過試驗觀察和實驗驗證。傳統(tǒng)的生物教學是將傳統(tǒng)的知識講授與實驗教學、演示實驗教學相結合的教學模式。由于實驗教學比較費時,在傳統(tǒng)教學中只有針對比較重要的知識,教師才會選擇實驗教學,大都是以演示實驗和實驗講解的形式進行,但是這種教學模式過于說教化,學生對知識的理解比較困難。而信息技術教學的出現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解決這個問題,緩解課堂教學時間不足的壓力。教師可以利用信息技術制作思維導圖、PPT課件、演示實驗視頻、專題知識微課,也可以利用信息技術軟件制作模擬仿真實驗,讓學生進行模擬實驗。如,教師可以利用視頻剪輯的形式,將植物的生長過程用快進的形式,短時間內進行演示,讓學生進行觀察,在關鍵的節(jié)點放慢速度,使學生能夠對整個植物的生長史有一個完整的認識。再如,對于一些演示性實驗,教師可以用信息技術合成的實驗演示軟件進行演示,演示的過程可快可慢,節(jié)奏完全由教師和學生掌握。例如DNA 的雙螺旋結構,利用信息技術合成的演示過程,可以將其拆分,也可以將其展開為兩條平行的對稱結構,這樣學生就會更加清楚地觀察整個過程。
初中生物課程與其他學科一樣,需要進行分組合作教學,針對需要討論、合作才能完成的實驗和學習內容,對學生進行合理的分組,讓學生在教師設定的范圍內合理有效地討論與合作學習。如克隆羊多莉的產生過程,帶領學生在小組內進行討論,最后得出印證性結論,學生的學習面會比自主學習來得更加全面。對簡單的概念性的知識我們則鼓勵學生進行自主學習,以自主理解的方式獲取知識。
總之,初中生物有效教學的辦法,就是要以常規(guī)教學為基本架構,常規(guī)教學的有效落實,為正常教學活動的開展鋪平道路。而多元化的教學手段,則建立在教學常規(guī)落實的基礎之上,為學生的有效學習提供各種便利和幫助,激發(fā)學生學習生物的積極性,強化生物學習的趣味性和實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