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伊南
1993 年暑假,18 歲的我,第一次到北京,住在西城區(qū)甘家口附近的機械工業(yè)部招待所。
道旁綠樹,枝條上還未融化的殘雪,時時無風自落,動中愈加見出安靜。攜手相連的樓宇,縱橫交錯的立交橋,熙來攘往的人流和車輛……大街小巷,處處可見風格迥異的公益宣傳畫,“北京精神:愛國、創(chuàng)新、包容、厚德”,溫暖律動,入眼入心。我開始用眼發(fā)現、用心感悟大雪過后天空放晴的魅力北京。
第二次去北京,是在十九年后的2012年。初冬,雪晴。我們一家人居住在西城區(qū)西什庫大街的一家賓館。
碧空如洗,漂浮著幾朵白云。祈年殿為圓形,象征天圓;瓦為藍色,象征藍天。通高三十八米、深藍色琉璃瓦鋪蓋、有層層收進的三重圓形屋檐、鎏金寶頂的祈年殿,在午后雪晴陽光的映襯中,格外氣宇非凡、光彩奪目。
我沉浸在不可形容的視覺震撼之中。
時光一刻也沒有駐足停留,當我們走出圜丘時,斜陽長長的一束光線已經照在了公園大門青黃色琉璃瓦上,熠熠閃光。
陣陣寒風拂面,天更冷了。
“在這兒我能感覺到我的存在,在這兒有太多讓我眷戀的東西;北京,北京……”蒼涼優(yōu)美的吉他伴唱在我的耳畔響起。
一字字,一聲聲,我的心里不禁一陣震顫,久久無法平靜。
我看見甬道右邊,一名中年男子一邊撥動琴弦,一邊專注歌唱。也許他是在北京辛苦打工漂泊的異鄉(xiāng)人,也許他是土生土長的北京人。但無論如何,他的希冀追求,他的苦樂悲歡,已經同北京這座城市融為一體。
幾天時間,晴空朗照,盡管風依然寒冷,但京城的殘雪已經消融到無影無蹤。
香山,晨光明凈。寬闊水面,多處地方都已結出一層薄冰。勤政殿前、石拱橋邊,楓樹的枝干疏朗,萬千葉片迎風搖曳,呈現黃綠相間的華麗身影。然而,松柏依然挺拔青綠。走上臺階,臨近疊石一側,殿檐灰瓦上有細碎的紅黃落葉,盈我眼目。
繼續(xù)攀登,來到雙清別墅。院落蒼松翠柏掩映,白墻灰瓦,六角紅亭,氣氛莊嚴、肅穆、幽靜。
我們沿陡峭的山路臺階攀登,沿途黃櫨樹、楓樹枝條疏闊,仍有零星的紅葉,一片一叢,裝點冬日香山。
抵達香爐峰頂。遠眺京城,樓宇林立,街道如棋,一派繁華圖景。
在山頂一個售賣紀念品的攤位,我仔細挑選,購買了一組五角紅楓文創(chuàng)紀念品。
這組紅葉紀念品,制作精美,呈長條帶狀,由五個相等的長方形塑封膜組成。每個塑封膜內,有兩枚五角楓葉,葉柄相接,葉片傾斜排列,葉脈輪廓清晰。四邊有黑色的裝飾邊框。盡管已過去十年漫長時光,深紅葉片早已失去光澤,但洋溢青春生命的紅,依然炫我眼目。
這件藝術品一直張貼在兒子臥室的淺藍色的墻壁上。香山紅葉,不僅留存在我的記憶里,而且每天呈現在我的眼前。那一抹紅,使生活如此斑斕。
2014 年,初夏。我到農業(yè)農村部管理干部學院參加業(yè)務培訓。
一天清晨,學員們乘坐汽車準備到農業(yè)科學院,參觀農業(yè)信息研究所和國家農業(yè)圖書館,上現場觀摩課。
“ 與雷鋒精神同行,倡志愿服務新風”。從位于昌平區(qū)回龍觀的學院出發(fā),汽車行駛到中關村,十字路口有一塊公益宣傳版面,紅底黃字,引我注目。這則倡導時代新風的標語,彰顯出友善互助、包容厚德的城市精神風貌。盡管四季流轉、歲月更迭,但瞬間遇見的標語,已經深印在了我的心中,再也無法忘卻。
汽車行駛到北三環(huán)西路時,透過車窗,四圍林立的樓宇間,有一片開闊的麥田。風吹麥浪,滿目橙黃。我非常驚訝,北京主城區(qū),寸土寸金,竟然有麥田。同行的學員告訴我,那是農業(yè)科學院的試驗田。
有幾天下午課后,學院沒有研討安排,可以自主活動。
我走出校園,換乘地鐵,隨性游覽,感悟領略京城的風韻與魅力。走出地鐵站,我找到雍和宮,已是斜暉晚照時刻,雍和宮已經閉館了。心情失望,我隨意四望,街道斜對面,彩繪的牌樓,映入眼簾。
蔥綠槐樹織就蔭涼,入眼紅墻、黃瓦。漫步晚霞涂抹的成賢街,閱覽孔廟、國子監(jiān)的石刻介紹,感知靜謐、古雅的氛圍,宛若穿越悠遠厚重的歷史。
第二天下午課后,我換乘地鐵,傍晚來到建國門外大街以北、日壇公園南面的使館區(qū)游覽。銀杏樹修長碧綠,簇擁著棋盤式的平直的街道。道旁一座座別墅建筑,墨綠爬山虎裝飾,風格多樣,異域風情曼妙。在迎人綠意、斑駁光影中穿行,有一種別樣的、寧靜的、浪漫的感受。
如果說,成賢老街是古典的,散發(fā)著歷史文化的光彩,那么,使館街區(qū)則是現代的,流蕩著時尚優(yōu)雅的氣息。
2019 年暑假,我第六次到北京,一家人居住在朝陽區(qū)工人體育場附近的賓館。
清晨,我和妻子、兒子乘坐地鐵準備到圓明園參觀。記不清是在哪個換乘站,當地鐵即將啟動的瞬間,我驀然抬頭,隔著車廂玻璃,看到隧道墻上有一塊長方的公益廣告燈箱。地鐵緩緩啟動的同時,我立即用手機將它拍了下來,一直保存至今。
朝陽躍出海天相接處,映紅長空云朵,映紅青藍海面,一位身材修長的男子,站在海岸礁石上,伸開雙臂,面朝晨曦初升的方向。攝影作品“海上日出”右側,有溫暖的文字:“路過,讓心??恳幌拢喝松ぴ街?,在于永不停息地向前,背負悲涼,仍有勇氣迎接朝陽?!捈t”悅目的圖片,驚艷的詩行,使我眼前一亮,帶給我長久的感動。
誰的青春不曾有過挫折與傷痕?誰又不曾有過悲涼心境?然而,人生的激越與可貴在于,背負悲涼,永不停息,無畏前行,迎接每一天的嶄新朝陽。
責任編輯:黃艷秋